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战国策齐策六》(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专题训练--------《战国策·齐策六》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貂勃常恶田单,田单闻之,故为酒而召貂勃,曰:“单何以得罪于先生?”貂勃曰:“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

且今使公孙子贤,而徐子不肖。

然而使公孙子与徐子斗,徐子之狗,犹时攫公孙子之腓而噬之也。

若乃得去不肖者,而为贤者狗,岂特攫其腓而噬之耳哉?”安平君①曰:“敬闻命!”明日,任之于齐襄王。

王有所幸臣九人之属,欲伤安平君,相与语于王曰:“燕之伐齐之时,楚王使将军将万人而佐齐。

今国已定,何不使使者谢于楚王?”王曰:“左右孰可?”九人之属曰:“貂勃可。

”貂勃使楚,数日不反。

九人之属相与语于王曰:“夫一人身,而牵留万乘者,岂不以据势也哉?且安平君内牧百姓,循抚其心,布德于民;外怀戎翟,礼天下之贤士,阴结诸侯之雄俊豪英。

其志欲有为也,愿王之察之。

”貂勃从楚来,王赐诸前,酒酣,王曰:“召相田单而来。

”貂勃避席稽首曰:“王恶得此亡国之言乎?王上者孰与周文王?”王曰:“吾不若也。

”貂勃曰:“然,臣固知王不若也。

下者孰与齐桓公?”王曰:“吾不若也。

”貂勃曰:“然,臣固知王不若也。

然则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今王得安平君而独曰单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而王曰单恶得此亡国之言乎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

安平君以敝卒七千,禽其司马,而反千里之齐,安平君之功也。

当是时也,阖城阳而王,天下莫之能止。

然而安平君以为不可,故迎王与后于城阳山中。

今国已定,
王乃曰‘单’。

王不亟杀此九子者以谢安平君,不然,国危矣!”王乃杀九子。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六》)
【注】①安平君:田单封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则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今王得安平君而独曰单/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而王曰单/恶得此亡国之言乎/
B.然则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今王得安平君而独曰单/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而王曰单/恶得此亡国之言乎/
C.然则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今王得安平君而独曰单/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而王曰单/恶得此亡国之言乎/
D.然则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今王得安平君而独曰单/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而王曰单/恶得此亡国之言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去”指除去,与《逍遥游》中的“去以六月息者也”的“去”字的含义不同。

B.“谢”指感谢,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多谢后世人”的“谢”字的含义相同。

C.“左右”指近臣,与《送东阳马生序》中“余立侍左右”的“左右”含义不同。

D.“以为”指认为,与《过秦论》中的“自以为关中之固”的“以为”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貂勃以跖之狗吠尧的故事解释自己中伤田单的原因,提到狗跟随公孙子和徐子的不同反应,是以狗喻己,委婉地暗示田单,他自己想改变依附对象的心意。

B.齐王的九个宠臣推荐貂勃出使楚国并非是因为貂勃是最合适的人选,只是为了后面中伤田单做铺垫,从他们挑拨离间的话语间可知貂勃与田单两人关系匪浅。

C.田单在内对人民广施恩惠,对外暗中结交诸侯中的英雄豪杰,他的篡位之心昭然若揭,严重威胁到了齐王的统治,因此齐王在酒宴上流露出对其的不满情绪。

D.貂勃有口才,不仅以跖之狗吠尧的故事得到田单的推荐,又在齐襄王不满田单的时候用周文王和齐桓公的故事启发齐王,最终使齐王解除猜忌并杀死那九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恶得此亡国之言乎?王上者孰与周文王?
(2)当是时也,阖城阳而王,天下莫之能止。

5.齐襄王直呼田单的名而不叫其封号,何以引起貂勃的强烈反应?貂勃为何积极为田单进言?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初,燕将攻下聊城,人或谗之燕。

燕将惧诛,遂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之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

鲁仲连乃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曰:“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

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

且楚攻南阳,魏攻平陆,齐无南面之心,以为亡南阳之害,不若得济北之利,故定计而坚守之。

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横秦之势合,则楚之形危。

且夫齐之必决于聊城,公勿再计。

今楚魏交退于齐,而燕救不至。

且燕国大乱,君臣失计,上下迷惑,国敝而祸多,民无所归心。

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

能以见于天下矣。

故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

亡意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请裂地定封,富比陶卫,世世称孤寡,与齐久存,此亦一计也。

二者显名厚实也,愿公熟计而审处一也。

且吾闻,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昔管仲射桓公中钩,篡也;遗公子纠而不能死,怯也;束缚桎梏,辱身也。

