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秋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检测:第二单元第6课六一居士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秋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检测:第二单元第6课六一居士传
千古伯乐
欧阳修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极尽赞美,竭力推荐,使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堪称千古伯乐。

不但包括苏轼、苏辙、曾巩等文坛巨匠,还包括张载、程颢、吕大钧等旷世大儒的出名与欧阳的学识、眼光和胸怀密不可分。

他一生桃李满天下,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都得到过他的激赏与推荐。

“唐宋八大家”,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门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携而名扬天下。

(选自晨读网)
品读欧阳修
假如给我一个选择,让我生活在古代的话,我会选择宋代,更是北宋那个有你——欧阳修的时代。

真想跨越千年的时光与你对饮,尽管我只是一个无名小卒,但你不会介意,因为你有宽广的胸怀。

品读你,品出你让人折服的大度。

你位居副宰相,位高权重。

按常理,你一定妒贤嫉能,阻止有才之人越居你上。

但你不,你勇于提拔推荐有才之人,你提拔推荐王安石,他成为宰相,官居你上,他成为中国11世纪的最伟大的改革家;你奖进“三苏”,让他们的芳名远播,成为“唐宋八大家”,我不得不佩服你的大度。

品读你,品出你让人钦佩的豁达。

你政治上不得意时,被贬为滁州太守。

按常理,你一定是抑郁不得志,难以排遣心中的郁结,而你却不计较得失,修“醉翁亭”,作《醉翁亭记》,怡然自得。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非一般的豁达。

你曾号“六一居士”。

人问,何为“六一居士”,你说:“家有藏书一万卷,有三世金文著释一千卷,一棋盘,一张琴,桌上常备一壶酒。

”人问此“五一”也,你却爽朗一声说:“一老翁置于其间,岂非‘六一’也。


品读你,品出你让人感动的勤奋。

你从小在沙滩练字,苦读史书,年纪轻轻便考中进士,仕途顺利,但从未放弃勤奋的信念。

深夜苦读,手不
释卷,即使是意志受挫时,也在书海中寻找快乐。

有人曾问,君藏书万卷,不知读过几本。

欧阳修曰:“你在我所藏之书随便挑一本问我,若有我没读过的,我无言面对我的六一居士。

”那人专门挑了一本积了许多灰尘的书问他,他对答如流,毫无差错。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勤奋的学习,怎么会有对答如流,毫无差错呢?
品读你,品出你谦虚谨慎的做人态度。

在那个群星云集的时代,你功名成就之后却不浮夸自傲,常人恐怕做不到。

你和另一史学家修订史书,名字列于他人之下,不居功,难能可贵,难怪宋“六家”以你为首,当之无愧。

三苏、王安石、曾巩都是你推荐出名的,你曾极力推荐苏轼,说此人日后文名显于我欧阳修,智之大者,欧阳文忠也。

品读你,品出的是黑色天幕上最闪亮的星,星光闪烁;品读你,品出的是花架上最美丽淡雅的海棠,清香宜人;品读你,品出的是歌唱舞台上的交响曲,催人奋进。

站在宋朝时代的陡峰,不是帝王,而是你欧阳文忠公。

你是让人望尘莫及的大家,品你千年有滋味。

(选自绝想日记网,有删改)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聊以志吾之乐尔
B.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
C.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
D.乃以难彊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
解析:A项,“尔”通“耳”,罢了。

C项,“讫”通“迄”,迄今。

D 项,“彊”通“强”,强壮。

答案:B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负.三宜去负:担负,引申为具备
B.则又更.号六一居士更:更换
C.吾素.慕之素:本来
D.而讫.无称焉讫:迄今
解析:C项,素:常常。

答案:C
3.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谪:被贬谪
B.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劳:劳累
C.使吾形不病.而已悴病:疾病
D.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志:标志
解析:B项,劳:使……劳累。

C项,病:名词活用为动词,生病。

D 项,志:记述。

答案:A
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累:拖累
B.是为五一尔.,奈何尔:通“耳”,罢了
C.累.于彼者已劳矣累:被……拖累
D.区区不足.较也足:足够
解析:D项,足:值得。

答案:D
二、迁移发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新五代史·一行传》序
欧阳修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
..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

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岂
果无其人哉?虽曰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
..衰,风俗隳坏,至于如此,然自古天下未尝无人也。

吾意必有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

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吾又以谓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沉沦于下,泯没而无闻者。

求之传记,而乱世崩离,文字残缺,不可复得,然仅得者四五人而已。

处乎山林而群麋鹿,虽不足以为中道
.......,.
..,.然与其食人之禄
俛[注]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吾得二人焉,曰郑遨、张荐明。

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吾得一人焉,曰石昂。

苟利于君,以忠获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义士也。

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赟。

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

于此之时,能以孝弟自修于一乡而风行于天下者,犹或有之。

然其事迹不著而无可纪次,独其名氏或因见于书者,吾亦不敢没。

而其略可录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伦。

作《一行传》。

【注】俛:同“俯”。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B.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
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C.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D.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解析:先比较选项,找出断句标注的不同之处,再根据句意进行推断。

