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先》意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对《恒先》作了尝试性的新诠释,如首句应读“恒先无,有朴……”,“者未”前应补“昔”字,“云云”指阴阳二气交感绵密之状,“先者有疑”与《周易》之“拟之而后言”密切相关。
关键词:恒先;道家;先秦上博楚简《恒先》是上苍赐予中外学术界的又一件珍贵礼物。
[①]在诸位前辈时贤的启发下,笔者在此就其文字释读和诠释问题略抒管见,以就正于读者方家。
本文以李零先生的释文为主,以庞朴先生的简序[②]为准,兼容各家,断以己意。
为方便排版,尽量径用今字,为标明次第,姑分两篇、五章、十八节[③],竹简编号用黑方括号标出。
一、恒先无,有朴、静、虚:朴,大朴;静,大静;虚,大虚。
《庄子·天地》云:“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名。
”其中的“泰初有无”与“恒先无”正相对应,[④]“泰”与“恒”正相对应,[⑤]“初”与“先”正相对应,“有无”与“无”正同。
“无”与“虚”古韵同属鱼部,正好押韵,而“有”属之部,与“虚”不很谐韵。
古文献中“虚静”(含“虚”与“静”并举之例)比“静虚”(含“静”与“虚”并举之例)更为常见,《恒先》下文即有“虚静”,在此用“静虚”而不用“虚静”,当即有与“无”押韵之故。
再者,读“恒先无有,朴、静、虚”,就意味着“无有,朴、静、虚”是在并列描述“恒先”,而下文紧接着有对“朴、静、虚”的进一步阐述,却对“无有”置之不理,此有不合文理之嫌。
因此,读“恒先无有,朴……”虽然亦可,且“无有”确为古文献所习用,但其文气有些不顺,不如读“恒先无,有朴……”文从字顺,韵谐意通。
日本学者浅野裕一先生有相似读法。
[1]1、恒先:道最初。
恒:道也,宇宙之本原。
先:初也,太初,宇宙演化之最初。
郑万耕先生指出:“楚人对“恒”这一观念的重视,绝非偶然。
……《恒先》取“恒”字而名“道”,大概就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出现的。
“恒先”之“先”,可能也是由《老子》脱胎而来。
”[2]多数学者将“恒先”连读,作为一个复音词。
如此固无不可,但鉴于“恒先”在古文献中极为罕见,帛书《道原》虽有一例,但颇可疑,而“恒”与“常”则义同互铜,在古文献中常为“道”之同义词,故在此以“恒先”为恒之先,以“恒”为道,似更合文义。
该篇下文“气是自生,恒莫生气”等即是有力佐证。
2、无:无声无形,超言绝名,相当于《老子》第四十章“有生于无”之“无”。
3、有:相当于《老子》第二十一章“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之“有”。
4、朴:此从廖名春先生说。
[3]“朴”是古文献描述、指称“道”的习用词汇。
【语意】“恒”起初是“无”,(但这个“无”不是啥也没有,)它以“朴、静、虚”的形式“有”(存在)着,这种“朴、静、虚”不是一般的“朴、静、虚”,而是最高程度的“朴、静、虚”。
郭齐勇先生指出:“《恒先》首句偏重于讲道的原始性、绝对性、无限性、先在性、超越性、终极性,是最高的哲学抽象,偏重于讲道之体。
”[⑥]陈静先生主张:“道家对人类文明持发生说的立场,需要以宇宙之初的朴、静、虚、一来对应于人类文明发生前的淳朴,以此建立起‘反朴归真’的‘反’的思路。
”[⑦]皆精当可从。
[!--empirenews.page--]二、自厌,不自忍,或作。
有或焉有气,有气焉有有,有有焉有始,有始焉有往。
1、自厌:自足,安然自足,泰然自若,冥然自合。
庞朴先生训为“安祥自足”。
说是。
作为宇宙本原的“恒”、“道”是安然自足、泰然自若的,道家文献一再强调这一点。
2、不自忍:不自我抑制,不能不,顺其自然。
廖名春先生说:“此即自然而然之意。
”陈丽桂先生说:“‘不自忍’,谓不勉强,亦即顺其自然之意,更合道家释‘道’之基本质性。
”[4]说是。
帛书《经·本伐》:“道之行也,由不得已。
