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第二课时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敕勒歌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似、庐、笼、盖、苍、茫”6 个生字,书写“苍、茫”等5个字。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自主学习,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草原的高远辽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李白虽然爱旅行,但是从来没去过大草原。
在古代,草原是游牧民族生活的地方。
今天我们旅行的步伐停在了阴山脚下,在这里生活着一个民族,叫敕勒族,他们养牛羊、骑俊马,过着快乐而富足的生活,为此他们还创作了一首民歌,就是我们课本中的《敕勒歌》。
(板书课题:敕勒歌)出示课件15
1.齐读诗题。
2.解题。
出示课件16
3.开火车形式检查生字掌握情况,重点说明“见”字读音。
出示课件17
二、想象促读,初步感知
1.想象画面。
观察课文插图,结合诗句,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出示课件18
预设回答:辽阔的天空,无边无际的草原,茂盛的牧草,肥壮的牛羊等,再说说大草原给自己的整体印象。
2.整体感知后,学生自读诗歌。
3.指名读,教师朗读指导。
三、学以致用,自学诗歌
1.尝试自学《敕勒歌》,自学步骤:
(1)引导观察:对照插图,圈出诗句中自己看到的景物。
出示课件
19
(2)小组交流。
把自己圈出来的在小组内进行分享,每个小组推荐一个人,(说的最完整、最美的)代表小组在全班分享。
(3)在分享过程中,教师相机指导较难理解的词。
2.预设讲解内容:
(1)敕勒川,阴山下。
“川”指平地。
敕勒川就是指敕勒族人居住的大草原。
这两句诗交代敕勒川位于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2)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似”“笼盖”是生字,“似”就是好像,“笼盖”就是全部盖住。
将天比喻成“穹庐”,“穹庐”指古代游牧民族所住的毡帐,用毡子做成,中央隆起,四周下垂,形状似天,因而称为穹庐。
学生从插图中找到穹庐,看一看它的样子。
出示课件20
“四野”就是辽阔的草原。
引导学生再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天像毡帐的顶,盖着辽阔的草原。
(3)“苍苍、茫茫”是辽阔旷远、模糊不清的意思。
形容不同的事物时,有不同的含义。
教师出示相关图片,联系生活实际来体会。
出示课件21:
如,天苍苍——天空蓝蓝的,白发苍苍——头发白白的,松柏苍苍——
松柏绿绿的;野茫茫——原野没有边际,大海茫茫——大海没有边际,云海
茫茫——云雾浓厚看不清楚。
然后说说眼前这蓝蓝的天空、茫茫的草地壮丽
的风景带给自己的感觉,通过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板书:壮丽)
穿插指导“苍、茫”的书写,出示课件22、23
引导观察:“苍、茫”都是上下结构、草字头,强调“苍”字笔画舒展,“茫”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4)“吹、低、见”三字让原本安静的画面变得鲜活起来。
借此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的画面,感受这一“特写”镜头,描写出了草原壮丽富饶的景象(板书:富饶),体会牧民的自豪之情(板书:自豪),然后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诗句。
3.配乐朗读,熟读成诵。
四、剩余生字书写指导
1.观察四个左右结构的生字,出示课件24
根据之前学习的经验
(1)先看宽窄。
(2)再看长短。
(3)关注关键笔画、穿插笔画。
2.指导似、野的笔顺。
3.练习描一写二,教师巡视指导。
五、布置作业
选择其中一首诗,进行古诗读写绘。
画出自己想象的画面,并把古诗中最能体现这一画面的诗句抄写在旁边。
【板书设计】
敕勒歌
壮丽富饶
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