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朝鲜族人口发展现状及民族教育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延边朝鲜族人口发展现状及民族教育对策
当前的朝鲜族人口状况是中国人口发展的一个特例,但它同时又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中国各族人口发展的某些必然趋势。
本文在实地调查基础上,试图对当前延边朝鲜族人口的一些现象和数据进行定性分析,指出与其相关的一些民族教育问题,并就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提出笔者的观点。
标签:延边;朝鲜族;人口;教育
少数民族社会人口是最基本的民族教育资源,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社会人口是民族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民族的世代繁衍和文化传承又离不开教育,亦即民族社会人口的发展是以民族教育为条件的。
可见,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民族教育与少数民族社会人口的均衡发展是民族繁荣的重要内涵,这种均衡发展又具体表现为民族教育的发展必须与少数民族社会人口的发展相适应。
一旦二者的发展不能彼此适应,则必然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
本文将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延边州)的朝鲜族作为个案,对其一些人口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指出与之相关的一些民族教育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对策。
一、延边州朝鲜族人口发展现状
(一)生育率低
椐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朝鲜族人口平均年增长率在1982~1990年间为1.0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0%,在全国各民族中居于最低水平。
进入90年代,朝鲜族人口自然增长率不仅仍然保持最低水平,而且从9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负增长。
(见表1)
(二)人口流动频繁
人口流动空前频繁,这是全国朝鲜族人口的重要特点之一,更是延边州朝鲜族人口现状的一大显著特点。
延边州的朝鲜族人口流动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种态势:一是流动人口的来源:以农村人口为主,也有一部分城镇人口;二是流动的去向:有相当一部分飘洋过海,流入韩国、日本等国,但主要还是在中国国内流动。
主要趋势是由农村向城镇流动,由东北三省向关内的沿海开放城市、旅游名胜城市和大城市流动,流动的结果必然是使农村的朝鲜人口急剧的减少而城市人口却在激增。
二、延边朝鲜族人口现状对民族教育提出的挑战
(一)农村朝鲜族学校生源短缺
随着延边农村朝鲜族人口大量外流,包括儿童少年在内的延边朝鲜族农村人口急剧减少。
同时,在大量外流的农村朝鲜族人口中,青壮年尤其是未婚者居多,
这势必造成结婚生育者的减少和人口增长率的降低,其结果是延边农村朝鲜族中小学的生源严重短缺。
以光石村小学为例,该校在改革开放前约有学生300名,2000年只剩下150名,2007年则骤减至约45名。
有专家撰文指出:“朝鲜族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动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急剧下降及其由此引起的农村学校面临的困境和学校数量的大量减少,给农村儿童少年就学造成困难,使其接受教育的机会相对减少,从而导致青少年的受教育程度、文化素质有所下降,民族基础教育趋于薄弱。
”[1]
(二)流动儿童与“留守孩”的教育问题
大量的延边农村朝鲜族青年流向城市并长期在外打工,他们有的将孩子带在身边,而大多数则把孩子留在家中。
无论是流动儿童还是“留守孩”,其教育都面临许多不利的因素。
对于流动儿童,由于城镇中小学实行的是按学区招生的制度,流动儿童因为没有城镇户口,要进入当地学校读书比较困难,一般都要交纳不少数目的费用。
要进到当地的重点小学、中学则更难。
同时,来自朝鲜族聚居村的流动儿童一般双语能力都比较差,学习上遇到不少困难。
另外,流动人员的住房一般较差,父母无暇辅导子女,家庭学习环境不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这些儿童的学习成绩在学校中大都比较差。
对于那些农村“留守孩”,家庭教育的任务大多落到了老辈人的身上。
我们把这种由祖辈抚养孙辈的家庭教育模式可之称为“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能够充分发挥老辈人的“余热”,同时也使儿童从祖辈那里继承更多的本民族的优良传统。
但是“隔代教育”也给儿童的成长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叶晓龙先生在其文章《农村“隔代教育”缺陷多》中指出了“隔代教育”的三种负面影响:其一,“严重束缚着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
其二,“严重阻碍了孩子智能的开发,影响他们理性思维的发展”。
其三,这种教育“会给孩子们留下旧时代创伤的痕迹,延缓他们对社会的观察和认识”。
[2]可见,“隔代教育”对儿童智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发展都存在不利因素。
三、民族教育对策
(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解决农村生源短缺问题
延边朝鲜族农村生源的严重短缺使不少人深感危机,很多学者认为这会导致延边民族基础教育趋于薄弱。
