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中历史材料与解析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新必修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从“没法”到“有”
1.国后期儒学的展
〔资料〕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侯。
大者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医生,
或而不。
故子路居,子居,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于。
如田子方、
段干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于子夏之,王者。
⋯⋯于威宣之,孟子、荀
卿之列,咸遵夫子之而色之,以学于当世。
──司迁《史·儒林列》
【解】《儒林列》研究古代儒学史有重要参照价。
条料反应了儒学在国后期成学的史,认识儒学展史有重要参照价。
孔子此后,他的子弟遍及天下,有的贵爵将相做老,有的与士医生友,有的直接做了士。
到了
国后期的威王、宣王的候,孟子和荀子儒家学派行丰富和展,王道、霸道并用使儒学成子百家
中的蔚然大宗。
国后期,儒学成学。
2.“焚坑儒”儒学的深重打
〔资料〕此生不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①。
丞相臣斯昧死言:⋯⋯臣史
官非秦皆之,非博士官所,天下敢有藏《》、《》、百家者,悉守、尉之。
有敢偶②《》、《》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吏知不与同罪。
令下三十天不,黥③城旦④,所不去者,医、卜筮、
种等。
⋯⋯制曰:“可。
”
始皇亡,乃大怒曰:“⋯⋯生等君尊之甚厚,今乃我,以重吾不德也。
生在咸阳者,吾令人廉,
或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生,生相告引⑤,乃自除。
违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
咸阳。
──司迁《史·秦始皇本》
【解】条料描绘了秦始皇焚坑儒的,于认识儒学展很有参照。
李斯会有益于借古今,现在,诱惑老百姓,不利于治。
所以建始皇帝:
除秦国的史、博士所藏的《》《》子百家的著作外,其余都要掉。
只
准留下医
、卜筮、种之。
此后此后,假如伙《》《》的,以古非今的,所有都要
杀头,官吏明显知道而不举报的与之同罪。
令下后30天内不完整燃烧完成的,刺配到边疆,罚做四年守边徒刑。
秦始皇得悉卢生等儒生已逃脱,便大怒,叫御史把咸阳诸生捉来审讯,儒生们相互密告,秦始皇便亲身圈定460多人把他们生坑在咸阳。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打击了儒家思想,同时也是思想文化上的一场大难。
【说明】①黔首,老百姓。
②偶语,结伙讨论。
③黥qíng,在罪犯额颊上刺字,并用巩石涂抹。
④城旦,秦朝四年徒刑,犯者谪发边地,旦暮守边。
⑤传相告引,相互告发,相互牵引。
3.西汉早期儒家思想渐渐复苏
〔资料一〕汉兴,言《易》自淄川田生;言《书》自济南伏生;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燕则韩太傅;言《礼》则鲁高堂生;言《春秋》,于齐则胡毋生,于赵则董仲舒。
及窦太后崩,武安君田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
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放学士靡然向风①矣。
──班固《汉书·儒林传序》
〔资料二〕惠帝四年,乃除挟②书律。
──班固《汉书·惠帝纪》
【解读】《汉书》是班固主持编撰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儒林传序》对研究儒家思想的发展有重要参照价值。
以上资料主要描绘西汉初年儒家思想逐渐复苏的状况,对认识西汉儒学的发展有参照价值。
汉初惠帝时取销私自藏书的禁律,进而和缓了紧张的政治氛围,为儒学盛行确立了基础。
此时讲解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的名人鸿儒渐渐多起来,到汉武帝时,儒者公孙弘因为对《春秋》研究精湛而被封为丞相。
在此影响下,学习儒家学派之流人数越
来越多,已经蔚然成风。
(1)废挟书律,供给了宽松的政治氛围;(2)儒家的名人鸿儒为数众多; (3)儒家学派蔚然
成风。
【说明】①靡然向风,望风而趋,形容儒学蔚然成风。
②挟,藏。
4.西汉先期对人材的重视
〔资料一〕贤士医生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
──班固《汉书·高祖纪》
〔资料二〕举①贤能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②朕之不逮③。
──班固《汉书·文帝纪》
【解读】汉高祖的求贤诏书是这样说的:希望有才能的人士辅助我治理国家,
我敬爱他并能使他名扬天下。
汉文帝也说过:希望地方上能介绍英明、刚正不阿、能直言上谏的人材,帮助
我们更正工作中的失误和不足。
西汉早期皇帝比较重视人材。
【说明】①举,介绍。
②匡,更正。
③逮,不足。
5.汉武帝重用人材
〔资料〕是时,汉兴六十余载,国内艾安,府库充分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
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弗及,始以蒲轮①迎枚生②,见主父而惋惜。
群士慕向,
异人并出。
卜式拔于刍牧,弘羊擢于贾竖,卫青奋于奴仆,日出于降虏,斯亦
曩时版筑③饭牛④之朋已。
汉之得人,于兹为盛。
