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说新语读后感
世说新语读后感1
最近,继龙应台的“人生三书”后,我们又读完了《世说新语》。
它是中国南朝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主要记叙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
如果我们从诗的'角度对这部中国最早的志人小说重新进行解读,则不难发现,这部以记写帝王将相、名士风流遗闻轶事为主要内容的的古典作品呈现着鲜明的诗性品质,放射着夺目的诗性光辉。
它由36个主题作为一章的标题,分别是:德行、言语、政治……,每篇里都有数量不定的小故事。
每个小故事虽然大多都只有寥寥数语,但却也引人深思。
不过,我也坦陈,我读的时候,有许多故事都没读懂。
故事中有许多人,他们说的很多话看得我云里雾里,觉得深藏玄机。
可能这就是它的高深之处吧。
不过,书中经常会用到许多巧妙的比喻和一些巧妙地回答,这些很多都收录在《言语》篇中。
印象最深的就是:邓艾口吃,语称“艾艾”。
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
”
在这个故事中,邓艾听到文王的戏谑提问后,有一点不满的情绪,但是他很镇定,没有直接回答。
如果直接回答,结果不是得罪人就是自己变成一条摇头摆尾的哈巴狗。
偏偏邓艾读过一点书,于是机智地他说:“凤兮凤兮,也就只有一个凤。
”这个回答利用了巧妙的比喻,成功地化解了那份尴尬,真是了不起!
如今,《世说新语》除了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和引用,对后世笔记小说影响尤其大。
《世说新语》的影响、魏晋士人的风范已深深地扎
根于知识分子心中,它所体现的理想的、审美的人生境界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永远的追求。
我觉得,《世说新语》是一本值得回味、一生去读的好书。
世说新语读后感2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它主要记叙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这样的描写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更让我们明确的看到了所谓“魏晋清谈”的风貌。
《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对我而言,其中最富有哲理的、让我领悟最深的是“德行”类。
如“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这则小故事把管宁与华歆对比,赞扬管宁淡泊名利。
也教导我们不要被权势所诱惑。
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
关于德行的故事还有许多,如情绪这方面,德行较为不好的人常会以它个人的情绪为中心,心情好时大家没事,心情不好时大家得遭殃,古时就有一位不管快乐或失意,都不会表现于自己的情绪上,那个人就是稽康,王戎说我和稽康在一起相处二十年,从来没有见过他高兴或者生气的表情。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艺术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
《世说新语》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多个,魏晋两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内。
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如“王戎有好李,卖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
仅用了十多个字,就写出了王戎贪婪吝啬的本性。
《世说新语》故事短小,尽管每个故事都只有寥寥数语,但它总能述说出一个发人深
思的故事。
它用风趣的语言述说着一个个简单却又不平凡的故事。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世说新语》总能让我们在其中找到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
#世说新语读书心得体会3#
看到《世说新语》的书名,就莫名其妙的有一种“高大上”的感觉,甚至认为这是一本现代书。
但事实并非如此,据说《世说新语》编于南北朝时期,是一本收录历史故事的书。
终于拿到这本书,我翻了翻,却有了一个“重大发现”——啊?这本书不是收录故事吗?怎么全是文言文!我对文言文并不感兴趣,觉得没意思,便把它放下了。
可再回头看时,却被它深深吸引了。
原来《世说新语》分为三十六章,每个章节都记叙了一种思想或行为,收录了一定篇数的历史小故事。
而每篇故事下面,都标有注释与译文。
这下我就能阅读了。
那么,《世说新语》都讲了些什么?它里面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人轶事,比如管宁割席、广陵散绝等,还有许多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故事。
通读下来,真是收获多多。
读了这本前无古人,也许会后无来者的好书,我心中真是感慨万千。
首先,这本书编得非常好,它把历史浓缩成短小精悍的小故事,让人读起来就好像在看一本故事书,而不是单调的历史记载。
而且它把诸多故事进行了分类,分成三十六章,让人查阅起来很方便,一目了然。
其次,它通过故事传播着道理,看着一个个形象生动的人物,我们就会明白,哪些人是学习的典范,哪些人是“负面教材”。
最后,这本书让我收获了许多知识,不仅让我认识了历史,还让我学到了古文。
古文读多了,就会慢慢发现其中有的规律,进而了解了古文的规格与韵律。
知道了古文的字代表什么意思。
这样一本好书,谁会不喜爱它呢?
