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艺术作品试论古琴艺术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艺术作品试论古琴艺术的发展
【摘要】:中华琴文化渊远流长,其内涵博大精深。
琴器、琴艺、琴学、琴道,非一般人所能悟透。
如今,中华琴文化的发展迟滞不前,虽有不少琴学爱好者畅想着古琴文化能够重整旗鼓,发扬光大,并为之努力。
但是,这样的一种被古今人士视之为高雅的情操,能否让大多数世人所接受呢?毕竟今人不如古人,谈修身养性者不少,但实际行动和现实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实在难以融为一体。
年轻一代如何就琴文化的发展作出反应,这不得不令人担忧!
【关键词】:古琴艺术;审美文化;音乐欣赏
呼吁琴家、艺术院校及琴学爱好者为古琴艺术的发展作出努力,为弘扬琴学事业披荆斩棘,普及古琴文化。
“琴、棋、书、画”是中国传统士人们的一种生活状态,一种将生活方式艺术化,艺术行为生活场景化的真实写照。
以”琴”为首的古琴音乐由于长期生存发展于小农经济封建社会的文化环境之中,尤其适应于亭台楼阁、三五知己的书香氛围。
如何调节它与现今社会之间的关系,使之更好的生存,这既是一个艺术问题,又是一个社会科学问题。
由于传统士人们的这种雅兴建立在经济欠发达、文化状态非世界一体化的封建社会,那么什麽样的社会形态下将产生什麽样的生活状态。
正如:美的标准是由一定时代、一定民族、一定社会阶层的审美趣味所决定的。
古有”竹林七贤”之居士,”扬州八怪”之能人。
何以得此美称,正是与世无争的生活状态,修身养性的审美文化所造就的。
古人能隐居深山、抚琴、下棋、吟诗、作画、饮酒作乐,而今人却只能将此雅兴作为茶余饭后的笑谈罢了。
然而,现今有一个趋势,鼓励、支持甚至强迫后一代从小学习音乐、绘画等提高所谓的艺术修养,这是好现象,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受西方音乐的影响,传统民乐与西乐共存,西洋乐和流行音乐的魅力远远大于传统音乐。
当然,各自的价值和成就都是值得肯定的。
适应时代的步伐,流行音乐已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这使得民乐只能险中求胜,除了音乐教育事业,还有多少人来关注我们的纯民乐?我们去音乐院校走走,会发现无论主修何种乐器及声乐,钢琴是必修的,而谈到古琴,说起来颇感吊诡的是,本应该活跃于生活中的”琴”,现在却成为我们申请”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对象,不知道这到底是中华文化之幸呢?还是某种意义上的悲哀?
古琴艺术的发展有着重重的阻碍和矛盾,古琴艺术在其三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止一次的遭受过冷遇。
较为典型的例子是唐代中叶,当大量外来音乐涌入长安的时候,琴乐几乎很少有人问津了。
刘长卿有过”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的概况;白居易则说得更明白,他在《废琴》诗中写到”古声澹无味,不称今人情”,”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
”其景其情,可以想见。
然而到了宋代,古琴艺术有过长足的发展,郭楚望的《潇湘水云》至今还是我们的骄傲。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大革命是致命的一击,毁掉了不少名琴和曲谱,有的流失海外。
从此古琴音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消声匿迹,年轻一代之所以对古琴文化相知甚少,
与文化大革命的毁灭性打击是离不开的。
那么,在这样的一种时代背景下,作为艺术爱好者,我们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自古以来,多数文人雅士同时擅长音律、文学、书法、绘画,甚至武术;而今这样的能人确实屈指可数。
所以,古琴文化的发展就应该从整个艺术世界的角度来考虑,不仅仅是音乐盛事,而是整个文学艺术界的大事。