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宽,
笃行则石建、石庆,质直则汲黯、卜式,推贤则韩安国、郑当时,定令则赵禹、
张汤,文章则司马迁、相如,风趣则东方朔、枚皋,应付则严助、朱买臣,历
数则唐都、洛下闳,协律则李延年,运筹则桑弘羊,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
则卫青、霍去病,受遗⑤则霍光、金日,其余不行胜纪。
是以兴造功业,制度
遗文,后代莫及。
──班固《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
【解读】这条资料主要反应汉武帝时人材辈出的盛况。
武帝期间,汉朝已成立60多年了,天下平定,国家财政状况优秀,但周边少量
民族还没有臣服,并且统治目标制度有好多不健全。
所以武帝希望能臣干吏辅
助办理国家大事,所以用蒲轮的车迎接枚乘。
看见主父偃总惋惜人材不够用,
汉朝在这时的人材辈出,留下很多制度、文章,后辈没有能追上的。
(1)汉武帝时国家富强,为人材辈出确立物
质基础;是需要大批人材的前提;(3)汉朝此时
大批人材辈出;(2)四方边疆不平定,制度不健全,
(4)众多人材立功立业,“后代莫及”。
【说明】①蒲轮,车轮上缚上蒲草,减少震动,叫安车蒲轮。
②枚生,枚乘。
③版筑,用版筑墙。
④饭牛,指商人。
⑤受遗:受皇帝遗命,辅助太子为帝。
6.武帝“良策”
〔资料一〕建元元年①冬十月,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②、二千石③、侯相,良④方正直言极之士。
元光元年⑤冬十一月,初令郡孝廉⑥各一人。
五月,良曰:“⋯⋯良明于古今王事之体,受策察,咸以,著之于篇,朕焉。
”董仲舒、公弘等出焉。
元光五年⑦,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先王之者,次食⑧,令与⑨偕。
──班固《·武帝》
〔资料二〕帝于是令郡国孝廉各一人,又制:郡国口上二十万以上,察一人;四十万以上,二人;六十万,三人;八十万,四人;百万,五人;百二十万,六人;不二十万,二一人;不十万,三一人。
限以四科:一曰品德高,志清白;二曰学通行修,中博士;三曰明法律,足以决疑,能按章覆,文中御史;四曰毅多略,遭事不惑,明是抉择,材任三令。
──杜佑《通典·典》
【解】唐朝杜佑的《通典》是表达我国典章制度沿革的重要史籍,有很高的参照价。
四条料,都到西武帝多次行荐人材的活。
武帝期,几次大模征召人材,由公卿及郡国守相的高官介绍极言直之士到朝廷策,并分
“良方正、良文学”等科目,中者称“良”,并且杜佑在《通典》更为各郡国详细荐人材
的数目。
武帝期荐人材,并且荐人材分,人数众多。
【注】①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前,武帝首年号,建元是我国史上第一个年号。
②中二千
石,指卿士。
③二千石,太守。
④良,代科目之一。
⑤元光元年,公元
前134年。
⑥孝廉,代科目之一,其制由地方郡国官吏按人口介绍当地孝事父亲母亲或品
行方正的吏民到朝廷当官。
⑦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
⑧食,之食次食,每到一均供食。
⑨,上吏,每年赴京一次,核土地、口事宜。
7.武帝早期,北方和南方常境不宁
〔资料〕元光六年①春,匈奴入上谷②,略吏民。
元朔元年③秋,匈奴入西④,太守、入阳⑤、雁⑥、都尉,略三千余人。
元朔二年⑦春正月,匈奴入上谷、阳,略吏民千余人。
元朔三年⑧夏,匈奴入代⑨,太守;入雁,略千余人。
元朔四年⑩夏,匈奴入代、定襄、上郡,略千余人。
建元三年,越瓯,瓯紧急。
建元六年,越王郢攻南越。
元鼎五年夏四月,南越王相嘉反。
──班固《·武帝》
【解】部分料都到,西早期,南北境常惹祸,境不宁。
【注】①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
②上谷,郡治沮阳,今河北家口以,北京昌平以北。
③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
④西,郡治阳,今宁大凌河以西,河北迁西以。
⑤阳,郡治阳,今内蒙赤峰以南,北京柔以。
⑥雁,郡治善无,今山西省北部。
⑦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
⑧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
⑨代郡,郡治代,今山西北部及河北一部分。
⑩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
上郡,郡治肤施,今北至内蒙伊金霍洛旗,旗。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
越,即秦,中郡,郡治福州,今福建及浙江宁海以南。
瓯,今浙江温州一。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
南越,即南越旧地,位于广、广西及越
南北部和中部,秦桂林、南海、象郡。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
8.西早期侯王国盘据力仍旧威着中央集
〔资料〕偃上曰:“古者侯地不百里,弱之形易制。
今侯或城数十,地方千里,奢易淫乱,急阻其而合从以逆京。
今以法割削之,逆萌起,前日晁是也。
今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骨血,无尺地之封,仁孝之道不宣。
愿陛命令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于是上从其。
──班固《·主父偃》
【解】条料是主父偃向武帝上,求行推恩于侯子弟,认识侯王国中央的威很有参照价。
主父偃向皇帝建:古代侯国的封地不超百里,中央便简单控制,今日有的侯地方千里,城池一个接一个,简单生杂乱。
前朝晁用制的法,从侯手中,所以乱就生了。
希望皇帝陛下侯推恩,分封子弟,成立侯国。
西期,侯王国盘据力,地方广大,简单生乱,所以,主父偃建行推恩子弟成立侯国,是一种肢解侯的一种方法。
