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运动2017年单元测试组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新版八年级上学期《第1章机械运动》2017年单元测试组
卷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下列运动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月球绕着地球转 B.公路上行驶的汽车
C.空气的流动D.洒在水里的糖使水变甜
2.端午节当天,小明和爸爸、妈妈去南湖游玩,他们坐在行驶的船中,观赏南湖的景色,小明认为爸爸是运动的,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A.船B.小明C.岸边的树D.妈妈
3.如图所示,空中加油机正在给战斗机加油的情境,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甲是静止的
B.以地面为参照物,战斗机乙是运动的
C.以战斗甲为参照物,战斗机乙是运动的
D.加油机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
4.在百米赛跑中,小明到达50m处的速度是9.0m/s,12.5s末到达终点的速度是7.5m/s,则小明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A.7.5m/s B.9.0m/s C.8.0m/s D.8.25m/s
5.一辆轿车行驶的速度是100km/h,一辆自行车前进的速度是5m/s,这表明()
A.轿车行驶的路程一定比自行车多
B.轿车一定始终在自行车前面
C.自行车的运动时间一定比轿车长
D.轿车的运动一定比自行车快
6.下列四个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匀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是()
A.B.C.D.
7.下列估测的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大于2.5mm的细颗粒物
B.目前为止,人类奔跑的速度最快可达到约40km/h
C.正常情况下,用停表测量,人的脉搏每跳动10次所用时间约为45s
D.普通教室的高度约为65dm
8.如图,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象,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象,由图象可知()
A.甲、乙都由静止开始运动
B.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
C.甲、乙两车经过5s一定相遇
D.甲车速度越来越大,乙车速度不变
9.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车同时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每段相同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都比乙车的大
C.在20〜30s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比乙车的大
D.在0〜40s的时间内,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10.小明用刻度尺测得一支水性笔的长度为14.10,但漏写了单位,这个单位应是()
A.cm B.km C.m D.mm
11.小明利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A.2.36cm B.2.357cm C.2.35cm D.2.4cm
12.如图是用厚刻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正确的测量图是()A.B.C.
D.
13.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
A.测量时出现了误差,则说明一定出现了错误
B.测量时,多测量几次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C.误差是由于操作不规范造成的
D.改进实验方法,采用精密仪器,去测量长度,可消除误差
二.填空题(共15小题)
14.中国运动员苏炳添以9.99s的成绩成为第一个打破百米10s大关的黄种人.在比赛过程中.他做(填“匀速”或“变速”)运动,他的百米平均速度约为m/s (保留整数).
15.为迎接中考体育技能测试,体育老师对全班同学进行了一次模拟考试.如图,停表显示的是一位同学跑完400m所用的时间,则该同学跑完400m所用的时间为s.
16.如图1,2015年12月11日,市民戴着口罩在合肥天鹅湖边散步.当日凌晨合肥空气质量污染指数以294排行全国城市第一.上午9时,合肥市启动Ⅳ级重污染天应急预警.雾霾是大量细颗粒物(PM 2.5)排放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所致,细颗粒物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填单位)的颗粒物.
17.如图所示,要正确测出物体A的长度,应选(选填“甲”或“乙”)图,物体A的长度为.
18.如图所示为某同学用刻度尺测量物体A的长度,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物体A的长度是m.
19.在测量中,测量得到的数值称为测量值,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若测量中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结果时粗心等就会造成测量的.在测量中,是能够避免的,而是不能而且也是不可能避免.20.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圣火传递活动中,现场某记者同时拍下了固定在地面
上随风飘动的旗帜和附近的甲、乙两火炬照片,如图所示.根据它们的飘动方向,可以判断甲火炬(填“一定”或“不一定”)向右运动,乙火炬一定向(填“左”或“右”)运动.
21.我国古书《套买曜》上记载有:“人在舟中闭牖(门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觉”这是运动的相对性的生动描述,其中“舟行”是以为参照物,“人不觉”是以为参照物.
