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三要素相关题型全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三要素相关题型全解
一、小说的定义: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或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二、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或人物,故事,环境(简写)}
(一)人物性格
要求考生分析小说的基本特征“三要素”之一的“人物”,并“欣赏作品的形象”。

人物指的是小说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他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

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

所以,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等,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通过对小说的整体阅读,能对各色人物做出自己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准确把握作品的内涵。

小说中的人物并非就是现实中的“真人”,而是拼凑起来的角色,是作家经过典型化处理的“人”。

所谓“典型化”,就是作家以概括现实生活、塑造典型形象的方法,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进行分析选择集中概括,剔除其中非本质的东西,突出其中本质的主要方面,
并加以充分的想像和合理的虚构,以此创造出具有鲜明独特个性而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人物形象,达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主观情感的目的。

所以,小说的世界,是作者经过艺术加工的世界,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在阅读中钻牛角尖。

评价人物,只有从事件本身来评价人物才是客观公正的,切忌带先入为主的主观色彩,也要避免贴标签式地将人物脸谱化的泛泛而谈。

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需要通过各种描写方法来刻画。

心理描写有助于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烘托气氛、突出人物的精神世界等。

如高尔基的《母亲》一文中心理描写的方法很多,有侧面叙述人物内心活动或感觉的,有运用人物内心独白直接剖析心理活动的,有通过动作表情描写反映心理活动的。

莫泊桑的《项链》在心理描写方面也有独到之处,例如写玛蒂尔德看到舞会请帖时,既急切盼望出席舞会,又没有合适的服饰,那种焦急、懊恼、悔恨的复杂心理,就刻画得惟妙惟肖。

细节描写也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一个重要手段,它通常包括人物言谈举止细节、生活情景细节、自然景物细节等。

细节的最大特点就是“细”,这“细”包括两层意思:其一,它是生活中的细小事物;其二,对它的描写必须是细致入微的。

另外,细节应当是典型的,能以一当十地反映生活及表现人物性格。

如《变色龙》里写奥楚蔑洛夫为摆脱尴尬,要叶尔德林不断地帮他脱下大衣、穿上大衣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见风使舵的变色龙性格。

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独白和人物对白的描写。

人物语言描写要求个性化和本质化,即在用词、语气、表达方式上显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文化水平、思想修养、职业身份、内心世界等。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在描写人物的独白、对话时,常适当加入一些关于人物的心态、声调和口吻的提示。

如孔乙己的语言是独一无二的,他的“多乎哉?不多也”“窃书不能算偷”打上了封建读书人的鲜明烙印;而咸亨酒店掌柜重复的“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也打上了一个惟利是图的商人的鲜明烙印。

多种描写手段集中而精彩表现出来的作品还要数《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王熙凤出场的那段场面描写。

对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语言描写,“三角眼”“吊梢眉”的肖像描写,林黛玉的心理描写,周围人物的肃整和王熙凤的放诞无礼的对比描写,先哭后笑、转悲为喜、又是打量又是抹泪等综合运用的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把王熙凤察言观色、机变逢迎的性格特征刻画得入木三分。

从以上举例可以看出,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必须分析多种多样的描写方法。

(二)情节结构
要求考生分析小说的基本特征“三要素”之一的“情节”,并“分析作品结构”。

作品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

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
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

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如《阿q正传》通过写阿q这一人物的悲剧命运,反映的确实吃人的社会对人民的残害。

要分析情节,先要抓线索,情节的发展离不开线索的贯穿。

有时,故事情节比较复杂的文章还会有两条线索,如鲁迅的《药》就设置了两条情节线索。

其次抓时空变化(或情节发展脉络)。

例如鲁迅的《祝福》,抓住祥林嫂几次来鲁镇的不同时空及其肖像言行的变化,就可以较准确地把握全文的情节和思路,进而把握祥林嫂被封建礼教一步步摧垮的深刻主题。

当然,与分析情节有关的还要看选材、组材是否典型合理,文章结构是否完整,过渡照应是否自然恰切等。

分析小说结构注意从概括段意入手,理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整体把握,把握文章的主旨。

开头和结尾是小说结构的重要部分,这两部分往往在全文中起引入、总领或总结的作用,明确了它们与前后文的关系,就能把握其基本思路。

也注意文中的过渡和照应。

过渡,是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照应,是指前后文的关照呼应。

一旦把握了小说的过渡与照应,文章的整体思路也就容易把握了。

三、环境描写
要求考生分析小说的基本特征“三要素”之一的“环境”,并要求能够鉴赏其作用。

环境描写,包括社会背景、自然环境和人物活动的场所。

人物的性格通过环境得以凸显,环境是为人物而设置的。

小说中的人物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生活环境之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总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环境的痕迹。

