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地区公路水毁特点及防治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西地区公路水毁特点及防治措施
窗体底端
窗体底端
摘要:随着西部大开发持续推进,四川交通由蜀道难逐渐转变为蜀道通,再逐步向蜀道畅迈进,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逐渐遍布全省,人们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

近年来,随着四川公路网的逐渐密集和气候变化异常,每逢雨季,川西地区都会爆发公路水毁,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生活和生产。

关键词:川西地区、公路水毁、防护加固
前言
川西地区位于四川省西部,主要包括甘孜、阿坝,雅安三地,地形主要为高山峡谷和高山高原,气候类型为高原型季风型。

由于所处地形和气候特点,降雨量集中、单次降雨量大,导致公路经常发生水毁、道路断道,特别是部分山区城镇进出通道唯一、一旦断道,城镇将形成孤岛、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本人结合近几年对川西地区多条国省道公路水毁处治,浅谈该区公路水毁形成原因、特点及防治措施。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1川西地区公路水毁频繁爆发背景条件
公路水毁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在特定时间下形成的一种影响公路正常通行的地质病害,根据近几年对川西地区公路水毁病害调查及处治,总结出该区易爆发公路水毁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气候条件:川西地区属高原型季风气候,具有平均气温低、温差大、
雨量集中、日照充足等特点。

该区基本上没有气候上的夏季,冬季可长达半年以上,早晚最大温差超过20度,温度低、温差大造成岩石热涨冷缩效应明显,加
速了岩体风化,影响边坡稳定性;其次,该区年均降雨量600毫米~800毫米,
5~9月为雨量集中月份,降雨集中导致岩体结构面或土体长时间处于饱水状态,
大大降低岩土体学性质,进而影响坡体稳定性;并且降雨集中导致山区河水暴涨,洪水在河流大纵坡加持下,对沿河侵水路基的强烈冲刷极易导致临河路基侵蚀脱空;此外,该区日照充足,一般全年可达2000小时,超出盆地区约一倍,是
全国多日照地区之一,日照充足加速浅表层岩体风化解体,有利于松散岩土体的
形成。

(2)地形条件:川西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属于第一台阶向第二台阶
过渡地带,地面海拔1000~4500米,地形地貌变化明显,总体上属侵蚀河谷高
山峡谷地貌,以“V”型峡谷为主,两岸岸坡高差上千米甚至数千米,坡度一般45~70°,由于山高坡陡,大量崩塌体从高位崩落堆积于坡脚形成松散堆积体,
而该区公路线位一般沿河布设或沿山体坡脚布设,势必导致大量坡脚堆积体开挖,形成潜在不良地质病害,加之高位坡体不断崩落岩块形成长期物源,威胁公路
运营安全。

(3)地质条件:川西地区由于长期受到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挤压作用,一直
呈上升趋势,区内板块活动强烈、地质构造复杂,活动性断裂带发育,发育大型
断裂带主要有鲜水河大断裂、龙门山断裂带和昆仑断裂带。

由于区内岩体长期遭
受挤压、翻转等地质营力作用,导致岩体破碎、节理裂隙发育,产状多变,形成
边坡稳定性不高。

2公路水毁类型
川西地区公路水毁类型多样,对公路危害程度不一,通过对该区范围内多条
国省道水毁工点调查统计分析,大致将水毁类型分为以下四类:
(1)上边坡垮塌
公路上边坡垮塌一般包括崩塌、滑坡、浅层滑塌等地质病害。

由于川西地区地形陡峻,切割深度大,地形条件复杂,岩性多样,风化强烈,且地震频繁,导致高边坡一般岩体破碎,软弱结构面发育,坡表堆积层松散,在暴雨情况下极易上形成崩塌、滑坡、浅层滑塌等。

(2)泥石流
该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长大沟谷发育,汇水面积大,沟内一般存在多种成因松散物源体;并且该地区存在“龙门山断裂带”、“鲜水河断裂带”等活动性极强断裂带,最近20年经历了“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等大地震,地表堆积体松散,一旦遇到连续暴雨,极易形成泥石流,损毁道路。

(3)下边坡路基坍塌
下边坡坍塌一般包括路基垮塌、侵蚀掏空等现象,该地区相当部分国省道沿大江大河或大型沟谷底部布设,一面傍山,一面临河,在暴雨工况下,路基临河侧受洪水冲刷,路基下部被水流夹块石冲击淘蚀,形成路基坍塌。

(4)桥梁水毁
川西地区桥梁一般都是跨越大江大河或大型沟谷,地形比较复杂,施工条件艰苦,国省道干线大部分采用小跨径常规结构桥梁。

跨越宽大河谷时往往在河床或沟心形成桥墩。

由于该区特殊地形地质和气象条件,导致河沟具有洪水暴涨暴落特点,瞬间最大流量与最小流值比值可达百倍,一旦遭遇集中降雨,河流沟谷水流量突然增大,沉静在沟床大块石突然启动,经过一定距离长大下坡搬运后,在洪水强大下蚀作用和大块石冲撞作用下,形成桩基混凝土剥落、桩基裸露、基础掏空等现象。

