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甘为中国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生甘为中国牛
作者:王建柱
来源:《老友》2008年第05期
在资深美籍专家、中国人民的好朋友阳早同志逝世一周年之际,我来到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的小王庄农场,看望了阳早的遗孀、著名奶牛机械化饲养专家寒春老人。
见到寒春,又让我想起了2001年11月7日那感人的情形。
那天上午,来自中央企业工委、国家外国专家局、北京市以及中国农机院等单位的众多领导和同志,与阳早、寒春老人欢聚一堂,为这对寿星夫妇——83岁的阳早和80岁的寒春庆贺生日,祝二位老人健康长寿。
提起阳早和寒春,现在的年轻人或许还有些陌生。
然而在中国,50岁以上许多人的心目中,他们是一对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60多年前,为了支持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他们不远万里,从大洋彼岸来到中国,把自己的青春和才华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被中国人民誉为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
阳早:为了信仰来到中国
阳早,原名欧文·恩格斯特,出生于1918年。
年轻时曾就读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农业系畜牧专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事迹和有关书籍传到了美国。
加拿大著名医生白求恩的故事深深地感染了他。
当时斯诺撰写的《西行漫记》一书,影响了许多具有正义感的美国青年。
正在念大学的阳早一口气读完了《西行漫记》后深受鼓舞,他产生了要到中国去的念头。
有一天,他对母亲说:“中国共产党是有希望的,延安是有希望的,我要去那里看看。
”
尽管阳早的母亲舍不得儿子远离,可是她知道儿子的性格,他是个刚毅、勇敢、看准了目标便义无反顾的进步青年,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他。
母亲只好默默地点头,含泪支持了儿子的选择。
半个月后,阳早为了实现来中国的愿望,卖掉了自己饲养的60头奶牛和3匹好马,来到华盛顿。
后经寒春的姐姐介绍,于1946年以联合国救济总署奶牛专家的身份搭上了跨越太平洋的轮船,一个月后他来到了中国。
这年秋天,阳早在我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几经辗转来到了延安。
一到延安,阳早立即就被那里火热的生活吸引了。
他看到,延安是一个充满了热情和活力的地方,是一块革命的热土。
一天,有一位首长对他说:“你懂农牧业,我们有一群荷兰奶牛,你在陕北帮助我们发展这项事业吧。
”从那天起,阳早便参加了革命队伍。
1947年,国民党反动派大举进攻延安,阳早和延安兴华农场的职工带着30多头奶牛,在陕北长途跋涉6个多月,圆满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把解放区仅有的这群奶牛保护了下来。
为此,他在解放区被誉为“经受了革命考验的人”。
1948年底,解放战争胜利在即,阳早亲眼看到了创造“小米加步枪”神话的毛泽东的魅力,这更加坚定了他留在中国的决心。
寒春:从曼哈顿到延安
1942年,美国开展了名为“曼哈顿工程”的原子弹研究。
当时年仅24岁的寒春是参与这项工程的为数不多的女科学家之一。
然而年轻的寒春当时并不知道,美国政府研究原子弹是干什么。
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夺去了15万人的生命。
寒春惊呆了,喃喃道:“难道我们实验原子弹就是用来屠杀人民的吗?”寒春和所有有正义感的美国科学家一样,走上街头,向美国政府提出抗议。
正在这时,寒春接到了阳早的来信。
阳早是她哥哥韩丁的大学同学,寒春当年常去看望哥哥,于是便结识了阳早。
阳早英俊潇洒,富有正义感,给寒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阳早也很喜欢这位聪明、漂亮、活泼的姑娘。
于是两人产生了爱情。
正在痛苦中的寒春。
连续接到了阳早从中国延安发给她的信。
