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为词与词之本色新辨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义不仅仅局限在音律方面ꎬ 它还包括了风格、
成ꎮ 一直到晚唐五代时期ꎬ 花间派的崛起ꎬ 温词
功能、 题 材 等 方 面 的 内 容ꎮ 但 事 实 上 风 格 的 差
的广泛传播ꎬ 词这一种文体才正式有了创作的规
异、 词的功能是否可以归属于词之本色的范围内
还是有待斟酌的ꎮ 那究竟 “ 词之本色” 应该包括
题材的广阔ꎬ 它也并未拘泥于某一种风格ꎬ 相反
一、 何为 “ 词之本色” ?
陈师道在 « 后山诗话» 中首次引入 “ 本色”
二字来论词ꎬ 为 “ 本色论派” 的先声ꎮ 但他仅以
“ 教坊雷大使之舞” 为例说明苏词是 “ 非本色”
的词ꎬ 并没有明确给出 “ 本色” 的定义与内涵ꎮ
随后 李 清 照 在 « 词 论» 中 提 出 了 “ 别 是 一 家”
什么呢?
先来看看 « 说文解字» 中对 “ 本” 一字的
家” 的理论ꎬ 进而对其 “ 以诗为词” 的创作倾向
词” 的创作倾向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词文本
的独特性ꎬ 影响词体独特表现力的发挥ꎮ 然而它
是否真的如 “ 本色论派” 所强调的 “ 虽极天下之
工ꎬ 要非本色” ꎻ “ 宋人长短句虽盛ꎬ 而其下者ꎬ
尝础上ꎬ 将诗的表现手法有机地融入到词
作中ꎬ 由此达到将词雅化ꎬ 提高词的文学地位的
目的ꎮ
从词的源起及发展历程中发掘、 考量 “ 词之
ꎻ “曲
本色” 的合理内涵ꎬ 在此基础上对具体作品再作
如词ꎬ 词如 诗ꎬ 亦 非 当 行ꎬ 要 皆 有 清 冽 无 欲 之
细致的赏析ꎬ 将有助于厘清对两家学派的内在一
品ꎬ 肃括弘深之才ꎬ 潇洒出尘之韵ꎬ 始可以擅绝
色” 的论述其实并不能归划到 “ 词之本色” 的范
围内ꎮ 而且 “ 本色论派” 以花间词作为 “ 词之本
色” 的规范ꎬ 并以相关作品作为基础来推导 “ 词
之本色” 的内涵本来就是有失偏颇的ꎮ 因为 “ 花
间词派” 不过是词体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规
范ꎬ 只能称为一家之 “ 宗” ꎬ 而不能将之看作词
源ꎮ “ 本色” 必须回归到事物发展的源头和它发
展之初的面貌进行发掘、 梳理才能得到ꎬ 否则是
不能让人信服的ꎮ
是词必须合乎音律ꎬ 既要分五声也要辨六律ꎻ 二
在词体发 展 之 初ꎬ 虽 然 已 有 张 志 和 的 渔 父
是词应 有 自 己 的 审 美 特 点ꎬ 讲 究 情 致ꎬ 风 格 婉
词ꎬ 戴叔伦、 韦应物的边塞词ꎬ 王建的宫怨词ꎬ
约ꎬ 情思细密ꎻ 三是词在题材和内容上自有其所
白居易的相思词等题材不同、 风格各异的词作ꎬ
适宜表现的对象ꎬ 内容应以男女情思、 闺情别怨
但总体上来说作品数量不多ꎬ 质量也是良莠不齐
为主等ꎮ 由此可知ꎬ “ 本色论派” 对于 “ 本色”
的ꎬ 能够 让 文 人 所 信 服 的 风 格、 规 范 还 没 有 形
瞻以诗 为 词ꎬ 如 教 坊 雷 大 使 之 舞ꎬ 虽 极 天 下 之
等进行吸收与拓展ꎬ 以此开拓新词境ꎬ 提高词的
工ꎬ 要非本色ꎮ 今代词手ꎬ 惟秦七黄九尔ꎬ 唐诸
格调ꎮ 它的主要目的在于使 “ 词摆脱浮艳颓靡的
