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服上的龙与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官服上的龙与蟒(1) 皇帝的衮冕
在古代中国的服饰中有五爪龙袍和四爪蟒袍,龙袍是皇帝的御用之服,蟒袍等则是诸侯士大夫等人的官服礼服。
关于蟒、龙的区别,历来没有明确的答案。
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说:「蟒衣为象龙之服,与至尊(即皇帝)所御(龙)袍相肖,但减一爪」。
又《大清会典》记载清朝在服用蟒服上的一条禁例,说:「凡五爪龙缎立龙缎团补服……官民不得穿用。
若颁赐五爪龙缎立龙缎,应挑去一爪穿用」。
根据这两条记载,一般得出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结论。
其实人们在各个时期对蟒和龙的概念并不是固定的。
龙不完全是五爪,蟒也不完全是四爪。
在服饰上绣蟒纹或者龙纹,起源很早。
据《虞书·益稷》所载「十二章服」制度:「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龙作为服饰的纹样,当在夏商之际就已经产生。
「十二章服」中的龙纹,根据唐朝孔颖达「龙取变化无方」的解释,是图腾象征和崇拜。
如《周易》中就记载:「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又说:「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龙已经具有初步神性,还有德的化身的文化意味。
那时绣有龙纹的衣服一般称之为「衮衣」,《诗经》中就出现有很多「衮衣」类的词组,《豳风.九鷩》即有「衮衣绣裳。
」
后世礼书中,因此常常以「衮衣」、「衮龙衣」、「衮龙服」、「龙衮」、「龙卷」、「衮章」、「衮华」等名称来指这种绣有龙纹样的天子冕服。
龙后来作为显示皇帝与众不同的饰物,被当作皇权的象征,是因为中国古代拥有王权的第一位统治者黄帝。
黄帝在民间不仅被尊崇为造弓之祖,同时还被尊崇为制衣之祖,许真人编撰《玉匣记》中有记载。
黄帝的时代,从当时的生产力和艺术想象力、创造和鉴赏能力来说,应该不可能有蟒服。
但因为黄帝所具有的特殊象征地位,后世从官方到民间,所流传的黄帝图像中,都为他穿上了蟒服,好像黄帝只有穿上蟒服之后才符合他的历史身份。
龙文化在诞生以后的漫长岁月里,并非始终由皇家独享,并非御用之物,而是民族的。
以服装而论,西周天子穿的衮衣,即便饰以龙纹,但也仅仅是「十二章服」制度中的一种,至少也是皇帝和臣子们共享的一种纹样而已。
秦汉的皇帝日常穿黑衣,特别是汉代,一般服饰,除刘邦当亭长时用竹皮制作的刘氏冠不许一般人戴外,基本没有禁制,汉文帝「身衣戈绨」,是其明证。
东汉明帝以后,皇帝祭天的冕服上饰以十二章,其中有龙,但并不十分突出。
唐代前期皇帝穿赭袍,其上并无龙纹;中唐以后皇帝则穿黄袍。
元代虽然不准常人穿用有龙凤图案的服装,市街店铺也不准织造、出售有龙凤图案的布匹,违者除物品没官外,还要把犯禁之人拘捕严惩;
但元代统治者考虑到龙纹的流行年代久远,一时不能完全禁绝,又采取变通方法,即将龙分为三六九等,双角五爪的龙形象由皇帝专用,其它三爪、四爪的龙纹民间可以使用。
在黄袍上绣以龙纹并形成制度,则是明代的事。
明代模仿前代,禁止民间使用龙纹,同时对大臣朝服的图案也作了规定。
这是和皇权专制在明代被强化的历史背景分不开的。
自此,龙纹遂为皇帝的御用之物,臣庶不得僭用。
相比之下,倒是清王朝相对宽松一些,它规定文武百官可穿蟒服,但蟒数及颜色各有等差。
龙纹器物,除皇帝专用色(明黄)外,一般不禁止。
龙的图案在各代的发展中,是不断变化的。
在早期的先秦时期,龙的形象类似于爬行的虫类动物,没有肢爪,如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猪龙形象。