此三行者,乡里不通也,世主不臣也。

使管仲终穷抑,幽囚而不出,惭耻而不见,穷年没寿,不免为辱人贱行矣。

然而管子并三行之过,据齐国之政,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为五伯首,名高天下,光照邻国。

故业与三王争流,名与天壤相敝也。

公其图之!”
燕将见鲁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

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

聊城乱,田单遂屠聊城。

归而言仲连,欲爵之。

仲连逃隐于海上,曰:“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六》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
B.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
C.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
D.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横秦,指齐与秦“连横”。

当时六国分别与秦国南北向联合,称为“连横”。

B.“裂地定封”与“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封”字的词性相同。

C.“穷年没寿”与“沛公奉卮酒为寿”(《鸿门宴》)中的“寿”含义不同。

D.陶卫,魏冉和商鞅的并称,形容非常富裕。

魏冉,战国秦大臣,曾封于陶邑;商鞅,战国时卫人,亦称卫鞅。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国将领田单进攻先前被燕国占领的聊城,费时一年多仍未能攻下,鲁仲连用一支箭射了一封书信给燕军将领,成为压垮燕将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终帮助齐国攻克了聊城。

B.鲁仲连谈到墨翟、孙膑、吴起,意在夸奖燕将善于防守和用兵,打消燕将休战回国的顾虑,为下文展望燕将回国后的前景作铺垫。

C.鲁仲连反复劝说燕将权衡得失,并为他指明两条出路,言辞恳切,寓情于理,感人肺腑。

燕将接到书信后,大哭三日但仍然犹豫不决。

D.攻下聊城后论功行赏,齐王想要封他爵位,但鲁仲连因燕将的自杀感到惋惜和愧疚,逃到海边隐居起来。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亡南阳之害,不若得济北之利,故定计而坚守之。

(2)亡意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攻齐,取七十余城,唯莒、即墨不下。

齐田单以即墨破燕,杀骑劫。

初燕将攻下聊城人或谗之燕将惧诛送保守聊城不敢归田单攻之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仲连乃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遣燕将曰:“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

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

故知者不再计,勇士不怯死。

愿公之详计而无与俗同也。

且楚攻南阳,魏攻平陆,齐无南面之心,以为亡南阳之害,不若得济北之利,故定计而坚守之。

今楚、
魏交退,燕救不至,齐无天下之规,与聊城共据期年之弊,即臣见公之不能得也。

齐必决之于聊城,公无再计。

彼燕国大乱,君臣过计,上下迷惑,栗腹以百万之众,五折于外,万乘之国,被围于赵,壤削主困,为天下戮,公闻之乎?今燕王方寒心独立,大臣不足恃,国弊祸多,民心无所归。

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

能以见于天下矣。

故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

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

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

矫国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

意者,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请裂地定封,富比陶、卫,世世称孤,与齐久存,此亦一计也。

二者显名厚实也,愿公熟计而审处一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燕将攻下聊城人/或谗之/燕将惧诛/遂保守聊城/不敢归/田单攻之/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
B.初/燕将攻下聊城人/或谗之/燕将惧诛/遂保守聊城/不敢归/田单攻之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
C.初/燕将攻下聊城/人或谗之/燕将惧诛/遂保守聊城/不敢归田单/攻之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
D.初/燕将攻下聊城/人或谗之/燕将惧诛/遂保守聊城/不敢归/田单攻之岁余/土卒多死/而聊城不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威不信于齐”中的“信”与《过秦论》中“信臣精卒”的“信”含义相同。

B.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帝位面朝南,故代称帝位。

本文中指向南进攻。

C.万乘,周制,天子能出兵车万辆,故以万乘称天子。

战国时大诸侯国也称万乘。

D.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王侯自称孤、寡、不毅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国攻打齐国,占领七十多座城池,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攻下。

齐将田单以即墨为据点反攻,大败燕军,燕将乐英因不敢返回燕国而死守聊城。

B.齐燕僵持之际,鲁仲连写信给燕将乐英,他站在乐英的角度,从智者、勇者、忠者三方面劝说乐英不要因一时之愤而改变计策,与世俗同伍。

C.齐国本就决心攻取聊城,现在楚、魏退兵,齐国已无外患,而燕国的救兵又不到,燕将不能取胜。

鲁仲连为燕将分析时局,以打消其侥幸心理。

D.燕将乐英固守聊城,虽然粮草殆尽,士卒们也没有反叛之心。

鲁仲连投其所好,夸奖他才能出众,为天下人所知,让他心生欣慰、踌躇满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臣过计,上下迷惑,栗腹以百万之众,五折于外
(2)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14.鲁仲连最后献给燕将哪两条计策?请简要概括。

