关于构建阅读图式的几点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构建阅读图式的几点体会
前川五小张从敏
以前在书上看到阅读图式这个词一直不明白,后来通过查资料,才知道是指阅读文体的心理整合,不断被类化为一种常态的阅读反应模式。
刚开始不太懂,觉得这个解释太专业化了,后来又在一本书上看到关于阅读图式的内容了,一位专家还举了例子:学生学习《桂林山水》一课后,头脑中会映出《桂林山水》一文的结构图,先总写桂林山水“甲天下”,后分述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最后总述山水相连,美丽景色。
这个文章结构图就是写景文章的一种阅读构图式。
慢慢的我似乎明白了一些,然后根据平时的教学经验一点点去琢磨体会,并试着运用于教学中,于是就对阅读图式有几点不太深刻的感悟了,借这次评选活动把平时的心得总结一下。
著名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创立的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是事物的“完形”非常强调它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阅读活动中我们也应遵循格式塔理论的整体性法则。
根据整体性法则,阅读教学中我们是让学生从感知文章的整体入手,再通过局部细读,从而领悟课文的内在含义,运用的是“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方式。
一、是整体关照,直观化感知。
阅读是对文章感性的整体直观把握,也就是每节阅读课第一课时中整体感知这一环节,初读感悟往往是理解文章的主要依据,为了能使学生准确捕捉初感,初读前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捕捉最初生动的感受,让学生自由回答和讨论,在交流中引导学生的初感与文章的内容相一致,以利用
图式的建立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我以前总是通过提问来整体感知,发现学生总是按照问题的方向去感知,却总是没有个性的去思考,后来我就不再提问以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如在教学《齐白石的画》这一课时我安排学生自由读并说说读懂了什么?有一个学生说齐白石很爱护小动物,善良,还跟小动物交朋友。
我好奇地问为什么会这样想。
他回答说因为齐白石画的小鸡在夺蚯蚓说明小鸡是活的,画的蝌蚪在游泳说明蝌蚪也是活的,画的虾像要跳跃也说明是活的,齐白石没有把它们弄死再去画。
我听后大为感叹,多么有个性的回答。
是的,这种回答正好让学生对课文最后一句“我们也感受到生命的欣欣向荣,生活的幸福美好了。
”也有了另外一种理解了。
如果是以前我肯定会提问:齐白石画了哪些微不足道的事物?说明了他是个怎样的人等等,学生也只会顺着问题初读,初感也会局限于齐白石是个善于观察的人,而不会去想到齐白石是个爱护小动物的人。
二、是局部欣赏,具体化理解。
具体化理解是学生在初感的基础上从文章整体观念出发,层层深入,层层分析。
以具体化理解的阅读方法,一般是分解整体的阅读,这种分解整体的阅读不是分自然段的机械阅读,是以问题的形式把一篇课文或一个自然段分成几个在内容上相对独立的阅读部分。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五彩池》我首先让学生找出描写五彩池的句子,设想自己就是位画家,通过阅读课文把五彩池在自己的大脑里画一画,其实这也是阅读图式的一种方法。
学生边默读边找句,再边读边在大脑里面画,当学生在交流如课文中第二自然中有一句: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一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我先让学生把自己在大脑占画的图描述出来,然后紧抓比喻句提问:1、这一句写了五彩池的什么?2、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3、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4、为什么后面打了省略号?5、除此之外,你还打算怎样画五彩池呢?这时相机出示小黑板让学生填空“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的,有像()的,有像()的,有像()的。
”通过这样剥洋葱似的让学生边读边理解,边读边想象,从而感悟到作者说的五彩池很神奇,也体会到作者对神奇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又如《卢沟桥的狮子》这一课中的第二自然段,既写了狮子大小不一又写了狮子形态各异,我先学生找也描写大小的句子用手势或量尺的方法感知大的有多大,小的有多小,重点的通过想象或做动作来感受狮子的各种形态。
像这样把一自然分解开来让学生不断的重组中,便有了对课文内容的“顿悟”发生。
三、是综合探究,理智化深悟,盘活图式
这种图式是让学生把理解到的知识,放在整体观念中去理解把握,让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局部描写和整体框架合成一体再阅读再理解。
例如我在教学《大自然的声音》一课时,就先让学生把自己在大自然听到的声音都说出来,说的声音除了课文中的还有很多,如:稻谷在风中摇摆碰撞的声音;豌豆在烈日下炸开的声音;有野果掉在水里的声音等等。
然后再引导到课文中通过读和想像明白明作者为什么说大自然是个音乐家。
学生试着模仿课文中这样的描写,加了一些象声词和拟人句把自己听大自然的声音描述得更加生动形象了,从而提高了语言描述的能力,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了并学会热爱。
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会根据对于已有的图式进行改造整合,头脑中会重新组建更能适合自己理解文章的新的阅读图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