争端都始于宋人陈师道一句 “ 退之以文为诗ꎬ 子
人不追也ꎮ”
[1]286
随 后 李 清 照 也 在 « 词 论» 中 以
家学派都体现了黜俗尚雅的审美观及提高词之地位的要求ꎮ
关键词: 以诗为词ꎻ 词之本色ꎻ 美感特质ꎻ 雅ꎻ 俗
中图分类号: I206 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 -8666 (2020) 02 -0011 -09
“ 以诗为词” 的明确提出以及它与本色论的
为 “ 以诗为词” 的本质在于: 在词创作中吸取诗
第 35 卷第 2 期
学报
2020 年 2 月
Journal of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
No 2 Vol 35
Feb ꎬ 2020
DOI:10 16069 / j cnki 51 -1610 / g4 2020 02 003
以诗为词与词之本色新辨
梁翠琴
( 暨南大学 文学院ꎬ 广东 广州 510632)
的观点ꎬ 把前人有关诗词之别的朦胧感受以及零
星见解ꎬ 发展成为了较为系统的本色理论ꎮ 而之
后 “ 本色论派” 的观点大体是在继承李清照 “ 别
是一家” 的基础上完成承衍的ꎮ “ 本色论派” 对
于词之本色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它所呈现风格是多种多样的ꎮ 所以ꎬ “ 本色论派”
对于词在题材、 风格、 功能等方面应具有的 “ 本
收稿日期: 2019 -03 -15
作者简介: 梁翠琴 (1995—) ꎬ 女ꎬ 广东东莞人ꎮ 暨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ꎬ 研究方向: 中国美学ꎮ
11
“ 以诗为词” 和 “ 本色论派” 的分歧及内在美学
观念的一致性ꎮ
丰富性以及题材的广阔性ꎬ 以及作为一种文体ꎬ
它是兼有言情和述志两种功能的ꎮ 而且由于承载
的元素ꎬ 对诗的题材、 内容、 手法、 风格、 形式
羸弱气 质ꎬ 逐 渐 成 为 与 诗 同 等 地 位 的 文 学 样
“ 别是一家” 的观念直接驳斥了苏轼的 “ 自是一
式” [4] ꎮ 它是苏轼有意将词雅化、 拓展其功能的
作出了质 疑 和 批 评ꎮ 不 可 否 认ꎬ 苏 轼 “ 以 诗 为
灭诗词之间的界限ꎬ 相反他是在 坚 持 词 的 “ 本
致性和分歧 的 认 知ꎮ 以 对 苏 词 的 细 致 赏 读 为 基
与 “ 词之本色” 形成了对
础ꎬ 从何为 “ 词之本色” 、 苏词中 “ 词之本色”
有曲诗、 曲论之弊ꎬ 终非词之本色”
技而后名世”
[3]175
[2]7 - 8
立甚至是水火不容的关系呢? 笔者以为不然ꎬ 因
的显现以及黜俗尚雅的词 学 发 展 观 三 方 面 探 索
摘 要: “ 以诗为词” 是苏轼重要的词学理念ꎬ 该创作倾向的提出ꎬ 成功开拓了词的题材ꎬ 提高了词的境界ꎬ 使之
向 “ 雅” 文学地位靠拢ꎮ “ 以诗为词” 虽然有力促进了词的雅化及其文学地位的提高ꎬ 却一直深受 “ 本色论派” 质疑和
批判ꎮ 究其根本ꎬ “ 以诗为词” 和 “ 本色论派” 其实具有内在精神的一致性ꎮ “ 以诗为词” 并没有剥离了词之本色ꎬ 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