小说追求相对完整的人物形象塑造,就要着力于人物所处的环境的描绘,人与人之间所酿成的气氛和整体意境的形成,无不包含着某种真挚的思想情感。

很多作品所浸含着的往往就是作者自己的情思和意绪。

如《药》中对愚昧麻木的民众的描写,正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环境现状的反映。

《祝福》中的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也是在祝福那种环境气氛中显现出来的,其中无不包含着作者对主人公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平,以唤起人们疗救的注意。

1.掌握小说的三要素:能准确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清晰的梳理故事情节,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

2.把握小说的中心主旨:
小说的主题实际就是作者通过各种形象所要表达的思想。

文学作品的作用就是要感奋人、激励人、愉悦人,使人从中得到教益,所以正确把握小说的主题是评价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环节,是实现小说社会
功能的关键所在。

3、品味语言
阅读小说要充分注意它的语言特点和表现力量。

要分析它怎样运用具体性的语言叙事描景,展开情节;更要分析它怎样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性格化的语言刻画人物,通过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作品的主题。

而且小说运用各种写作方法结构篇章,也都是通过语言来体现的,分析写作方法和篇章结构的表现力量,也都和分析语言的表现力量融合在一起,不能割裂。

因而,把握小说中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并且具体分析它的表现力量,是深刻理解小说思想内容的重要方法。

小说中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对语言的运用有不同的要求。

一般地说,叙述要简明、流畅,描写要生动、形象,抒情要真切、感人,议论要精确、深刻。

考点设置:①能帮助考生准确理解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文眼”;②文中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③思想内涵丰富的语句;④表现力强的一些动词和形容词。

考生的体会品味要三结合:结合上下文、结合主题、结合时代背景。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21分)。