《世说新语》让我眼界大开,没有想到历史遇见古文竟然能碰出知识的火花。
真心希
望大家一起来读这本好书,感悟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历史!
世说新语读后感3
最近读了一遍《世说新语》,内心颇感世事沧桑变换之快。
在这纷繁的世界上,坚持一颗平常心是何等重要,可想而知。
我十分欣赏那些在乱世中还本事挽狂澜的人物。
这些人物都有自我独特的才能。
我欣赏他们的个性。
也许有的人会说这些人都太怪异了。
是的,我也承认他们的行为怪异。
但我更看重的'是他们的本事。
我欣赏他们的魄力。
读过这本书后,我感觉到了自我行为的随意性不强。
当然,我是愿意做一个真正的自我的。
做我自我是我此刻要追求的,也是我将来乃至终生都要追求的人生境界。
这本书中有许多经典的故事是值得我们去深思回味的。
我愿与大家共同分享我的读后感。
我觉得这本书中的许多事情似乎在我们身边发生过一般,闭上眼你就能想得清清楚楚。
我们不会觉得这些事离我们太遥远了。
确实是这样的,如果细细想想,还真的是这样。
可是我在那里要说的是我最近发此刻我们的生活中发生世说新语中所述的事简直是太正常了。
这是我读后所有所思的地方。
这本书中的故事有许多启人深思的地方。
我本人是很喜欢读这本书的。
比如书中的乘兴而来,无兴而返。
这个故事就挺有意思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是在我们在做某件事时,我们能够根据我们自我的真实需要去决定我们是否必须要做或是暂时不做。
我们完全有对所要做的事做出我们做与不做的决定。
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权利。
没有人能够干涉我们的决定。
只要我们做的合乎我们自我的意愿,没有违背常理,我们的决定就值得去做。
世说新语读后感4
看到《世说新语》的书名,就莫名其妙的有一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感觉,甚至觉得这是一本现代书。
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据了解《世说新语》编于南北朝时期,是一本网站收录历史故事的书。
最后拿到这本书,我翻了翻,却有了一个“重大发现”——啊?这本书不是网站收录故事吗?如何全是文言文!我对文言文并不有兴趣,感觉没意思,便把它放下了。
可再回头看时,却被它深深吸引了。
原先《世说新语》分为三十六章,每一个章节都记叙了一种思想或行为,网站收录了需要篇数的历史小故事。
而每篇故事下头,都标有注释与译文。
这下我就能阅读了。
那样,《世说新语》都讲了些什么?它里面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人轶事,譬如管宁割席、广陵散绝等,还有很多我从来没听说过的故事。
通读下来,真是收成多多。
读了这本前无古人,或许会后无来者的好书,我心中真是感慨万千。
第一,这本书编得十分好,它把历史浓缩成短小精悍的小故事,被人读起来就仿佛在看一本故事书,而不是单调的历史记载。
并且它把很多故事进行了分类,分成三十六章,被人查阅起来很便捷,一清二楚。
第二,它经过故事传播着道理,看着一个个形象生动的人物,大家就会了解,哪些人是学习的.典范,哪些人是“负面教程”。
最后,这本书让我收成了很多常识,不只让我认识了历史,还让我学到了古文。
古文读多了,就会慢慢发现其中有些规律,进而知道了古文的规格与韵律。
了解了古文的字表示什么意义。
如此一本好书,哪个会不喜欢它呢?
《世说新语》让我眼界大开,没想到历史遇到古文居然能碰出常识的火花。
真心期望大伙一齐来读这本好书,感悟大家中华民族悠久的礼貌历史!