阳早在信中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解放区轰轰烈烈的革命生活,赞扬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并介绍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阳早的来信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寒春前进的道路,寒春决定到中国去。
于是,她给宋
庆龄写了一封申请函,希望来华教授物理。
不久她收到了宋庆龄的邀请,20多岁的寒春兴奋得在床上翻了几个跟头……随后便踏上了中国的旅途。
1948年,寒春揣着宋庆龄的邀请函,以芝加哥大学学生的名义离开美国。
到延安后,共同的理想、共同的道路终于使他们结合到了一起。
1949年4月,这两个志同道合的青年在延安的窑洞里举行了婚礼。
那时,陕北的生活非常艰苦,但这对美国青年却以苦为乐,尝到了爱情与欢乐。
一次,阳早要过生日,按照美国的习俗,应做一个大蛋糕,再插上蜡烛,可陕北没有蛋糕,寒春想了一个办法,她用黄土捏成了一个大蛋糕,上面刻上细花。
没有蜡烛,就插上一个小棍来代替。
阳早看了异常兴奋。
这个“蛋糕”包含了妻子多么深厚的情谊啊!在美国,阳早过的生日都忘了,只有这次生日深深地刻在了他们的心上。
婚后,阳早和寒春服从组织分配,赶着83头荷兰奶牛来到位于陕北和内蒙古交界的三边牧场,帮助当地改良奶牛品种。
就这样,寒春放弃了自己所学的核物理专业,跟随丈夫一心扑到发展中国农牧业的设想之中。
那时,寒春每天和当地牧民们一样,用她那长满了茧子的双手烧牛粪,用粗羊毛织衣服,还学着蒙古族人制作黄油、奶酪、奶豆腐等名式各样的奶制品。
在三边牧场,阳早和寒春这对夫妻虽然没有拿枪打过仗,但是他们饲养的牛群在渐渐的壮大,不断地为革命队伍换来了银元、钞票、粮食和布匹等物资。
他们是那样的满足和兴奋,因为他们在中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理想:干社会主义我们心甘情愿
阳早1946年到延安后不久,毛主席就接见了他。
毛主席与他握着手,亲切地询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接着又问他美国的农业和牧业的一些情况。
在阳早看来,毛泽东是一个善于提出问题,求知若渴的伟人。
建国后,敬爱的周总理曾经5次接见过他们夫妇。
每次见面周总理都感谢他们,并说“你们辛苦了”,阳早回应周总理:“干社会主义我们心甘情愿。
”寒春至今还保存着多幅周总理接见他们的合影。
新中国成立后,阳早和寒春一直在农村从事着牛奶生产事业。
他们成功地发明了能够保鲜的牛奶贮藏罐和牛奶加工机。
有一年渭河发生洪灾,洪水冲垮了送奶必经的桥梁。
这时,他们就把空汽油桶绑在一起做成浮桥。
整个汛期他们就是这样源源不断地把牛奶送进城里。
夫妻俩至今还保存着当年人民群众写给他们的信,信中说:“谢谢你们,新中国的第一代儿童喝到了你们生产的牛奶。
”阳早和寒春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回答:共产主义的理想就在我们的工作中,生活中和行动中。
他们常说:生活要有意思,有意思才行。
他们钟爱养牛事业,他们把养牛看作是改造世界。
1955年,阳早和寒春来到位于西安市郊的草滩农场。
夫妇俩怀着极大的热情同当地人民群众一起投入到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
在草滩农场,给他们留下了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条件虽艰苦,但我们的心情很愉快,因为我们是一个心眼干社会主义。
”那时,上级规定他们吃粮不限量,并可全部享受细粮。
但他们却坚持吃一般干部标准,并按比例买了粗粮。
他们的三个孩子都小,但也经常以红薯干、萝卜、南瓜来充饥。
1958年,“大跃进”开始了,他们积极的投入到了这场运动之中。
当时,某负责人看到其他农场养鸭子的成功经验后,竟然让他们改行养鸭子。
他们在接到任务后显得处变而不惊。
寒春风趣地说:“好家伙,我是搞原子弹的,既然可以改行养牛,当然也可以改行养鸭子。
”于是,她把鸭蛋放在土炕上孵化,而且还学会了借助于煤油灯的光亮来观察鸭蛋的发育情况。
就这样,凭着一股钻劲,他们居然把当初的5只鸭子繁殖到了1万多只。
当时的农场书记由衷的敬佩,拍着寒春的肩膀说:“老寒现在算是真正的无产阶级知识分子了。
”提及此事,寒春以此为荣。