傻子的村庄
村庄很美丽。

山,奇形怪状的,美;水,清凌凌的,美。

美丽的村庄,出了个叫美丽的姑娘。

谁也没有想到,村庄因为有了美丽姑娘而改变了。

那年,19岁的美丽走出了村庄。

美丽走的那天,被傻子给拦住了。

据说,傻子小时候不傻,后来发烧,烧坏了大脑。

傻子爹出车祸死了,娘嫁人时带着他,可傻子又偷偷跑回来了。

傻子说话只会说一个字,傻子爱干净,家徒四壁,却连个草刺都见不到。

傻子双手一伸说:“回。


美丽说:“不。


傻子固执地说:“回。


美丽固执地说:“不。


美丽走了。

傻子号啕大哭。

村庄的人不明白傻子为啥哭得那么伤心。

3年后。

美丽回来了,成为少妇的美丽比原来更美丽了。

让美丽锦上添花的是一个比美丽大20岁的画家。

画家很有钱,给村庄的家家户户都买了很贵重的礼品,给美丽父母的礼品更是重上加重。

画家一下子就平息了村庄的愤怒。

傻子也收到了同样一份礼品。

画家在村庄待了半个月,他对大家说:“我会给大家带来幸福的。


画家说这话时,看看美丽,美丽就小鸟依人般靠在画家肩上。

果然,画家走后,就有推土机隆隆开进来,村庄修上了水泥路,一直伸进大山深处。

先是有人来玩,说这里真美,而后有许多青年男
女来这里写写画画。

画家原来是一所学院的院长,他把村庄变成了他的学生们写生的基地。

村庄里来的人多了,就得吃饭呀。

有人开了家庭饭店。

最先开饭店的是村支书。

村支书跟画家签了协议,要把村庄变成最美乡村农家游。

来的人越多,开饭店的人也越多,几乎家家都热闹起来。

小车如潮水般,一拨一拨的人来,一拨一拨的人走,来时大包小包的,走时轻手轻脚的。

村里人都高兴。

只有傻子一人不高兴。

傻子成天嘴里嚷一个字:“脏。


大家都忙着挣钱,谁还管小溪里漂着垃圾袋,草丛里扔着鸡骨头甚至脏兮兮的卫生纸呢。

傻子有了营生,天天捡垃圾。

矿泉水瓶子、饮料盒子、垃圾袋、餐盒,还有扔掉的面包火腿肠。

傻子背一个大麻袋,就像一个蜗牛背着一个重重的壳儿,吃力地行走在沟坡谷地。

每天把这个大麻袋送到镇里的收购点,来来回回走10里。

收破烂订的说:“那些卫生纸啦、塑料袋啦,我们不要。


傻子就把剩下的半麻袋东西背回来,放一把火烧了。

就有人跟傻子抢破烂了。

这些人专门捡能卖钱的。

傻子每天只能捡到一些废纸塑料袋卫生纸之类的,卖不了,就堆到自己家里,天天烧。

村支书很生气,就在大喇叭里嚷嚷:“大家不要跟傻子抢饭吃。

谁再抢,就把谁家的星星给摘了。


被评为精神文明户有5颗星,谁家少一颗,寒碜呢。

有一回,美丽回家,傻子就把一麻袋垃圾放到了美丽面前,恨恨地说:“脏!”
美丽赶紧捂住鼻子嘴,掉头钻进屋里。

傻子悻悻地把麻袋又背走了。

后来,画家来到村庄,这回没有带美丽,而是带来一个比美丽年轻、比美丽还漂亮的女孩。

画家是来和村支书签协议的。

画家负责投入,村支书负责管理。

临走时,傻子把一大麻袋垃圾放在了画家的小车的车盖上,小山一样。

傻子喊:“脏。

脏。

脏。


那个姑娘掩住鼻口直恶心。

村支书拉住傻子说:“小二,别闹了,听话。


村里只有村支书把傻子叫小二。

傻子很听支书的话,就使劲儿瞪了画家一眼,把麻袋背走了。

傻子出事是在一天下午。

傻子背着大麻袋,像背一座山,缓缓往前走,村支书去镇里办事,刚好追上傻子。

这时,一辆小轿车快速开过来,就见傻子像一只大鸟一样飞了起来,又“噗”的一声落在地上。

开车的画家傻了。

村支书急了。

村支书哭着说:“乖乖,你惹大乱子啦!”
傻了的画家连忙说:“支书,你快救我!”
村支书说:“小二这孩子挺可怜的,没爹没妈的,村里人不让你。


画家说:“我愿意多赔偿。

咱就私了吧。


画家给了30万赔偿金,还给傻子买了上好的棺材,给傻子立了一块很高的石碑。

村支书跟大家说:“小二的这些钱,就叫傻子基金吧,专门用来奖励保护咱村环境的人。

一家出一个,共同管理,转款专用。


大家开始想念傻子了。

村庄没有了傻子,依旧干净。

美丽从城里又回到了村庄。

美丽准备在傻子家的原址上建一处“老年人之家”。

美丽推开傻子落满尘埃的屋门,看见当年她和画家送给傻子的礼品,完好无缺地放在那里。

美丽无言,唯有泪水挂满两腮。

那年,美丽因为要离开村庄,与父母吵架,想跳崖,是傻子救了她。

(取材于孟宪歧《傻子的村庄》,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傻子跟娘离开村庄后,又独自偷偷跑回来,源于他对村庄有感情。

B.村支书在村里最先开饭店,带头成为推动村庄经济发展的尝试者。

C.有人与傻子抢破烂,掠夺了他的营生,暴露出其以强凌弱的本质。

D.画家很聪明,但他做的一些事并不美好,作品隐含了对他的批评。

答案:C
解析:村里人与傻子抢破烂是因为他们看到有利可图,是一种源于人性的自发的行为,“倚强凌弱的本质”通常用来形容的对象是某个阶级、集团、群体,用在这里语气过重。

2.傻子生活的“村庄”中的村民,有一些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1)追求实利,被画家的礼物轻易收买,看到商机后忙于挣钱而不顾环境变化,甚至和傻子抢破烂;
(2)好面子,看重星级文明户的称号;
(3)质朴、重情义,在傻子出事后能够站在傻子这边,怀念他曾经的好,建立基金,共同为傻子没有完成的心愿而努力。

解析:本题答案较为分散,且作者没有做直接的描写,需要同学们结合全文仔细寻找,尤其要留意村支书说的话,如“大家不要跟傻子抢饭吃,谁再抢,把谁家的星星给摘了”、“小二这孩子挺可怜的,没爹没娘的,村里人不让你”等等,里面包含着关键信息。

3.第二段中“村庄因为有了美丽姑娘而改变了”,综观全文,概括美丽姑娘给村庄带来了哪些改变。

(6分)
答案:
(1)美丽姑娘在画家的帮助下给村里带来了商机,使村里人走上致富之路;
(2)也曾使村里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3)在傻子死后,村民们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大家共同努力,促进村庄经济环境的共同发展。

解析:本题思路与上题相同,都需要同学们仔细阅读全文。

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有三处转折的,第一在于画家和美丽姑娘回来后,给村庄带来大量商机,第二,村里人忙于挣钱,只有傻子意识到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第三,傻子死后,村里人感其心意,自发组织起来保护环境。

