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吉祥物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闲话吉祥物笔
传统吉祥图案中有三种“八宝”吉祥图:一是佛教八宝,象征佛教威力的八种物象,简称轮、螺、伞、盖、花、罐、鱼、长;一是道教八宝,八仙手持的八种器物;还有一种就是杂八宝。

所谓杂八宝,就是在如珠、球、磬、祥云、方胜、犀角、杯、笔、书、画、红叶、艾叶、蕉叶、鼎、灵芝、元宝、锭等,可随意选择八种。

笔是其中一宝。

一、笔象征才智
成语“梦笔生花”“江郎才尽”说明“笔”象征才智。

才智是宝中之宝。

元徽二年(474),南朝朝廷幕僚江淹被贬为浦城(当时称吴兴)县令,他常在县内山川留连,而对孤山特别钟爱。

相传,一次夜宿城西孤山,梦见神人授他一支闪着五彩的神笔,自此文思如涌,成了一代文章风流魁首。

这就是“梦笔生花”的典故,孤山后亦改名梦笔山。

江淹到了晚年,有一天晚上梦见一个人,自称是郭璞(晋代文学家),他对江淹说道: “我有一支五色彩笔留在你处已多年,请归还给我吧! ”江淹从怀中取出,还给了那人。

此后他写的文章就日见失色。

人们认为他已才尽,于是便有“江郎才尽”一说。

笔是才智的象征。

二、在传统吉祥图案中, 吉祥愿望必将实现的“必”
有一出京剧叫《北风紧》,说的是历史上在金做官的宋人施宜生,作为金国正使出访南宋的故事。

施宜生不忘有有养育之恩的宋国,欲将金人正筹划进攻宋朝的消息透露给南宋,但身边又有金人,他便趁着跟宋朝官员聊天的时候故意大声地说:“今日北风紧。

”然后又拿着笔敲桌子,说:“笔来,笔来。

” “笔”和“必”谐音,“必来”就是一定会来、肯定会来。

南宋于是警觉,开始备战。

“笔”和“必”谐音,在传统吉祥图案中,表示某吉祥愿望必将实现就用“笔”来表示。

如“必定如意”吉祥图案,由“毛笔”、“银锭”和“如意”等构成的吉祥图纹,“笔”与“必”,“锭”和“定”均为谐音,合为一体,寓意为“必定如意”。

题外闲话
一、古代笔的代称
“文房四宝”,就是传统文化的外在体现。

四宝之首的笔,即毛笔,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产品。

毛笔,比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历史更为悠久,可后者已退出历史舞台,而毛笔与近代出现的钢笔、铅笔、圆珠笔,并称为当代四大笔,在当今的书画史上依然大放异彩,其生命力之强大令人叹为观止。

关于毛笔始于何时,众说纷纭。

最有故事性的说法要属秦国大将军蒙恬造笔。

《史记》《博物志》等书籍上都有记载,蒙恬有君命在外,嫌以刀刻字太慢,于是“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制成毛笔。

因为这个传说,蒙恬被尊为毛笔的始祖。

但据史家考证,中国毛笔起源远早于此,至少有6000年历史。

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陶器上,有些文饰的点的收笔往往带有挑锋,横线的收笔则往往有蚕尾;长线条饱满圆润,一眼就能看出毛笔的踪迹来。

在商代的一些器物上也可寻得些许毛笔的痕迹。

1936年出土一件朱笔书写的陶器和刻有文字的甲骨片,笔迹流畅,婉转自如,只有富有弹性的毛笔才能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

早期毛笔式样多种,名称也不一。

据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等文献记载,吴国称之为“不律”,楚国称之为“聿”,燕国叫“弗”,秦国叫“笔”。