22.晋朝的葛洪在《抱朴子》中说:“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月之东驰”是因为选为参照物.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是的.
23.如图甲所示,木块放在水平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木块使其做直线运动,两次拉动木块运动的图象分别是图乙中的a、b图线.则b图对应的速度为m/s,两次对应的弹簧测力计示数分别为F a、F b,两次拉力的功率分别为P a、P b.则F a F b,P a P b.(均选填“<”、“=”或“>”).
24.甲车速度18米/秒,乙车速度72千米/小时,甲、乙车速度较大的是车.25.“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实验方法.下面两幅频闪摄影照片中,甲做运动,乙做运动.(选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
26.沿同一条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A、B,运动时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由此可知:物体B的运动速度为m/s,
当t=4s时,物体A、B之间的距离为m.
27.田径跑道的周长是400m,小明匀速跑一圈用时80s,则小明的速度为m/s.小明以原速与小丽同时从同一地点、反向匀速跑步,当小丽的速度为3m/s 时,小明与小丽从出发到第一次相遇需要的时间是s.
28.如图是小刚从家中出发到达学校的s﹣t图象.其中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骑自行车.则小刚骑车是图中(选填“OA”或“AB”)段,小刚从家中到学校的平均速度为m/s.
三.计算题(共3小题)
29.在一次爆破中,用一根长1m的导火线引爆炸药,导火线以0.5cm/s的速度燃烧,点火者点着导火线后以4m/s的速度跑开,他能否在爆炸前跑到离爆炸地点600m的安全地区?
30.13次列车由北京开往上海,自北京到上海铁路长1458km,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问题:
13次列车的运行时刻表如下:
车
次
到、发站时
间
北京天津西济南上海
13到站时间﹣﹣16:1120:16次日8:20发车时间14:2016:1620:21﹣﹣
(1)13次列车由天津西到济南所用的时间;
(2)13次列车由北京到达上海的平均速度;
(3)中途13次列车以36km/h的速度穿越长度为1600m的一个隧道,列车全部在隧道中行驶的时间是150s,那么这列火车的长度是多少?
31.公共汽车从甲站经过乙站到丙站,甲、乙两站相距1200m,乙、丙两站相距2160m.汽车从甲站开到乙站用2min.在乙站停车1min后再开往丙站,再经过3min到达丙站.求:
(1)汽车从甲站开到乙站这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汽车从乙站开到丙站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汽车从甲站开到丙站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人教新版八年级上学期《第1章机械运动》2017年单元
测试组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2016•海南校级二模)下列运动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月球绕着地球转 B.公路上行驶的汽车
C.空气的流动D.洒在水里的糖使水变甜
【分析】运动是大家所熟悉的现象之一,我们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与运动有关的感性认识.物体的运动有多种形式,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解答】解:
A、B、C中都存在物体位置之间的变化,所以都属于机械运动;
D选项中的洒在水里的糖使水变甜,是分子的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但不属于机械运动;
故选D.
【点评】此题重点对机械运动的概念进行考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关键是要看它的位置是否在发生变化.
2.(2016•长春)端午节当天,小明和爸爸、妈妈去南湖游玩,他们坐在行驶的船中,观赏南湖的景色,小明认为爸爸是运动的,他选择的参照物是()A.船B.小明C.岸边的树D.妈妈
【分析】判断物体运动状态之前,必须选择参照物,如果物体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则称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小明和爸爸、妈妈去南湖游玩,他们坐在行驶的船中,爸爸与行驶的船、小明以及妈妈之间没有位置的变化;所以,以行驶的船、小明以及妈妈为参照物,爸爸是静止的;
而爸爸与岸边的树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以岸边的树为参照物爸爸是运动的,故C正确.
故选C.
【点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2016•黔东南州)如图所示,空中加油机正在给战斗机加油的情境,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甲是静止的
B.以地面为参照物,战斗机乙是运动的
C.以战斗甲为参照物,战斗机乙是运动的
D.加油机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
【分析】判断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时,要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如果改变就是运动的,如果不变就是静止的.
