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第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结业考试试题(实验班,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结业考
试试题(实验班,含解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
“以人为本”四个字家喻户晓。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儒家论述这种思想的文章比较多,而法家的相关论述似乎很少。

其实,法家思想中也有以人为本的内容。

《管子·霸言》篇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这表明,“王”“霸”“霸王"等概念,在春秋时期就提出来了。

战国时期,“霸王”作为褒义词使用得很普遍。

孔、墨对“霸”基本是肯定的.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在孔子眼里,“王"与“霸”没有明显的对立,但“霸”指诸侯扮演了“王”的角色,比“王”稍逊一等.其后,“王"与“霸”分化为不同的政治路线。

商鞅游说秦孝公,就明确分出帝道、王道与霸道,王道行礼,霸道行法.孟子把“王”与“霸”视为对立的政治路线,认为“霸”是对“王”的破坏与否定.在董仲舒以后,“王”与“霸”对立成为儒家的主流观念。

法家则在很大程度上认为“王”与“霸”相通,霸王之道的目的是“争人”。

《管子·正世》中说:“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得天
下之众者王,得其半者霸。

"这里虽区分了“王”与“霸”。

但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等次关系.“争人”需要以利为纽带,让百姓获得切实利益;反之,不考虑民利,一味盘剥,只会引起百姓的逆反。

说到利,最重要的是赋役问题。

对此,《正世》篇和韩非子都有“齐”的说法,即不能“急”,也不能“缓",要适中.这与孔子所说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意思基本相同.
爱民、利民、惠民、富民,是儒家和法家都认可的主张。

法家主张凡事要依法行事,把法作为察言、观行、考功、任事的准绳;并从不同方面说明法是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关于事物的一般、普遍的规定,因此又将法称为事之“常”。

同时,法家有很多关于君主高于法的论述。

《管子.君臣上》说:“主画之,相守之;相画之,官守之;官画之,民役之。

”所以从根本上说,法家所谓法治其实是人治;法家所认定的是等级法,没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思。

法家论述以人为本,根本目的是“用民”。

《管子·法法》中说:“计上之所以爱民者,为用之爱之也。

"《商君书·算地》说得更直白:“夫治国者,能尽地力而致民死者,名与利交至。

”也就是说,治国者讲爱民、利民等不过是手段,目的在于用民。

法家是“力”的讴
歌者,而力量藏于民间,君主用赏罚的目的就在于利用民间之力。

其实孔子倡言道德,也是为了使民,正如他所说的:“惠则足以使人.”在使人这点上,儒法是相通的。

我们今天讲以人为本,可以批判吸收法家爱民、利民的思想,但一定要摒弃其中包含的使民、用民的功利思想。

(摘编自刘泽华《法家眼中的以人为本》)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法家思想中有“以人为本”的内容,而在一般人看来,儒家对这种思想的论述较多,而法家的相关论述似乎较少。

B. 春秋时,“王”“霸”“霸王”等概念已经提出;战国时,“霸王”作为褒义词普遍使用,孔、墨对“霸”基本持肯定态度。

C. 孔子以后,“王”与“霸”的所指分化,在孟子眼里,两者是对立的;董仲舒以后,“王”与“霸”对立成为儒家主流观念.
D. 法家认为霸王之道的目的在于“争人”,以利为纽带,让百姓获得切实利益,而利的核心是赋役,所以法家主张要轻徭薄赋,以收民心.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法家把法作为察言、观行、考功、任事的准绳,
认为法是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关于事物的一般、普遍规定,称其为“常”。

B. 法家关于君主高于法的论述较多,因此,法家所谓的法治实为人治;法家主张要有等级,并不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我们今天讲“以人为本”,对法家思想不能全盘接纳,可以吸收其爱民、利民的思想,但一定要摒弃其使民、用民的功利思想。

D. 法家所说的“以人为本”,其根本目的在于“用民”,君主用“法”赏罚的目的在于利用民间之力。

这一点是和儒家思想相通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法家、儒家都有关于“以人为本”思想的相关论述,都认可爱民、利民、惠民、富民的主张,都有让百姓获得利益的相关说法。