3公路水毁处治措施建议
公路作为川西地区居民主要出行方式,一旦断道,后果不堪设想,加之所处区域地形地貌复杂,所以该区水毁工程治理具有时效性强、工程难度大等特点。

要在有限时间内对水毁工点进行合理整治,需要结合道路保通要求,在短时间内
设计出合理且造价节约的处治方案。

本人根据近年参与项目,针对不同水毁类型,简单总结出如下处治措施:
(1)上边坡处治
崩塌和滑坡是上边坡主要病害类型。

崩塌可根据高度、规模、岩体性质不同
采取不同处治措施:对坡体岩性为板岩、泥岩等岩体比较破碎岩体,可采用设置
主动网、帘式网、护面喷浆等措施;对花岗岩、厚层砂岩等完整性较好岩体采用
清方、锚杆锚索框架、垫墩锚杆、支墩等措施;对于崩塌高度大、规模大、人工
无法到达的崩塌点位可设置棚洞、明洞等措施;滑坡是公路工程常见水毁病害,
对于特大型、大型滑坡,彻底治理造价太高,应优先考虑改线方案;对于中小型
滑坡可根据滑坡性质、规模不同采取清方减载、坡脚反压、渗沟盲沟排水、钢管桩、抗滑挡墙、抗滑桩等永临结合措施。

(2)泥石流处治
川西地区泥石流一般具有突发性、破坏力强、反复性等特点,想要对整条泥
石流沟彻底整治难度较大,所需费用高,需要在仔细调查泥石流沟水文条件、物
源储量、爆发频率等基础上,合理选取处治措施。

一般来说,对于规模较大泥石
流采用抬高道路设计标高,设置桥梁通过,或者采用明线从泥石流沟对岸通过或
采用隧道方式通过;对于物源储量不大、爆发规模较小的中小型泥石流可进行清
淤加疏导处治,地形条件受限,无法疏导清淤或资金不足可设置过水路面。

(3)下边坡路基坍塌处治
路基坍塌是川西地区公路水毁主要类型之一,坍塌路段一般为河流顶冲岸或
既有浸水路肩墙等临水路段。

河流顶冲岸因为长期受夹杂大块石水流冲积,路基
逐渐被掏空,形成坍塌;既有浸水路肩墙水毁主要是由于挡墙深度埋深不足、墙
身材料强度不足造成,川西地区山区河流冲刷深度一般大于2.0m,以往道路设计
往往基础埋深浅,且为降低造价,挡墙采用浆砌片石,一遇洪水,墙身被大块石
冲撞击、基础被淘蚀悬空,进而导致墙身被破坏或倾覆,路基坍塌。

路基坍塌处治措施主要有挡墙、桩基托梁、铅丝石笼、泡沫轻质土等。

对临
大江大河公路浸水挡墙材料应至少采用C20砼,若资金受限,至少在常水面以下
及水面上0.5m范围内应采用C20,基础埋深应至少大于冲刷深度1m;铅丝石笼
具有造价低、施工快捷、可就地取材等优点,但铅丝石笼长期进水后易锈蚀,一
般作为公路水毁临时保通使用;泡沫轻质土具有整体性好、施工便捷、耐久性、
隔热、隔水、及抗冻融性好等特点,对于不经常受洪流撞击冲刷的临河路段或横
坡较陡,无条件开挖挡墙基础路段可采用泡沫轻质土。

(4)桥梁处治
桥梁水毁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处治措施,对于桥墩或桩基混凝土剥落、
钢筋裸露,可采用混凝土重新包裹措施;对河床强烈下切,桩基冲刷外露长度较大,可采用增加桥墩间约束,调整长细比(增设系梁、承台外包)等措施,对于
桥台基础裸露一般采用混凝土回填、桥底铺砌等措施。

4结语
随着公路建设进程的逐步推进,公路水毁也越来越频繁的影响人们生活出行,对此,设计人员在防治公路水毁上应该因地制宜,仔细分析水毁工点特点,选择
合理处治方式,并且要结合最新科学技术成果、新的施工工艺进行工程实践。


路水毁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但只要我们能从公路设计、施工和养护等方面重
视预防水毁,公路水毁灾害将会得到有效控制,公路水毁损失也将会大大减少。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北京:人
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推荐性标准.JTG T3334-2018 公路滑坡防治设计规
范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8.
[3]鄢毅, 岳昌桐. 四川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探讨[J]. 中国地质灾害与
防治学报, 2004(z1):5..
[4]王杨科.山区泥石流特点及防治[J]. 科技信息, 2013-225.
作者简介:赵辉(1988-),汉族,男,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公路路基、地质工程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