1966年“文革”开始后,阳早和寒春被分配到中国电影发行公司和对外友协图片社工作。
由于阳早是奶牛专家,住上专家楼的阳早夫妇却一直惦记着他们所钟爱的奶牛和土地。
当时,他们给自己立下了一个目标,要让贫奶的中国人喝上新鲜的牛奶。
于是,他们毅然放弃了舒适的工作和环境,打报告要求重返农场。
1979年,阳早和寒春被聘任为农机部顾问,后又被任命为中国农机院畜禽机械所副所长。
于是夫妇俩到了他们工作的最后一站,位于北京昌平沙河镇小王庄的中国农机院农机试验站,专门从事养牛机械化和种牛的改良工作。
奉献:一生甘为中国牛
从20世纪80年代起,阳早和寒春就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机械化养牛尝试。
他们亲自为农场设计了通风保暖的牛棚,以及喂料、挤奶和清洗用的机械设备,后来又引进了计算机管理,使北京小王庄农场成为中国早期机械化养牛的示范奶牛场。
优良品种奶牛胚胎移植,是阳早、寒春延续了10多年的攻关项目。
为了购买国外优良的种牛精液,他们把自己的部分积蓄拿了出来,有人问花了自己多少钱,他们耸耸肩膀说:“记不得了。
”还有一次,他们想用4年的积蓄共两万元钱购买挤奶自动计量装置。
当单位领导得知后决定给予报销时,他们说:“用国家给我们的钱给国家买东西是应该的。
”这几年赶上开发房地产热,一位港商看好了小王庄农场这块土地。
阳早、寒春急了,他们瞪圆了眼睛:“房地产种不出粮食,挤不出牛奶!土地变成了房子,后代人吃什么呀?”于是他们把电话打到了中央。
有人说,如果小王庄没有他们两人,青灰色的房子很可能就会“吃”掉了白牛青草玉米地。
阳早、寒春夫妇舍得拿出自己的钱来养牛,可他们自己在生活上却异常简朴。
他们平常吃的几乎都是自己种的菜,早晚是玉米粥和
烤馒头片,穿着更不讲究,从上到下,衣服没有一件名牌。
前些年,阳早身体健康时,外出工作都是自己带饭,馒头、鸡蛋和一点水果。
阳早70岁以前,进城办事都是骑自行车,组织上给他配的专车实际上成了公用车。
他们家里的摆设至今依然保持着延安时期的风格。
客厅的中央悬挂着毛主席像,在打点滴用的吊瓶支架上,阳早做了一个简易的书架,写字台是用两叠砖头搭着一块大木板而成,家里只有一件旧沙发,其余的全都是木凳。
中国农机院按标准早就给他们分了新房子,但他们不去住。
寒春说:“新房子那里有这儿的空气新鲜吗?我们愿意在这里做我们喜欢做的事情。
”他们从不把自己当做老人,他们对60岁退休制度有意见:“人能干事情,为什么让人呆在家里,牛吃饱了反刍,人退了应该干事,有一点推动人民事业进步的觉悟,再把它落到实处就好了。
”儿女们说:他们是一对理想主义者,在这个世界上寻找像他们这样的同类人太难了。
在这对老夫妻的耕耘下,小王庄农场的牛奶、酸奶的质量达到了国际标准,全部产品被中美合资企业高价包销。
日复一日,他们把新鲜牛奶送上开往城里的车上;年复一年,在回家的路上他们拔几颗青菜煮饭。
50多年来,他们就是这样从延安到西安,又从西安到北京,伴随着共和国走到了21世纪的今天。
2003年12月25日,86岁的阳早同志因病去世。
在讣告上有一句“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的评语。
寒春解释说:“我们在中国呆了一辈子,是为了信仰而来的。
”
阳早同志是一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前些年他去美国做心脏手术前就立下了遗嘱:不搞任何形式的悼念活动;捐献遗体;用最简单省事的方式处理骨灰。
阳早去世后,寒春将他体内的心脏起搏器取出,她说:“这个还可以送给经济上困难的病人继续使用。
”她还坚持“不给阳早穿衣服”,她说:“人都死了,穿衣服太浪费。
”当她看见两位护士俯在阳早的遗体上哭泣时,连声劝说道:“你们的心情我理解,可人总是要死的啊。
”当领导上提出要按规定把阳早的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时,寒春却提出要进行树葬,“埋在牛场能看见牛的地方”。
阳早刚去世不久,领导去看望寒春时,她只字不提阳早,却向领导提出:前几天丢了9头牛,这个损失太大了,牛的亲属链断了,这怎么办?之后她又神情专注的为牛场搬迁的事情给上级领导写信。
从她的表情上,丝毫看不出丧夫之痛。
对阳早的死,她总是笑着说:“一个人寿命的长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他生前都干了些什么。
”
寒春说,阳早一生干的事就是养牛,他所追求的崇高理想就是解放全人类。
责编/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