B. 法家论述以人为本,根本目的在于“用民”;孔子倡言道德,是为“使民”,儒家、法家在根本上是相通的.
C。

法家有很多关于君主高于法的论述,其所谓治与现代意义的法治有根本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对其观点要批判性地继承。

D. 儒家、法家对“王"“霸"含义的认识虽不同,但对
“王”“霸”目的的认识相通,均考虑以利刀纽带争得民众支持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D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由原文“对此,《正世》篇和韩非子都有‘齐'的说法,即不能‘急’,也不能‘缓’,要适中”可知,法家不是主张要“轻徭薄赋",而是要“适中”。

A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一段,B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二段,C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二段。

2。

试题分析:C项扩大范围。

本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最后一段,原文是“批判吸收法家爱民、利民的思想”,而选项中是“吸收其爱民、利民的思想”,“吸收”和“批判吸收”意思不同。

点睛: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

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本题中A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四段,B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四段,D项对应信息在原文是后一段,通过与原文比对,可知这三个选
项是正确的。

3。

试题分析:B“儒家、法家在根本上是相通的”不妥,本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最后一段,原文为“法家论述以人为本,根本目的是‘用民’;孔子倡言道德,也是为了使民”,据此只能推断出两者“在使人这点上,儒法是相通的",并不是“在根本上是相通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爷爷的宝藏
[美]劳拉·乌朗
闹钟响过后,布丽姬特从床上跳了起来。

她轻轻地来到客厅.客厅非常安静,只有桌子上那只雕着各种图案的闹钟在“滴答滴答”地走着.那声音听起来伤感而空洞。

自从爷爷去世后,玫瑰别墅里的每一样东西似乎都让人伤感。

爷爷在这儿生活了82年,每年夏天布丽姬特都来看望他。

现在别墅将要被卖掉.
“你可以留下一样东西来怀念爷爷。

”昨天,妈妈这样对她说.
布丽姬特把目光从闹钟上移开。

怀念与爷爷在一起的那些快乐的时光,一只闹钟不是她所需要的。

一本书呢?她走到书架前,浏览着那些书名。

大部分书看起来都很烦,她不知选择哪一本.正在翻找的时候,她看到
其中的一本书里露出来一张纸.她轻轻地抽出了那本书.纸的一面写着一个日期:1927年2月1日。

另一面却写着令人兴奋的内容。

布丽姬特大喊着跑到哥哥科林的房间.
“科林,看我发现了什么?”布丽姬特喘着气说道.科林接过那张纸,心不在焉地看了一眼那个日期.但当他看到纸的另一面时,呼吸一下子变得急促起来。