9.土地吞并烈,矛盾激化
〔资料一〕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田)。
富者田阡陌,
者无立之地,又①川之利,管山林之,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②;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更卒③,已复正一④,屯戍一⑤,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⑥口⑦之利⑧二十倍于古。
或耕豪民之田,税什五⑨,故民常衣牛
之衣,而食犬之食。
重以暴之吏,刑戮妄加。
民愁亡聊⑩,亡逃山林,盗。
赭衣半道,断以千万数。
循而未改。
──班固《·食志》
〔资料二〕自温舒等以治,而郡守、都尉、侯二千石欲治者,其治大略尽放温舒,而吏民益犯罪,盗滋起。
南阳有梅免、白政,楚有殷中、杜少,有徐勃,燕、之有、范生之属。
大群至数千人,私自号,攻城邑,取兵,死罪,辱郡太守、都尉,二千石,檄告趣具食;小群盗以百数,掠里者,不行数也。
──司迁《史·苛吏列》
【解】两条料都明当土地吞并重,象矛盾,日趋激化,出“盗滋起”即民起一史。
认识武帝期社会状况有重要参照价。
是董仲舒借秦朝案例,明初土地吞并重的状况,因为土地吞并重,出富者田阡陌,而广大老百姓却无“立之地”的状况,由此可,因老百姓生活没有下落、依赖,就不得不走上犯罪道路,下一史料更了然一些详细案例:大股起有几千人,小群有几百人,并且数目相当多。
西早期土地吞并重;(2)因为土地吞并重,民起生,表示矛盾激化了社会出了不安的要素。
【注】①,断。
②逾侈以相高,分豪侈以相炫耀。
③更卒,男子二十三到五十六,每年到
本郡官府服役一个月叫更卒。
④正一,即正卒一,男子一世在京城服役一年叫正卒。
⑤屯
戍一,男子一世要在地戍屯一年。
⑥田租,地税。
古者田租十税一。
⑦口,人口税。
⑧之
利,所得之收入。
⑨税什五,民向豪地主交十分之五的地租。
⑩亡聊,亡同无,生活没有
依赖。
赭衣半道,罪徒充道路。
古代囚犯穿褐色衣服,所以赭衣罪徒之代称。
趣,通促,
趣具食,敦促各他准粮食。
“黜百家,独尊儒”的提出
1.董仲舒新儒学系统道家、阴阳五专家一些思想的糅合
〔资料一〕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道亦不。
──班固《·董仲舒》
〔资料二〕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德,阴刑。
刑主而德主生。
──班固《·董仲舒》
〔资料三〕春气,秋气,夏气,冬气哀。
气以生物,气以成功,气以养生,哀气以,天之志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阳尊阴卑》
【解】《董仲舒》是董仲舒平生的著作。
《春秋繁露》董仲舒所著,十万余言,研究董仲舒思
想有很大参照价。
以上料反应董仲舒天下、道亦不的世界,并且董仲舒思想主要糅了道家阴阳五专家的思想。
董仲舒,道个西是由天派生出来的,道是社会制度、法。
自然界不化,道德、理、常也不会化,就把道家思想中道借用来。
不董仲舒的“道”是指封建社会中的根根源,与先秦道家所的“道”是有区的。
董仲舒,天是存心志的,阴阳即无心志的表,阳是天的恩惠的表,阴是天刑的表。
因天是尚德
不尚刑的,所以阳主,阴从,阳于极主的地位,而阴于悲观被的地位。
由阴阳而生的五行(木、火、土、金、水)也是天的五种行,如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
生金、金生水,体天的恩惠;五行相:金木、水火、木土、火金、
土水,体天的刑。
用阴阳五行生的季化也体了天的意志,董仲舒把阴阳五行学借用来,并且阴阳五行都有了道德
属性,存心志、有目的。
董仲舒糅了道家阴阳五专家的思想。
2.董仲舒“春秋大一”和“黜百家,独尊儒”的主
臣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方于正,正次王,王次春。
春者,天之所也;正者,王之
所也。
⋯⋯上承天之所,而下以其正所,正王道之端称。
⋯⋯
臣案《春秋》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元者,辞之所大也;一元
者,大始而欲正本也。
《春秋》深探其本,而反自者始。
故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
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
《春秋》大一统①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②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③方,指意不一样,是以上亡④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某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⑤灭息,而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解读】这条资料主要描绘董仲舒提出“大一统”的主张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对认识儒家思想在西汉时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参照价值。
董仲舒思想的基本依照是《春秋公羊传》,以王为正,以元为万物之始,从《春秋》中得出“大一统”这个结论,所以董仲舒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
董仲舒所谓“大一统”,就是损抑诸侯、教化万民、一统于天子,并能够使四海臣服,万民和乐。
但假如是“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一样”,人君就不可以任凭百家思想流传,否则则没法保持思想上一致。
