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而复生”神话及其形成的动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ANGSANG
··2008·
3一
在探讨“死而复生”
神话形成的动因之前,有必要对这类神话做个简明的界定。

史蒂斯·汤普森在《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中说,民间传说很难在复活与变形之间画一条明确的界线,他认为:“一个人、一个动物或物体改变了自身的形状并以另一种新的形状出现,我们称之为变形;但如果一个生物在这两个阶段之
间死去,我们便称之为复活。

”[1]
以下谈到的“死而复生”神话,主要包括死亡后靠别人救助而复活的神话,不含变形神话。

据一些民族的古老神话观念,神之去往冥府并复返世间,即所谓“死而复生”,其目的似为保证世间丰饶不可或缺。

苏美尔神话中说,天界之女主宰、骄横的英安娜觊觎她的姐姐埃蕾什基伽尔在冥世的统御。

又说,她此行似为参与某种丧葬仪式。

惟恐姐姐不允她生还,去往冥府前,吩咐其辅佐者宁舒布尔如其三日后不归,即向大神恩利尔、南纳、恩基求助。

当英安娜通过冥府七重门后,站在姐姐面前的她已经是赤身裸体,埃蕾什基伽尔向她投以死亡的目光,英安娜即刻化为一具尸体。

三位大神中,只有恩基予以救助,他造两个无性别实体,授予其生命草、生命水和咒语,命其前往冥府。

他俩以咒语减轻冥王的痛苦,向她索取英安娜尸体,以生命草和生命水使其复生。

按“有去无回之地”的规则,她三度选择替代者,来到乌鲁克之库拉布,看见丈夫杜穆济对她的遭遇并不同情,英安娜将他交予魔鬼带往地府,杜穆济求助于太阳神乌图,几番逃亡后仍被裂其体。

据最后商定的协约,杜穆济每年一半时光在冥府度过,另一半则由其妹格什提安娜代替。

据巴比伦之说,伊什塔尔与苏苏美尔神话中的英安娜相对应。

据说,塔穆兹与伊什塔尔相亲相爱,夏至时分,去草原放牧而遇害。

伊什塔尔决定前往冥府,在她离开阳世期间,植物不再生长,动物停止交配繁殖,所有的生命都日趋毁灭,生命女神伊什塔尔把复活的塔姆兹带回阳界,大自然才又重新获得生机。

希腊神话中的农神之女佩尔塞福涅被冥王哈得斯抢走后,农神得墨忒尔四处寻女,历尽艰险,终于得知女儿是在西西里的土地上丢失的,就开始把灾害降给农夫和牲畜,让地里的种子腐烂,乱草的荆棘把麦子活活窒死。

后来得墨忒尔向宙斯求情,宙斯无奈,只好允诺:佩尔塞福涅一年之中2/3时日与其母相处(一说半年),余下的1/3时日则在冥府度过。

有关奥西里斯、伊西丝与霍鲁斯的神话,不仅在埃及家喻户晓,而且在欧洲也为人们所知。

奥西里斯初为丰饶之神,他从父亲手中接过世俗统治权之后,与妻子伊西丝共同治理埃及,政绩卓著,引起了弟弟南风恶神塞特的嫉妒,塞特在一次宴会上,以
游戏为名,将奥西里斯诱入金柜,投诸尼罗河,痛失丈夫的伊西斯沿河寻找到了尸首,不料被塞特窥见,塞特将奥西里斯尸首切割成碎块,散弃于埃及各地(像种子那样埋葬在埃及大地的每一片土地上)。

伊西丝又历尽千辛万苦,将尸块一一找回,惟有连着生殖器的那块被尼罗河的鱼吞食,伊西斯恳请诸神让丈夫复活,但诸神决议让奥西里斯在冥间为王,伊西丝后与丈夫灵魂相交受孕生下儿子霍鲁斯,霍鲁斯长大后与塞特多次争斗,闹上了诸神法庭,最后在冥王奥西里斯的干预下,将王位判归霍鲁斯。