【解答】解:A、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甲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是静止的,故A正确;
B、以地面为参照物,战斗机乙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是运动的,故B正确;
C、以战斗甲为参照物,战斗机乙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是静止的,故C错误;
D、加油机相对于地面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是运动的,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4.(2016秋•大庆期中)在百米赛跑中,小明到达50m处的速度是9.0m/s,12.5s
末到达终点的速度是7.5m/s,则小明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A.7.5m/s B.9.0m/s C.8.0m/s D.8.25m/s
【分析】平均速度等于百米路程除以在这段路程上所用的时间,和某时刻的速度无关.
【解答】解:由题意知:s=100m,t=12.5s,
由平均速度公式得:
v===8m/s.
故选C.
【点评】解决本题注意排除干扰因素(某时刻的速度),挖掘关键字词:“百米赛”告诉距离;“第12.5s末到达终点”告诉时间.
5.(2016•通辽模拟)一辆轿车行驶的速度是100km/h,一辆自行车前进的速度是5m/s,这表明()
A.轿车行驶的路程一定比自行车多
B.轿车一定始终在自行车前面
C.自行车的运动时间一定比轿车长
D.轿车的运动一定比自行车快
【分析】将给出的轿车和自行车的速度换算成一致的单位,然后直接比较速度的大小即可确定正确答案.
【解答】解:100km/h=≈27.8m/s,27.8m/s>5m/s,
所以轿车的运动比自行车快,故选D.
【点评】弄清km和m,m和s之间的换算关系,进一步弄清速度的换算关系,统一单位才可比较运动快慢.
6.(2016•绥化)下列四个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匀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是()A.B.C.D.
【分析】解答图象问题首先要明确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然后根据图象特点进行判断.匀速直线运动是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解答】解:由v=可知,v一定时,s和t成正比,v不随s和t的变化而变化.所以s﹣t图象为过原点的倾斜直线;v﹣t图象是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
故选A、D.
【点评】本题关键抓住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图象和速度图象的特征进行选择,不能漏解.
7.(2016•呼和浩特)下列估测的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大于2.5mm的细颗粒物
B.目前为止,人类奔跑的速度最快可达到约40km/h
C.正常情况下,用停表测量,人的脉搏每跳动10次所用时间约为45s
D.普通教室的高度约为65dm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解答】解:
A、PM2.5指空气中直径等于或小于2.5μm的固态可吸入颗粒物.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B、目前为止,人类奔跑的速度最快可达到约10m/s=36km/h,与40km/h接近,故此选项符合实际;
C、正常情况下,用停表测量人的脉搏时,1min跳动大约60次,因此每跳动10次所用时间约为10s,故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D、普通教室的高度约为3.3m=33dm,故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故选B.
【点评】物理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多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常见量的值可帮助我们更好地学好物理,同时也能让物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8.(2016•潍坊)如图,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象,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 ﹣t图象,由图象可知()
A.甲、乙都由静止开始运动
B.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
C.甲、乙两车经过5s一定相遇
D.甲车速度越来越大,乙车速度不变
【分析】运用图象法解答问题的一般步骤:①明确图象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②注意认清横坐标和纵坐标上各表示的最小分格的数值大小和单位;③明确图象所表示的物理意义;④根据图象对题目提出的问题作出判断,得到结论.
【解答】解:
A、由图可知,甲车是由静止开始运动,乙车开始计时时的速度为2m/s,不是从静止开始运动.故A错误;
B、小车甲运动的s﹣t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甲的路程逐渐的变大,所以甲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v
===2m/s;
甲
小车乙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乙的速度不变,所以乙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2m/s;
所以,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故B正确;
C、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所以,如果两车反向运动,则5s可能相遇;如果两车同向运动,则两车不能相遇.故C错误;
D、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速度均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根据图象或图表探究物质的规律是近两年来出现较多的题目,图象可以使我们建立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表象中去探究本质规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此题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很强.
