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珍刺血疗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秀珍刺血疗法(摘要)
一、针刺放血的医疗作用
针刺放血施用于临床,通过治疗观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医疗作用。
㈠泻热:针刺放血可以退热,古医书有“泻热出血”的记载。
一般来予,针刺放血治疗,对外感发热与阳盛发热的效果比较好。
㈡止痛:针刺放血疗法最突出的治疗作用就是止痛,如神经性头痛、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结石绞痛、脉管炎剧痛、阑尾炎腹痛等病症,针刺放血后疼痛均可明显减轻或消失。
即中医认为:“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㈢镇静:针刺放血有镇静安神作用,临床观察到治疗狂躁型精神分裂症、失眠、癔病、破伤风、癫痫等疾病有一定效果。
㈣消肿:跌打损伤引起的肢体局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多因气滞血瘀、经络壅塞所致。
针刺放血即中医认为:“宛陈则除之”。
㈤急救开窍:如中暑、惊厥、痧症、昏迷、血压升高、毒蛇咬伤等急症,经针刺放血治疗后,险情常可立即解除。
临床观察,一些急进型高血压病人与中风病人血压暴升时,针刺放血治疗可使血压快速下降。
㈥解毒:针刺放血有解毒消炎作用,一些感染性疾病如急性乳腺炎、急性阑尾炎、丹毒、疖肿、红眼病等等,针刺放血治疗可以促使炎症消散。
疖肿、丹毒等局部感染,可直接在红肿处针砭出血,使毒邪随血排出。
毒蛇咬伤者立即在伤处针刺出血,可使毒液排出,减轻中毒症状。
本院刺血治疗一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多发性毛囊病人,使用各种药物无效,经针刺放血治疗两次,疖肿消退,未再发病。
临床治疗体会,治疗这类疾病,出血量宜多一点,30~60ml效果较好。
㈦化瘀消癥:针刺放血有活血、化瘀、消癥作用,瘀血与癥瘕积聚治之有效。
针刺放血治疗法除以上几方面主要的医疗作用外,临床观察还有强心、利水、止吐、止痒等作用。
二、针刺放血的方法
㈠针具及用品:采用针具,分大、中、小三型,临床可根据不同的病症及病人的形体强弱,适当选择用针。
不锈钢三棱针新使用时,应用细刀石磨锐,叫做“开口”。
除了针刺放血用的三棱针外,还要备有大、中、小号火罐若干只及消毒用具。
㈡针法:古代的针刺疗法包括针刺不出血与针刺出血两种。
针刺出血法在《内经》中称谓“络刺”、“赞刺”、“豹文刺”。
现代俗称:刺血疗法、针刺放血、放血术等。
络刺就是用三棱针直接刺入络脉,使其自然出血以治病的一种针法。
赞刺就是用针在患处直入直出,多次地浅刺,使患处出血,进针与出针的动作比较快,就是消散痈肿的一种针法。
豹文刺就是一种多针出血法,即在患处前后左右多处刺入血络,排出瘀阻血液,就是古代治疗“心病”的一种方法,现代常用以治疗丹毒之类疾病。
⑴现代常用的针刺放血法:血管(静脉)刺血法、孔穴刺血法与局部刺血法等,动脉刺血有危险,属于禁刺。
①血管刺血法:用三棱针直接刺入皮下浅静脉,使其自然流出血液,血尽而止,自然止血。
②孔穴刺血法:用三棱针直接在穴位处刺破皮肤,使之出血,待“血尽而止”。
出血量不足可于刺后用手挤压或拔火罐。
③局部刺血法:用三棱针在病变处或四肢末梢部位点刺,“出血如大豆”,或用梅花针重叩局部加拔火罐。
⑵放血疗法常用的针刺手法:缓刺、速刺、挑刺、围刺、密刺等。
①缓刺:用三棱针垂直或倾斜进针,缓缓地刺入浅静脉血管中,随即缓缓退出。
适用于头部与四肢处。
②速刺:用三棱针快速点刺出血。
适用于针刺四肢末梢部位,如十宣、十二井穴等。
③挑刺:用三棱针挑破皮肤出血。
适用于胸背部刺血与挑治痔疮。
④围刺:用三棱针于肿痛处或皮肤溃疡周围针刺出血。
适用于治疗疖肿痈疽与小腿慢性溃疡等疾病。
⑤密刺:用三棱针轻轻地点刺或用梅花针叩打患处局部皮肤,出微量血液,或加拔火罐。
适用于皮肤局部麻木、脱发、神经性皮炎等疾病。
㈢临床操作:具体分选穴、消毒、进针、拔罐等几个步骤。
⑴选穴:针刺放血治疗取穴与毫针治疗取穴,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相同处就是根据中医的脏腑、经络、气血理论来辩证施治,也要遵循腧穴的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来选穴、配穴。