以上所举的世界各地神话,基本上都阐明了西方文学和文化中一个极为普遍的主题———死而复生观念的历史起源。

大地外表上所经历的一年一度的巨大变化激发人们去思索:这些变化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呢慢慢地人们开始把植物的荣枯、生物的兴亡设想为神圣的存在———男女众神们的威力增长或衰退的结果,这些想象中的神灵按照人类生活的模式,有生也有死,他们也恋爱结婚,生儿育女。

人们就用神的结婚、死亡、再生或复活来解释自然的生长与衰败、诞生与死亡的交替循环。


1.灵魂不灭的延伸是形成“死而复生”
神话的前提。

在原始鬼神观念中,人死灵魂不灭。

他们坚信,死并不意味
着“僵”,而只是灵魂产生位移,生命形式发生改变。

万物有灵论认为,各个生物的灵魂,在肉体死亡或消灭之后仍然存在。

爱德华·泰勒是这样定义灵魂的:“灵魂是不可捉摸的虚幻的人的影像。

按其本质来说虚无得像蒸汽、薄雾或阴影;它是那赋予个体以生气的生命和思想之源;它独立地支配着肉体所有者过去和现在的个人意识和意志;它能够离开肉体并从一个地方迅速地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它大部分是摸不着看不到的,它同样也显示物质力量,尤其看起来好像醒着的或者睡着的人,一个离开肉体但跟肉体相似的幽灵;它继续存在和生活在死后的人的肉体上;它能进入另一个人的肉体中去,能够进入动物体内甚
至物体内,支配它们,影响它们。


[2]
在关于灵魂或精灵的概念里还包含着一些其他特征,尤其是把灵魂或精灵看作生命之源。

关于人的灵魂的概念实际上保留下了从蒙昧思想家的哲学到现代职业神学家学说的不变的内容:在任何时候,它都被确定为具有复活力的,可以分离的和不死的本质,被确定为个体生存的动因。

2.长生不死意识的产生与原始巫术的结合,奠定了“拒死”复生神话的思维基础。

死而复生神话,它们的来源应当是举世皆有的永生的渴望。

人的生命总有一天要结束,即永生的渴望破碎的时候,人们就寄
“死而复生”
神话及其形成的动因朱

摘要“死而复生”是一个古老的神话母题,存在地域非常广泛,不仅仅限于巴比伦、
叙利亚、弗里吉亚和埃及等东方民族,且与爱琴海沿岸和海上诸岛的民族所共有。

本文列举了一些典型的“死而复生”神话,并从四个方面着重分析这类神话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死而复生神话产生动因
学术探讨
166--
DOI:10.13514/14-1186/k.2008.03.055
··2008·
3CANGSANG
希望于生命的复活与再生。

这有效地缓解了人类关于生与死、今生与来世、天堂与地狱诸问题的困惑,使人类个体的生命由此岸向彼岸无限延宕和伸展,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了纠缠着人类的关于个体生命有限性和必死性的本体论问题。

人类只有一种方法能反对死亡,那就是不相信死亡是人生真正的终点,死亡虽然不可避免,但有许多方法可以让人走向重生,而相信灵魂不死则是最普遍的方法。

初民将巫术与祭祀祈祷统合起来,试图通过对天帝神灵软硬兼施,即在以乐舞祭祀娱神敬神的同时,又以法器灵物(如玉环、玉璧等和鸟、蛇、鱼等灵性动物)进行刺激感应,达到长生。

原始巫术祭祀在此同求生不死观念获得了同步共振,两相融合。

3.原始循环时间观念催生出对于死亡与再生的这种认识。

“原始人通过赋予时间以循环方向的办法来消除时间的不
可逆性。

一切事物均可在任何瞬间周而复始。

过去只不过是未来的预示。

没有什么事件是不可逆的,没有什么变化是终极的变化。

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什么事物是新发生的,因为一切事物都只是同一些初始原型的重复,这种重复,通过实现原初运动所显现的那个神话时刻,不断地将世界带回那神圣开端的光辉瞬间。