笔者则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及时进行教育系统的内部调节,使之适应人口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从而变不利为有利,从而能更加有力地推动延边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对策之一:通过“撤”、“并”,合理调整学校分布网点,集中办学,并配合以“校车”制度
集中办学是集中师资、财力等,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的可行措施,尤其是在当
前生源短缺的情况下,集中办学更能显示其优越性。
在农村地区适当集中教育网点,把那些没有办学条件的教学点坚决撤下来,同时加强各乡镇的重点学校,还可以扭转农村教育质量逐年下降的趋势。
当然,在集中办学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许多难题。
比如,合校后会出现离学校较远的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他们走读则路途遥远,寄宿又会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
另外,集中办学需要扩建校舍、添置设备,这也将使学校面临办学资金短缺的难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则需要国家财政及地方财政的有力支持。
对于合校后由于距离原因出现的学生上学难问题,可以通过设校车(或“教育公共汽车”)接送学生的方法来解决,这对交通便利的延边州来说是可行的。
对策之二:大力推广远程教育,实行“小班化”管理
推广和普及现代化的远距离教育技术,这是解决学龄儿童相对较少,而且分散的延边朝鲜族农村教育问题的一个可行措施。
延边州有良好的电化教育基础,龙井市就曾被评为全国电化教育先进县(市)之一。
延边州建立了广播电视大学,培养出一支比较熟悉电教业务、热心为少数民族服务的电教队伍。
截止2005年底,延边州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8.83%,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9.61%,在如此良好的电化教育和广播电视覆盖基础上,再加上一定的经济保障,完全可以建立起覆盖全州的远程教育网络。
在推广远程教育基础之上可实行“小班化”管理和教学,这在一方面可以维持部分地区现有的教育布局,使学校数、班级数、教师数保持相对稳定。
在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班级规模缩小后使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等,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动员多方力量解决朝鲜族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孩”的教育问题
要解决延边朝鲜族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孩”的教育问题,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在解决朝鲜族流动儿童教育的问题上,需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放开城市公办中小学,方便流动儿童根据居住区就近入学。
城市公办中小学,均是由政府举办的,其存在的理由就是为了公共服务,必须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公民。
因此,政府应规定开放包括重点中小学在内的所有城市公办学校,流动人口子女可以根据其居住地选择就近入学,并一律免收借读费;其二,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帮助流动人口解决其子女接受教育的问题。
流动儿童不一定必须选择公立学校就读,他们可以选择上公办学校,也可以选择上民办学校。
对于选择民办或流动子女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也有权利获得公办学校学生获得的相同的公共财政支持,而接受流动儿童的民办学校或流动子女学校也应获得政府相应的财政支持。
2.“双管齐下”解决延边朝鲜族农村“留守孩”的教育问题。
首先,从政府方面来说,政府应主动担负相应的责任,以实现社会关怀。
社会和社区应给爷爷奶奶们(或其他监护人)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提高他们教育的水平,这个工作要由政府来做,可通过妇联、村委会等组织的活动,使这些监护人的监护能力提高;其次,从学校方面来说,学校应给予“留守孩”更多的关爱,发挥教育的功能。
学校是“留守孩”生活的“第二家庭”,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担负起孩子父母的角色。
因此,学校中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应给予这些孩子更多的关爱,以师爱弥补其父爱和母爱
的不足。
总之,在社会急剧转型的今天,延边朝鲜族人口与教育之间出现了许多不相适之处,引发许多问题与困境。
对此,各级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积极采取对策来调节民族人口与民族教育的关系,使二者能够均衡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朝鲜族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从而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天路.中国少数民族社区人口研究[M].中国人口出版社,1993.
[2]叶晓龙.农村“隔代教育”缺陷多[N].中国教育报,1999-7-20.
[3]1980年—2001年延边教育统计资料[Z].
[4]王东阳,金光世.延边朝鲜族人口现状及人口发展战略[J].延边大学学报,2000,(1).
[5]梁玉今,蔡洙一.延边朝鲜族人口负增长所引发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延边大学学报,2000,(2).
[6]第四次、第五次全国及延边人口普查资料[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