桉树枝瘿姬小蜂在闽西的发生特点及色卡防治试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桉树枝瘿姬小蜂在闽西的发生特点及色卡防治试验
柯玉琼
【摘要】通过2013—2014年林间观察发现,桉树枝瘿姬小蜂在福建闽西1年发生3代,第1代成虫羽化高峰期在7月中旬,第2代羽化高峰期在9月下旬,越冬代在翌年5月中旬羽化。
研究表明,不同色卡对桉树枝瘿姬小蜂的引诱效果差异显著,其中纯白色(RAL9010)和信号黄(RAL1003)引诱效果最好,林间防治效果分别达到69.04%和69.94%。
%The behavior of Leptocybe invasa was observed in the field in 20132014. It appeared in 3 generations per year in western Fujian Province. The eclosion peak of the adult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was in midJuly, the second generation in lateSept, and the wintering generation in midMay of next year. The colo r tests using color cards showed obvious differences in pestattraction with pure white (RAL9010) and signal yellow (RAL1003) having the best attracting effects, and the control effects were 69.04% and 69.94%, respectively.
【期刊名称】《生物灾害科学》
【年(卷),期】2015(000)004
【总页数】4页(P312-315)
【关键词】桉树枝瘿姬小蜂;发生;色卡
【作者】柯玉琼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平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福建漳平 364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63.7
柯玉琼. 桉树枝瘿姬小蜂在闽西的发生特点及色卡防治试验[J]. 生物灾害科学,2015, 38(4):312-315.
漳平市地处福建省西南部,九龙江北溪上游,位于东经117°10′~117°44′,北纬24°47′~25°54′,是福建闽西的主要林区。
该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降
水量 1 656.9 mm,年平均气温 16.9~20.7 ℃,极端低温-8 ℃,极端高温32 ℃,全年无霜期 310 d,相对湿度 78%[1]。
桉树是漳平林区近十几年发展的主要
用材树种之一,目前全市桉树种植面积达 4 666.67 hm2[2-3]。
2013 年漳平
市富山林场种植的桉树发现桉树枝瘿姬小蜂(Leptocybe invasa Fisher and La Salle)的严重危害,主要受害品种为DH201。
后经全面调查全市发生面积达416.13 hm2,涉及溪南、南洋、芦芝、西元4 个乡镇,其中溪南镇小潭村发生最为严重,有虫株率 100%。
桉树受害后生长迟缓,树叶变小,树型矮钝,平均树高不超过 2 m[4-5]。
为了有效控制桉树枝瘿姬小蜂的危害和疫情扩散蔓延,笔
者于 2013 年开始对桉树枝瘿姬小蜂在闽西的发生特点进行系统观察,并应用色卡开展了林间防治试验,以期对生产上科学防控桉树枝瘿姬小蜂有所帮助。
1.1 试验地基本概况
试验区选择在漳平市溪南镇小潭村,品种为 DH201,二代桉树萌芽林,平均树高不超过 3 m。
在试验区设 3 块标准地,每标准地 2 hm2,采用对角线取样法,选取 10 株样株,每株按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各剪 20 cm长枝条,统计虫瘿数。
1 号标准地:48 林班
2 大班 4 小班,东经117°47′77″,北纬25°35′65″,海拔650 m,坡向东南,坡度26.7°,40 个枝条虫瘿总数 457 个。
2 号标准地:50 林班 4 大班 5 小班,东经117.48′08″,北纬25°34′01″,海拔
565 m,坡向东,坡度24.4°,40 个枝条虫瘿总数318 个。
3 号标准地:50 林班1 大班 5小班,东经117°47′86″,北纬25°34′55″,海拔470 m,坡向东北,坡度30.2°,40 个枝条虫瘿总数为 609个。
1.2 试验方法
1.2.1 桉树枝瘿姬小蜂发生特点观察从 2013 年 4 月—2014 年 12 月在 1 号标准地内挂设信号黄(RAL1003)色卡 1 张,重复 3 次,单张色卡大小为20 cm×30 cm(深圳市拓扑贸易公司生产),在色卡两面均涂上凡士林,挂于林间桉树的小
枝上,离地面约1.5 m。
每隔 10 d更换色卡 1 张,于室内统计每张色卡诱集的成蜂数量,通过 2年观察分析其发生特点。
1.2.2 不同色卡林间对桉树枝瘿姬小蜂成蜂的诱集效果比较选择纯白色
(RAL9010)、信号黄(RAL1003)、纯红色(RAL3028)、纯绿色
(RAL6032)、信号蓝(RAL5005)、纯橙色(RAL2004)、信号紫
(RAL4008),以及对照信号黑(RAL9004),于2015 年 6 月26 日—8月 10 日进行林间诱集成蜂数量比较。
每号标准地各设试验小区 8个,每个小区面积
0.066 hm2,小区间隔20 m,在小区内挂设色卡1张,每隔5 d更换1次色卡,带回室内统计不同色卡的诱集成蜂数。
1.2.3 色卡林间防治效果分析 2015 年 6 月 26 日防治前调查各区虫瘿密度,各区