上面写着几个字:我的藏宝图。

“爷爷一直说在他的农场埋有一份宝藏。

我还以为他是在开玩笑。

”布丽姬特说.
“我也以为是。

”科林说,“这个藏宝图证明他没有骗我们。


这个藏宝图非常简单:一个大圆圈,圆圈里写着“巨石"的字样,然后一个箭头从巨石画出去,旁边写着:走20码。

箭头的末端画着一个小圆圈,小圆圈里写着“石头”的字样,还打着一个叉。

“巨石就是爷爷所说的大圆石.”布丽姬特说。

“宝藏就埋在巨石20码以外的石头下。

”科林说,“走,我们去挖宝藏.”
他们从杂物房里拿了两把铲就往外跑。

他们穿过一块玉米地来到那块巨石旁。

那块巨石是爷爷的农场里唯一一块大圆石,立在小河边已经不知多少年了。

科林从巨石开始计算步子。

用他的小脚来计算出20码的距离并不容易。

但在玉米地周围只有两块石头能藏宝藏。

“先看这块."说着,科林把那块比较大的石头滚到了一边。

布丽姬特马上用力把铲插进泥土里。

“会是什么宝藏呢?金条,还是满满一箱的宝石和钻石?”布丽姬特嘀咕道。

科林哈哈笑道:“实际些,布丽姬特。

我敢打赌是钱."“够买一台新电脑或者一辆自行车吗?"
“也许够买下这个地方。

”科林说道,“如果找到很多钱,妈妈就不用卖掉别墅了。

以后我们每年都可以来这里度暑假。


布丽姬特知道,爷爷不在了,一切都不一样了,但她爱这栋老别墅。

留住别墅的想法刺激着她.她紧握着铲,挖得更卖力了。

但挖了半个小时,他们看到的还只是泥土。

“一定是在另一块石头下。

”科林说。

他们马上转移地点。

但两人又挖了一个小时,仍然一无所获。

这时,阳光已经很强烈了,晒得两人的皮肤生痛.
“宝藏也许不在这儿。

”布丽姬特甩着酸痛的手臂
沮丧地说.然后,她叹了口气,拖着铁铲转身走回了别墅。

而科林咬着牙继续不停地挖。

回到别墅,布丽姬特又盯着那张藏宝图。

忽略了什么呢?到底还有什么线索还没被发现?她仔细地看着那幅图,然后翻过图的另一面.那上面只写着一个日期。

看着那个日期,布丽姬特的眼睛忽然一亮。

“我找到啦!”她大喊着冲出屋子,抓起铁铲,朝巨石附近的小河跑去。

“布丽姬特,你去哪?等等我!”科林喊道。

科林也跑向小河.布丽姬特已经坐在了划艇上。

渡过小河,布丽姬特领着科林来到河岸的一块石头边。

科林搬开石头,一只铁盒出现在他们眼前。

“布丽姬特,你怎么知道的?”科林乐坏了。

布丽姬特笑了。

“藏宝图是在隆冬画的。

那时小河已经结冰,爷爷穿过小河,把宝藏埋在了这里。

"
“我们还忘了一些事情.”她继续说道,“那一年是1927年,藏这个盒子的时候,爷爷还是个孩子。


科林急忙打开盒子.盒子里面没有钱,没有珠宝,也没有金条,只有几个铁做的士兵。

科林失望地叹了口气。

但布丽姬特笑了。

对她来说,这些玩具士兵才真的是一份宝藏,正是她想要的用来记住爷爷的特别的东西。

当她抚摸爷爷这些小时候的玩具时,她感到爷爷就
在她身边。

(选文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十分讲究照应,“藏宝图”的发现与前文形成照应,“藏宝图"上的日期与后文依靠日期找到宝藏等情节形成照应.
B。

小说中的爷爷小时候就埋藏了几个铁做的士兵,还郑重其事地画了藏宝图,可见爷爷从小就深谋远虑。

C. 小说的情节极其复杂,“宝藏”是不那么容易找到的,寻找宝藏的过程跌宕起伏,极尽摇摆之能事。

D. 小说结局把情节推向高潮,花一番波折找到的宝藏竟是几个铁做的士兵,出乎意料之外,但这恰恰符合爷爷的形象,又在情理之中。

5。

小说开篇写道“客厅非常安静,只有桌子上那只雕着各种图案的闹钟在‘滴答滴答’地走着,那声音听起来伤感而空洞”,作者从这只闹钟写起有什么作用?
6.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爷爷,也有人认为是布丽姬特,试结合文本予以探究,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4. D 5. ①渲染忧伤空洞的氛围.
②烘托主人公失去爷爷的悲痛的心理。

③引出下文对爷爷的怀念。

6. 观点一:主人公是布丽姬特.
①布丽姬特是小说最主要的正面描写人物。

②布丽姬特主导着情节的发展和变化,从发现藏宝图到找到宝藏都由她来完成。

③布丽姬特是作者要着力刻画的人物,着墨最多,性格最为明显.
④“宝藏”的真正含义最后由她的表情、动作予以揭示。

观点二:主人公是爷爷。

①与标题《爷爷的宝藏》相呼应。

②虽然不是正面写爷爷,但所有人物活动都是围绕爷爷的安排展开。

③通过爷爷来揭示主题,体现要保持童真的人生趣味。

【解析】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C项考核情节安排,B项考核形象,D项考核结尾,其中A项,“‘藏宝图'的发现与前文形成照应”无中生有;B项,“深谋远虑“错误,应该为“充满童真”;C项,“情节极其复杂”错误,小说的情节框架其实简单。