世说新语读后感5
近来,高三毕业班的工作逐步接近尾声,我也终于静下心来好好地学习了《世说新语2·刘墉教育秘笈》一书,颇有齿颊留香、余味悠长之感,自觉受益匪浅。
《世说新语》在我国——韩国也有一定的认识,地位。
学这门课前我只知道它的书名
而已,可通过这门课我才学到它所提到的东西。
对一名留学生来说读一本中国的文学品是非常不容易的。
《世说新语》这本书实在很难,但我个人认为,作为学汉语的,学中国文化和文学的非常值得读一读。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有关东汉到南朝刘宋人物轶事的杂史。
作者是宋的临川王刘义庆(公元403年——公元444年),梁朝的刘峻(字孝标)作注。
在汉代时,刘向曾写《世说》,但已散失。
《世说新语》原名也是《世说》,所以为和刘向的区别,又叫《世说新书》,宋代之后改为现在这个名字。
编著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江州刺史等职。
《宋书?宗室传》说他“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
著有《徐州先贤传赞》九卷及《典叙》、志怪小说《幽明录》等。
刘义庆以前的志人(轶事)小说有晋裴启的《语林》、郭澄之的《郭子》等,均已散佚。
《世说新语》虽被保存了下来,但近代学者根据唐写本残卷考证,亦经后人删改,与原貌已有很大出入。
刘墉,是一双优秀儿女——刘轩和刘倚帆的成功父亲,也是台北青少年谘商中心的创办人,对于当今时代受教育的主体“新新人类”确实是了解深入,并且有前卫的理论、丰富的经验,更用积极的行动践行。
全书总计48篇,内容丰富,有日常沟通的技巧,有特殊事件的处理,有学习方法的建议,也有心理健康的指导,生动实用,深入浅出,轻松幽默如话家常,谆谆教导又似醍醐灌顶。
对于受教育者“新新人类”来说,本书确能引领他们认清自我,规划自己的人生,一步步走向成熟;对于教育者尤其是老师来说,确能指导我们更好地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责,担负起培养新一代社会接班人的重任。
全书首起尾合,浑然一体。
第1篇主要交代了教育对象的两个特质:第一,新新人类的平均寿命长得多;第二,新新人类要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
第一个特质意味着新新人类必须坚定终生学习的理念;第二个特质决定新新人类的个人意志品质,观念灵活,转变得快,适应得快。
熟悉了教育对象的特质,才能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这是前提。
第48篇则
言简意赅地总结了教育新新人类的终极目标和根本方法(原则),教育的终极目标时“更懂事、更成熟、更体谅、更宽容”“行善、助人”“活得更积极、更快乐”,教育的根本方法(原则)是“教‘新新’人类做‘心心’人类,有爱心”。
我以为,生活的目的是积极、快乐,教育的目的更该是积极、快乐。
哭着过是一天,笑着过也是一天,何如“微笑每一天”?教育新新人类是用“心心”来完成的。
从《世说新语》的某些分篇中,可以看出刘义庆编著此书时的倾向性。
如《德行》、《政事》、《方正》、《雅量》等篇,作者对其中的人与事大抵采取肯定的态度;《任诞》、《简傲》、《汰侈》、《尤悔》、《惑溺》等篇,则对所写人与事多持否定态度。
其他各篇,虽然从题目中看不出明显的态度,但行文中仍有其倾向性。
大体来说,刘义庆对汉末一些名士,都是歌颂或赞赏的;对魏晋的清谈家则有所肯定,也有所否定。
如他比较赞赏的晋代乐广等人,尚清谈而又不违背“名教”;至於象阮籍等蔑视“名教”的人,则被斥之为“狂诞”。
第2篇至47篇,刘大师具体地谈到了教育新新人类的案例及方法,不只是教孩子如何考高分,更是使孩子们快乐、追求并体验成功,在“德智体群美”五育均衡发展,适应未来的时代。
每一个案例都阐述了很多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的理念和方法,下面我试举几例。
什么是成功?这是教育的出发点。
真正的成功不是所谓的考高分,而是“从生下来起就能快乐、健康、积极地过好每一天”,“每一天都有收获”,“每一刻都在寻找快乐”。
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教育才变得灵动深入了。
当然,这实在是一种理想状态,真正实施起来恐怕是要饱受诟病的。
惟其如此,我们的教育才更需要我们去努力地贴近本质。
教育是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的对话。