不同之处就是针刺放血进针的部位不一定在十四经腧穴上,主要就是选取穴位处或穴位附近瘀阻明显的血络。
⑵消毒:针具使用前需煮沸消毒,或用高压蒸汽消毒,也可药物消毒。
⑶进针:选定穴位后,用右手拇指、食指与中指持针,中指在前可控制进针的深浅度。
进针时一般多斜向进针,针体与血管呈一定角度,针尖朝上,针尾朝下,这样既不易针刺贯穿血管壁,发生血肿,又可使血液顺势自然流出。
进针要求:动作熟练、进针准确、针尖一定要“中营”。
⑷拔罐:待针刺出血自然停止后,再加拔火罐,一般采用闪火法。
加拔火罐的目的:一就是从此控制出血量,加强针刺放血的医疗作用。
二就是可以拔出针刺伤口局部的瘀血,减轻针口伤处疼
痛。
注意不要烧伤皮肤。
㈣出血量:现代刺血治病的出血量,一般就是根据病情而定,比如精神分裂症(狂躁型)、丹毒、跌打损伤等疾病,出血量宜多一些,约30~100ml,效果较好;体弱虚证病人,出血量宜少一些,数毫升即可。
根据王秀珍老中医经验,新病较重、血热、血实的患者,出血量多一些,反之则少一点。
主要应根据不同的病情而定,针刺放血出针后,使其自然出血、止血。
如治疗狂躁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出血量常达100ml以上;丝虫病橡皮肿患者,有时单阴陵泉一处穴位针刺出血量可在100ml 以上。
针刺出血量也不可过多,所取几个穴位,总计最大出血量不要超过200ml,以免发生危险。
㈤治疗反应:针刺放血治疗后一般有两种反应:一种就是刺血后患者立即感到轻松,痛苦若失;另一种反应就是刺血后症状反而暂时加重,一般在三、四天后逐渐缓解消失。
还有一些患者刺血治疗后全身倦怠无力、头昏、头晕、口渴、嗜睡等,有此现象者,往往疗效显著,可给病人多食高营养食品,如鱼、肉、鸡、蛋等,并任其休息睡足,三、四天后即可恢复正常。
㈥治疗时间:针刺放血治疗时间,应根据病情与病人的体质强弱酌定。
慢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痛、癫痫、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可间隔1~2周刺血治疗一次。
如果疗效不明显,病人体质较强的,可以适当增加针刺放血次数一、二次。
急性病如神志昏迷、精神分裂症狂躁不宁、急腹痛等,可连续刺血治疗一、二次,待病情好转后,适当延长治疗间隔时间。
㈦注意事项及意外情况处理:为了减少或避免晕针与其它意外情况发生,临床施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刺血治疗前应正确选择适应症,并做好宣传解释工作,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⑵针刺放血操作中,要严格消毒,防止发生感染。
⑶熟悉解剖部位,避开动脉血管。
⑷施术中要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以便及时处理,避免意外发生。
①刺血时若出现晕针,应立即停针止血,让病人平卧休息,适当饮服茶水或温开水,严重者可用毫针刺激人中、合谷、足三里等穴。
②刺血治疗后若局部发生血肿,可用手指挤压出血,或用火罐拔出;若仍不消退,可用热敷促使消散。
③若不慎误伤动脉出血,不要紧张,可用消毒棉球在局部加压止血。
三、适应症与禁忌症
㈠适应症:诸如发热性疾病、外科疮疡、跌打损伤、疟疾、关节炎、腰腿痛、水肿、腹水、癫狂症、肝胆疾病、心脏病、胃病、气管炎、肺病、腮腺炎、齿疾、鼻衄、失音等疾病及各种痛证,均可用针刺放血疗法治疗。
王秀珍老中医的经验,凡属中医所讲的痛证、实证、热证均可刺血治疗。
对于中医所讲的虚证,如在局部来瞧也属气血瘀阻之征象者,亦可刺血治疗。
⑴内科疾病: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心脏病、消化性溃疡病、肝炎、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肾炎、钩端螺旋体病、血管神经性头痛、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多发性神经炎、精神分裂症、癔病、神经衰弱症、中暑等。