5。

试题分析:这时一道考核文章的情节的作用的题目,
要求分析文中第一段的内容“客厅非常安静,只有桌子上那只雕着各种图案的闹钟在‘滴答滴答’地走着,那声音听起来伤感而空洞”的作用,答题时注意语段位置是文章的开篇,从内容、结构和手法的角度分析,从内容看,渲染忧伤空洞的氛围,烘托主人公失去爷爷的悲痛的心理;从结构看,引出下文对爷爷的怀念.
点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探究的内容是文章的主人公,答题时注意先明确观点,然后从结构、内容和主旨的角度分析,如爷爷是主人公,从结构看,与标题《爷爷的宝藏》相呼应;从内容观看,虽然不是正面写爷爷,但所有人物活动都是围绕爷爷的安排展开;从主旨看,通过爷爷来揭示主题,体现要保持童真的人生趣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陈忠实自述人生路
陈忠实
①我生长在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听说我的老爷(父亲的爷爷)曾经是私塾先生,而我的父亲已经是一个纯粹的农民,是村子里头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打算盘也能提起毛笔写字的农民.
②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入学,1962年高中毕业回乡,之后作过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乡和区的干部,整整16年。

对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的了解,是这段生活给予我的。

1978年秋天,我调入西安郊区文化馆。

我再三地审视自己,还是决定离开基层行政部门转入文化单位,去读书、去反省以便皈依文学。

1982年冬天,我调到省作协专业创作组。

在取得对时间的完全支配权之后,我决定干脆归老家,彻底清静下来,去读书,去回嚼20年里在乡村基层工作的生活积蓄,去写属于自己的小说.
③我在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文学作品,尚不知世间有“作家”和“小说”。

上初中时我阅读的头一本小说是《三里湾》,这也是我平生阅读的第一本小说。

赵树理对我来说是陌生的,而三里湾的农民和农村生活对我来说却是再熟识不过的.这本书把我有关农村的生活记忆复活了,也是我第一次验证了自己关于乡村、关于农民的印象和体验,如同看到自己和熟识的乡邻旧生活的照片。

我随之把赵树理已经出版的小说全部借来阅读
了。

也就在阅读赵树理小说的浓厚兴趣里,我写下了平生的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是在初中二年级的一次自选题作文课上写下的。

④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大,我的兴趣就不仅仅局限于
验证自己的生活印象了.一本本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我眼前展开了一幅幅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画卷……所有这些震撼人心的书籍,使我的眼睛摆脱开家乡灞河川道那条狭窄的天地,了解到在黄土高原的夹缝之外,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父亲自幼对我的教诲,比如说人要忠诚老实啦,本分啦,勤俭啦,就不再具有权威的力量。

我尊重人的这些美德和规范,却更崇尚一种义无反顾的进取精神,一种为事业、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忍不拔和无所畏惧的品质。

⑤父亲对我的要求很实际,要我念点儿书,识得字儿就行了,他劝我做个农民,回乡种庄稼。

开始我听信他的话,后来就觉得让我挖一辈子土粪而只求得一碗饱饭,我的一生的年华就算虚度了。

我不能过那种只求温饱而无理想追求的猪一样的生活。

大约在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我想搞文学创作的理想就基本形成了。

⑥而我面对的现实是:高考落第。

我们村子里第一个高中毕业生回乡当农民,成为一个念书无用的活标本,很使一些供给孩子读书的人心里绽了劲儿。

我的压力又
添了许多。

在这种别无选择的状况下,我选择了一条文学创作的路,这实际上无异于冒险。

我阅读过中外一些作家成长道路的文章,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在文学上有建树的人当中,幸运儿比不幸的人要少得多.要想比常人多有建树,多有成就,首先要比常人付出多倍的劳动,要忍受难以忍受的艰辛甚至是痛苦的折磨。

有了这种从旁人身上得到的生活经验,我比较切实地确定了自己的道路,消除了过去太多的轻易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这就是静下心来,努力自修.
⑦我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程,自学四年,练习基本功,争取四年后发表第一篇作品,就算在“我的大学"领到
毕业证了。

我经过两年的奋斗就发表作品了。

当然,我忍受过许多在我的孩子这一代人难以理解的艰难和痛苦,包括饥饿以及比鼓励要更多的嘲讽,甚至意料不到的折磨与打击。

⑧我在爱上文学的同时,就知道了人类存在着凡人与天才的极大差别。

这个天才搅和得我十分矛盾而又痛苦,每一次接到退稿信的第一反应,就是越来越清楚地确信自己属于非天才类型。

尤其想到刘绍棠戴着红领巾时就蜚声文坛的难以理解的事实,我甚至悲哀起来了.我用鲁迅先生“天才即勤奋”的哲理与自己头脑中那个威胁极大的天才的魔影相抗衡,而终于坚持不辍。