后来秦一统天下,“笔”的名字便被确定下来,一直沿用至今。

笔在古时,人们曾经赋予各种别致的代称,至今广泛应用。

意趣盎然,耐人寻味。

1、管:《笺》:“彤管”,笔亦管也。

2、管子:唐《开元遗事》:有一书生,进谒李林甫,称笔为“管子”。

3、毛颖:宋陈渊《墨堂文集》:“我行何所挟,万里一毛颖。


4、管城子:唐韩愈《毛颖传》:“秦皇帝使(蒙恬)恬赐之汤沐,而封诸侯管城,号曰管城子。

笔为蒙恬所造,故称。

宋黄庭坚《戏呈孔毅父》诗曰:“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文兄有绝交书”。

5、管城侯:《文房四谱》有此一说。

又文嵩《管城侯传》:宣传毛元锐,学文锋,封为管城侯。

6、中书君:《毛颖传》:毛颖者,中山人也。

封管城子,累拜中书令,呼为“中书君”。

宋代苏东坡《自笑》诗:“多谢中书君,伴我此幽栖”,即咏此事。

7、毛锥:南宋杨万里《诚斋集》:“仰枕槽丘俯墨池,左提大剑右毛锥。


8、毛锥子:《新五代史弘肇传》:“弘肇曰:'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若毛锥子安足用哉’?三司使王章曰:'无毛锥子,军赋何从集乎’?毛锥子盖言笔也”。

9、毫、毫素:晋陆机《文赋》中云:或含毫而邀然,“唯毫素之所拟”。

李善注:“毫,笔也,书谦曰素”,故亦作“毫素”。

10、毫锥:《白乐天集》:乐天与元微之各有纤锋细管笔,携以就试,目为“毫锥”。

11、秋毫:苏东坡《鲜于子骏见遗吴道子画》:“觉来落笔不经意,神妙独到秋毫颠”。

12、健毫、圆锋:《山堂肆考》:唐时,赶考举子将入场之际,嗜利者争卖“健毫”、“圆锋”名笔。

其价高过平时十倍,“号定名笔”。

13、羊毫、狼毫、兼毫:湖笔的原料由羊毛、狼尾毛或两种混合制成。

羊毛笔头乘羊毫、狼毛笔头称狼毫、两种混合笔头称兼毫。

故有人也以羊毫、狼毫、兼毫等称谓“笔”之别称。

14、龙须:《龙须颂》:“再释其笔,曰龙须友”。

笔有一副颂誉联:龙须作友,鸲眼流光。

“龙须”指笔。

15、兔毫、麟管:楹联:“兔毫推赵国,麟管赐张华”,这里有两个典故。

上联出自王羲之的《笔经》:汉时诸郡献兔毫,惟有赵国毫中用。

“下联出自东晋王嘉的《拾遗祀》:张华著《博物志》,晋武帝赐给名笔“麟角管”,作为鼓励。

16、鸡距、鹿毛、鼠须、麟角:有一对联:“鸡距鹿毛花开五色,鼠须麟角笔扫千军”。

上联“鸡距”、“鹿毛”均为古代名笔。

前者
典出白居易的《鸡距笔赋》:“不得兔毫,无以成起草之用;不名鸡距,无以表入本之功。

”后者典出《唐书地理志》:蕲州蕲春郡士贡:白纾箪,鹿毛笔。

下联“鼠须”、“麟角”亦俱为古名笔。

《笔经》云:“世传张芝、钟繇用鼠须笔,笔锋劲强有芒。

”“麟角”即为“麟角管”。

17、佩阿、昌化:《致虚阁杂俎》:笔神叫做“佩阿”,又叫做“昌化”。

二、笔之十九种
提笔撰文叫“命笔”。

自己写的文字叫“亲笔”。

写作中断叫“缀笔”。

别人口述写的文字叫“代笔。


集体讨论一个或几个起草的文字叫“执笔”。

练习性的文字叫“练笔”。

特别精彩的文字叫“妙笔”。

体现文章笔法写作技巧的叫“文笔。

”.
文章中预作提示或暗示,使之前后呼应的叫“伏笔”。

寓意含蓄不便直叙的文字叫“曲笔”。

写的与题无关的文字叫“闲笔”。

特别细致的描绘叫“工笔”。

使文章臃肿的文字叫“费笔”。

作品中写的不好的地方叫“败笔”。

写作造诣很高的作家,其人其作叫“大手笔。


无拘无束的写作叫“信笔。


对某些方面有所感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章叫“随笔。


正文结束后的补充性文字叫“余笔。


死前最后所写的文字或所作的字画叫“绝笔。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