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复习建议吴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高考化学复习策略
《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2010年高考北京卷《考试说明》从试卷结构、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范围和要求等方面对即将到来的2010年高考做了全面的阐述,这对考生备战高考提供了重要借鉴。
一、从《考试说明》看2010年高考化学学科的特点:
1.试卷结构略有调整,化学总分由108分下调8分变为100分。
减少一道选择题6分,非选择题减少2分。
2.考核目标由“测试考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转变为“有利于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将在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这与教育部新课程高考的《考试大纲》中对考核目标的表述是一致的。
可见,新课程高考的考核目标由基于“学科”到基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突出了能力和素养的考查。
考核目标在重视基础、突出能力的同时,明显强调了对考生进一步学习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由唯认知性评价转向对科学素养的评价”。
考试要求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能力要求变化上,由“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转变为“对化学思想方法的要求及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和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能力”,其中对化学思想方法的要求及实验与科学探究能力应特别加以重视。
新说明中的要求变化与化学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的要求是一致的,并使新课程标准中的目标得以细化和落实,增强了考查学生科学素养的实操性。
对比以前的能力要求,《考试说明》对学科能力体系进行了重新建构。
但是对比具体的能力表述,虽然有文字表述上的差异,但是能力要求没有本质变化。
在能力要求的具体内容上有一些细节的变化,如以往思维能力中有“对中学化学应该掌握的内容能融会贯通。
将知识点统摄整理,使之网络化”的要求,现在删除网络化的表述,此外,还删除了“将化学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利用数学工具,通过计算和推理(结合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的要求,这并不是取消高考中化学计算的要求,而是对化学计算的要求更突出定量思想的应用,而不是数学方法的应用。
3.《考试说明》在考试内容中增加了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的描述,这一部分内容源于新课标对公民科学素养的要求:一是对科学术语和基本概念的基本了解;二是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基本了解;三是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了解。
它解决了化学学什么、怎么学、学了有什么用的问题,这是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考试说明》中用可操作的形式表达出来。
例如:《考试说明》样题中新增加的2004年第7题(试题8)、2009年第27、26、28题(分别为试题60、61、62),题后说明中分别阐释了: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了解化学能识别、改变和制备物质;化学研究基本方法;运用以实验和推理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方法,获取事实和证据并解释相关化学问题;
能用定性和定量、分类与比较等方法研究化学问题;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和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等。
4.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中降低了对概念定义表述性要求,更加突出从本质上认识物质和反应,更加突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更加突出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例如:对化学键的要求为“通过离子键、共价键(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形成过程认识化学键”;对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要求为“通过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规律,理解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元素性质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要求新增了“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对离子反应的要求从直接判断离子间的反应到“在理解离子反应本质的基础上,能从离子角度分析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
新增了盖斯定律、化学平衡常数、溶解平衡等内容。
此外,《考试说明》删除了“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分子间作用力、氢键”、“晶体类型及其性质”等属于《物质结构基础》模块,在现有考试内容中无法做深入要求的内容。