⑵外科疾病:疖肿、急性乳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淋巴结(管)炎、骨髓炎、慢性小腿溃疡、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风湿性关节炎、尿路结石、前列腺炎、蛇咬伤、跌打损伤、骨折后功能障碍等。
⑶妇科疾病:痛经、不孕症等。
⑷儿科疾病:脑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癫痫、遗尿症等。
⑸五官科疾病:急性结膜炎、角膜炎、麦粒肿、内耳眩晕症、鼻炎、耳鸣、耳聋、扁桃体炎等。
⑹肿瘤:甲状腺腺瘤、甲状腺囊肿、食道癌等。
㈡禁忌症:一般对以下几种情况,列为刺血禁忌症:
⑴体质虚弱、贫血严重及低血压者,慎刺。
对于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者,宜进食、休息、解除思想顾虑后施治。
⑵孕妇、产后、习惯性流产者,禁刺。
月经期间最好不刺。
⑶外伤有大出血者,禁刺。
⑷对于重度下肢静脉曲张者,慎刺。
一般下肢静脉曲张者,应选取边缘较小的静脉,注意控制出血量。
⑸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不要直接针刺局部患处,可在周围选穴针刺。
⑹危重烈性传染病人与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者,禁刺。
⑦动脉禁刺。
⑧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凝血机制障碍者,慎刺或禁刺。
四、穴位及主治
㈠血络的辨认:大的浅静脉如肘窝部曲泽、尺泽,腘窝部委中、委阳;小的浅静脉如耳后瘛脉、掌部鱼际、跖部然谷等处。
针刺放血所取的“血络”必须具有气血瘀阻征象,郁血的血络都就是坚盛胀满而发赤的,“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这可作为取穴的准则。
针刺络脉时,必须
针刺其显现的结聚之处或瘀阻比较明显的地方,也有刺在静脉窦上的。
还有一种选取血络的情况,就是王秀珍老中医的实践经验,有的病人由于疾病的损害,静脉血管内凹,形成“陷脉”,此时针刺放血取穴反而要取此血络,重加拔火罐,以疏通经络气血。
㈡常用穴位及主治:最常选用的穴位就是:头部的太阳,上肢的曲泽、尺泽,腰背部的腰俞、腰阳关,下肢的委中、委阳、阳交,还有手背部与足背部穴位。
太阳(经外奇穴)
取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约一寸,凹陷处瘀阻明显的血络。
主治:精神分裂症、癫痫、神经官能症、脑炎后遗症、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内耳眩晕症、神经性头痛、五官科疾病、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食道癌、甲状腺肿瘤、对口疽等。
针法:斜向上针刺出血。
肩髃(手阳明大肠经)
取穴:在肩端两骨间凹陷处,取血络。
主治: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关节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
针法:直刺出血。
曲泽(手厥阴心包经)
取穴:在掌面肘横纹之内侧处,取血络。
主治:精神分裂症、癫痫、心脏疾病、中暑、脑炎后遗症、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关节炎、末梢神经炎、急性乳腺炎、胃病、食道癌、皮肤疾病、不孕症等。
针法:直刺出血。
尺泽(手太阴肺经)
取穴:伸肘,在肘窝横纹之外方,取血络。
主治: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肩周炎、中暑等。
针法:直刺出血。
曲池(手阳明大肠经)
取穴:屈肘,肘横纹之尽头处,取血络。
主治:肩周炎、关节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皮肤疾病、高血压病、食道癌等。
针法:直刺出血。
鱼际(手太阴肺经)
取穴:在第一掌骨的掌侧中点、赤白肉际处,取血络。
主治: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咯血等。
