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小学数学教材对比研究及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小学数学教材对比研究及启示
作者:陈火明
来源:《读与写·中旬刊》2019年第02期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对比中外小学数学教材发现,国外小学数学教材更加注重小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水平,难度呈现螺旋式上升趋势。
教材的编写讲数学本身回归到生活当中且将数学教学寓于教学活动中。
这些教材编写原则给我国教材编写重要启示。
本文就这些编写原则提出自己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5-0151-01
就目前所搜集到的文献数据统计显示,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小学数学教材在编写所遵循的教育理念就和我们不同,更加注重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不是一味的违背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水平,给予学生过高的期待。
注重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以及运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材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对教材进行螺旋式难度上升模式。
1.国外小学数学教材编写原则
1.1国外小学数学教材编写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水平,难度呈螺旋上升趋势。
日本的小学数学教材将比较重点难点的知识点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
例如,分数这个重要概念的学习就是2年级开始接触分数这一概念,然后3年级开始了解分数中分子、分母的概念。
4年级更深入的了解分数的加减运算。
依次螺旋上升,不会一下子就将分数的所有知识点都教授给2年级的学生,那个年龄段的学生逻辑思维难以掌握分数的全部知识点。
而且为了适应小学生的心理水平发展特点,国外教材大多采用直观的教学实例。
教材中经常会出现流程图、漫画等小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
1.2将数学本身回归到生活当中。
小学生难以理解书本上晦涩难懂的概念,因此小学教材上应当尽量减少晦涩难懂概念的表述。
例如,让孩子如何解方程,大可用一些漫画的形式让小学生去感知他们接下来应该做什么,因此,国外的教材非常注重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例如,美国小学数学教材中,每个单元小结都会设计与真实生活情境相关的一些例题并且还会附上生活情境当中的照片。
1.3将教学寓于教学活动中。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阶段,幼儿园阶段都是以活动和游戏为主要的上课形式,因此,在小学的初级阶段国外小学教材大多数是以活动为主,例如,澳大利亚
小学数学教材中会设计实务操作、游戏、实验、调查研究的各种形式来丰富课堂,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
教材中还专门设有趣味栏目,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知识的积极性。
2.针对国外小学数学教材编写原则提出的改进策略
2.1根据小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来编写小学数学教材。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编写小学数学教材的重难点,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和基础技能的培养,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偏难偏怪。
我国数学教材的难度明显偏高于国外一些国家,对我国小学生数学学科兴趣的培养起到抑制作用。
国外数学知识点难度较小,更多的是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一题多解、心算、估算能力的培养。
就教材逻辑性而言,我国教材目前能够做到年级之间和章节之间的螺旋式难度上升,但是同一章节内部的难度梯度没有很好的解决。
这一方面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教材要做到章节内部之间和章节之间、年级之间的螺旋式上升,让学生更好的对数学领域有一个综合的认知,显然这一方面螺旋式的编写教材还有待研究。
2.2真正做到将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
小学数学内容我们了解到,就是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映射。
小学数学学科设置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认知这个世界,从空间和数量关系的角度。
因此,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一优势,将教材的例题或者案例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情境或者案例来编写,尤其是小学生阶段能够接触到的现实生活情境。
让学生能够从现实生活经情境中来发掘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而这一要求也写入了小学数学的课程标准,可知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的重要性。
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小学数学教材的生活性方面相对于国外教材生活情境性的教材内容编写较少,习题也偏少。
除了生活情境还可以利用数学学科的基础性学科这一特性来将数学学科和其它学科的结合起来进行教材编写。
这样也可以缩小学科之间的界限,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去理解数学学科,实现学科之间的融合。
2.3力求直观化教材,避免晦涩难懂的表述。
根据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我们知道小学生的认知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不具有逆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图像、动态的东西具有感知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掌握概念、定理的文字表述并不是重点,而是要掌握如何去理解和运用这些概念和定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因此,小学数学阶段的教材更多的需要以图片的形式出现,注重情境性,用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内容来解释数学知识点。
美国德国等国的教材就更注重直观描述,利用各种情境和图画,在算术中也会运用到几何图形来解释算术,避免了抽象的数字关系的带来的困难。
而我国教材更多的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而不是利用生动形象的情境和图画引导学生去思维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或者用更多其他的方式解决同一问题。
2.4注重本土化情境的结合,注重中国特色。
无论是何种经验的借鉴,都必须考虑到我国学生和教育的实情来,中国地大物博,教育资源和教育能力差异非常大,对于不同地区能够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和接触到的生活情境也差异非常大,因此我国教材的编写也需要根据地方特色来,尤其是生活情境的数学案例的编写。
当然,教材审核方面也需要有这一标准的审核,下放
教材编写的权限,让每个地方的教师都有机会参与到当地教材编写的过程当中,或者教材编写者能够征求教师或者学生的意见来统一编写内容。
参考文献:
[1]张广祥,陈祥彬.数字推理——从德国小学教科书中的一个简单算术问题说起[J].数学通报,2013(1):28-34.
[2]邝孔秀,姚纯青,蔡庆有,宋乃庆.中国小学数学教科书的难度分析——国际比较的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2015,(9):73.
作者介绍:
陈火明(1986.5-)男,江西瑞金,大专,数学教育,田头镇江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