”《列子·天瑞》:“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
”3、或:读为域。
李学勤先生说:“‘域’训为界,和‘宇’意义类同。
”[5]郭齐勇先生说:“‘域’是一个‘场’或‘场有’,不仅是空间,而且是时间。
”皆可从。
丁四新先生说:“‘或’,界于无有与气有之间,为或无或有、或有气或无气的阶段。
”[⑧]可备一说。
4、作:兴起,作为。
“恒”“太静”,“自厌”,物极必反,故“作”。
《周易·序卦》云:“物不可以终止,故受之以《渐》;渐者,进也。
”5、往:指“始”后的无限化生过程,相当于《老子》第二十五章“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之“逝”、“远”、“反”。
帛书《经·本伐》:“道之行也,由不得已。
由不得已,则无穷。
”《周易·序卦》:“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语意】作为宇宙本原的“恒”安然自足,
又不自我抑制,自然而然便有空域兴起。
有空域于是有元气,有元气于是有纯有,有纯有于是有太始,有太始于是有往复。
此节除与《淮南子·天文》开篇“道始于虚霩”一段颇相应合外,还可与其他一些文献互相参看,如《老子》第四十二章、《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一句、《太一生水》首章、《越绝书·外传枕中》“道生气”一句、《易纬·乾凿度》和《列子·天瑞》“有太易”一段等。
※以上为第一章。
这是重见天日的又一珍贵的中国古代宇宙论材料,是一种新的宇宙本根论和生成论,有着典型的道家思想特征,可与许多其他文献相互发明。
三、[昔]者未有天地,未【1】有作行,出生虚静,为一若寂,梦梦静同,而未或明,未或滋生。
1、[昔]者:原释文只有“者”,且属上读。
受李学勤先生启发[5],我认为“者”应属下读,疑其后脱一合文号,或其前因形似而误夺“昔”字,或因形似而误将“昔”抄为“者”,似以前者可能性更大。
“昔者”在句首作“过去”讲为古文所习见。
2、作行:作为,行动。
廖名春先生说:“文献常作‘行作’。
”[3]此处作“作行”,不作“行作”,当有与“静”、“同”、“明”、“生”押韵之故。
3、出生:在此与上下文义不合,“出”疑为“止”之误,两字在楚系文字中酷似,形似而误。
止:静止。
止生:静止不生,即上文之“大静”。
《庄子·大宗师》:“生生者不生。
”4、梦梦:浑沌一片,冥然无形,亦可读为冥冥、茫茫、蒙蒙。
此从李零先生。
5、或:犹有也。
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三:“或,犹有也。
……古‘有’字通作‘或’。
”【语意】起初未有天地,未有作行,静止不生,虚静空灵,浑然一体,似乎寂然不动,冥然无形,清静混同,而未有光明,未有滋生。
这种思想和语汇常见于道家文献,如《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帛书《道原》:“恒无之初,迵同大虚,虚同为一,……”[!--empirenews.page--]四、气是自生,恒莫生气,气是自生自作。
恒、气之【2】生,不独有与也。
或,恒焉,生或者同焉。
1、气是自生,恒莫生气:《庄子·在宥》:“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
……物固自生。
”董珊博士认为:“‘是’当读为‘寔’,训为‘实’,在句中做表示强调语气的副词,而非判断动词‘是’。
”曹峰先生说:“‘恒莫生气’可以这样理解,由‘气’形成的万物并非‘恒’故意地、有目的地、有意识地生成出来的。
”[6]皆可从。
2、恒、气:有学者将“恒气”连读,作为一个词。
鉴于其紧承“气是自生,恒莫生气,气是自生自作”,又紧接“不独有与”,似以读“恒、气”、作为两个词为宜。
3、不独:不是孤独地发挥作用。
如“不”读为丕,则相当于《列子·天瑞》之“疑独”。
5、与:助也,辅助,相辅相成。
《老子》第七十九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语意】气是自己自然生成的,作为宇宙本原的恒不会[1][2][3]下一页有目的地生出气,气是自己生成、自己作为的。