髀关(足阳明胃经)
取穴:在髂前上棘直下平齐会阴处,取血络。
主治:急性阑尾炎、关节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
针法:直刺出血。
条口(足阳明胃经)
取穴:在胫骨前外缘、足三里穴直下五寸处,取血络。
主治:慢性气管炎、丹毒、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多发性神经要炎等。
针法:直刺出血。
丰隆(足阳明胃经)
取穴:在条口同一水平上,腿外侧处,取血络。
主治: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精神分裂症、心脏疾病、胃病等。
针法:直刺出血。
风市(足少阳胆经)
取穴:直立时臂下垂,在大腿外侧中指尖处,取血络。
主治:急性阑尾炎、慢性腰腿痛、下肢麻木等。
针法:直刺出血。
阳陵泉(足少阳胆经)
取穴:在膝下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一寸处,取血络。
主治:精神分裂症、癫痫、慢性气管炎、肝脏与胆囊疾病、关节炎、丝虫病橡皮腿等。
针法:直刺出血。
阳交(足少阳胆经)
取穴:在外踝尖上七寸、腓骨前缘阳陵泉与外踝尖连线中点处,取血络。
主治:精神分裂症、癫痫、肝脏疾病、胆囊疾病、结石绞痛、急性阑尾炎、皮肤疾病、胸胁外伤疼痛等。
针法:直刺出血。
委中(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在腘窝横纹中点处,取血络。
主治:精神分裂症、癫痫、脑炎后遗症、脑血管意外后遗症、高血压病、小儿麻痹后遗症、关节炎、坐骨神经痛、慢性腰腿痛、鼻衄、对口疽、搭背、皮肤疾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颈
椎病、头痛等。
针法:直刺出血。
委阳(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在膝腘窝横纹外侧处,取血络。
主治:同委中穴。
针法:直刺出血。
阴陵泉(足太阴脾经)
取穴:在膝下腿内侧、胫骨内踝下缘处,取血络。
主治:痛经、不孕症、尿路感染、急性淋巴管炎等。
针法:直刺出血。
三阴交(足三阴经交会之穴)
取穴:在内踝上三寸、胫骨内侧后缘处,取血络。
主治:月经病、不孕症、小儿麻痹后遗症、丹毒、丝虫病橡皮腿等。
针法:直刺出血。
腰俞(督脉)
取穴:在背部正中线,第四腰椎棘突下、骶骨裂孔处,取血络。
主治:慢性腰腿痛、坐骨神经痛、腰椎疾病、小儿麻痹后遗症、脑炎后遗症、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慢性肾炎、小儿遗尿、子宫脱垂、痔疾、急性腰扭伤等。
针法:直刺出血。
腰阳关(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在背部第四、五腰椎棘突间正中处,取血络。
主治:同腰俞。
针法:直刺出血。
上髎(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在下腰部第一骶骨后孔处,取血络。
主治:慢性腰腿痛、坐骨社神痛等。
针法:直刺出血。
长强(督脉)
取穴:在尾骨尖与肛门之中间处,取血络。
主治:痔疮、脱肛、慢性腹泻等。
针法:直刺出血。
手背部穴位
取穴:选取手背部瘀阻比较明显的血络,相当于阳池、中渚等穴位。
主治:末梢神经炎、雷诺氏病、小儿麻痹后遗症、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炎后遗症等。
针法:斜刺出血。
足背部穴位
取穴:选取足背部瘀阻比较明显的血络,相当于足临泣、照海、解溪、太冲、丘墟等穴。
主治:末梢神经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关节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丹毒、丝虫病橡皮腿等。
除了上面所介绍的常用的穴位外,十宣、少商、大椎、百会等穴文献记载也很常用,特别就是十宣、少商等穴,常用于急救开窍,效果显著。
另外,据《循经考穴编》记载,可应用针刺放血治病的穴位有28个,摘录于后供临床参考。
穴位主治
瘛脉耳鸣、目眩、小儿瘛疭
颔厌头风痛、耳珠痛
悬厘目赤肿
临泣目疾
上星宣泄诸阳热气
素髎眼丹
兑端唇反、唇肿
攒竹目疾