秦汉时期,龙则是与猛虎相近的兽形,常作行走状,长出了肢爪,但还没有鳞甲。
唐宋时期,龙的形象开始向蛇和马靠拢,同时蛇形的龙也常与云雨交织,形成腾云驾雾的胜景,给人—种变化无常、虚无飘渺的感觉。
唐代的小说中关于李靖骑龙马行雨的故事,可以作为左证。
明清之际,龙的形象就较为完整、固定了,与今人观念中龙的形象大致相近。
此时,龙的头如牛,身如蛇,角如鹿,眼如虾,鼻如狮,嘴如驴,耳如猫,爪如鹰,尾如鱼等等,其一切部分都可以从其他动物的身上找到踪影,成为各种动物身上最具特征器官的大拼凑。
同时,龙也被赋予各种动物的
优点:具有猛狮般的威武,也有雄鹿般的灵活;可像雄鹰—样翱翔于云间,又可像蟒蛇一样畅游于江海中。
总之,龙无所不能,无所不会,变化多端,神机莫测。
龙纹的种类
坐龙:呈正襟危坐的形式,头部正面朝向,颏下常设一火球,四爪以不同的形态伸向四个方向,龙身向上蜷曲后朝下作弧形弯曲,姿态端正。
坐龙一般设立在中心位置,庄重严肃,上下或左右常衬有奔腾的行龙。
在封建社会中,坐龙是一种尊贵的龙纹祥。
行龙:呈缓缓行走状,整条龙为水平状态的正侧面。
行龙常常作双双相对的装饰,构成双龙戏珠的画面,常装饰在殿宇正面的两重枋心,器皿的狭长形装饰面上也常常用到。
倘以单相出现时,龙的头部常常作回头状,使画面更显生动。
升龙:头部在上方,奔腾飞舞,呈升起的动势。
倘若龙头往左上方飞升,称“左侧升龙”,龙头往右上方飞升,称“右侧升龙”。
升龙又有缓急之分,升腾较缓者,你“缓升龙”。
升腾较急者,称“急升龙”。
头部在上的升龙又作往下的动势,称为“回降龙”。
降龙:头部在下方,奔腾飞舞,呈下降的动势。
倘若龙头往左下方俯动,称“左侧降龙”,龙头往右下方俯动,称“右侧降龙”。
降龙又有缓急之分,下降较缓者,称“缓降龙”。
下
降较急者,称“急降龙”。
头部在下的降龙又作往上的动势,
称为“回升龙”或“倒挂龙”。
双龙戏珠:两条龙戏耍(或抢夺)一颗火珠的表现形式。
它的起源来自天文学中的星球运行图,火珠是由月球演化来的。
从汉代开始,双龙戏珠便成为一种吉祥喜庆的装饰图纹,多用于建筑彩画和高贵繁华的器皿装饰上。
双龙的形式以装饰的面积而定,倘是长条形的,两条龙便对称状地设在左右两边,呈行龙姿态。
倘是正方形或是圆形的,(包括近似于这些形态的块状)两条龙则是上下对角排列,上为降龙,下为升龙。
不管是长条形的,还是块状形的,火珠均在中间,显示出活泼生动的气势。
云龙:泛指奔腾在云雾中的龙。
龙和云是结合在一起的,云,是产生龙的基础。
而龙嘘出的气便成了云。
云龙纹就是云和龙的共同体,将龙的头、尾、脚“打散”又和抽象的云融
汇在一起,显示出一种似云非云,似龙非龙的神秘图案。
草龙:是一种含有龙形象的卷草图案,又叫“卷草缠枝龙”。
头部有明显的龙头特征,而身、尾及四肢都成了卷草图案。
整体往往呈现出“S”形的主旋律,并将“S”形继续延伸,产生
一种连绵不断、轮回永生的艺术效果。
头部与卷草曲卷的丰富变化,形成动静参差、相互呼应、层次丰富的画面。
在构图上,采用均衡的形式,讲究曲线美,富有动律感。
在表现形式上,则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把带有吉祥含意的“如意纹”
内容,综合到一个画面,给人以想象的余地。
卷草缠枝纹常应用在建筑、家具和器皿的装饰上。
拐于龙:源于草龙,又脱胎于草龙,形成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
拐于龙的线条装饰显的挺拔、硬朗,转折处呈圆方角。
龙的头部也呈方圆形,整体协调一致,简洁、明快,又有一定的装饰意趣,常用在家具、室内装饰及建筑的框架上。
团龙:把龙的形体近乎圆形,再配上周围的海水江崖、五色云等花纹完全成了圆形。
图案中的龙有正面和侧面两种:正面龙,龙头在图案正中上方,龙头正面朝人,张口,身驱盘桓,五爪四足奋舞于空中,尾甩向一侧。