作为宇宙本原的恒、气在生成万物之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域有恒在其中,此恒与生域者相同。
五、昏昏不宁,求其所生:异生异,畏生畏,韦生非,非生韦,依生依。
求欲自复,复【3】生之生行。
1、昏昏不宁:混沌不宁,与上文“自厌不自忍”相应。
2、异:异常,奇异,诡异。
此从李学勤先生。
[3]《释名·释天》:“异者,异于常也。
” 3、畏:可畏,恐怖。
此从李零先生。
《广雅·释诂二》:“畏,惧也。
” 4、韦:乖违,违反。
《说文》:“韦,相背也。
”朱骏声《通训定声》:“经传多以违为之。
” 5、非:非常,反常。
《说文》:“非,违也。
”《广韵·之韵》:“非,不是也。
”6、韦生非,非生韦:李学勤先生认为当作“韦生韦,非生非”。
[3]说是。
7、依:依存,因循,正常。
此从李学勤先生。
[3]《说文》:“依,倚也。
”《诗经·小雅·小旻》:“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
” 8、复:返也,返本归真。
《周易·泰》:“无往不复。
”《周易·杂卦》:“复,反也。
”
9、复生之生行:《老子》第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
”《周易·乾·彖》:“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
”【语意】宇宙本原混沌不宁,探求它所生成的事物:奇异的属性生成奇异的事物,可畏……,乖违……,反常……,依顺常道……万物都想要返本归真,返回本真的生长正道。
六、浊气生地,清气生天。
气信神哉!云云相生,信盈天地,同出而异生,因生其所欲。
1、浊气生地,清气生天:这种思想
应是源于古人对天和地的直观印象,古文献屡见。
2、信:确实,诚然。
后一“信”亦可借为伸,训为伸张,充满。
3、神:神妙莫测。
《周易·系辞上》:“阴阳不测之谓神。
……唯神也,故不疾而速。
” 4、云云:迄无确诂,联系上文“浊气生地,清气生天”,及《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周易·泰·彖》“天地交而万物通”等,“云云”当借为絪缊或氤氲,或读如字,指天地阴阳二气交感绵密之状。
《周易·系辞下》:“天地絪缊,万物化醇。
”陆德明《经典释文》:“絪,本又作氤,同,音因。
缊,本又作氲,纡云反。
”李鼎祚《集解》引虞翻云:“天地交,万物通,故‘化醇’。
”孔颖达《疏》:“絪缊,相附着之义。
”朱熹《本义》:“絪缊,交密之状。
”诸说异曲同工。
[!--empirenews.page--]有学者似受《老子》第十六章“夫物云云”(楚简本作“天道员员”)、[⑨]《庄子·在宥》“万物云云”等影响,而训“云云相生”之“云云”为众多、万物。
虽似可通,但于义未洽。
5、异生:“生”可读如字,训为生物、万物,亦可读为性,训为特性,皆可通。
【语意】元气中的重浊之气生成地,轻清之气生成天。
气真是神妙莫测啊!阴阳二气氤氲相生,二气及其生成的万物就充盈于茫茫天地之间。
万物虽然同出于一个宇宙本原,却又成为具有不同性质的不同事物,于是产生了各自不同的需要。
※以上为第二章,是对第一章的展开阐述,可与道家文献、《易传》等相互参酌。
七、业业天地,纷纷而【4】多采物。
先者有善,有治无乱;有人焉有不善,乱出于人。
1、业业:动也,相当于上文之“自厌不自忍”、“昏昏不宁”。
此从李锐先生。
[⑩]2、采物:读为彩物,丰富多彩的事物。
古文献或作“物彩”。
此从董珊博士。
【语意】充满创造活力和蓬勃生机的朗朗乾坤,天地阴阳二气缤纷聚会,生成了丰富多彩的各种事物。
起先只有美善,只有太平,没有纷乱。
有了人,有了私欲,有了出于私欲的人为干扰,于是世间万物就有了不好的倾向,一切纷乱都是出于人为的干扰。
八、先有中,焉有外;先有小,焉有大;先有柔,焉【8】有刚;先有圆,焉有方;先有晦,焉有明;先有短,焉有长。
天道既载,唯一以犹一,唯复以犹复。
