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靖江市新港城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七律 长征》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律长征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险阻,他满怀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一、学习目标
1、学习诗中关键词的音、义,把握诗的内容。

2、欣赏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的特色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3、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学习要点
1、基础知识
逶迤():
磅礴():
走泥丸:
三军:古代指。

本诗中指
开颜: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绵延不绝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这两句紧承首联中的“”,先具体写。

作者选择山势陡峭、峰峦起伏的和为代表,既合乎红军长征的实际行程,又形象地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的无数座崇山峻岭。

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山在红军眼中不过是“”、“”,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突出表现红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如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这两句具体写,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飞夺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激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结尾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这是全诗的。

3、这首诗展示的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有哪几幅?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

4、本诗的写作特点
(1)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正确处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全面再现红军长征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

二是正确处理叙事和抒情的关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夸张手法的巧用。

作者在这首诗中把巍峨雄伟、绵延不绝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

如连绵起伏的五岭,不过像轻轻翻腾的微波细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犹如小小的泥丸在移动。

三、研究性学习
阅读《毛泽东诗词选》,了解毛主席诗词的艺术特色。

四、课后积累
1、在横线处按指定音节填字组词。

生活(jié)____________据不(chuò)___________劳作
不屑置(biàn)__________ 保持(jiān)___________默
2、标点使用有错误的是()
A.今年4月7日,中外联合科考队开始对“天坑博物馆”——广西乐业天坑群进行大规模的科学考察。

B.闻一多先生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


C.开荒、种庄稼,种蔬菜,是足食的保证,纺羊毛、纺棉花,是丰衣的保证。

D.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

3、有关毛泽东长征的诗词,大家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背得快。

清平乐·会昌(1934年夏)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十六字令三首((1934--1935)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忆秦娥娄山关(1935.2)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五、课外拓展
1.长征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转移。

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被迫退出苏区,进行长征。

除陕甘苏区红军外,其他主要苏区的红军,也退出原来的苏区进行长征。

第六军团1934年8月从湘赣苏区西征,10月到达贵州印江木黄地区同第三军会师。

会师后,第三军恢复第二军团番号。

中央红军主力1934年l0月离开中央苏区长征。

长征初期,由于“左”倾冒险主义者实行逃跑主义,红军虽连续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却受到很大损失。

这时,国民党军重兵正向湘西集中,中央红军如仍往湘西会合第二、六军团,就有覆灭的危险。

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接受毛泽东改变进军方向的主张,红军转向国民党军力量薄弱的黔北前进。

1935年1月,攻占遵义城。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指挥下,转战川黔滇地区,四渡赤水河,歼灭大量国民党军,随后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进军云南,抢渡金沙江,摆脱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5月,顺利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

6月中旬,在懋功(今小金)地区与第四方面军会师。

尔后,共同北上,翻越雪山,通过草地,8月到达阿坝等地区。

当时领导第四方面军的张国焘坚持退却逃跑路线,进行分裂活动,擅自率领第四方面军和第一方面军的第五、三十二军南下。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张国焘的分裂行为进行严肃的斗争,坚持北上抗日方针,率部继续北上,攻占腊子口,突破渭水、西(安)兰(州)大道等封锁线,10月19日胜利到达陕甘苏区吴起镇(吴旗镇)。

历时一年,纵横十一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的第一方面军主力的长征,宣告结束。

之后,在甘泉地区同第十五军团会合。

第四方面军等部南下后,经半年苦战,被迫于1936年4月退至西康甘孜(今属四川)地区。

1935年11月第二、六军团退出湘鄂川黔苏区长征,转战湘黔滇三省,于1936年3月攻占贵州盘县。

接着抢渡金沙江,翻越雪山,6月到达甘孜地区,同第四方面军会师。

会师后,第二、六军团和第三十二军组成第二方面军。

7月初,第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10月到达甘肃会宁、静宁地区,同第一方面军会师。

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中国革命出现一个新局面。

(《辞海》“长征”条目)
2.《七律长征》诗和毛泽东关于长征的评述
作为这一历史阶段(按: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总结的,是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一诗。

他以炽热的革命热情,坚定乐观的革命斗志,高瞻远瞩的雄才大略,绝无先例的艺术构思,熔铸出这首千古绝唱,总结了艰苦卓绝的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壮举,歌颂了红军感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

如果把这首诗换成更通俗的形式,那就是: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

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

长征又是宣言书。

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

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长征又是宣传队。

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

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

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

中国共产党。

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

这段神采飞扬的评述,和《长征》诗,真是异曲而同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