美术界、音乐界、文学界应该携手共进,共同为古琴艺术的发展作出努力!我想,形式上可以是绘画、音乐、装置艺术、行为艺术,也可以是雕塑、影像、文学等。
既然有唐人”多不弹”的古琴,宋代又盛兴起来的先例,我们就得吸取古人的经验,在百废待兴的现实局面里,化腐朽为神奇,大胆的实践,用各种途径来发扬之光大。
我的作品《古琴》就是实验完几次有关古琴的题材后仍然能坚持下来的验证品。
这就证明,形式是多样的,方法也是千变万化的,只要能坚持下去就能看到希望的源泉。
下面我将从实际出发结合我的”古琴系列作品”来谈谈琴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总体上是一种审美文化,而在这一审美文化的传统中,艺术居于其中心,而在艺术中,以音乐为本体所形成的”乐舞精神”又贯通于整个中华艺术多种不同的类型之中。
以琴为代表的音乐文化于是必然从广度、深度两个方面拓展中华文化的新景观,成为我们进入中华审美文化的一把钥匙。
然而,一直以来的审美文化发展到今天,索然失去了原本的纯粹意义。
审美情操变得杂乱无章,彷徨不定。
中西文化艺术的融合、物质文化生活在形式上的照搬照抄,导致如今遍地可见的具有某种特色主义和国情决定的文化符号和社会现状。
让不少人担忧的是,在这些渗透和继承的同时,也逐渐迷失自我,丢失了母体,丢失了”根”。
正如某人所说的:”拿根本不是传统的传统以示自己正宗,拿根本不是新的新观念进行着强行兜售,这些假传统与旧的’新观念’正是对传统与当代的双重误读”。
换句话说,艺术界的种种假象干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想到这些,我的第一件作品《古琴教程》如图1。
正是以照搬现今较为流行的音乐及它的学习模式来说明这种方法是只能学到其一而学不到其二的。
作品的构成部分是一把自制的粗陋古琴和琴家的古琴教学影像。
并试图用教学的方式来呼吁人们关注古琴,吸引观众向前拨弄几下,通过听觉、视觉、和触摸以展现平常难以得见的古琴,但结果是不尽人意。
可见照搬照抄的模式是不可行的。
第二件作品《似曾相识》如图2--在这种阻力的推动下也有了创作的萌芽状态,把原有的自制古琴解体,改装。
使它的形状介于古琴、钢琴、和普通桌凳之间。
这正是对当代审美意识的一种解读:缺少一个平台,盲目借鉴、吸收、抄袭,导致的后果即是多数成为怪胎状的婴儿。
而年轻一代在这种日新月易的条条框框下,模糊了审美的界线,造成了种种错觉。
值得可喜的一面是,我们的古琴文化正是由于滞留不前,发展缓慢才与传统的关系没有断流,过去不会,以后也不会,因为它身上凝聚的文明基因,愈久愈新,愈久愈芬芳。
只要一息尚存,就有发展的余地和希望。
其次,在音乐欣赏方面,世界各国的音乐风格应有尽有,人们在欣赏音乐的
同时也是随心所欲,不可能长时间痴迷于一种音乐风格,毕竟进入人耳的音乐信息太多了。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的:”音乐是美好的,艺术也正如生活那样,它是无穷无尽的,因此,也不可能有什么能使我们认为,还有本身就是时代的海洋的音乐更美好的东西。
”谈到古琴音乐,你怎么可能只听古琴曲而拒其它音乐于门外呢?在一个喧嚣的都市里,你能静下心来品味”大音稀声”,做到旁若无人吗?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泰然处之呢,还是”趋时必果,乘机无怯”的大胆改革呢?作为琴学爱好者的”侠士”们将如何推广古琴音乐?在钢琴、小提琴、吉他等乐器面前,你如何去打动学习者来选择古琴?在流行音乐的时代,古老的声音何以站得住脚?那么,极其丰富的精神生活阻碍了古琴文化的发展,不容忽视!这时,从一种音乐的视听效果出发,我的影像作品《流水》如图3。
有了最初的遐想,焚烧自制的古琴,并用影像拍摄燃烧的画面,通过由缓到急的燃烧画面选配一首相应的古琴曲,这样,画面与声音较好的结合在了一起,目的就是以最容易进入人眼视线的画面来吸引人们聆听”低调”、古雅的琴曲。
为了增加视听效果,我趁机又焚烧了大量的木炭,把古琴影像(燃烧画面与琴曲”流水”反复播放)、古琴残骸、木炭堆积并拼凑在一起,构成了我的影像装置作品《伤逝》如图4。
正因为当代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过于丰富,以至于对久远的古琴音乐渐渐遗忘,我才以这种视觉张力较强烈的方式来表现古琴音乐的没落和本人对琴文化渐渐逝去的伤痛。