1、既:尽也,完备。
《春秋》桓公三年:“日有食之,既。
”《榖梁传》:“既者,尽也。
” 2、载:乘也,引申为备、设。
此从廖名春先生。
[3]3、天道既载:《庄子·天道》:“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
” 4、唯一以犹一:《庄子·知北游》:“万物一也,……通天下一气耳。
圣人故贵一。
”【语意】先有中,于是有外;……天道尽备万物,只有作为混沌宇宙本原和万物浑然一体的一仍然是一,只有返本之道仍然是返本之道。
九、恒、气之生,因【9】复其所欲。
明明天行,唯复以不法。
智既而亡思不天。
1、因:因循。
《广韵》:“因,仍也,缘也。
”《慎子·因循》:“天道因则大,化则细。
”2、天行:天道。
《周易·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王引之《经义述闻》第二“乾行也”条:“天行健,地势坤,相对为文,言天之为道也健,地之为势也顺耳。
”3、法:读为废,废止。
下同。
吴大澂《说文古籀补》:“古文法(灋)、癈为一字也。
”4、既:尽也,止也,绝弃,终止。
李零先生即训为尽。
5、智既:智慧绝弃。
这是典型的道家思想,相当于楚简《老子》之“绝智弃辩”。
6、智既而亡思不天:这种绝弃人的小聪明以遵循天道、顺其自然而为的思想是道家的典型特征,在道家文献中俯拾即是,如《老子》第十六章:“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庄子·天地》:“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
”“亡思不天”与《周易·乾·文言》的“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正可相互发明。
此句李零先生读作“知既而荒思不殄”,庞朴、廖名春、郭齐勇、陈静诸先生从之。
李锐先生读为“知几而亡思不天”。
丁四新先生倾向于读“知既而亡思不天”,训为“知道既成的天道,则没有什么思考不符合于天道,合乎自然的。
”陈静先生训为“知识有限度,但思想没有穷尽,不会止息”,并说:“这句话当属下读,因为它打开了一个新的话题。
”亦通。
[!--empirenews.page--]【语意】恒、气生成万物,遵循返回万物本真需要的规律。
昭昭天道,只有返本归真之道永远不会废止。
人的智慧一旦停止妄用,则其思想行为没有不合于天道、通于神明的。
※以上为第三章,这是承上启下的一章,《恒先》的焦点自此由天道转向人事,主要讲人的智巧的滥用给完美的大自然带来了“不善”和“乱”,
并提出“智既而亡思不天”的重要命题,反映了道家的核心主张。
十、有出于或,生出于有,音出于生,言出于音,名出于【5】言,事出于名。
1、音出于生:《逸周书·官人》:“气初生物,物生有声。
”季旭昇、林义正二先生读“音”为“意”。
[11]可备一说。
2、言出于音:《管子·内业》:“音以先言,音然后形,形然后言。
”【语意】纯有出于空域,万物出于纯有,声音出于万物,语言出于声音,名称出于语言,万事出于名称。
《鹖冠子·环流》“有一而有气”一段可与此节相发明。
十一、或非或,无谓或;有非有,无谓有;生非生,无谓生;音非音,无谓音;言非言,无谓言;名非【6】名,无谓名;事非事,无谓事。
【语意】域不是域,就不要称之为域;……此从庞朴先生。
《尹文子·大道上》:“大道无形,称器有名。
名也者,正形者也。
形正由名,故名不可差。
”※以上为第四章,讨论了名言、人事的来源,并回应了春秋战国时期名实之辩的时代课题,重点强调了名实相应的原则。
十二、恙宜利主,采物出于作。
作焉有事,不作无事。
与天之事,自作为事,甬以不可赓也。
1、恙宜:读为祥宜或祥义,即礼义。
此从廖名春先生。
[3]2、恙宜利主:据《大戴礼记·本命》“礼义者,恩之主也”,“恙宜利主上一页[1][2][3]下一页”颇疑为“恙宜者,利之主也”之缩略,训为“祥义乃成利之主要方式”,兼含“祥义以利为主旨”。
《墨子·经上》:“义,利也。
”《周易·乾·文言》曰:“利者,义之和也。
” 3、作焉有事:此“作”从廖名春先生补。
[3]4、与天:辅相万物之自然,参赞天地之化育。
