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与情商的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与情商的培养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逐渐成为大众化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高低决定整个社会人文精神水平。

在高校的人文精神教育中,情商培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疑是塑造大学生人文精神的主渠道。

关键词:人文精神;情商;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教育中人文精神塑造的重要性
1.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实质上是一种自由的精神、自觉的精神、超越的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方法。

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对于普适意义上人文精神,主要是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反对宗教教义和中古时期的经院哲学,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的思想。

当然,这种最初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渐渐使人们有了多种不同的认识。

2.情商培养是塑造人文精神的重要一步
情商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是一种情绪智力,是人的重要的心理品质。

国内外研究证明,加强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有助于改善人与人的关系,有助于正确对待职业、爱情、家庭和婚姻,有助于完善人的性格,有助于改善人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以及提高做事的成功率和学习效果。

学校加强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是培养综合人文素质人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提高学生的情商是综合人文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证明,加强情商教育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其他方面能力。

要尽快将情商教育引入学校课堂。

3.高校教育中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
在高校教育中人文教育承担着创造文化、递接文化的社会职责,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人文其实就是指对人的塑造、改造和培育,包括内在修养,及培养、完善修养的手段和方式。

人文教育在成人之道这方面担负着更多地责任,要紧处就在于对理想人格的培养。

高校中发展人文教育,就是要帮助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造就和自我实现,克服人性的刻薄和平面化,促进大学生作为人而保全其生命的完整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精神的发展
1.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缺失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过于重视科学的工具价值.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养育,造成人文精神在教育上的失落,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其一,生活虚拟化。

由于精神空虚,网络的虚拟世界成了某些大学生心灵沟通的“精神家园”,他们通过上网来缓解压抑的情绪,来获得内心平衡,但这样做却减少了与同学的感情交流。

其二,对生命缺乏敬畏。

人类最重要的责任就是珍惜生命,但部分大学生心理承受力弱,不能以正确心态面对挫折,遇
到危机时可能会采取极端的方式对待生命,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其三,失落、无助感增强。

当今社会存在这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同样人们也要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

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就容易产生失落、无助的感受。

2.高校教育对情商培养的力度
情商反映的是一个人感情品质的差异,主要包括人的感受、理解、运用、表达、控制、调节自我调节他人情感的能力,是感性的能力,是主宰人生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做人的教育。

要使大学生学会怎样做人,先从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入手,使他们有较高的情商。

可有些大学生却过分重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养,忽略了做人的根本;过分重视功利的东西,忽略了情感和理想。

所以,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将教育的视野从培养理性因素扩展到非理性因素的领域,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理的统一。

思想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进行情商的培养,就必须对情商教育的内容、手段,对如何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情商进行探讨和研究。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重视情商的培养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情商教育的内容
加强大学生情商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有之义。

教育者在面对大学生群体的各种心理冲突和困惑时,要用情商教育帮助大学生学会快乐、包容、感恩和合作。

情商教育的手段还要体现在课程活动、班集体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上。

另外,情商教育需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的主要途径,社会实践对锻炼品质、提高自我认识、了解社会、培养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可以看到或体验到工作的艰辛,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和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和深化自我认识、提高情商的重要途径。

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注重对学生情商的培养,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战胜挫折、克服困难的决心,磨炼学生顽强的意志,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树立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2.高校辅导员在情商培养中的作用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在工作中,辅导员可以通过言行示范、活动引领等途径,不断加强和推动大学生的情商教育,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

辅导员的工作作风、为人处世态度、核心价值观的外在表现等,都会在无形中影响大学生的言行取向、心理波动与发展方向,所以大学生情商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朝夕相处的专职辅导员。

只有充分提高辅导员自身情商素养,才可能发挥其对大学生的榜样引导作用。

3.加强高情商教育者的培养工作
教育的特性决定教育本身也是一种交往。

教育工作者工作的对象是内心情感丰富的学生,同时教师职业的特点要求其本身就要具有较高的
情商。

教育者用自身的情感在教育教学中来感染学生,使其产生共鸣。

首先,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追求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要关心学生的日常言行,从小处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教育者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学会控制自己情绪,使其承受住外界的压力,能保持平稳的心态。

另外,还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感,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为每一位学生的成功创造最有利的条件。

高情商教育者是高校教育中必备的,特别是在实施素质教育、教会学生做人的今天,是不可缺少的。

俗话说得好,言教不如身教。

教师的高尚品德,丰富而健康的情感,以及广泛的兴趣爱好等情商素质表现,都会对学生良好情商的养成起到引导作用和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塑造人文精神的途径
1.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人文精神的主渠道
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极其重要的价值内涵,是提高民族素质必不可少的一环。

党的十七大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这充分体现了执政党对人的关怀、关爱。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应该注重关心人的感受,贴近人的心灵。

第一,构建人文精神的前提条件就是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要让人文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生根本的转变,首先必须要澄清理论上的误区。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内容建设要有超越自身的勇气。

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不仅有过去、现在的“翻版”,更在于对超越现实、面向未来的自我实
现。

这种超越需要人在进行自我解剖和自我批判的同时还应该包含一定的自我否定。

思想政治教育根据社会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实现话语更新和理论创新;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内容结构,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功能与作用方式。

2.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强人文精神塑造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文精神的核心所在。

以人为本既是中华民族“民本”、“仁民”优良传统的合理扬弃,也是为人民服务精神在当代的丰富与发展,更是我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

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和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要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工作首位,使人民群众不断得到切实的利益。

所以,“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点,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文精神的核心和实质,更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

3.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情商,促进全社会和谐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

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高校教育要把外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心理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要以人为本,要培养全面发展、自由自觉的人。

因此,在教育中必须要关注施教者与受教者的情商,重视情商培养,为将来幸福的人生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
础。

人文精神作为社会文明的理性沉淀,体现了人类对自由本质的自觉追求。

人文精神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

以公平正义为基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内容,以真、善、美为最高追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具体要求,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终极关怀,以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为目标的人文精神,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和本质体现。

参考文献:
[1]赵立丽,沈冰.关于高校人文教育的思考[J].高教探索,2007,(1).
[2]周育国,梁向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文精神探析[J].理论前沿,2008,(5).
[3]何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关于人文精神培育的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0.
[4]陈培零,詹春燕.情商教育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
[5]赵生文.浅析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情商的培养[J].教育革新,2007,(1).
[6]陈官章,彭静.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情商教育中的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5).
[7]戴芙蓉.从教师主体出发加强学生情商教育[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