曲差鼻疾
囱会真头痛(8岁以下不刺)
百会头痛
肩髎肩臂重痛不举
肩贞肩痛
三阳络挫闪腰痛
关冲肘膊痛、心烦
少冲心闷、喜怒无常
委中腰腿痛、疮疡
气冲吐血
足三里脾胃病
上巨虚脾胃病
太冲脚气红肿
中封脚上生疮、筋掣阴缩
大都本节红肿、疼痛
至阴湿脚气
然谷令人立饥
水泉踝骨痛
㈢常用穴位的血管神经分布
针刺放血的医疗作用就是以经络、气血学说为理论依据的。
神经解剖学证实,十二经脉中的300多个穴位的分布,神经干上的约有50%,其余50%在距针刺点约0、5cm的范围内,也都有神经干通过。
针刺穴位处从表皮到肌肉各层组织中具有丰富的神经末梢、神经丛或神经束。
从生理方面来说,经络的功能包括了神经、血管及内分泌等系统的部分功能;从病理方面来说,经络运行气血的功能发生障碍,不仅反映了经络本身的病理变化,也反映了脏腑、气血功能的异常变化。
经络的实质与神经、血管有关。
下面重点介绍最常用的几个穴位的血管、神经分布,供临床参考。
神经:三叉神经耳颞支。
2、尺泽:血管:肘正中静脉、头静脉。
桡动脉、桡侧返动脉。
神经:起自脊髓颈5至胸1节段,浅层有前臂外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
3、曲泽:血管:贵要静脉。
肱动脉。
神经:起自脊髓颈5至胸1节段,正中神经。
4、腰俞:血管:椎外静脉丛后部。
椎动脉、腰动脉。
神经:起自脊髓骶4至5节段与尾段的尾骨神经分支。
5、委中:血管:腘静脉、小隐静脉。
腘动脉、胫后动脉。
神经:浅层有起自脊髓骶1至骶3节段的股后侧皮神经,深层有起自脊髓腰5至骶2节段的胫神经。
6、委阳:血管:小隐静脉、腘静脉。
腘动脉、胫后动脉。
神经:起自脊髓腰2至腰5节段的腓总神经及骶3节段的股后侧皮神经。
7、阳交:血管:胫前静脉。
胫前动脉。
神经:起自腰4至骶1节段,浅层就是腓浅神经,深层就是腓深神经。
8、手背部穴位:血管:手背静脉网。
桡动脉分支、尺动脉分支。
神经:起自脊髓颈5至胸1节段,桡神经的手背侧神经分支,正中神经的掌侧固有神经分支。
9、足背部穴位:血管:足背静脉弓。
足底内、外侧动脉。
神经:起自脊髓腰5、骶1节段的腓浅神经。
五、常见疾病的治疗
针刺放血疗法对一些常见病与多发病有效,特别就是对某些疑难杂症,取之效捷。
㈠取穴原则:“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此就是循经近刺的取穴原则。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痛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
”
此就是循经远刺的取穴原则。
此外,针刺放血还应根据人体经络气血盛衰辩证取穴,比如十二经中的太阳、太阴、厥阴三经为多血少气,适宜于针刺放血。
刺血治疗的一般取穴规律就是:
1、循经取穴:常选取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处的血络,来治疗头面、躯干(包括头面部器官与内脏器官)部位疾病。
2、局部取穴:根据传统穴位的主治规律,某一部位发生病变,可选取病变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的有关穴位处的血络来治疗。
3、经验取穴:王秀珍老中医经验,常选取头部的太阳、上肢的曲泽、下肢的委中为主穴,再根据不同的病症,适当选取辅穴来配合治疗,取穴少而精,施术方便。
㈡常见疾病治疗取穴:
1、内科疾病
⑴气管炎:临床主要表现就是咳嗽、咳痰,急性气管炎常伴见发热,慢性气管炎常遇寒即发、迁延不愈,病程较长。
治疗取穴:主穴——太阳、丰隆、鱼际。
辅穴——阳交、条口、阳陵泉。
⑵支气管哮喘:临床主要表现就是气喘痰鸣、呼吸急促,属于过敏性疾病,常反复发作。
治疗取穴:主穴——太阳、鱼际。
辅穴——丰隆、阳交。
治疗取穴:主穴——太阳、曲泽。
辅穴——委中、阳交。
⑷咯血:原因很多,最常见的疾病就是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病,及慢性气管炎、心脏病,外伤亦可。
治疗取穴:主穴——太阳。
辅穴——鱼际、及随症取穴。
⑸心脏疾病:主要指慢性风湿性心脏病、有心衰表现者;刺血治疗可以减轻症状。
治疗取穴:主穴——曲泽、阳交、太阳。
辅穴——少海。
⑹高血压病:临床表现主要就是血压高、头晕、头痛,属于中医“肝风”、“眩晕”、“头痛”等证范畴。