9.(2016•百色)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车同时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每段相同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都比乙车的大
C.在20〜30s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比乙车的大
D.在0〜40s的时间内,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分析】(1)物体在相等时间内的路程相等,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物体在相等时间内路程不相等,物体做变速运动,速度不断变化,分析图示其情景答题.
(2)(3)(4)比较甲乙两车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判断两车的平均速度大小.
【解答】解:A、由图示可知,甲车在每个10s内的路程分别是:300m、300m、300m、300m,由此可知,在相等时间内,甲车的路程相等,故甲车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观乙车在每个10s内的路程分别是:200m、250m、300m、450m,由此可知,在相等时间内,乙车的路程越来越大,故甲车的运动是加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由图示可知,在30~40s内,甲车的路程小于乙车的路程,所以由平均速度公式v=可知,甲车的平均速度都比乙车的小.故B错误;
C、由图示可知,在20〜30s的时间内,甲车和乙车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300m,所以由平均速度公式v=可知,甲车的平均速度等于乙车的平均速度.故C错误;
D、由图示可知,在0~40s内,甲车和乙车通过的路程均为1200m,所以由平均速度公式v=可知,其平均速度相等.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判断车的速度变化、速度大小的比较等知识,掌握基础知识、
由图示求出车的路程与对应的时间、应用速度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10.(2016•南宁)小明用刻度尺测得一支水性笔的长度为14.10,但漏写了单位,这个单位应是()
A.cm B.km C.m D.mm
【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的认识,选出符合实际的选项.
【解答】解: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水性笔的长度略小于18cm,在14.10cm左右.
故选A.
【点评】对日常生活中的长度、质量、速度、温度等进行准确的估测,是要求初中学生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平时注意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多加思考,逐渐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11.(2016•益阳模拟)小明利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A.2.36cm B.2.357cm C.2.35cm D.2.4cm
【分析】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题目中测量了物体的长度三次,计算出平均值作为物体的长度.
【解答】解:物体的长度为L=≈2.36cm.
故选A.
【点评】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时,最终结果要保留与测量值相同的有效数字,以保证相同的准确程度.
12.(2016•仙游县一模)如图是用厚刻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正确的测量图是()
A.B.C.
D.
【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
①估计被测物体的长度;
②根据估计结果选择恰当的刻度尺;
③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零刻线是否磨损;
④放置刻度尺要将刻度尺与被测长度紧贴;
⑤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准确读出已知刻度后,在最小刻度后再加上一位估计值;
⑥记录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两部分组成.
【解答】解:A、图中刻度尺没有从零刻度线处开始,读数时会不准确,所以A 错误.
B、图中刻度尺放置方向与被测长度一致,且刻度紧贴物体,所以B正确;
C、图中刻度尺有一定的厚度,这样放置刻度不能紧贴物体,读数时会不准确,所以C错误;
D、图中刻度尺方向与被测物体方向不一致(倾斜了),所以D错误.
故选B.
【点评】用刻度尺测长度时要求刻度尺沿着被测的长度,并使刻度尺带刻度的一面尽量与物体紧贴,这样的方法才是正确的.
13.(2016•银川校级一模)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
A.测量时出现了误差,则说明一定出现了错误
B.测量时,多测量几次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C.误差是由于操作不规范造成的
D.改进实验方法,采用精密仪器,去测量长度,可消除误差
【分析】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这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同于错误,它是在测量方法正确的情况下产生的,只可以减小,却不能避免.【解答】解:A、误差就是在正确测量的情况下,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而错误是不按操作要求测出的结果是可以避免的,因此测量
时出现了误差,不一定出现了错误,故A错误.
B、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是减小误差有效的方法之一,故B正确.
C、误差不同于错误,错误是不按操作要求测出的结果,故C错误.
D、改进实验方法,采用精密仪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误差,却不能避免误差,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误差与错误在产生原因上,及是否能避免等方面都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我们应充分认识二者的不同.
二.填空题(共15小题)
14.(2015•龙岩)中国运动员苏炳添以9.99s的成绩成为第一个打破百米10s大关的黄种人.在比赛过程中.他做变速(填“匀速”或“变速”)运动,他的百米平均速度约为10m/s(保留整数).