可以结合这三处情节的变化来组织答案。

4.有人评论说:傻子是“村庄”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

你是否同意这种评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自己的认识。

(6分)
答案:
(1)同意。

当画家和村支书组织村民奔向致富之路的时候,傻子却在固守传统,不肯接受新鲜的、外来的东西,认为这些东西都是“肮脏”的,体现了他思想中固执保守的一面,与“村庄”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

(2)不同意。

“村庄”急功近利式的发展并不能持久,在村民们都贪于一时利益的时候,只有傻子清楚地认识到环境的可怕变化,并做出相应的行动,以挽救环境,最终感动并影响了全村人,所以傻子的举动从长远来看是有利于“村庄”发展的。

解析:本题为开放式考题,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思考作答,言之有
理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古渡头
叶紫
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

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

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

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

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
“过湖吗,小伙子?”
“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那么,要等到明天啰。

”他又弯腰做事去了。

“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
“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

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
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

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

哪里来的呀?”
“从军队里回来。


“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
“我是请长假的,我妈病了。


“唔!……”
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

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呼啸。

我的心里偷偷地发急,不知道这老头子到底要玩什么花头。

于是,我说:
“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
“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年轻人到底不知事,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险吗?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

唉!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


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艘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方。

好在天气和暖,还不至于十分受冻。

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烟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

我躺着,一面细细地听着孤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

“……就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这湖上有多少歹人啊!……我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

是的,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要是在病中看见你这样远跑回去。

只是,我呢?……我,
我有一个桂儿。

你知道吗?我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呀!你怕不认识他吧?外乡人……那个时候,我们爷儿俩同驾着这条船,我给他收了个媳妇……”
“他们呢?”
“他们?那一年,北佬来,你知道了吗?北佬打了败仗,从我们这里过,我的桂儿给北佬兵拉着,要他做伕子。

桂儿,他不肯,脸上一拳!我,我不肯,脸上一拳!……小伙子,你做过这些个丧天良的事情吗?……
“小伙子!你看,我等了一年,我又等了两年,三年……我的儿媳妇改嫁给卖肉的朱胡子了,我的孙子长大了。

可是,我看不见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他们不肯给我……他们说:‘等你有了钱,我们一定将孙子给你送回来。

’可是,小伙子,我得有钱呀!
“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
“年成荒,捐重,湖里的匪多,过湖的人少,但是,我得找钱……
“小伙子,你是有爹妈的人,你将来也得做爹妈的。

我欢喜你,要是你真的有孝心,你是有好处的,像我,我一定得死在这湖中。

我没有钱,我寻不到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不认识我,没有人替我做坟,没有人给我烧纸钱……我说,我没有丧过天良,可是天老爷他不向我睁开眼睛……”
他逐渐地说得悲哀起来,终于哭了,不住地把船篷弄得呱啦呱啦地响;他的脚在船舱边下力地蹬着。

可是,我寻不出来一句能够劝慰他的话,心头像给什么东西塞得紧紧的。

外面风浪渐渐地大了起来,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也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可是,第二天,又是一般的微风,细雨,太阳还没有出来,他就把我叫起了。

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我目不转睛地瞧着他。

“有什么好瞧呢?小伙子!过了湖,你还要赶你的路程呀!”
离开渡口,因为是走顺风,他就搭上橹,扯起破碎风篷来。

他独自坐在船艘上,毫无表情地捋着雪白的胡子,任情地高声朗唱着:我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

我不管地,也不管天,
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
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
…………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品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渡夫的人生遭遇和心灵世界,反映了动荡不安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B.渡夫不愿马上开船送“我”过湖,还教训“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这让“我”暗自吃惊,因
为“我”担心他谋财害命。

C.渡夫没有让“我”回到岸上去,而是让“我”在他船里过一宵,因为他看“我”太年轻,怕“我”遇到不测,想告诉“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在外的经验。

D.渡夫在船里把他儿子桂儿被北佬抓做伕子的事情告诉“我”,这一方面表达他对“我”孝顺母亲的赞赏和羡慕之情,一方面表达他失子之后的孤独和忧虑。

E.第二天一早,“我”被渡夫叫起来之后,目不转睛地瞧着他,发现他的脸上没有什么异样的表情,想知道他为什么把昨夜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答案:(1)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的能力。

B项,“这让‘我’暗自吃惊,因为‘我’担心他谋财害命”分析不当,更多的是“我”为渡夫说出那样的话而震惊。

C项,“想告诉‘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在外的经验”错误。

E项,“目不转睛地瞧着他,发现他的脸上没有什么异样的表情,想知道他为什么把昨夜的事情全都忘记了”错误。

渡夫并没忘记昨夜的事情,“我”看他主要是被他洒脱淡定的表情打动。

(2)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