楚简《老子》丙本:“[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庄子·达生》:“精而又精,反以相天。
” 5、甬:读为庸,因也,因循。
《管子·心术上》:“无为之道,因也。
……道贵因。
”【语意】礼义制度当以利国(君)利民为主要宗旨,而与之相关的许多事物(如繁文缛节)都是出于人为的造作,人为造作则会滋生人为事务,不造作就不会有那么多人为事务。
(人事当为)辅助天地之事,自然而作乃可成事,故须顺其自然而不可企图更改自然之道。
十三、凡【7】言名,先者有疑,妄言之,后者学比焉。
举天下之名虚属,习以不可改也。
1、疑:当借为拟(擬),意为摹拟,拟度,拟定。
《周易·系辞上》:“拟之而后言。
”孔颖达《疏》:“圣人欲言之时,必拟度之而后言也。
”“先者有疑,妄言之”与《周易·系辞上》“拟之而后言”颇为吻合,是“先者有疑”之“疑”当借为“拟”的明证。
2、妄:此从廖名春先生说。
[3]《庄子·齐物论》:“予尝为女妄言之。
”[!--empirenews.page--]3、学:学习,效法。
此从董珊博士。
《广雅·释诂三》:“学,效也。
”李零先生读“学”为“校”。
可备一说。
4、比:顺从,择善而从。
《周易·比·彖》:“比,辅也,下顺从也。
”《诗经·皇矣》:“克顺克比,比于文王。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慈和遍服曰顺,择善而从之曰比。
”【语意】举凡人为的语言名物,前人拟度天地万物,姑妄言之,后人就加以效法,择善而从之。
全天下的名虽然都是虚有的,都是人为树立的,但因为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约定俗成,所以这些名仍然不可随意更改。
十四、举天下之作,强者果天下【10】之大作,其冥尨不自若。
作甬有果与不果?两者不法。
1、果:成也,胜也。
《尔雅·释诂》:“果,胜也。
”《广韵·果韵》:“果,克也。
” 2、冥尨:读为冥厖,指强者自己蒙昧无知,自高自大。
冥:幽也,在此引申为暗然无知。
《说文》:“冥,幽也。
”厖,大也,在此引申为自高自大。
《尔雅·释诂》:“厖,大也。
” 3、两者不法:《老子》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语意】举凡天下之事,强者成就了天下的大事,就骄傲自大,不再能安然自若。
事情岂有成与不成之分?成与不成两者都自有其意义,都不会作废。
《老子》第三十章:“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十五、举天下之为也,无夜也,无与也,而能自为也。
【11】1、夜:庞朴先生说:“读如掖,扶持。
”可从。
李零先生读“夜”为“舍”。
亦通。
2、而:乃。
李锐先生引《经传释词》:“而,犹乃也。
”说是。
【语意】举凡天下的作为,不要人为加以扶助,就能自然而成。
《孟子·公孙丑上》所载“揠苗助长”的寓言即从反面说明了这一点。
十六、举天下之生同也,其事无不复。
【语意】举凡天下的事物都是相同的,其分内之事无不是反本归真。
《老子》第十六章:“夫物云云,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
”十七、天下之作也,无许恒,无非其所。
举
天下之作也,无不得其恒而果述,甬或【12】得之?甬或失之?1、许:读为迕,忤逆。
此从廖名春先生。
[3]2、许恒:迕道。
帛书《经·姓争》:“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毋逆天道,则不失所守。
”3、无非其所:各得其所。
《文子·自然》:“道生万物,……各得其所。
”4、述:读为遂,成也。
古文常以“述”为“遂”。
5、得其恒而果遂:《老子》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庄子·大宗师》:“夫道,……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羲氏得之,以袭气母……”【语意】天下一切事物,没有逆道而行的,因而都各得其所。
