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清末民初服饰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清末民初的服饰变化
--------旗袍的历史变迁
清末民初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清政府正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正处于满清政府末期统治的中国在风雨飘摇中满目疮痍,一向以为强大的天朝上国被来自大洋彼岸的“蛮夷之邦”打的惨败,从而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南京条约》。
中国自此后陷入了任人宰割和欺辱的时代。
随之而来的是一次次的资本主义强国的侵略,签订了越来越多的不平等条约,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寻求救亡图存的治国之路。
士大夫阶层出现了诸如林则徐、魏源等开明的士绅,编纂了认识世界的《海国图志》等进步书籍,而后出现了一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主张君主立宪的维新派,他们认为中国的落后实属中央集权过重,政体不先进所致,因而主张设议会、行立宪、发展国家力量,编练新军。
至此,在政治体制改革的影响之下社会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
我们都知道,每一次改朝换代都会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在这期间,民俗风情的变化最能反映社会的状况。
在满清之前的历朝历代变化虽有但是由于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之下变化也不是太突出,但清末民初的变化可以说是惊天动地的。
小农经济的彻底破产以及进步人士对儒家文化的抵制让整个社会变了样。
清末民初的服饰变化是一个社会移风易俗的表现,许多进步人士主张穿着西服,以西服的形式向世界宣布中国的进步,以此来证明中国与世界的接轨。
资产阶级甚至主张官员穿西服,彻底革除以往
的服饰,把西服上升到政治高度。
但,一些反满人士却也有“余年已立,而犹被戎狄之服,不违咫尺,弗能剪除,余之罪也”这种说法。
总体而言,在清末,易服之风已然兴起,成为号召民众革命排满的一种口号。
陈天华在《猛回头》中以通俗的语言说“雪仇耻,驱外族,复我冠裳”。
以至于在革命情绪高涨时“复我冠裳”成为最简单易行,收效最大的一句口号。
辛亥革命后,浙江街头出现头戴方巾、穿着明代古装、腰佩龙泉宝剑的人对革命者夹道欢迎。
还有许多人为了“复我冠裳”穿起了汉唐服饰,一时间服饰混杂,竟成了奇装异服。
有人绾束着头发,俨然一副道人模样,有人剪发,也有人披头散发。
但由于缺乏政府的支持,加之汉唐服饰等级森严,已不适应社会的进步与要求,终究被人们所丢弃。
但是,无论是学习西方还是反满,服饰的改变都有很强的民族意识和进步思想涵盖在里面,具有很强的政治目的。
除了政治、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以外,移风易俗也充分体现了人们自我意识的提高。
在这一点上,西方的天赋人权思想充分显露出来。
清末民初思想方面的变化可以说是全国人民的改变,儒家的三纲五常已经不适合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所以不但是政治家们在寻求解放,而且妇女寻求解放和自由的呼声日益高涨。
首先表现在妇女要求废除女子缠足,放脚成为这个时代妇女斗争的主线;其次,妇女要求参政权,要打破儒家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和女子不得干预国事的思想,出现了诸如秋瑾这样的女革命家;再次,在民风民俗上我们可以看到,妇女的穿着也由以前的传统旗装演变为更能体现女性身体曲线
的旗袍。
那么,清末民初的服饰变迁我们当从旗袍来看。
清朝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文化落后,不及中华汉文化,因此满清的统治者比较重视学习汉文化,而后历代君主就以儒家文化为指导亦提倡君臣伦理,对妇女的态度依旧抱之以歧视。
我们可以从当时妇女的地位可以看出来,比如:妇女在家庭当中所处的地位,以下为史料佐证,“凡妇人犯罪,除犯奸及死罪收禁外,其余杂犯责付本夫收管。
如无夫者,责付有服亲属、邻里保管,随衙听候,不许一概监禁。
……妇女有犯奸盗、人命等重情,及别案牵连,身系正犯,仍行提审:其余小事牵连,提子、侄、兄弟代审。
”也就是说,在一个家庭里面妇女是依附丈夫及丈夫的家庭之中的,没有自己独立、完整的诉讼权利,除非妇女犯死罪,其余由夫家说了算。
单单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当时妇女的地位了。
在社会当中也是如此,妇女基本没有多少自由可言的。
回顾历史,隋唐时期的妇女反而比较开放,由于上层社会流行妇女穿着低胸装,一时间上行下效,民间风气自由、开放,到满清统治时期,由于它本身对汉文化的一种内在的抵制,所以对汉族的控制是比较严格的。
穿着上我们可以看到,清政府要求男子剃头,女子着旗装。
满族传统的旗装是怎样的呢?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介绍。
清代旗装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使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