所以主张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以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这样国家统治方可平和一致。
政治上的大一统是历史必定;(2)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思想上也一定一致。
【说明】①大一统,以政治上的一致为大。
②谊,义。
③殊,异不一样。
④亡同无。
⑤邪辟之说,泛指儒家以外的其余学说。
3.董仲舒“君权神授”思想
〔资料一〕王者承天意以从事。
──董仲舒《春秋繁露·尧舜汤武》
〔资料二〕授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诸侯”者,宜谨视所候奉之天子也;号为“医生”者,宜厚其忠信,敦其礼义,使善大于匹天之义,足以化也。
“士”者,事也;民者,瞑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资料三〕天子授命于天,诸侯授命于天子,子授命于父,臣授命于君,妻授命于夫,诸所授命者,其尊皆天也。
虽谓授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解读】以上资料均表现董仲舒君权神授的思想。
董仲舒认为:王者承天意以从事,君主的权利是上天给的,并且在《春秋繁露》中,董
仲舒对当时社会上各样不一样身份的人:诸侯、医生、士、民、夫妇、老
婆、子女都做了神意的安排。
皇帝是天的儿子,应该听从天的意志,皇帝是天
的代表,因此君权是神圣不行入侵的,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其目的是保护
封建统治次序。
皇帝是天的代表,皇帝的权利根源于上天,皇帝对臣民有绝对之权利,所以君
权神授是不行入侵的。
4.“天人合一”
〔资料一〕为生不可认为人,为人者天也。
人之为人,本于天也。
天亦人之曾
祖父也,这人之所以乃上类天也。
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
而仁;人之品德,化公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
暑;人之授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春秋冬夏之类也。
喜,春
之答也;怒,秋之答也;乐,夏之答也;哀,冬之答也。
天之副之乎人,人之
情性有由天者矣。
故曰:受由天之号也,为人主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资料二〕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①日数也;大节
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
瞑,副日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人副天数》
【解读】以上两则资料均表现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
董仲舒认为“人之为人,本之于天”,即人这形体、血气、品德、好恶均根源
于天,并且都能找出各自的源泉,就连人的喜怒哀乐也应天而出。
另一方面,
人有小骨节三百六十六,天有三百六十六日,人有大骨节十二,天有十二个月,
人有五脏,天有五行,人有四肢,天有四时,天有阴阳,人有伦理,也就是人
类的形体、精神、道德、质量都根源于天,并且与大自然现象相切合,这就是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是董仲舒为保护封建统治而假造的一套政治理论,
其目的在于保护封建统治次序,归根究竟是统治阶级一套统治工具而已。
(
1)
(2)人的形体、精神、道德质量与天相
人之为人,本之于天;天是人类社会
的根源;
切合。
【说明】①副,类。
相对应,相切合。
5.天人感觉学说
〔资料一〕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生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
可畏也,国
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祸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独特以警惧之;
尚不知变,而伤败以致。
以此见天心之博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资料二〕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
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
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
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矢乃始萌芽,而天出灾祸以谴告之;谴告之
而不知变,乃见独特以惶恐之;惶恐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以致。
以此见天意之仁
而不欲陷人也。
──班固《春秋繁露·必仁且知》
〔资料三〕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
类之相应起也,如马鸣则马应之;牛鸣则牛
应之。
帝王之将兴,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
──班固《春秋繁露·同类相动》
【解读】以上资料,均表现了董仲舒天人感觉思想。
董仲舒认为天和人拥有同样的气质和感情,就仿佛好事有好的兆头、恶事有坏的兆头。
