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
课堂探究
过渡语: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都已经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我国原始农业逐渐形成,这就使人类有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为人类生活进一步发展到文明社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板块三 原始农业的发展
(1)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哪些?
答案: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聚落和磨制工具的发展等。
(2)想一想: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
4.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远古居民的进化史,体会人类征服自然的漫长和艰辛,从而更加珍爱生命,增强征服困难与挫折的意志。
教学重点
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原始农业。
教学难点
对原始农耕生活的理解认识。
教学内容
新课导入
导入:(情境式导入)同学们,你们到西安参观过半坡博物馆吗?(出示图片)半坡遗址是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你知道图中“半坡遗址博物馆”为何设计成这个形状吗?你知道在当时的南方出现的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什么吗?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揭晓答案吧!
板书设计
当堂达标
1.彩陶的出现,反映了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审美情趣的提高。下面哪个原始人类能够制造彩陶(D)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原始居民D.半坡原始居民
2.若要实地考察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遗址,应到(B)
A.云南省元谋人遗店北京人遗址
答案: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如河姆渡遗址分布在长江流域的下游,半坡遗址分布在黄河流域的中游。原因是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势平坦、宽阔,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便于进行农业生产。
过渡语: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是北方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是南方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
课堂探究
板块一 半坡居民的生活
(1)半坡遗址位于哪里?距今有多少年的历史?半坡居民的生产活动有哪些?
答案: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距今约6 000年。他们使用磨制石器,制造骨器、角器,用弓箭、长矛、石球等捕猎,用渔叉、渔钩、渔网捕鱼;种植粟,饲养猪和狗等家畜;会制作彩陶、乐器(陶埙),使用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2)看图片(见教材“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河姆渡人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答案:江浙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干栏式房屋通风防潮。
(3)看图片(见教材“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据图说说骨耜与石制工具相比,有哪些方便的地方?
答案:南方土质很黏,如果用石制工具,工具上必然黏上大量泥土,不利于耕作;而骨耜既锋利,又不黏泥土,用它挖土,既可减轻劳动强度,又能提高劳动效率。
(2)看图片(见教材“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这种房屋主体分为两部分,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屋里还有灶坑,这是为什么呀?
答案:因为半坡遗址位于黄河流域,冬天较冷,夏天较热。造成这种半地穴式的房子,可以冬暖夏凉,还为了防风。
(3)看图片(见教材“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据图说明我国原始农耕文化遗址的分布特点是什么?产生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史料积累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
教学反思
答案:人类从此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过上了定居的生活;很多生产工具成为今天生产工具的雏形;为古代人类文明社会的到来准备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农业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结束语:以半坡和河姆渡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明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1.掌握半坡和河姆渡居民各自生活的地域、种植的作物、使用的石器、房屋样式。
2.比较半坡和河姆渡居民生产生活方面的异同,理解不同地域产生的文化截然不同。
3.知道中国原始农业的发展概况及重要标志,了解原始先民生产方式的转换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定居创造了条件。
板块二 河姆渡人的生活
(1)河姆渡遗址位于哪里?距今有多少年的历史?河姆渡人的生产活动有哪些?
答案: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村,距今约7 000年。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耜是最典型的农业工具,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骨哨),制作象牙雕刻等艺术品,懂得使用天然漆;种植水稻,饲养家畜等;居住干栏式房屋,会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
3.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Ⅱ·时节》有一组唯美的镜头:禾苗在春雨中茁壮成长,夏日里稻花香四溢,秋收时饱满的稻穗“笑”弯了腰。此情此景,最早可能出现在下列哪一早期人类的劳作中(D)
A.半坡人B.北京人C.元谋人D.河姆渡人
教材图
片分析
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此陶盆于1955年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的发现,说明了我国原始农耕时期,制造彩陶的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彩陶盆上绘制的图画展示了半坡居民的精神世界。
课堂探究
过渡语: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都已经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我国原始农业逐渐形成,这就使人类有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为人类生活进一步发展到文明社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板块三 原始农业的发展
(1)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哪些?
答案: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聚落和磨制工具的发展等。
(2)想一想: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
4.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远古居民的进化史,体会人类征服自然的漫长和艰辛,从而更加珍爱生命,增强征服困难与挫折的意志。
教学重点
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原始农业。
教学难点
对原始农耕生活的理解认识。
教学内容
新课导入
导入:(情境式导入)同学们,你们到西安参观过半坡博物馆吗?(出示图片)半坡遗址是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你知道图中“半坡遗址博物馆”为何设计成这个形状吗?你知道在当时的南方出现的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什么吗?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揭晓答案吧!
板书设计
当堂达标
1.彩陶的出现,反映了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审美情趣的提高。下面哪个原始人类能够制造彩陶(D)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原始居民D.半坡原始居民
2.若要实地考察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遗址,应到(B)
A.云南省元谋人遗店北京人遗址
答案: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如河姆渡遗址分布在长江流域的下游,半坡遗址分布在黄河流域的中游。原因是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势平坦、宽阔,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便于进行农业生产。
过渡语: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是北方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是南方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
课堂探究
板块一 半坡居民的生活
(1)半坡遗址位于哪里?距今有多少年的历史?半坡居民的生产活动有哪些?
答案: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距今约6 000年。他们使用磨制石器,制造骨器、角器,用弓箭、长矛、石球等捕猎,用渔叉、渔钩、渔网捕鱼;种植粟,饲养猪和狗等家畜;会制作彩陶、乐器(陶埙),使用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2)看图片(见教材“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河姆渡人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答案:江浙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干栏式房屋通风防潮。
(3)看图片(见教材“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据图说说骨耜与石制工具相比,有哪些方便的地方?
答案:南方土质很黏,如果用石制工具,工具上必然黏上大量泥土,不利于耕作;而骨耜既锋利,又不黏泥土,用它挖土,既可减轻劳动强度,又能提高劳动效率。
(2)看图片(见教材“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这种房屋主体分为两部分,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屋里还有灶坑,这是为什么呀?
答案:因为半坡遗址位于黄河流域,冬天较冷,夏天较热。造成这种半地穴式的房子,可以冬暖夏凉,还为了防风。
(3)看图片(见教材“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据图说明我国原始农耕文化遗址的分布特点是什么?产生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史料积累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
教学反思
答案:人类从此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过上了定居的生活;很多生产工具成为今天生产工具的雏形;为古代人类文明社会的到来准备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农业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结束语:以半坡和河姆渡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明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1.掌握半坡和河姆渡居民各自生活的地域、种植的作物、使用的石器、房屋样式。
2.比较半坡和河姆渡居民生产生活方面的异同,理解不同地域产生的文化截然不同。
3.知道中国原始农业的发展概况及重要标志,了解原始先民生产方式的转换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定居创造了条件。
板块二 河姆渡人的生活
(1)河姆渡遗址位于哪里?距今有多少年的历史?河姆渡人的生产活动有哪些?
答案: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村,距今约7 000年。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耜是最典型的农业工具,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骨哨),制作象牙雕刻等艺术品,懂得使用天然漆;种植水稻,饲养家畜等;居住干栏式房屋,会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
3.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Ⅱ·时节》有一组唯美的镜头:禾苗在春雨中茁壮成长,夏日里稻花香四溢,秋收时饱满的稻穗“笑”弯了腰。此情此景,最早可能出现在下列哪一早期人类的劳作中(D)
A.半坡人B.北京人C.元谋人D.河姆渡人
教材图
片分析
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此陶盆于1955年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的发现,说明了我国原始农耕时期,制造彩陶的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彩陶盆上绘制的图画展示了半坡居民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