答案
1、D 句意:既然如此,那么文王得到吕尚把他尊为太公,齐桓公得到管仲把他尊为仲父,如今大王得到安平君却偏偏叫‘单’。

再说自从开天辟地以来,治理百姓的人,作为臣子而建立功勋的人,有谁的功劳能比安平君更大呢?可是大王却叫他‘单’,怎么能说出这种亡国的话呢?
“且自天地之辟”作后文的状语,且“辟”作“天地”的谓语,其后应断开,排除AC;
“为人臣之功者”意思是作为臣子而建立功勋的人,“人臣”是一个词语,指的是臣子,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

2.B
A.正确。

“去以六月息者也”的“去”:离开。

句意:是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的。

B.“含义相同”错误。

“多谢后世人”的“谢”:告诉。

句意:多多地告诉后世的人。

C.正确。

“余立侍左右”的“左右”:附近;两旁。

句意:我站着陪侍在他附近。

D.正确。

“自以为关中之固”的“以为”:认为。

句意:自己认为这关中
的险固地势。

3.C “他的篡位之心昭然若揭”错误。

原文说“王有所幸臣九人之属,欲伤安平君,相与语于王曰……”,田单是否有篡位之心还没有定论,这只是九人中伤田单的一面之辞。

4.(1)大王怎么能说出这种亡国的话呢?请大王向上和周文王比一下,谁有才能?
(2)正当这个时候,如果田单关闭城阳称王,天下的人没有谁能制止他。

5.(1)因为古代直呼他人的名是很不尊重对方的表现,貂勃从这一细节中敏锐地发现了齐襄王对田单的不满。

(2)①貂勃是田单推荐给齐襄王的,两人关系匪浅,一损俱损,因此貂勃反应强烈,积极为其进言。

②田单才能卓越,曾在齐国陷入危机之时力挽狂澜,对国家有大恩。

参考译文:
貂勃经常中伤田单,田单听到后,特意摆设酒宴召请貂勃,说:“我在什么地方得罪了先生?”貂勃说:“盗跖的狗对尧狂吠,它并不认为盗跖高贵而尧卑贱,狗本来就对不是它主人的人狂吠。

再说,如今假如公孙子贤明,而徐子不成器。

然而假如公孙子和徐子打起来,徐子的狗,必将扑上去咬公孙子的腿肚子。

如果让这狗离开不成器的人,而成为贤明人的狗,难道只是扑上去咬别人腿肚子就完了吗?”安平君说:“恭敬地听到您的指教了。

”第二天,就把他推荐给齐襄王。

齐襄王有九个宠幸的侍臣纠合在一起,想要谋害安平君,他们共同对襄
王说:“燕国攻打齐国的时候,楚顷襄王派将军率领万人帮助齐国。

如今国家已经安定了,为什么不派使者向楚王表示谢意?”襄王说:“近臣中谁可以呢?”这九个人都说:“貂勃可以。

”貂勃出使到楚国,过了好几天没有回国。

九个人又纠合起来去对襄王说:“一个普通的貂勃,竟然滞留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君那里,难道不是因为仰仗田单的势力吗?况且安平君在国内治理百姓,安抚民心,对人民广施恩惠;在国外安抚戎狄,礼遇天下的贤明之士,暗中结交诸侯中的英雄豪杰。

他的内心是想要篡位,希望大王详察。

”貂勃从楚国回来,齐襄王当面赏赐他饮酒,酒喝得正高兴,襄王说:“把相国田单叫来。

”貂勃离开坐席,向襄王行了九拜之中的稽首之礼说:“大王怎么能说出这种亡国的话呢?请大王向上和周文王比一下,谁有才能?”襄王说:“我不如周文王。

”貂勃说:“是的,臣下本来知道不如。

请向下和齐桓公比一下,谁有才能?”襄王说:“我不如齐桓公。

”貂勃说:“是的,臣下本来知道不如。

既然如此,那么文王得到吕尚把他尊为太公,齐桓公得到管仲把他尊为仲父,如今大王得到安平君却偏偏叫‘单’。

再说自从开天辟地以来,治理百姓的人,作为臣子而建立功勋的人,有谁的功劳能比安平君更大呢?可是大王却叫他‘单’,怎么能说出这种亡国的话呢?再说当初大王不能守卫先王遗留下的国家,燕国人发兵来袭击齐国故城,大王逃到城阳的山中。