设样株 3 株,每株按东南西北 4个方位各剪 20 cm长枝条,计 12 枝条调查虫瘿数;防治后 80 d(9 月 15日)再调查 1 次虫瘿密度,分析防治效果。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用 Excel 和 DPS v7.05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并采用Duncan's 新复极差法进行
显著性检验和多重比较分析[6]。
本试验中引诱倍率、相对引诱率和选择系数防治效果的计算公式如下:
2.1 桉树枝瘿姬小蜂在闽西的发生特点
从 2013 年 4 月—2014 年 12 月林间成蜂发生特点可以看出(图 1),桉树枝瘿姬小蜂在福建闽西 1年发生 3 代。
越冬代成蜂林间 4 月上中旬出现,5月中旬达到高峰,6月中旬盛末;第 1 代成蜂 6 月中下旬出现,7 月中旬达到高峰,8月中旬盛末;第2 代成蜂 8 月下旬出现,9月下旬达到高峰,11月下旬终见。
根据两年林间诱集成蜂观察,2014年 4 月上旬林间已诱集到成蜂,比2013 年提早 7~10 d。
2.2 不同色卡林间诱集桉树枝瘿姬小蜂成蜂效果比较
2015 年在林间第 1 代成蜂盛发期,应用 8种色卡诱集试验表明(表 1、图 2),纯白色卡和信号黄卡诱集效果最好,纯白卡平均每卡诱集 379.67只,信号黄平均每卡诱集 352.33 只,诱集数量是对照(黑色卡)的 50倍以上,其次是纯红卡每卡平均诱集 86 只,是对照的12 倍;纯绿卡、信号蓝、纯橙色、信号紫卡诱集的效果较差。
可见桉树枝瘿姬小蜂对白色卡和信号黄卡有较强的正趋性。
2.3 不同色卡诱集效果的比较分析
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进行显著性检验和多重比较分析(见表 1、2)。
结果表明:纯白卡、信号黄卡与对照及其他各卡间差异极显著;绿色卡、信号蓝、纯橙色、信号紫间的差异不显著,其与对照间的差异也不显著。
进一步说明纯白卡、信号黄卡的诱集效果最好,该研究结果与张华峰等[6]的室内研究结果一致,可在生产性防治中推广应用。
2.4 不同色卡的防治效果比较
林间应用色卡诱集成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表 3),防治 80 d后,纯白卡、信号黄卡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 69.04%和 69.94%,其次是纯红色卡防治效果达
40.92%;其他色卡的防治效果均在 10%以下,不宜应用于林间防治。
(1)桉树枝瘿姬小蜂在闽西漳平 1 年发生 3 代,第1~3 代成蜂林间的发生高峰期分别在 7月中旬、9 月下旬和次年 5 月中旬。
11 月下旬以越冬代幼虫在虫瘿中
越冬,翌年 3 月上旬幼虫化蛹,4 月上旬成蜂出虫瘿活动,比福州早 15~20 d [2]。
建议林间可以应用纯白卡或信号黄卡进行桉树姬小蜂成蜂发生期和发生量监测,每 2~4 hm2设 1 个监测点,为生产性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林间应用 8种色卡诱集试验表明,纯白卡、信号黄卡林间诱集桉树枝瘿姬小蜂成蜂的数量最多,防治效果达到 69%以上,说明桉树枝瘿姬小蜂对纯白卡、
信号黄卡有较强的正趋性。
因此,在桉树枝瘿姬小蜂发生危害林分,尤其是选用桉树 DH201 品种造林的幼林地,可在 4 月上旬开始,应用纯白卡或信号黄卡进行
林间防治,每 0.1 hm2挂设 3~4 张色卡,5~10 d更换色卡 1次,可以有效控
制桉树枝瘿姬小蜂的虫口密度。
其他色卡的防治效果差,不宜应用于林间防治。
(3)桉树枝瘿姬小蜂2007 年首次在我国的广西省东兴县发现,现已蔓延至广西、海南、广东、福建、湖南、四川、江西、云南等8 省区,给我国桉树产业的发展
造成了重大影响[1,7]。
2010 年 10 月福建永安发现桉树枝瘿姬小蜂危害以来,现已在全省 29 个县(市、区)发生,受害面积超过 0.5 万 hm2[7]。
由于桉树枝瘿姬小蜂幼虫在虫瘿中危害,药剂防治难度大效果较差[8]。
因此,在成蜂盛发期采用色卡防治,可有效降低其种群数量,是控制虫灾的最简便的技术措施,且不污染环境,便于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致谢:福建农林大学陈顺立教授给予技术指导,特此致谢!
【相关文献】
[1]常润磊,周旭东. 我国桉树枝瘿姬小蜂研究现状[J]. 桉树科技,2010,27(1):75-78. [2]汤行昊. 桉树枝瘿姬小蜂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防治试验[D]. 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2011:1-73.
[3]张华峰,康文通,陈顺立,等. 不同桉树品系与桉树枝瘿姬小蜂危害关系的研究[J]. 福
建林学院学报, 2012, 32(4): 345-349.
[4]陈汉章,林秀琴,朱信华,等. 桉树枝瘿姬小蜂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测定[J]. 长
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石油/农学(中旬), 2013, 10(10): 1-6.
[5]张华峰,陈顺立,康文通,等. 桉树枝瘿姬小蜂危害及不同诱导方式对桉树挥发物释放的影响[J]. 福建林学院学报,2013, 33(2): 170-175.
[6]张华峰,陈顺立,康文通,等. 桉树枝瘿姬小蜂对不同桉树品系及颜色的选择[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3, 30(6): 904-909.
[7]魏初奖,张华蜂,张思禄,等. 桉树枝瘿姬小蜂风险分析及风险管理[J]. 生物灾害科学,2015,38(3):182-189.
[8]郑宏. 桉树枝瘿姬小蜂幼虫林间化学防治试验[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13, 42(4): 325-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