旗装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两边开叉,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在袖口领口有大量盘滚装饰。
黄色是皇家独尊之色,民众是忌用。
旗装色彩鲜艳复杂,用料
等花色品种就多样,喜用对比度高的色彩搭配。
在领口、袖头和掖襟上加上了几道鲜艳花边或彩色牙子盘滚设计。
由于旗装是一种平面服饰,盘滚成为旗装除面料外的唯一设计空间,因而以多盘滚为美。
清末曾时兴过“十八镶”(即镶十八道花边)。
清代旗装纹样多以写生手法为主,龙狮腆麟百兽、凤凰仙鹤百鸟、梅兰竹菊百花,以及八宝、八仙、福禄寿喜等都是常用题材。
再次我们可以看出,旗装不但保守,而且同汉唐时代的汉装一样也有森严的等级规制,这就进一步束缚了妇女的思想意识。
直到清末民初时,西方思想传播进国门,女性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们不但要求平等,而且也越来越重视突显自身的美了。
民国建立之初,旧式服饰更是受到政府和社会精英们的否定,国人对新政府的形象充满了想象:“女子把脚从此解放了,已裹的放掉……民国纪元以后出生的女儿一概不缠脚。
”当时《时报》甚至有人描述新民国“头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鞋,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其中虽然不乏戏谑的口吻,但是也生动的描绘了国人外在形象发生了重大变化。
孙中山对服饰的变革也很重视,认为“礼服在所必更”,并与“中华国货维持会”书信来往,讨论服装改革问题,起先,孙中山引进日本的“学生装”,这种服装不用翻领,只有一条窄而低的立领,穿着时只需要用纽扣绾紧,不用领带和领结。
在衣服的下方,左右还缀一只暗袋,左侧胸前则缀有一只明袋。
后来又改造英国式的猎装而形成“中山装”,成为中国的“国服”,这种服装还被赋予了“四维、五权、三民主义”的道德教化作用,成为了中国男装的典范,并
以此作为国家机关干部的正式着装。
而妇女在着装上也受到洋装的影响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近代西洋文化的深入浸袭着中国的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由于华洋杂居,慢慢的在服饰上出现了潜在的变化。
尤其像上海这样的当时的国际大都会,变化最为明显。
上海的一些上层的贵族妇女开始流行西洋化的旗装即后来的旗袍。
起初,旗袍的式样与清末还没有多大区别,但是由于妇女们都追求洋装那样“竟尚紧小,伶俐可喜”的风格,慢慢的加以改变,自成一体了。
旗袍与以往的旗装相比而言呢,旗袍是带有中国特色、体现西式审美、并采用西式剪裁的时装。
而旗装是满族的民族服饰,这是两者之间的根本差别。
还有就是,旗袍的设计理念中有许多现代化的特色在其中,比起旗装而言,旗袍更为大方,工艺较旗装简单,没有像旗装那样复杂的工序。
那么旗装与旗袍相比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清代旗装与民国旗袍的主要差别有三点:
⒈旗装宽大平直,不显露形体;民国旗袍开省收腰,表现体态或女性曲线;
⒉旗装内着长裤,在开衩处可见绣花的裤脚;民国旗袍内着内裤和丝袜,开衩处露腿;
⒊旗装面料以厚重织锦或其他提花织物居多,装饰繁琐;民国旗袍面料较轻薄,印花织物增多,装饰亦较简约。
正是以上这三点差别,使旗袍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传统的袍服变
成可与西方裙服相类比的新品种。
袍服是外套,是强调功能(防寒、遮体、表示身份等)的服装种类,其审美意味是传统的含蓄。
裙服,法语中的robe或英语中的one-piece dress,虽也有着与中国袍服相仿的历史和强调功能的传统,但表现女性体态曲线却也是它悠久的传统之一;而现代裙装则加强了这一特点,由含蓄的、理想化的、局部的表现,变为暴露、性感和全身的表现。
现代西方裙装的所有这些表现女性体态细微变化的表现而言,民国旗袍是无与伦比的。
可以看出,在民初时,女性的思想开放程度基本已经走出了千百年来的思想束缚。
从男女服饰的这些改变我们可以看到,民众对服饰的追求由盲从转变为理性的选择。
当旗装变为旗袍时,女性的完美曲线可以更好的展现出来,最终旗袍成为了中西结合最为完美的女装。
旗袍自20世纪初开始流行,几经改革慢慢达到了一种象征着中国文化的标志。
旗袍在20世纪30年代时其影响达到了顶峰。
进入30年代时,旗袍的设计与制作慢慢趋近与完美与成熟,可以说是中国女性服装的经典之作,使得旗袍始终医院有的样式出现在大众面前,只是在长短、胖瘦上出现了因人而异的变化。
在世界上家喻户晓的旗袍被称作Chinese dress(海派旗袍),世纪上正是指30年代达到顶峰的旗袍。
慢慢的在30年代形成了旗袍文化,30年代是真正属于旗袍的“黄金时代”。
从清末到30年代,中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己的时装,风靡世界。
旗袍时清末东西方文化交汇的产物,它既没有改变中国传统服装的典雅,又充分体现出了中华民族接受外来事物的那一种胸怀。
旗袍的出
现让妇女认识到了男女平等的观念,从而在那个时代的政治舞台上旗袍成为了政治女人的一种礼服,用此来接见外国来宾。
宋美龄是旗袍的忠实爱好者,在一些外交场合旗袍好像是必不可少的衣服。
宋美龄爱旗袍可谓是达到了无人能及的境界,终其一生她的旗袍件数之多恐怕是世之罕见的了。
旗袍在中国上层中的青睐可见一斑了。
那么是不是说旗袍只是流行于上流社会中呢?其实不然,虽然当时中国还有好多地方“与世隔绝”,加之地方上不少封建礼教对旗袍抱有偏见,甚至认为伤风败俗。
