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玉器龙纹饰的演变(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时期玉器龙纹饰的演变(三)
图12
图12双龙首玉璜
出土于山东省忻水县
纹饰特点:龙首向外,龙身结合为一体,用双阴刻线勾勒出纹样图案,基本纹样元素为“S”型图案构成
工艺特点:这件玉器上可以观察到很多的刻画痕迹,极像用砾石刻画出来一样。
图13
图13提取璜身上的纹样图案来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接近二方连续的图案出现,一个横向的S纹饰反复出现,(二方连续纹样是指一个单位纹样向上下或左右两个方向反复连续循环排列,产生优美的、富有节奏和韵律感的横式或纵式的纹样)。
并被用来表现龙首的图案组成元素,例如:
图14
图14鬣的部位用双阴线来表现,勾勒出轮廓,带有一面坡的特点。
形制为横向的“S
图15
图15下唇及颌部的造型:
下唇及颌部位用双阴线来做,明显的“S”形图形元素单位。
图16
图16鼻及嘴上唇部用双阴线来表现,接近“S”形图形元素单位。
这件玉璜出土于春秋时期齐鲁地区,看起来与中原地区的纹饰有很明显的不同,以“S”形的图形元素为基本,通过二房方连续来装饰,简化了纹饰内容,减少制作难度,同时又产生强烈的韵律感,纹饰风格变化明显
盾形玉佩
图17
图17盾形玉佩出土于陕西省凤翔县春秋时期属秦国的管辖
纹饰特点:用单阴刻线勾勒出纹样,基本纹样元素为“几何”型,纹饰图案与西周玉器风格有较大的差异,就现有出土资料看,是秦式玉器风格成型期的典型器,纹饰简洁,洗练,大气。
砣具加工有力度,奔放无忌,虽稍显粗糙,但具有粗犷的美。
工艺特点:这件玉器上出现典型直砣具加工痕迹,是国内一些学者公认的具有典型砣具加工痕迹的时间最早的出土玉器之一,可以十分清楚的看到橄榄形砣具痕,起砣下砣的角度的变化,纹饰转接的部位,砣痕错位明显,或许正是这对砣痕不加修饰,才给后人留下破解之匙。
图18
图18几何形纹样明显,简洁明快,转折处没有过多的修饰,这件是把龙纹用几何线形概括提炼,其实是相反方向的两个龙首组合在一起。
下面我们把龙首的朝向调整为同一方向来做一下比较:图19
图19眼部的造型
先找出龙的眼,这是比较容易看出的。
图20
图20鬣的不同表现方式
鬣的形状有不同,但那种图形的基本元素都具备
图21
图21嘴上部的造型
比较难识别,但左边的图案,线形的部分表现的外轮廓很清楚显现出龙的上嘴部分的形状
图22
图22嘴下部及颌的造
图23
图23玉璜
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益门村,春秋时期属秦国管辖
纹饰特点:这件玉璜很独特,一面用阴线勾勒出四条龙首纹样,
且风格明显有别与其它地区的春秋期出土玉器,阴线直行,折弯角度小,在折弯出也仅砣一下接转过,给人以砣工硬朗粗矿的感觉,近外轮廓边缘的阴线也不随形加工,依然用直阴线表现,基本纹样元素为“S”“回”型纹。
另一面却运用浅浮雕的表现,剔底起突,起突的坡面过渡自然,圆融光滑,折弯的角度变大,接转砣工数增多,使转弯自然圆融,不仅起突的部位如此,其上的装饰阴线同样圆融许多,装饰的纹样也随外轮廓的变化柔和弯转,底部装饰多以阴线斜纹。
工艺特点:
一面用砣具砣出阴线,洗练直接,没有了春秋前期的一面坡风格和斜刀痕迹,砣线的粗细变化不大,似是用一种规格砣具完成的,表面也没做抛光处理;另一面,工艺成熟复杂的多,有浮雕,剔底起突,有抛光打磨,砣阴线的粗细有变化,主纹饰用大砣,辅助纹饰用小砣做出小阴线,给人一种饱满丰富的感觉。
从以上工艺可以看出应该是春秋中晚期的作品。
图24
图24纹饰由四条龙首组成,分别用四种不同的颜色来表示
图25
图25眼部的造型的比对:
其中三个均为同一制作方法,即用阴线勾勒出眼的轮廓为近圆形而右侧末端的龙首眼的位置是阴线勾勒涡状的“回”形纹来表示。
图26
图26鬣的图案构成都有差异,完整清晰的是2号龙首,由两个涡形的“回”纹组成横向的“S”形,1号的鬣变异为竖向这与前面分析的山西闻喜县春秋早期的龙也是竖向的3,4号龙首的鬣是不完整的,只有一半或着说只有涡形的“回”纹元素来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