也就是坐龙。
正面龙最早见于明嘉靖万历时期,清代较为多见,这种龙纹等级也最高。
侧面团龙,龙头也在图案正中上方,龙侧面,有张口也有闭口,身驱盘桓,五爪四足奋舞于空中,首尾相衔。
侧面龙唐宋已见,明代早期皇帝常服上的团龙都是侧面龙。
正面龙出现后退居其下,在帝后衣饰中作正面龙的陪衬。
“四团龙”、“八团龙”等团花定为当时的冠服制度,即一件服饰上有四个或八个团龙是最尊贵的。
后来发展为十团、十二团、十六团、二十四团,数量越来越多,使用范围也放宽了,织锦、刺绣、陶瓷、建筑、家具等装饰上都有团龙,团龙适用性强,又保持了龙的完整性,装饰味也很浓,运用十分广泛。
团龙的表现形式也很丰富,有“坐龙团”、“升龙团”、“降龙团”等。
团龙的圆边还装饰有水波、如意、草龙等图纹,使团龙
纹华丽而又丰富。
古人将龙的形象塑造得面貌威武而狰狞,而且神通广大,变化多端,无非是要设计一个神的化身。
封建帝王被称之为真龙天子,要身着龙袍,头戴龙冠,甚至帝王的宫殿上也要装饰上龙雕,他们垄断龙纹的目的正是借龙的这些优点来显示帝王的威权与神圣,使自己的权威不受挑战。
以明清帝王的服饰为例,皇帝的衮服为玄衣黄裳,遵循「十二章服」制度。
十二章中以龙纹最为重要,其他不过是龙纹制度的补充。
明代又规定皇帝的朝服除了十二章外,还要有十二团龙。
帝王的其它衣服也尽力「龙」气,可称满身皆龙。
蟒则形类龙,仅以四爪别于龙之五爪。
蟒服又分行蟒与坐蟒,坐蟒尤为尊贵。
在明代蟒袍被严格规定为职官的常服,在清代则放宽了这种限制。
据《大清会典》记载,「亲王绣五爪金龙四团:前后正龙,两肩行龙;郡王绣五爪行龙四团;贝勒绣四爪正蟒,前后各一团;贝子、固伦、额驸、公、侯、伯,前后四爪正蟒,方补。
」清朝之所以对龙纹控制的不严,主要是因为从他们的先民起就可以随意使用龙纹。
据《建州闻见录》记载,宋元时汉族的「织锦刺绣」技能传入女真社会,掌握了此技能的普通女真人也在他们的服装上织绣上各种花纹
来装饰,但是他们在服装上没有汉人那么严格的等级制度,女真社会中因此出现了「衣服则杂乱无章,虽至下贱,亦有衣龙蟒之绣者」的混杂现象。
此种现象作为女真人的传统,
直至清朝服饰等级制度化后也没有停止。
后世戏曲中的蟒袍就是根据清代的龙纹服饰制作的。
龙袍是古代皇帝专用的袍。
又称龙衮。
因袍上绣龙纹而得名。
其特点是盘领、右衽、黄色。
此外,龙袍还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龙章礼服。
唐高祖武德年间令臣民不得僭服黄色,黄色的袍遂为王室专用之服,自此历代沿袭为制度。
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兵变称帝,于是龙袍别称黄袍。
但是实际皇家的黄特指明黄。
民间不得服黄袍是自唐朝开始的。
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居五色之中,是"帝王之色"。
这体现了古代对地神的崇拜,渊源于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
"黄色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世不易。
"(班固《白虎通义》);《通典》注云:“黄者中和美色,黄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为谥也。
"黄色是大地的自然之色,亘古不易。
这种色彩代表了
"天德"
之美,也就是"中和"之美,所以成为尊色。
"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
"(宋王懋《野客丛书·禁用黄》);《元曲章》:"庶人不得服赭黄。
"可见,黄色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是法定的尊色,象征着皇权、辉煌和崇高等。