但是可以看到的是,在城市中下层的女人们还是对旗袍很青睐的,只是与那些上层人士不同的是中下层人们的穿着在颜色只是有些变化。
上层社会的妇女们注重旗袍的样式以及流行的颜色,大多是亮色的服饰,而在中下层人群中多数着深色的旗袍。
由于中下层妇女不同于上层社会的妇女那样,所以深色的旗袍更加耐穿,不易脏。
在学生中流行青布面料的旗袍,所以青布旗袍成为那个时代学生的代言。
从旗袍诞生以来款式的变化一只在受不同地域文化、时代变迁的影响。
光从旗袍的开叉处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旗袍的变化,开叉的高低往往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最开始的旗袍时不开叉的,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尤其在1929年,受欧美短裙的影响,旗袍的裙摆最先开始变化,原来长短适中的旗袍开始变短,下摆上缩至膝盖,袖口变短变小。
后来又有校服式的旗袍出现,下摆缩短至膝盖以上1寸,袖子采用西式袖口,精干美观。
但是由于国内当时的思想毕竟受传统思想影响很大,这一改变在国内舆论看来很难接受。
1931年以后旗袍又开
始变长,下摆下垂。
30年代中期,旗袍长度发展到极点,袍底落地遮住双脚,称为“扫地旗袍”。
相反,旗袍的袖子发生了变化,原先能遮住手腕的袖子缩短至肘部,后来袖子越来越短,缩短至肩下两寸,1936年以后的旗袍几乎没有袖子了。
旗袍在缩短袖子的同时也在悄悄的在左边开了低叉。
后来开叉越来越高,逐渐开及膝盖部位,一度曾开至大腿部位。
大家可以想象,在那个并不怎么开明的时代这种穿着打扮是一定会受到好多人的反对的。
所以旗袍的开叉一度回到膝盖以下,但是既然文化赋予妇女发言的权利,那么舆论压力一减小,开叉便又回到之前的状态,又开始流行大开叉的旗袍了。
传统的旗袍基本是直线型的,外加上高高的硬领。
30年代初期,旗袍日积月累的变化、收缩。
1934年以后,女性身材的曲线终于全部显现出来。
领口也慢慢收缩,出现了圆领的旗袍。
从旗袍开始出现到走上国际舞台经历了许多改变与不断的改进,慢慢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代言之一。
优秀的东西要继承总要有些坎坷历程,旗袍受到最大打击时可能也就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了。
从50年代开始到改革开放前一段时间内,旗袍变成了“四旧”、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代言。
以实际事例为佐证,国家主席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在访问美国时穿着一身旗袍,后来竟成为“文革”中的一大罪状。
在那个辉煌的年代旗袍作为中国的代言一度受到国际的关注与追捧,在文革期间竟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旗袍失去了原有的地位,那些纷繁看不到了,取代的是单调的黑、灰、蓝这些色泽。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思想进一步发展、提高。
思想上的解放让人们记起了消失二十多年的那种亲切,慢慢的旗袍又开始恢复
了往日的光彩,这种久违的感觉又开始出现在国人的眼中。
只是由于二十多年的疏远让这种服饰开始不习惯流行于大街小巷了,现在我们可以在高档的宾馆、茶楼等地方寻找到它的踪迹,依然光彩夺目。
寻常百姓家婚礼中总有一套光鲜夺目的旗袍出现,这就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
在这段历史中我们可以发现,清末移风易俗的变迁之中,人们对衣着服饰的追求由自己的看法。
为适应社会向前发展,以前的那种繁琐的汉装已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妇女服饰的变化直接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从旗袍开始着装变得简单、朴素。
在旗袍的历史变迁中我们可以知道,任何一种文化只要适合于这个民族的发展与进步需要那么这种文化就会深深植根与人民心中,擦不掉,抹不去。
从清末民初的服饰变化中可以看出我们的民族善于接受外来文化,并把它巧妙的与自身本来的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自己的、受到追捧与认可的一种文化形式。
参考文献
书籍、资料:
1、郑师渠《中国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年3月第6次印刷
2、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辛亥革命回忆录》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3、《大清律·刑律·诉讼》
4、《孙中山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5、王东霞《从长袍马褂到西装革履》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
6、黄炎培《我亲身经历的辛亥革命事实》《辛亥革命回忆录》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68页
论文:
《清末民初服饰变化的文化阐述》安徽大学硕士余红
报纸:
《时报》1912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