在延续《伤逝》这一作品的前提下,我又创作了第四件大型装置作品《古琴》如图5,作品高3.6米,采用夸张的手法把琴身放大,斜立于美术馆展厅中央,阐述博大精深的古琴文化大半截已沉睡地底……
介于对古琴艺术的狂热,本人在版画和油画方面也做过不少的尝试,如:综合材料版画《忆七弦》《流水》如图6、7。
套色木刻《古琴系列一、二》如图8、9。
油画《抚琴者》《觅知音》如图9、10。
尽管这些作品还不足以产生什么影响力,但我相信,只要有更多的我都将为之努力,尝试用各种方式来表现古琴。
再有,音乐界对古琴艺术的发展又该如何作出努力呢?我想,懂琴者应当主动出击,通过讲学、演奏会、网上发布等各种渠道介绍古琴,使年轻一代加深了解,产生兴趣。
各大院校积极聘请琴家,开设古琴课程,并业余开展古琴培训,业内人士更应该踊跃参与网上古琴论坛。
目前国内几大琴社就是年轻一代学习琴乐最合适不过的地方了。
另外,少数业余的琴乐爱好者应拿出实际行动,在小圈子里开展讨论,交流。
使不识琴者为琴所动,识琴者一见如故,欲罢不能。
可是,年轻一代的民族音乐学习状况并不乐观,多数年轻人缺乏持之以恒的信念,缺乏对民族音乐的深刻理解,对民族音乐发展的空间缺乏信心。
西乐较之民乐在普及程度和学习兴趣方面却占有有利优势。
普及程度较好的民族乐器尚且如此,更何
况古琴了。
中小城市要想找一个懂琴者也并非容易之事。
有志学琴者恐怕还得走上千里求学之路。
对于有条件学习琴乐的青、少年朋友来说,应该主动关注、学习古琴,成为一个有着古风古雅情操的现代人也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然而,矛盾是时时存在的,高雅之物一旦普及到了极致,它的作用是发挥出来了,即回归了一种生活方式的艺术化,自娱自乐的精神状态,那么艺术中高不可攀的一部分也将失去了自身的魅力,即被通俗化给淹没了。
我们熟悉的世界名曲,听得多了,四处可闻了,其高雅似乎也减少了含金量。
通俗易懂是因为多数人都能接受,而古琴音乐正是当代多数人不能接受的,所以琴乐才发展得如此缓慢。
这里需要解释的是,多数人不能接受的原因首先是了解、接触它的渠道和途径狭窄,即便狭路相逢了,短时间也难以融入那种”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的古色古香之中。
本人也颇有几分同感,虽时有聆听琴曲的欲望,却非夜深人静之时而不闻。
古人云:”琴之为物,乃圣人治世之音,修身养性之器。
”琴作为乐器,它的作用,不是仅仅停留在满足人的”口腹耳目之欲”上,重要的是它能通过调整、改善人的心境,来达到优雅社会风气的目的。
这虽是儒家”寓教于乐”之”乐教”观的一贯体现,但它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琴的基本属性。
古琴本身所凝聚着的一股文化内涵,使你坐在琴前,很容易进入一种悠然神往,物我两忘的境地。
总之,古琴艺术的发展是指日可待的,不管前面的道路有多坎坷,矛盾有多深,因为历史证明了古琴不仅仅是一种娱乐身心的工具,在它身上承载着发于古老的”乐教”精神,体现出中国文人审美的人生意味,体现出他们对于宇宙天地的认识和生存策略,体现出他们生于尘世而追求大道的健朗精神。
琴家、琴学爱好者,包括本人都将为之努力,为弘扬琴学事业而不惜倾其所有的那颗怦怦跳动的心。
参考文献
[1] 易存国. 《琴韵风流》,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4.
[2] 龚一. 《古琴演奏法》,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3] 《画刊》2005年第三期,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5.
[4] [奥]库尔特-帕伦, 著. 钱萃, 译. 《世界音乐史漫话》, 2001.
[5] 《音乐欣赏手册》, 上海文艺出版社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1.
[6] 中国古琴网----张子谦先生古琴艺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