5.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部分内容变化幅度最大,明显弱化了知识系统化的要求,但对“研究物质的思路和方法”做了明确要求。
也就是说知识体系并不是最重要的,物质的性质也不是重点,但物质是如何得来的、我们从哪些方面入手对它们进行研究从而了解其性质并对它们加以利用将成为考试的重点。
另外像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环境监测等新出现的名词体现了新教材由学术性到社会性的转变。
6.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增加了掌握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方法,在人教版选修五P17页以框图的形式明确列出了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北师大版有机化学基础选修模块P120页也做了同样的讲解。
在2009年江苏、宁夏、天津等多个课改实验区高考试卷中均出现了利用核磁共振氢谱进行鉴定的考点。
总体来说,由于有机化学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科技发展联系更加紧密,有机版块知识权重有所增加,这也是新课程“社会性”的一种体现。
7.化学实验基础综合应用(Ⅲ)的要求由两项变为三项,特别是“能根据实验要求(1)设计、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2)采取适当的方法控制实验条件(3)描述实验现象和收集有关数据(4)分析现象和处理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这部分要求给出了实验探究的全过程,应特别引起重视。
例如2009年北京理综卷第27题:
某学习小组探究浓、稀硝酸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
实验表明浓硝酸能将N0氧化成N02,而稀硝酸不能氧化N0。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浓硝酸的氧
化性强于稀硝酸。
可选药品:浓硝酸、3 mol /L 稀硝酸、蒸馏水、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及二氧化碳 已知:氢氧化钠溶液不与N0反应,能与NO 2反应。
2N02+2NaOH=NaN03+NaN02+H 20
(1)实验应避免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
装置③、④、⑥中盛放的药品依次是。
(2)滴加浓硝酸之前的操作是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加入药品,打开弹簧夹后
(3)装置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装置②的作用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5)该小组得出的结论所依据的实验现象
是。
(6)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发现装置①中溶液呈绿色,而不显蓝色。
甲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硝酸铜的质量分数较高所致,而乙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溶解了生成的气体。
同学们分别设计了以下4个实验来判断两种看法是否正确。
这些方案中可行的是(选填序号字母) 。
a.加热该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b.加水稀释该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c.向该绿色溶液中通入氮气,观察颜色变化
d.向饱和硝酸铜溶液中通入浓硝酸与铜反应产生的气体,观察颜色变化此题以验证和探究相结合的实验为主题,用文字叙述及装置图的形式给出信息,将设计、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观察分析和探究实验现象、判断和推理实验结果等科学研究过程贯穿于整道题中。
在题目的考查过程中体现了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要求学生通过对比和控制变量的方法,对实验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以及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来验证。
体现出实验不仅有操作、现象、结论的探讨更要有理解信息、探究学习的过程实际从《考试说明》新增2009年北京理综考题样题中已经可以看到新《考试说明》的影子,这也是北京化学题一贯坚持的稳中求新、稳中求变的原则。
二、复习备考策略及建议:
1.教会考生把知识的学习上升到思想方法的学习,不仅要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在实际生活、工业生产及科学研究中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2009年海南化学卷16题:
下图表示从固体混合物中分离X的2种方案,请回答有关问题。
(1)选用方案I时,X应该具有的性质是,残留物应该具有的性质是;
(2)选用方案Ⅱ从某金属粉末(含有Au、Ag和Cu)中分离Au,加入的试剂是,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为提纯某Fe
2O
3
样品(主要杂质有SiO
2
、A1
2
O
3
),参照方案I和Ⅱ,请设计一种以框图形式
表示的实验方案(注明物质和操作) 。
本题及考查了《考试说明》知识内容中“研究物质的思路和方法”以及“设计或评价
实验方案、采取适当的方法控制实验条件”,又充分体现了“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能力”这三个能力要求,让我们在重视基础知识、在落实基础的前提下努力把它内化为化学科学素养。
2.仍然要注意科学审题、规范答题的训练
化学信息题往往是有高起点、低落点的特点,有的题目会很长,情境比较新,看起来很生疏、很难,但实际解起来往往并不难。