对话如何达成效果的最大化?“拥抱是心灵的沟通”,看似肉麻,实则切实有效,大家都很熟悉,我校高考文科考生进入考场之前,很多都和自己的科任老师、班主任握手甚至拥抱。
其实,这哪里是握手、拥抱呢?这分明是一次心与心的碰撞,
是一次心与心的无声地交流啊!效果如何?学校的高考成绩便是明证。
多弯下腰来和孩子说话,多低下头来和学生说话,这才是交心、和谐的切实有效的方式啊。
“别为孩子‘擦屁股’”!很多家长、老师,其实都有一种想法,怕孩子太小,阅历不丰富,办事没经验,所以,总是不敢放手,偶尔放手,还总是跟着身后,帮着擦未净的屁股。
一直这样下去,孩子何时才能长大?正是因为孩子还小,所以需要加强磨练,丰富阅历,增长经验,逐步走向成熟。
在磨练的过程中,犯错误在所难免,需要关注的是:错误犯了以后,谁该面对错误,如何面对错误?勇敢地担当,才是我们应该教育孩子一定要树立起来的意识。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啊。
对有些历史人物,他虽然并不赞成,但对他们某些行动,却又持欣赏的态度。
如对西晋末年“清谈误国”的王衍,有时也赞赏他不和人计较的“雅量”;对桓玄则称其早慧。
总的来说,他还是依据世族士大夫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人物的。
《世说新语》中所记载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片断,但言简意赅,颇能传达人物的个性特点。
如《雅量》篇写祖约和阮孚两人的优劣,只通过祖约料理财物和阮孚为木屐上蜡的两个细节,显示出一个是吝啬的守财奴,一个只是出於对木屐的癖好。
淡淡几笔,人物性格就跃然纸上。
《忿狷》篇写王述性急,吃鸡蛋时用筷子刺不破壳就发怒,以至用脚踩,还放口中嚼破后吐掉,寥寥数语,把他当时暴怒的状况生动地表达出来。
在《世说新语》中,记言论的篇幅比记事的更多些。
记言方面有一个特点,就是往往如实地记载当时口语,不加雕饰,因此有些话不很好懂。
如《政事篇》记载王导对几个“胡人”弹著指头说“兰阇兰阇”,就是一句“胡语”;《排调篇》又记载他当著刘惔的面说“何乃渹”,“渹”是吴语冷的意思。
此外象“阿堵”、“宁馨”等当时的俗语也屡次出现。
它在记言方面的另一个特点,是常常能通过几句话,表现人物的性格。
如《简傲篇》写桓冲问王徽之做什么官,他回答说:“时见牵马来,似是马曹。
”又问他有几匹马,死了多少,他都答不上来,却用《论语》中的话来答对,活画出世族
士大夫们狂放而不切世情的.特徵。
《尤悔篇》载桓温自言自语地说:“作此寂寂,将为文(晋文帝司马昭)景(晋景帝司马师)所笑。
”接著又说:“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耶!”这几句话,也活画出一个野心勃勃的权臣的心理。
后一句话是内心自白,很可能出於传说和想象。
书中还有一些反映人物心理的语言,也很生动传神,如《忿狷》篇写王恬对王胡之发火,王胡之握著他手臂说:“汝讵复足与老兄计耶?”王恬拨开他的手说:“冷如鬼手馨,强来捉人臂”。
言语间表现出一个很冷静,一个在狂怒,都很形像。
《世说新语》的文字,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有时几如口语,而意味隽永,在晋宋人文章中也颇具特色,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读,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诗词中常用的典故。
读了一遍《世说新语》,内心颇感世事沧桑。
在这纷繁的世界上,保持一颗平常心是何等重要,可想而知。
我非常欣赏那些在乱世中还能力挽狂澜的人物。
这些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才能。
我欣赏他们的个性。
也许有的人会说这些人都太怪异了。
是的,我也承认他们的行为怪异。
但我更看重的是他们的能力。
我欣赏他们的魄力。
读过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的行为的不随意。
当然我愿意做一个真正的自己。
做我自己。
这本书中有许多经典的故事值得大家去深思回味。
我愿与大家共同分享我的读后感。
我觉得这本书中的许多事情似乎在我们身边发生过一般,只不过这些事离我们太遥远罢了。
但是我在这里要说的是我最近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还会发生世说新语中所述的事。
这是我读后所有所思的地方。
这本书中的故事有启人深思的地方。
世说新语读后感6
学习了《世说新语自新第十五》的篇章,我心起伏。
先看原文:
戴渊少时,游侠不治行检,尝在江淮间攻掠商旅。