果鲁迅先生不是欺骗,我愿意付出世界上最勤奋的人所能付出的全部苦心和苦力,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有删改)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曾凭《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等。

在《白鹿原》的开头,他用一页纸的篇幅写下了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他指出,《白鹿原》的灵魂就是中国人从帝制之下走向现代文明的一个精神剥离的过程,剥去腐朽,滋长新生.
(蒋肖斌《白鹿原作者陈忠实去世带走“一个民族的秘
史”》)②关于《白鹿原》的写作,陈忠实写过一本《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创作手记》的小册子。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源自作家海明威。

陈忠实说:“这句话很准确,可以说把作家的个性化追求一语道破了。


(摘自2012.09。

21《新华每日电讯》)
7.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陈忠实阅读的头一本小说《三里湾》复活了陈忠实有关农村的生活记忆,使他了解到在黄土高原的夹缝之外,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B. 陈忠实在阅读赵树理小说的浓厚兴趣的驱动下,在初中二年级写下了平生的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从此萌发了想搞文学创作的理想.
C。

在追逐文学理想的过程中,赵树理、海明威、巴尔扎克、刘绍棠等中外名家的创作及其主张都对陈忠实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D。

陈忠实经过两年的奋斗就发表了作品,这超出了他之前对自己的预期,是他不断忍受痛苦,克服折磨与打击,静心自修而取得的成绩。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为了更好地进行文学创作,陈忠实用了整整16年的时间在基层了解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并在再三思考下放弃了省作协的工作,回到老家静心创作。

B。

赵树理对小学阶段没有读过小说的陈忠实来说是陌生的,但《三里湾》展示的农民和农村生活对陈忠实来说却非常熟悉,这使他验证了自己关于乡村和农民的印象、体验。

C. 陈忠实认为“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一语道破了作家的个性化追求,他写《白鹿原》目的是要表现中国人从帝制之下走向现代文明的一个精神剥离的过程。

D. 陈忠实为自己不是天才而痛苦,同时又以鲁迅的话
来自勉,最终凭借勤奋努力和坚持不辍创作出了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著作《白鹿原》。

E. 这篇传记夹叙夹议,写生平与写人生思考二者交融,字里行间充溢着深沉的感喟;语言风格朴实厚重,感情真挚而深沉,警语迭出。

9. 为了实现理想,陈忠实是如何直面现实中的种种困境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AC
9。

①积极进取,坚忍不拔。

陈忠实尊重父亲提倡的美德和规范,却更崇尚义无反顾的进取精神和为事业奋斗的坚忍不拔的品质。

②沉淀内心,努力自修.陈忠实从旁人身上得到生活经验,消除轻易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静下心来,努力自修。

③目标坚定,无所畏惧。

陈忠实忍受艰难和痛苦,包括饥饿以及比鼓励要更多的嘲讽,甚至折磨与打击,经过两年的奋斗就发表了作品。

④勤奋刻苦,坚持不辍。

陈忠实付出世界上最勤奋的人所能付出的全部苦心和苦力,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解析】
7. 试题分析:A“使他了解到在黄土高原的夹缝之外,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错,是他接受了大量的文学
作品后走出的黄土高原。

B“萌发了想搞文学创作的理想.”是他从高二以后才产生的创作理想。

C. 在追逐文学理想的过程中,赵树理、海明威、巴尔扎克、刘绍棠等中外名家的创作及其主张都对陈忠实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属于无中生有.
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
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

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此题主要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类试题,难度不大,只要认真研读文本对应选项即可。

8。

试题分析:A项,“用了整整16年的时间在基层了解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 和“放弃了省作协的工作"错。

C项,“目的是要……过程"于文无据,原文是“他指出,《白鹿原》的灵魂就是中国人从帝制之下走向现代文明的一个精神剥离的过程,剥去腐朽,滋长新生”。

9. 试题分析: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

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