所以天和人同样,也有喜怒哀乐,特别是君主取代天治理人民,假如统治得好,上天就喜爱,降下吉祥;假如治理得不好,上天就大怒并且降下灾异进行谴告。
天
人感觉学说是董仲舒站在保护封建统治的立场上,劝说皇帝行德政,并试图用上天
对统治者有所劝说,有所限制,防备其行不义,导致败亡。
这和他此后提出“限民
名田”的主张是一致的。
董仲舒的“天子感觉”学说主假如劝说皇帝统治者要行德政。
6.限民名田的主张
〔资料一〕汉兴循而未改。
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①近古限民名田,以澹②不长,塞并兼之路。
盐铁皆归于民。
去③奴婢,除专杀之威。
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而后可善治也。
──班固《汉书·食货志》
〔资料二〕使富省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
以此为度
而均调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度制》
【解读】《汉书·食货志》是汉代经济制度内容方面的重要参照资料。
《春秋繁露》一书是反应董仲舒思想的著作。
以上两则资料,能够表现董仲舒在经济方面的思想和主张。
董仲舒依据朝以来土地大批吞并的状况,依占有余不足的原,提出了限制土地吞并,即由政府限制百姓占有土地的最高限。
把之利民,放奴婢自由民,而后老百姓征收的税徭役要,使老百姓有裕的从事。
董仲舒限民名田的主和原,是董仲舒站在封建治的立上第一次民命,有极的意。
【注】①少,稍。
②澹,助。
③去,放。
7.“三五常”
〔资料一〕天君而覆露之,地臣而持之;阳夫而生之,阴而助之;春父而生之,夏子而养之;王道之三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基》
〔资料二〕是故父之所生,其子之;父之所,其子养之;父之所养,其子成之;⋯⋯不敢不致如父之意,尽人之道也。
由此之,父授之子受之,乃天之道也,故曰:夫孝者,天之①也,此之也。
──《春秋繁露·五行》
〔资料三〕夫仁、②、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也,五者修,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班固《·董仲舒》
【解】以上料主要体董仲舒“三”、“五常”的思想,研究董仲舒思想有重要参照价。
董仲舒:君臣、父子、夫妇三者之的理关系是固定不的,并且三是由上天确立的,即“王道之三,可求于天”。
仁、、礼、智、信五个原是用来整理关系的基根源,假如治者五种永久不的关系准行整和推行,就能够获得天和鬼神的保佑,恩惠施加到方和广大民众身上。
父亲母亲生养子女,使其大成才,子女大成人养父亲母亲,要尽孝道,
不敢不如父之意,即不敢背父亲母亲的梦想,就是孝道,并且孝道是天地的。
以上料侧重反应董仲舒“三五常”思想,种封建理常是站在封建等制度的立
上提出来,客上能起到人之理关系的作用,但其不良作用是而易的。
【说明】①经,主线。
②谊,同义。
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加国家大政
〔资料一〕武帝即位,举贤能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董仲舒以贤能对策焉。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资料二〕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向之,于是招方正
贤能文学之士。
自是以后,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
韩太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则鲁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
生;言《春秋》于齐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
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为丞
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
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
──司马迁《史记·儒林传记》
【解读】这两则资料都显示汉武帝时,起用儒者参加国家大政。
汉武帝即位后,神往用儒学治理国家。
于是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加政治。
此中最有名的是董仲舒和公孙弘,并且公孙弘因为治《春秋》而被封相封侯,
所以学习儒家学术在社会上蔚然成风。
儒学思想遇到汉武帝一定,并且数百儒者参加国家政事,说明儒学在汉武帝
期间获得首肯,进而宽泛地流传。
2.汉武帝创办太学
〔资料一〕建元五年①,置五经博士②。
──班固《汉书·武帝纪》
〔资料二〕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资料三〕元朔五年③,夏六月,诏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
乐崩,朕甚闵焉。
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
闻举遗,兴礼认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与博士子弟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才焉。
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班固《汉书·武帝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