安平君凭借七千疲惫的士兵,却擒获了燕国的司马,使千里失地返归齐国,这些都是安平君的功劳。

正当这个时候,如果田单关闭城阳称王,天下的人没有谁能制止他。

然而安平君认为不能那样做,所以到城阳山中去迎接大王和王后。


今国家已经安定,大王却叫他:‘单’;大王不如赶快杀掉这九个人,以向安平君谢罪,不这样做的话,国家就危险了!”襄王于是杀掉这九个人。

6、C 句意:想要回归燕国,已经产生了嫌隙,怕被诛杀;想要投降齐国,杀死和俘虏的齐人太多了,恐怕降服后被侮辱。

长长地叹息说:“与其让别人杀死我,不如自杀。

”就自杀了。

“欲归燕”和“欲降齐”是两种选择的情况,“欲降齐”之前要断开,可以排除AB;
“甚众”是偏正关系的词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D。

7.A
A.“当时六国分别与秦国南北向联合,称为‘连横’”错误。

六国结盟为南北向的联合,故称“合纵”;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故称“连横”。

B.正确。

“封”:名词,封地。

句意:让齐王赐您封地,与魏冉、商鞅一样富有。

/“封”:名词,疆界。

句意:又想往西扩大疆界。

可见,两句中的“封”字的词性相同。

C.正确。

“寿”:寿命。

句意:终其一生。

/“寿”:祝酒。

句意:沛公捧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

可见,两句中的“寿”含义不同。

D.正确。

8.D “鲁仲连因燕将的自杀感到惋惜和愧疚”错误。

由“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可知,鲁仲连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他拒绝封赏恰恰体现了他的高风亮节。

9.①(齐国)认为失去南阳的损失,比不上攻取聊城(济北)获得的利益,因此(权衡得失后)定下计策,坚持一心一意攻打聊城。

②(如果)没有回归燕国的心志(意向),是否也能放弃燕国和摒弃世俗的议论,向东投奔到齐国呢?
参考译文:
当初,有位燕国大将攻占了聊城,却被人在燕王那里进了谗言。

这位燕将害怕会被处死,就死守在聊城不敢回国。

齐将田单为收复聊城,打了一年多,将士死伤累累,可聊城仍然岿然不动。

齐国谋臣鲁仲连就写了一封信,绑在箭杆上,射到城内,将信送给燕将说:“我听说,智者不违背时势而去做有损利益的事,勇士不会因为害怕死亡就做毁掉名声的事,忠臣不会先为自己着想而忘了君王。

现在将军竟因一时的激愤,而不顾燕王将失去一位大臣,这不是忠臣所做的事情;城破身死在聊城,威名不会在齐国传播,这不勇武;战功废弃,英名埋没,后人不会称道,这不是聪明人的举动。

而且楚国进攻南阳、魏国进逼平陆,齐国压根就没有分兵拒击的意思,认为失去南阳的损失,比不上攻取聊城(济北)获得的利益,因此(权衡得失后)定下计策,坚持一心一意攻打聊城。

如今秦王出兵助齐,魏国再不敢出兵平陆;秦齐连横之势已定,楚国此刻岌岌可危。

况且齐国决心夺回聊城,您不要再犹豫了,现在楚、魏两国军队都先后从齐国撤回而燕国救兵又没到。

而且燕国发生动乱,君臣束手无策,上下迷惑,国家衰败,祸患丛起,民心浮动。

而你却能指挥早已疲惫不堪的聊城子民,抗拒整个齐国的兵马,已历一年,聊城现今仍安如磐石,将军确如墨翟一般善于攻守;
士兵们饥饿到食人肉炊人骨的地步,而始终没有背弃你的想法,你确如孙膑、吴起一样善于用兵。

将军的才能已为天下所共见!因此,我为您考虑,不如罢兵休斗,保全车仗和甲胄,回国向燕王复命,他一定会很高兴。

燕国的官吏和子民见到您,就如同见到父母一样,交游的人会抓着您的胳膊赞扬将军的赫赫战功,您的功业就建立了。

如果没有回归燕国的心志,是否能放弃燕国,摒弃世俗的议论,向东投奔齐国呢?我会让齐王赐您封地,与魏冉、商鞅一样富有,取得封地封号代代沿袭,和齐国并存,这是另一条出路。