陆机赴假还洛,辎重甚盛。
渊使少年掠劫。
渊在岸上,据胡床,指麾左右,皆得其宜。
渊既神姿锋颖,虽处鄙事,神气犹异。
机于船屋上遥谓之曰:“卿才如此,亦复作劫邪?”渊便泣涕,投剑归机。
辞厉非常,机弥重之,
定交,作笔荐焉。
过江,仕至征西将军。
如《世说新语》的文章分类,今天讲的是一个有关改正错误、重新做人的`故事。
戴渊年少投靠陆机之前乃一游侠,善攻掠商旅,然而“虽处鄙事”,却“神气犹异”。
看到“神气犹异”我首先想到了诗仙李白,那是一个自信心爆表的人。
不是有那样一句话吗,臭美之人,因为他有“美”可臭!而眼前的这位,是怎样一个少年?攻掠商旅,说破大天也拿不上台面。
尽管如此,他指挥掠劫却如大将军般“运筹帷幄”,自是“皆得其宜”。
本是将才,又如此年少,无奈自毁前程,令人唏嘘。
呵呵,但那只是普通人的“唏嘘”和“短见”。
少年戴渊有幸,幸在他遇到了陆机。
陆机不仅看重戴渊才华,还能出言规劝,比普通人有慧眼,比老百姓有远见。
特别是在戴渊泣涕投剑、陆机规劝成功之后,陆机不计前嫌还写信推荐这样的“人才”,容人之心,容人之过,令人动容。
我又想到了“缇萦救父”,想到了先秦以来折磨人身心的酷刑。
戴渊确实比缇萦幸运,因为汉文帝以来已废除肉刑。
然而比刑法更加宽容的永远是人心,能唤醒他人、多看人之所长、笃信人之本性,比起最严厉的刑法更能救人。
一个曾放弃自己、甘做强盗的少年尚且能悔过自新,我们的孩子还远远没有这样或那样的“违逆”啊!做父母的为什么那么容易灰心,那么容易给孩子定下一个“不是那块料”的标签呢?是家长的修行不够。
人的一生,就是来修行的。
孩子,就是来修行我们自己的。
然后,人生圆满。
世说新语读后感7
很惭愧,《世说新语》这本书现在才看完,由于时间关系,我一天只翻阅几页,中途也有打退堂鼓的想法(换书看)。
最终还是凭着自己那股倔犟劲儿坚持把它阅览完毕,而且越看到后面越是意犹未尽呢!书中的故事分为德行、言语、政事等三十六类,每类都有若干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主要记述当时士大夫的生活和思想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
通过寥寥数语,就能述说出一个个富有哲理的故事。
有两个故事让我很有感触,不仅反复看了几遍,还打上记号便于再次阅读。
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黄门侍郎王子猷兄弟三人一起去拜访谢安,子猷和子重说了很多日常琐事,子敬只是寒暄几句。
三人走后,在座的客人问谢安:“刚才那三位贤士哪个更好?”谢安说:“小的最好。
”客人问道:“凭什么知道他最好?”谢安说:“贤德的人话少,急躁的人话多。
由此推断而知。
”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语,特别跟人初次见面时,说得越多,越能让人看明白你是什么样的人,会失去很多做事和交友的.机会。
话少才会定下来,定才会静,静才会生智慧,有智慧的言语别人才喜欢听。
《弟子规》里“话说多、不如少”,《增广贤文》里“贵人语迟贫子话多”也是这样教导我们的。
另外一个故事陶侃年少时就胸怀大志,家境贫寒,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
范逵被举荐为孝廉,上任途中到陶侃家投宿。
当时陶侃家家徒四壁,而范逵的马匹和随从很多。
陶侃母亲对陶侃说:“你只管出去留下客人,我来想办法招待。
”母亲头发长,于是剪下来做成两副假发卖掉换成几斛米;屋内柱子砍下一半做材火;草席铡碎了做草料喂马。
最终摆上了精致的饭食,大家都不缺乏好的招待。
范逵被盛情款待甚感愧疚。
最后范逵到了洛阳盛赞陶侃,于是陶侃名声大噪,后来被推荐为孝廉。
这个故事名字叫“截发延宾”,虽以前在学堂给孩子们讲过,这次阅读又被打动。
陶侃有一位贤惠善良的母亲,对陶侃的教育影响深远。
杨晫说:他可不是普通的人。
杨晫对陶侃的评价是“坚固贞正,足以干事”。
这个点评很准确,因为当时清谈流行,身居高位的都是手拿羽扇言谈玄远的名士。
而陶侃是个寒族,不喜欢夸夸其谈,喜欢做实事。
随后而来的天下大乱,终于让名士们靠边站,让他这个实干家扬名天下。
“实干家扬名天下”七个大字让我为之动容,我身边的老师们在智博老师的带领下不就是这样吗?少说话,就是一个字“干”。
学堂老师们和孩子们所具备的素质可能再高明的教授也教不出来的,而是来自《弟子规》在生活中的力行。
《世说新语》中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而且每个故事都通俗易懂、意蕴深刻,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