【分析】①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快慢始终不变的运动属于匀速运动;速度快慢变化的是变速运动;
②已知路程和运动时间,可以得到平均速度.
【解答】解:
苏炳添比赛过程中,速度是不断变化的是,所以做变速运动;
百米平均速度为v==≈10m/s.
故答案为:变速;10.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运动分类和平均速度的计算.是一道联系实际的应用题,但难度较小,是一道基础题.
15.(2016•安徽模拟)为迎接中考体育技能测试,体育老师对全班同学进行了一次模拟考试.如图,停表显示的是一位同学跑完400m所用的时间,则该同学跑完400m所用的时间为99.8s.
【分析】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解答】解:由图知: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1”和“2”之间,偏向“2”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1min;
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39.8s 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9.8s,即停表的读数为1min39.8s=99.8s.
故答案为:99.8.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停表的读法,停表在实验室中用到的比较多,需要掌握其用法.
16.(2016•蒙城县模拟)如图1,2015年12月11日,市民戴着口罩在合肥天鹅湖边散步.当日凌晨合肥空气质量污染指数以294排行全国城市第一.上午9时,合肥市启动Ⅳ级重污染天应急预警.雾霾是大量细颗粒物(PM 2.5)排放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所致,细颗粒物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μm(填单位)的颗粒物.
【分析】此题考查我们对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根据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和长度单位的认识即可解答.
【解答】解:
PM2.5是指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
故答案为:μm.
【点评】此题以社会普遍关注的PM2.5为素材设计题目,体现了物理规律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17.(2016•漳州)如图所示,要正确测出物体A的长度,应选甲(选填“甲”或“乙”)图,物体A的长度为 2.05cm.
【分析】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1)首先要了解刻度尺:①量程是多少;②零刻度是否磨损;③分度值是多少;(2)使用时:①刻度尺要与被测部分对齐;②让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测量的始端与0刻度线对齐,如果0刻度线磨损,可以与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测量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④读数时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要写单位.
【解答】解:乙刻度尺的测量的始端没有与0刻度线对齐而是在零刻度线的左侧,故乙放法错误;
甲图两条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分度值)是1mm;物体的长度是:6.05cm﹣4.00cm=2.05cm.
故答案为:甲;2.05cm.
【点评】本题考查了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和读数,中学物理中有很多测量仪器,不同仪器使用方法不同,但首先都需要看清它的量程与分度值,刻度尺是需要估读的,这一点区别于其它仪器,应特别注意
18.(2016•盐城校级模拟)如图所示为某同学用刻度尺测量物体A的长度,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1mm,物体A的长度是0.0320m.
【分析】①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
②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从非零刻度线量起的,要用物体末端对应的刻度值减去物体始端对应的刻度值.
【解答】解:由图可知,①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即物体的最小刻度值是1mm;
②物体的长度是12.20cm﹣9.00cm=3.20cm=0.0320m.
故答案为:1mm;0.0320.
【点评】明确分度值,看其物体的起始位置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19.(2016秋•防城港期中)在测量中,测量得到的数值称为测量值,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若测量中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结果时粗心等就会造成测量的错误.在测量中,错误是能够避免的,而误差是不能而且也是不可能避免.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误差和错误的区别,误差不是错误,误差可以减小,但不能避免,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解答】解:真实值与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由于人的眼睛不能估得非常准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误差可以减小,我们可以采取改进测量方法、选用精密度高的测量工具、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等方法来减小误差.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错误可以避免.所以,误差和错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故答案为:误差,错误,错误,误差.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错误与误差的区别的认识和了解.
20.(2015•河源校级模拟)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圣火传递活动中,现场某记者同时拍下了固定在地面上随风飘动的旗帜和附近的甲、乙两火炬照片,如图所示.根据它们的飘动方向,可以判断甲火炬不一定(填“一定”或“不一定”)向右运动,乙火炬一定向左(填“左”或“右”)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