“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作为主语“贤材”的并列谓语,不能隔断。

“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属于假设关系复句,也是“颜子之行”的谓语,不能隔断。

综上可知,答案为C项。

答案:C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缙绅”中“缙”是“插”的意思,“绅”是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带子。

古代朝会时官宦把笏板插在腰里,后成为官宦的代称。

B.“礼义”是道家倡导的“五常”的标准,即:仁、义、礼、智、信。

“义”是遵循正义的生活道路,“礼”是遵守维系社会的规则、形式。

C.“中道”即“中庸之道”,儒家的最高标准。

大意是为人处事要恰如其分,既不能“不足”,也不能“过分”。

D.“人伦”是封建社会中人与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及各种尊卑长幼关系。

解析:不是“道家”,应是“儒家”。

答案:B
7.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行传》是欧阳修著的史书《新五代史》中的一个合传,记载在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物。

本文是这个合传的序。

B.序文的第一段是这篇序的主体,交代作传的缘由。

作者先感叹五代之乱,又感叹忠臣义士之少,但坚信必有节义之士,尽管搜寻困难,但终
有所获。

文字迂回曲折,层层深入。

C.从第二段起,作者分别记载了在某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物:有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郑遨、张荐明;有坚守道义的石昂;有宁死不屈的程福赟;有恪守孝悌之道的李自伦。

D.欧阳修对于几个传主的叙述,方式富于变化,但有一个句式“吾得一(二)人焉”却反复使用,以反映搜求的不易。

叙述、评议和感喟交织在一起,回环往复,令人回味无穷,深得太史公笔法神理。

解析:程福赟不是“宁死不屈”,而是忠于君主,顾及大局,以忠获罪而至死不言。

答案:C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其事迹不著而无可纪次,独其名氏或因见于书者,吾亦不敢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虽然够不上中庸之道,然而享用着别人给的俸禄,低着头忍受着羞辱,如何比得上无愧于内心,放纵身心(不受拘束)而自得其乐(或“让自己得意开心”)呢?
(2)但他们的所作所为不显著,也没有书籍记述编排,只有他们的姓名有的还能够在书中见到,我也不敢埋没(他们)。

参考译文:
唉!五代之乱达到顶点了,这就是传记上所说的“天地间的光明被封闭,高洁的雅士都去隐居”的时代吗?在这个时候,做臣子的杀害他的国
君,做儿子的杀害他的父亲,而那些安享着国家的俸禄占据着朝堂,十分得意却没有廉耻之色的士大夫到处都是。

我认为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却奇怪这个时候可以称道的人为何如此稀少呢?难道果真没有这样的人吗?虽然说战乱兴起,学校教育被废弃,从而礼仪衰败,风俗毁坏,而到了(现在)这个地步,然而自古以来天下(大乱之时)未尝没有这样的忠臣义士啊。

我想必有洁身自好的义士,因愤世疾俗远离尘世而不能显露于世。

自古贤才,有把自己的志向才能藏于内心而并不表现出来的,有困顿地生存于简陋的小巷,寄身于荒野草莽的,他们即使有颜渊的品行,不遇到孔子这样的人名声也不会显扬。

何况是世道多有变故而君子的高尚道德消沉的时候呢?我又认为必然还有怀抱才能,修炼节义,但沉沦在社会底层,默默无闻的人。

我在传记中寻找这样的义士,却因乱世分崩离析,书上文字残缺,不能再找到了,所能找到的就是四五个人罢了。

生活在山林中和麋鹿为伍,虽然够不上符合中庸之道,然而与其享用着别人给的俸禄,低着头忍受着羞辱,如何比得上无愧于内心,放纵身心(不受拘束)而自得其乐(或“让自己得意开心”)呢?我找到了两个人,名叫郑遨、张荐明。

权力和利益都不能让他的心灵屈服,担任官职或不担任官职都不违背他的道义,我找到了一个人,名叫石昂。

如果对君主有利,因为忠诚而获得罪名,又何必为自己辩白,有直至死亡也不说出来的人,这就是古代的义士啊。

我找到了一个人,名叫程福赟。

五代时期社会混乱,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甚至于兄弟间、夫妇间的人伦关系,(也)没有不严重毁坏的,以致伦理几乎灭绝了。

就在这样的时刻,能够以孝悌之礼修身于一乡并且像风一样推行到天下的人,或许还是有的。

但他们的所作所为不显著,也没有书籍记述编排,只有他们的姓名有的还能够在书中见到,我也不敢
埋没(他们)。

而大致可以写下来的人,我也找到了一个,他叫李自伦。

(于是我)写了《一行传》。

三、创新语用
9.下面是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形象标志的主体图形,请写出除文字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图由祥云、汉画像车马构成。

祥云体现中国文化元素,汉画像车马寓意历史的车轮,展示着历史与文明的演进;整个图形体现了东方思想和民族气韵。

第 1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