在周而复始的原始时间观作用下,一切试图改变循环进程的努力都是徒劳的。

生命的高峰也就是死亡的前奏,而死亡则又是生命(复生)的准备”[3]。

人类学家利奇曾非常精巧地分析了死亡与时间的双重意义和关系:就宗教意识而言,承诺再生,事实上是在物理时间上否定“死”的阈限。

时间的概念本身包含着两重性,我们承认“生”之后要“死”,就像白天过后是夜晚一样。

然而,这只是一个方面。

因为时间的分类具备两种完全不同的经历:一是作为可重复的时间。

二是作为不可逆的时间。

结果,时间的生命实践变成了“生的出现是追随着死,一如死跟在生的后头那样”。

这便是宗教时间的价值和仪式行为的功能。

显然,如果没有宗教上的时间制度,人们就无法将时间的这两种性质囊括在一个分类概念之中。

“毕
竟,时间的重复性和非重复性在逻辑上并不是一码事情”[4]。

很清楚,如果社会秩序的表现是永存的话,生命的个体性和在时间表述上的不可重复性之间的矛盾势必被超越。

这在丧葬仪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人们以拒绝死亡的方式使之获得再生,以满足时间的重复性质。

这样才能达到时间在生命上的永恒性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性。

4.表象联想活动及神话思维的运演促成了“死而复生”神话。

在神话创作的过程中,表象联想活动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把自然界中的自然物与自然现象加以拟人化的过程中,表象联想是最关键的创作心理活动。

表象联想是指由甲事物的表象想
起乙事物的表象之心理现象,是表象与表象之间在联系的过程中展开的一种复杂的表象运动。

作为自然生命周期的终结和万物藏伏的冬季与死亡有关,但作为新的自然生命周期的准备和万物复苏之基础的冬季,又同生命的孕育相联系。

由是观之,冬天向春天的过渡恰恰可以引申为万物复苏、死而复生的过程。

神话思维的运演大致可分为感知、联想、投射、同化四步。

(1)感知,指思维对象或认知客体作用于思维主体时的信息输入
过程。

如古埃及人看到日出日落、尼罗河水的涨退、日夜的循环、植物的荣枯都有规律,便产生了要寻找这些现象的规律性的动机,这就是感知。

(2)联想,指外来信息与大脑中原有的存储信息寻求沟通的过程。

如古埃及人在寻找日夜更替的规律时,想到日间的生活与入睡后做梦的境况,于是联想到有太阳神拉治理的地界与奥西里斯治理的冥府。

看到蛇的蜕皮、植物的荣枯,联想到人可能死而复生。

(3)投射,在思维主体(人)中由联想类比所
引发的存储信息,在同新输入的信息交互作用后,重新投射到思维对象中去的过程。

例如:引发了植物的荣枯,蛇的蜕皮等现象后和人可能有“死而复活”的现象时,便进一步寻找这些类比现象的关键原因何在———思考相同的规律关键点,认为有一个掌握关键点的主体———神礼礼氏。

(4)同化,主体加工过的信息,投射到认知对象上,使思维对象有了新的意义,新的解释。

如奥西里斯神话的关键点是认为主持植物生长的神离开了人间,于是联系上一些目击的自然现象和历史传闻。

有了求生幻想,有了大自然“复活”的经验,又有了自己做梦的经验,初民的灵魂观念就会产生,复活信仰与复活神话也就随之产生了。

参考文献:
[1]史蒂斯·汤普森.郑海等译.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上海文
艺出版社,1991.309.
[2]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416.
[3]艾利亚德.永恒回归的神话(TheMythoftheEternalRe-turn)伦敦,1954.89~90.
[4]Leach,E.R.TwoEssaysConcerningtheSymbolicRepresentationoftimeM[A].InRe-ThinkingAnthropology[C]LondonSchoolofEconomicsMonographNo.22.London:Athlonepress,1961.135.
朱璞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文化传播系硕士
(责编武敏)
学术探讨
《沧桑》
自2000年第1期起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知网”。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知网”免收作者版面费,并免费提供作者引文率统计资料。

作者可通过所在单位设立的中国学术期刊文献检索咨询站免费查询检索本人在《光盘版》和“中国知网”(chso@chinajournal.net.cn)上发表文献的被引用情况;本单位未设中国期刊学术文献检索咨询站的作者,可直接向清华大学总站查询。

凡本人文章不愿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知网”上刊载的作者,请在来稿上声明,我刊将做适当处理。

(编辑部)
《沧桑》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知网”声明
信息之窗
1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