全天下的事物,无不自得其道而成就自身,岂有或得或失之理?十八、举天下之名无有法者,与天下之明王、明君、明士,甬有求而不虑?【13】1、举天下之名无有法者:《荀子·正名》:“若有王者起,必将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名。
”旧名、新名皆自有其价值,没有完全作废的。
【语意】全天下的名没有作废的,只是名只辅佐天下的明王、明君、明士,岂有盲目追求而不深思熟虑之理?《管子·白心》:“名正法备,则圣人无事。
” [!--empirenews.page--]※以上为第五章,是对第四章的展开论述,主旨是人事须要因循自然,不可企图把人情强加于自然,只有这样,才能把人给自然带来的“不善”和“乱”降到最低程度。
附记:本文的写作得益于与北京大学哲学系许抗生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郑万耕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陈静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李耀南副教授的讨论。
本文有些观点已在“孔子2000”网“清华大学简帛研究”专栏和“简帛研究”网“上博三”专栏发表,在此作者谨致谢忱。
参考文献:[1]浅野裕一.上博楚简《恒先》的道家特色[J].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3) .[2]郑万耕.楚竹书《恒先》简说[J].齐鲁学刊,2005,(1).[3]廖名春.上博藏楚竹书《恒先》简释(修订稿)[W].简帛研究,2004-4-19.[4]陈丽桂.上博简(三):《亘先》的义理与结构[W].简帛研究,2004-12-19.[5]李学勤.楚简《恒先》首章释义[W].孔子2000,2004-4-19.[6]曹峰.从“自生”到“自为”——《恒先》政治哲学探析[W].孔子2000,2004-12-23.--------------------------------------------------------------------------------* 本文为教育部“985工程”和John Templeton Foundation GPSS Program(全球审视科学与精神研究项目)“科学与人文精神”研究成果。
[①] 见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287-299页。
下引李零先生说即出自此书,不再出注。
[②] 庞朴:《〈恒先〉试读》,“简帛研究”网2004年4月26日。
下引不注。
[③] 第一、二节为第一章,三至六节为第二章,七至九节为第三章,十、十一节为第四章,十二至十八节为第五章。
前两章为上篇,主论天道;后三章为下篇,主论人事。
[④] 见董珊:《楚简〈恒先〉初探》,“简帛研究”网2004年5月12日。
下引不注。
[⑤] “泰”与“太”古通,“太”、“恒”皆可指道,故谓二者相对应。
[⑥] 郭齐勇:《〈恒先〉——道法家形名思想的佚篇》,“简帛研究”网2004年5月8日。
下引不注。
[⑦] 陈静:《自由与秩序的困惑:〈淮南子〉研究》第七章,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下引不注。
[⑧] 丁四新:《楚简〈恒先〉章句释义》,见丁四新主编:《楚地简帛思想研究·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85-134页。
下引不注。
[⑨] 此句各本多有差异,今从景龙碑、遂州、敦煌伯2255、2329、2584、斯798、6453、6825诸本。
[⑩] 李锐:《〈恒先〉淺释》,“孔子2000”网2004年4月17日。
下引不注。
[11] 见廖名春《上博藏楚竹书〈恒先〉新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