如何尽快找到有用信息,对装置、图、表等进行深入、准确、有效的分析,用简练的语言及规范的化学用语答题是考生取胜的关键,这都要有赖于平时的训练。
重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仍是我们复习的重点。
例如前面举例的2009年北京理综卷第27题,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如下:
(1)题:将③、④、⑥中盛放的药品次序写错或写不全
如:浓硫酸、浓硫酸、蒸馏水。
浓硝酸、稀硝酸、氢氧化钠。
稀硝酸、浓硝酸、蒸馏水等。
(2)题:检验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描述不正确。
如:“向装置中吹气体,若从导管中有气泡冒出,则装置气密性好”
(3)题:装置①中化学方程式写错
如:3Cu + 8HNO3(浓) = 3Cu(NO3)2 + NO↑+ 4H2O
Cu + 2HNO3 (稀) = Cu(NO3)2 + 2H2↑等。
(4)题:装置②的作用错写成:干燥NO2、除水、除杂等
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写错:如:NO2 + 2HNO3 = 3NO + H2O 等
(5)题:现象描述错误。
如:装置⑤收集到无色气体。
装置⑥有气泡。
等
(6)题:漏选或错选。
如:只选b 。
等
可以看出,考生的问题主要出现在信息的收集与转化及答题的规范方面。
在教学中应特别加强。
3.加强选择题解题习惯的训练。
随着试卷结构的调整,选择题题量减少,但每题分值不变,相对来说,每道选择题在客观题中的比重上升,这就更加要求考生解选择题的准确程度。
平时训练的选择题往往是在专项训练背景下的习题,试题综合度较低,指向性明确,练习的题量较大,考生练习时追求解题的速度,很少将试题所有选项全部读完,认真分析后解答。
而高考试题本着能力立意的角度,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试题的综合度较高,选项的干扰性强,要求学生必须在认真分析所有选项的基础上作答。
例如:《考试说明》样题中新增的2009年第8题: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将CO
2通入BaCl
2
溶液中至饱和,无沉淀产生;再通入S0
2
,产生沉淀
B.在稀硫酸中加入铜粉,铜粉不溶解;再加入Cu(N0
3)
2
固体,铜粉仍不溶解
C.向AlCl
3溶液中滴加氨水,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过量NaHS0
4
溶液,沉淀消失
D.纯锌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较慢;再加入少量CuS0
4
固体,速率不改变
此题以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相结合的形式呈现,以典型的金属、氧化物、酸、碱、两性
氢氧化物、盐之间的反应、相关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速率、原电池等化学反应原理作为知识载体。
考查学生运用分类和比较、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化学思想方法认识化学反应本质和用微观实质解释宏观现象的思维能力,突出考查思维的深刻性和整体性。
一道题综合考查丰富的元素知识,同时结合了基本概念和理论。
从叙述形式来看,不仅要具体的物质性质要求,每一个选项都涉及一个连续的反应过程,对思维的严谨性和整体性也有考查。
再例如《考试说明》样题中新增的2009年第11题:
11.有4种混合溶液,分别由等体积0.1 mol/L的2种溶液混合而成:①CH3COONa与HCl;②CH3COONa与NaOH;③CH3COONa与NaCl;④CH3COONa与NaHC03
下列各项排序正确的是B
A.pH:②>③>④>① B.c(CH3C00一):②>④>③>①
C.溶液中C(H+):①>③>②>④ D.c(CH3COOH):①>④>③>②
相比原有的样题2007年第12题:
有① Na2CO3溶液② CH3COONa溶液③ NaOH溶液各25mL,物质的量浓度均为
0.1mol·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3种溶液pH的大小顺序是③>②>①
B.若将3种溶液稀释相同倍数,pH变化最大的是②
C.若分别加入25mL0.1mol·L-1盐酸后,pH最大的是①
D.若3种溶液的pH均为9,则物质的量浓度的大小顺序是③>①>②
考查的载体,从单纯的电解质溶液到2种溶液的混合溶液,试题的综合度明显更高,考查内容也从pH到各种离子浓度的比较,更加丰富。
可见,近年来北京市高考化学选择题在试题的综合度上要求很高,学生平时养成的选择题解题习惯和高考选择题要求并不一致,一定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北京历年高考一直是在稳定中创新。
稳定、继承、发展仍是2010年高考中不可替代的主题。
这就要求我们除了关注《考试说明》中变化的内容外,更要关注不变的内容,因为不变的内容才是精髓,在考试中处于核心、主干地位,应该将其列为复习的重点,强调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是保证考试公平的基本措施和手段。
《考试说明》中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能力要求变化不大,但思维的角度、对探究学习过程及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关注等方面的变化是显著的。
这首先要求教师突破思维定势,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教学,更要在思想方法上对学生加以引导,关注近几年课改区高考试题,挖掘题目更深层次的内涵。
在全面系统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应该做到重点突出。
猜题、押题是不可行的,但分析、强化、变通重点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考试说明——理科;开明出版社;2009 2.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考试说明——理科;开明出版社;2009 3.北京教育考试报《考试说明》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