皇帝的衮冕" title="古代官服上的龙与蟒(1) 皇帝的衮冕">
东汉至唐龙的形体带有比较大的随意性,形制取决于装饰需要,着重龙首的艺术效果,所以龙角卷曲,嘴部刻划细腻,但身躯较呆板,颈、腹、尾变化不大,龙爪似蹄。
皇帝的衮冕" title="古代官服上的龙与蟒(1) 皇帝的衮冕">宋太祖像
五代至元为中期。
龙身多数披鳞,身、尾界限清晰,体格有强壮的也有纤细的,龙首有角、发,却无双须,龙爪一般为三趾。
明清为晚期。
龙作蛇形,龙首之鬓、发、须齐全,身躯矫健、爪以四五趾为主。
元龙头小,身躯长,常被绘作细脖、细腿、细爪和尖尾形,体态轻盈,屈躯蟠舞,给人一种“昂首举爪、遨游在天”的感觉。
明龙凶猛威武,胸前大多饰
有曲折的绶带,身披火焰纹,怒发冲冠,咆哮于海涛祥云之间,以示主宰权势。
清龙气宇轩昂,后脑勺丰满,身躯硕壮,以其庞然大物之态,行震撼天地之威。
这三个朝代的龙纹,虽于不同时期受国体盛衰影响略有差异,但各自的时代特征又是分明的,主要表现在发、睫毛、须和
爪。
发:元,光头无发或脑脖处飘一至三绺长发;明,一蓬清晰可数的长竖发,造型如火炬,有的竖发作垂直状,有的略偏斜似不规则的三角形,清,长披发或多撮短耸发。
睫毛:元,眼睫毛现象不明显;明,洪武至正德的眼险上方常常竖起一绺水藻般的长睫毛、有些睫毛似竖立起的长螺蛳,嘉靖朝起,龙的眼睫毛比较写实,眼险的上边缘处一般用数根短竖线表示。
清,睫毛形态多样化,不少被画成竹叶形(有的竹叶呈倒垂状),顺治时睫毛现象习见,康雍时期眼睫毛
现象时有时无,乾隆朝起,眼睫毛现象十分普遍。
须:元,上颌部少见有双须;明,双须粗,伸展有力,形如鱼叉,部分龙纹的双须在局部处呈螺旋形曲折,但须尖皆前冲,直而不弯;清,八字般长须外撇弯曲,特别是须尖,绝大多数带翻卷。
爪:元,以三趾、四趾居多,少量5趾,趾的形态无定制;明,第一第二趾相对成蟹钳状,趾间距离比较相近,形若风车;清,第一第二趾舒展成一直线,爪子犹如踏在平地,有龙身腾舞、爪子却着地受力的韵味。
皇帝的衮冕" title="古代官服上的龙与蟒(1) 皇帝的衮冕">
汉代皇帝冕服图、冕冠图、赤舄图是根据文献记载及图案资料复原绘制,服装上的纹样大多采用同时期的砖画、漆画、帛画及画像砖等。
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
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
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皇帝的衮冕" title="古代官服上的龙与蟒(1) 皇帝的衮冕">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
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
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
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
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
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
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
后世的“允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
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
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
