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 第二课 创新学习快乐多 ——五年级心理健康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第二课创新学习快乐多

【主题说明】

创新就是创造和发明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新方法等。创新的一个鲜明特征,是要想没想过的,做没做过的,使我们的思想和认识更加符合变化了的现实条件。创新有大有小,却无处不在。重大的发现,重大的创造,重大的改革是创新;拓展工作思路,改进学习方法,提出合理化建议,也是创新。我们每个人都应有创新意识,也都有创新的机会和舞台。

本课立足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通过看图片、赏物品、玩游戏等活动设计,让学生感受到创新会使学习更加轻松愉悦,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掌握创新学习的一些方法。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创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2.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到创新学习带来的轻松愉悦感。

3. 行为目标:初步掌握在学习中创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感受到创新会使学习变得轻松快乐。

难点:使学生掌握一些创新学习的技能和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PPT;火柴若干。

学生准备:3张A4白纸、一把小剪刀、一盒彩色笔、一瓶胶水。

【教学设计】

1

2

3

【练习题】

1.砖块能够砌墙盖房,除此之外,你还能列举出砖块的哪些新用途?

2.老师教给我们的方法很管用,我们再去探索新方法纯粹是浪费时间,你同意这一说法吗?

为什么?

【活动反馈】

1.学生是否有兴趣参加创新活动。

4

2.学生是否感受到了创新学习的乐趣。

3.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是否学到了创新的方法。

【教学参考素材】

名人创新秘诀:创新来自于行动

要想真正发挥创新潜能,除了要具有尝试创新的勇气,还必须精心的培养你的创造力。以下是许多成功人士常用的方法:

(1)及时记录自己的新想法

人们在工作、学习、交际和思考过程中,常会出现许多新想法,而其中的大部分都会因为不合时宜而被人们放弃直至彻底忘却。

如果你能及时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那么,当你需要新主意时,就可以从回顾旧主意着手。而这样做,并不仅仅是为了给旧主意以新的机会,更是一种重新思考,重新整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轻易地捕捉到新的创新性的思想。

(2)自己提问自己

如果不问“为什么”,你就不会产生创新性的见解。成功者总是透过所有的表面现象去寻找真正的问题。他们从来不把任何事情看作是理所当然的结果,他们也从来不把任何事情看作是水到渠成的过程,时刻用一种批判思维去审视所见所闻。

(3)经常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如果你有了想法,不管是什么样的想法,你都应当表达出来。如果是独自一个人,你就对自己表达一番;如果你身处群体之中,不妨告诉其他人共同进行探讨。

一个人一生中的大多数想法都被无意识的自我审查所否决,这种无意识的自我审查机制将一切离奇的想法都当作“杂草”,并尽快将其根除。循规蹈矩的心境里没有“杂草”,但循规蹈矩的心境也没有创造力。你想要有创造力,就必须照料好每一株“杂草”,把它们当做一株株有潜在经济价值的新作物。

把你的不寻常的离奇想法说出来,把它们从头脑里解放出来。一旦他们从一种稍纵即

5

逝的想法变成有组织的语言,便能够免受无意识领域中自我审查机制的摧残。进而,使你能够更加仔细、充分地审视、探索,从而发现他们真正的使用价值。

(4)永远充满着创新的渴望

满足于现状,就不会渴望创造。没有乐观的期待,思想被现实的不利条件所困,都会妨碍创造力的发挥。发明家之所以不同于普通人,是因为他们相信,一定会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满于现状。系鞋带时,他们希望有更简便的方法,于是便想到了用带扣、按扣、橡皮带和磁铁代替鞋带。所有这一切,都源于改进现状的愿望。

(5)换一种新的想法来思考

墨守成规不可能产生创造力,也无法使人摆脱困境。有人喜欢用比较方法来思考问题,面临抉择,他总是坐下来将正反两方面的理由写在纸上进行分析比较;也有人习惯于用形象思维法,把设法解决的问题画出简图或列成简表。能不能换一种方法思考,或交替使用不同的思考策略呢?试试看,也许,最困难的抉择也会迎刃而解。

(6)有了创新性的想法,一定要努力去实现

有了创新性的想法如果不去努力实施,再好的想法也会离你而去。想努力去做,却因为短期内收不到成效而不持之以恒,也会使你与成功失之交臂。

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是他的至理名言,也是他在不断的创新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最佳经验。

【心理学背景知识】

什么是创造力?

创造力是人类共同具有的一种能力品质,不仅表现在科学研究领域,而且表现在人类生活的一切实践活动中,面对高速发展的人类社会,人们的创造力也显得更为重要。在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关于创造力的定义,历来争论不断,众说纷纭,不同的研究者研究角度迥异,观点也各不相同。例如麦金龙(Mackinnon,1985)在解释创造力时强调创造力的适应性

和独创性,认为真正的创造力应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新颖而不常见;第二,适应性或现实

6

性;第三,具有独到的洞察力。目前,一般的看法是把创造力定义为: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有知识,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这里所说的新产品,是指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或物质成果,既可以是一种新观念、新思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新作品。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Guilford)认为,创造力具有以下特征:(1)敏感性,即容易接受新事物,发现新问题;流畅性,即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于特定的问题情境能顺利地产生多种反应或提出多种答案;(3)灵活性,即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具有灵活改变方向的能力,能发挥自由联想;(4)独创性,即产生新的非凡思想的能力,表现为产生新奇、罕见、首创的观念和成就;(5)再定义性,即善于发现特定事物的多种使用方法;(6)洞察性,即能够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清其内在含义、特性和多样性,能进行意义的变换。

参考文献

[1]周昌忠,创造心理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

[2]刘克俭,张颖,王生,创造心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

[3]宋宝萍,魏萍,创新思维心理学:培养与训练,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4]崔立中,程顶,创新心理学导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5]郭永玉,王伟,心理学导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