这两者,要么扬名当世,要么富贵安逸,希望您能慎重考虑,选择其中的一个。

我还听说过于看重小节,难以建立大功;不堪忍受小辱,难以成就威名。

从前管仲弯弓射中桓公的带钩,这是篡逆作乱;舍弃公子纠不能为公子纠赴死,这是贪生惜命;身陷囚笼,这是奇耻大辱。

有了这三种行径,即使乡民野老也不会与之交往,君主也不会以之为臣。

如果管仲最终困窘抑制自己的志向,不再出仕,惭愧羞耻不能表现出自己的才能,那么终其一生,也不免行为卑贱使人格受辱。

可是他却在身兼三种恶行的情况下,执掌齐国政事,扶正天下,九次召集诸侯会盟,使桓公得以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他自己也名满天下,光耀邻邦。

他们的功业可与三王争高低,声名可与天地共短长,愿将军三思而后行!”
燕将看了鲁仲连的信,哭了好几天,犹豫不能自断。

想要回归燕国,已经产生了嫌隙,怕被诛杀;想要投降齐国,杀死和俘虏的齐人太多了,恐怕降服后被侮辱。

长长地叹息说:“与其让别人杀死我,不如自杀。

”就自杀了。

聊城大乱,于是田单进军血洗聊城。

归来向齐王
报告鲁仲连的事,齐王想要封他爵位。

鲁仲连听后逃到海边隐居起来,他说:“我与其富贵而屈身侍奉于人,还不如贫贱而轻视世俗放任自己的心志啊。


10、D 句意:当初,燕国将领乐英攻占了聊城,(听说)有人向燕王进谗言。

燕国将领乐英害怕被杀,就死守在聊城,不敢返回燕国。

田单攻打了一年多,士兵死伤很多,可聊城仍然攻不下来。

“攻下”后跟地点“聊城”,“人”作“谗之”的主语,在“人”前断开,排除AB。

“不敢归”的主语是“燕将”,“田单”作“攻”的主语,在“田单”前断开,排除C。

11.A “信”含义不相同。

“而威不信于齐”中的“信”通“伸”,伸延,传播。

句意:威名不会在齐国传播。

“信臣精卒”的“信”是形容词,指可靠的,忠诚的。

句意: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

12.B “改变计策”错误,根据原文“燕国将领乐英害怕被杀,就死守在聊城,不敢返回燕国。

田单攻打了一年多,士兵死伤很多,可聊城仍然攻不下来”可知,鲁仲连是劝说燕将乐英放弃固守聊城,不要犹豫不决。

13.(1)君臣失措,上下惶惑,燕将栗腹率领百万军队进攻赵国,五次在外面损兵折将。

(2)现在您又率领疲惫的聊城子民,抵抗整个齐国的军队,一年都无法解围,这是墨翟的守城办法(像墨翟一般善于守城)。

14.①放弃聊城,保全车甲,回国报效燕王,改革弊政与陋俗,成就
功名;②弃燕投齐,裂土封侯,享有富贵,与齐国长期共存。

参考译文:
燕国攻打齐国,夺取了七十多座城池,只有莒地和即墨没有攻下。

齐将田单就以即墨为据点大败燕军,杀死燕将骑劫。

当初,燕国将领乐英攻占了聊城,(听说)有人向燕王进谗言。

燕国将领乐英害怕被杀,就死守在聊城,不敢返回燕国。

田单攻打了一年多,士兵死伤很多,可聊城仍然攻不下来。

齐国谋臣鲁仲连就写了一封信,绑在箭杆上射入城内,信中这样对燕将乐英讲:“我听说,智者不会违背时势而放弃利益,勇士不会怕死而毁掉荣誉,忠臣不会先考虑自身而后再想到君王。

现在将军竟因一时的激愤,而不顾燕王失去一位大臣,这不是忠诚;杀伤自身、失去聊城,威名不会在齐国传播,这不是勇敢;战功废弃、英名埋没,后人不会称道,这不是聪明。

因此明智的人做事不会犹豫不决,勇敢的人不会贪生怕死,希望将军能详细考虑,不要与世俗之人的想法相同。

而且楚国进攻南阳,魏国进逼平陆,齐国无意向南进攻楚国、魏国,认为失去南阳之害,不及攻取聊城之利,所以一心一意攻打聊城。

如今楚、魏都已退兵,可燕国的救兵又不到来,齐国没有天下诸侯背后图谋的外患,从你们全力据守聊城这一年的弊病中,我就看出你们不能得胜。

齐国一定在聊城与你们决战,你没有第二条计策了。

燕国内乱,君臣失措,上下惶惑,燕将栗腹率领百万军队进攻赵国,五次在外面损兵折将,作为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燕国被赵国围困,土地被掠夺,国君遭困厄,被天下诸侯羞辱,您听说了吗?如今燕王喜正心灰意懒、孤立无援,大臣不值得倚仗,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