治疗取穴:主穴——太阳、委中、曲池。
辅穴——委阳、腰阳关。
⑺胃痛:主要指“慢性胃炎”、“溃疡病”及“胃痉挛”等疾病引起的上腹部疼痛。
治疗取穴:主穴——曲泽。
辅穴——阳交、足三里。
⑻肝炎:主要指“慢性肝炎”,临床表现有肝区疼痛、肝脏肿大、乏力、纳差或肝功能异常等。
治疗取穴:主穴——阳交、足三里、曲泽。
辅穴——阳陵泉。
⑼肝硬化腹水:临床主要表现就是腹胀如鼓、青筋暴露、两胁隐痛、消瘦纳少,属于中医“臌胀”、“胁痛”、“癥瘕”等证范畴。
治疗取穴:主穴——阳交、足三里、曲泽。
辅穴——肾俞、腰俞。
⑽胆囊炎:临床主要表现有右上腹胆囊区疼痛、消化不良或伴有发热、黄疸等症状,属于中医“胁痛”、“黄疸”范畴。
⑾慢性肾炎:临床主要表现有水肿、蛋白尿、管型尿、血尿、高血压,以及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与中医的“水肿”、“虚劳”、“腰痛”等证有相似之处。
治疗取穴:主穴——腰俞。
辅穴——曲泽、肾俞、委中。
⑿风湿性关节炎:临床主要表现为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多在天冷受凉时发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
治疗取穴:上肢肩关节取尺泽。
肘关节取曲泽。
腕关节取中渚、阳池。
下肢髋关节取环跳、委阳。
膝关节取足三里、阴陵泉。
踝关节取足背穴位。
⒀头痛:主要指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与三叉神经痛,刺血治疗效果显著。
治疗取穴:主穴——太阳。
辅穴——偏头痛取患侧太阳。
后头痛取委中。
巅头痛取印堂。
头项痛取尺泽。
⒁精神分裂症:临床表现以行为、知觉、思维、情感与智能等精神活动失调,哭笑无常、语无伦次、幻听幻视、狂躁不安或木僵不语等等,属于中医“癫狂症”范畴。
治疗取穴:主穴——太阳、曲泽、委中。
辅穴——阳交、丰隆。
⒂癫痫:临床主要表现就是突然昏倒、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喉间有痰声,可以自然苏醒,就是一种阵发性短暂的大脑功能失调,俗称“羊痫疯”。
治疗取穴:主穴——太阳、曲泽。
辅穴——委中、阳交。
⒃多发性神经根炎:临床主要表现就是四肢麻木、四肢与躯干肌无力,就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多发性神经炎。
刺血治疗效果较好。
治疗取穴:主穴——腰阳关、曲泽。
辅穴——局部、委阳、委中。
“类中风”之后遗症“偏枯”、“半身不遂”等症证。
刺血治疗,疗效可靠、满意。
治疗取穴:主穴——太阳、曲泽、委中。
辅穴——委阳、腰俞、手足局部。
⒅中暑:一种紧急病症,多因为较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引起,俗称“发痧”,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如不及时救治,往往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中暑包括了中医的“暑闭”、“暑厥”、“暑风”等证。
治疗取穴:主穴——十宣、曲泽、委中。
辅穴——随证取穴。
2、外科疾病
⑴急性乳腺炎:临床主要症状就是乳房局部红肿、疼痛、有硬块、触痛,全身可有怕冷、发热、腋下淋巴结肿大,中医称为“乳痛”。
治疗取穴:主穴——曲泽(患侧)。
辅穴——局部。
⑵急性阑尾炎:临床主要表现就是右下腹疼痛,麦氏点有固定的压痛,一般常伴发热,中医俗称“缩脚肠痈”。
针刺放血适应症主要就是单纯性急性阑尾炎,临床观察部分化脓性阑尾炎早期也有一定效果。
治疗取穴:主穴——髀关、阳交、阑尾穴。
辅穴——风市、委阳、曲泽。
⑶结石绞痛:主要指泌尿系结石及胆石症引起的腰及腹部绞痛,刺血治疗止痛效果显著。
治疗取穴:主穴——肾俞、腰肾关。
辅穴——阴陵泉、阳交。
⑷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临床主要表现有间歇性跛行、患肢疼痛、麻木、发凉,肌肉可以发生萎缩,皮肤苍白或青紫,动脉搏动微弱甚至消失,最后可发生溃烂、坏死。
治疗取穴:主穴——委中、腰俞、局部。
辅穴——足背部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