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
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
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
衮衣和冕,是古代皇帝及上公的礼服。
皇帝的衮冕" title="古代官服上的龙与蟒(1) 皇帝的衮冕">
《仪礼·觐礼》:“天子衮冕,负斧依。
”真正意义上的衮冕源自明朝,明史有纤细记载。
明朝在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始定衮冕制度,至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时又分别做过补充修改。
皇帝的衮冕" title="古代官服上的龙与蟒(1) 皇帝的衮冕">
衮冕的形制基本承袭古制,在圆柱形帽卷上端覆盖广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用桐板做成的綖,綖板前圆后方,用皂纱裱裹。
綖板前后各有12旒,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根穿五彩玉珠12颗,每颗间距一寸。
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表裱玄色纱,里裱朱色纱做成。
帽卷两侧有纽孔(戴时用玉簪穿过纽孔把冕固定在头顶的发髻上),下端有武(即帽圈),纽孔和武都用金片镶成。
綖板左右悬红丝绳为缨,缨上挂黄玉,垂于两耳之旁,叫作〓纩充耳。
此外,綖板上还悬有一根朱纮。
与此配套的衮服,据《明史·舆服志》记载,由玄衣、黄裳、白罗大带、黄蔽膝、素纱中单、赤舄等配成。
据永乐三年的定制,玄衣肩部织日、月、龙纹,背部织星辰、山纹,袖部织火、华虫、宗彝纹,领、褾(袖端)、襈(衣襟侧边)、裾(衣襟底边)都是本色。
纁裳织藻、粉米、黼、黻纹各二,前三幅、后四幅,腰部有襞积(褶裥),綼(裳的侧边),褐(裳的底边)都是本色,腰以下前后不
缝合。
中单以素纱制作,青色领、褾、裾,领上织黻纹13,蔽膝与裳同色,织藻、粉米、黼、黻各2,本色边。
另有黄、白、赤、玄、缥、绿六彩大绶和小绶,玉钩、玉佩,金钩、玉环及赤色袜、舄,但《三才图会》的附图与此略有不同。
皇帝的衮冕" title="古代官服上的龙与蟒(1) 皇帝的衮冕">
除了玄衣衮服,明皇帝还穿一种带有十二章的明黄朝服,有人也把这种朝服称为衮服。
不过穿这种衮服时不戴冕冠,而戴折翅冠。
皇帝的衮冕" title="古代官服上的龙与蟒(1) 皇帝的衮冕">皇帝的衮冕" title="古代官服上的龙与蟒(1) 皇帝的衮冕">
皇帝的衮冕" title="古代官服上的龙与蟒(1) 皇帝的衮冕">皇帝的衮冕" title="古代官服上的龙与蟒(1) 皇帝的衮冕">皇帝的衮冕" title="古代官服上的龙与蟒(1) 皇帝的衮冕">皇帝的衮冕" title="古代官服上的龙与蟒(1) 皇帝的衮冕">明衮服上的十二章龙纹
清时废除了冕琉,衮衣形式为圆领、对襟、长与坐齐(至晚
清衣长至膝以下),平袖、袖与肘齐,石青色面,石青色扣鼻,钻金圆纽子;织、绣或缂丝五爪正面金龙四团为纹,前胸、后背、两肩各一,左肩日、右肩月,团龙间以五色云,下海水江牙。
春秋为棉或夹,冬用裘夏用纱。
皇子所穿者减去日月纹,其余完全相同,但不叫衮服,而叫“龙褂”。
举行千重大典礼时,皇帝将袞服套在朝服或吉服外。
皇帝的衮冕" title="古代官服上的龙与蟒(1) 皇帝的衮冕">
清皇帝衮服
皇帝的衮冕" title="古代官服上的龙与蟒(1) 皇帝的衮冕">雍正衮服像皇帝的衮冕" title="古代官服上的龙与蟒(1) 皇帝的衮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