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西南街道第七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西南街道第七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蟋蟀之话
夏丏尊
①鸣虫是秋季的报知者。

②蟋蟀的鸣声,本质上与鸟或蝉的鸣声大异其趣。

鸟或蝉的鸣声是肉声,而蟋蟀的鸣声是器乐。

鸟的鸣声是和人的叫唱一样,同是由声带发出的,其鸣声虽较人的声音有变化,但既同出于肉质的声带,与人声终究有共同之点。

蝉虽是虫类,其鸣声由腹部之声带发出,也可以说是肉声。

③蟋蟀等秋虫,雄性的鸣声比之鸟或蝉的鸣声,是技巧的,而且是器械的。

它们的鸣声由翅的鼓动发生。

用显微镜检查时,可以看见翅的特别的发音装置,前翅的里面有着很粗糙的状部,另一前翅之端又具有名叫“硬质部”的部分,两者摩擦就发出声音。

前翅间还有一处薄膜的部分,叫作“发音镜”,这是造成特殊的音色的机关。

秋虫因了这些部分的本质和构造,与发音镜的形状,各奏出其独特的音乐。

其音乐较诸鸟类与别的虫类,有着如许的本质的差异。

④螽斯①与蟋蟀的发音样式大同小异。

螽斯左前翅在上,右前翅在下;蟋蟀反之。

螽斯的状部在左翅,硬质部在右翅;而蟋蟀则两翅有着同样的构造。

此外尚有不同的一点:螽斯之翅耸立作棱状,其发音装置的部分较狭;蟋蟀二翅平叠,因之其发音部分亦较为发达。

在音色上,螽斯所发的音乐富于野趣,蟋蟀的音乐却是技巧的。

⑤无论鸟类、螽斯或蟋蟀,能鸣只有雄,雌是不能鸣的。

这全是性的现象,雄以鸣音诱雌。

它们的鸣,和南欧人在恋人窗外所奏的夜曲同是哀切的恋歌。

蟋蟀是有耳朵的,说也奇怪,蟋蟀的耳朵不在头部,倒在脚上。

它们共有三对脚,在最前面的脚的胫节部,有附着薄膜的细而长的小孔,这就是它们的耳朵。

它们用了这“脚耳”来听对手的情话。

石块或落叶丛中是它们的生活的舞台,它们在这里恋爱,产卵,以至于死。

⑥蟋蟀的恋爱生活和其他动物及人类原无大异,可是有一极有兴趣的现象:它们是极端的女尊男卑的。

试把雌雄二蟋蟀放入小瓦器中,彼此先用了触角探知对方的存在以后,雄的即开始鸣叫。

这时的鸣声与在田野时的放声高吟不同,是如泣如诉的低音,与其说是在伺候雌的意旨,不如说是一种哀恳的表示。

雄的追逐雌的,把尾部向雌的接近,雌的犹淡然不顾。

于是雄的又反复其哀诉,雌的如不称意,犹是淡然。

雄的哀诉,直至雌的自愿接受为止。

雄蟋蟀在交尾终了后,不久就要遇到悲哀的命运——所存在者只翅或脚的碎片而已。

⑦蟋蟀产卵,或在土中,或在树干与草叶上。

雌蟋蟀在产卵时,先用产卵管在土中试插,及找到了适当的场所,就深深地插入,同时腹部大起振动。

产卵管是由四片细长的薄片合成的,卵泻出极速,状如连珠,卵尽才把产卵管拔出。

一个雌蟋蟀可产卵至三百以上。

雌蟋蟀于产卵后亦即因饥寒而死灭,所留下的卵,至次年初夏孵化。

⑧蟋蟀在昆虫学上属于“不完全变态”的一类,由卵孵化出来的若虫②差不多和其父母同形,只不过翅与产卵管等附属物未完全而已。

这情形和那蝶或蝇等须经过幼虫、蛆蛹、成虫的三度变态的完全两样。

(像蝶或蝇等叫作“完全变态”的昆虫。

)自若虫变为成虫,其间经过数次的脱皮,身体的各部逐渐完成。

变为成虫以后,经过四五日即能鸣叫,其时期因温度地域种类个体而不同,大概在立秋前后。

它们由此再像其先代的样子,歌唱,恋爱,产卵,度其一生。

(选自《名物采访》,有删改) [注]①螽斯:昆虫,身体绿色或褐色,触角呈丝状。

②若虫:不完全变态类(渐变态)昆虫的幼体。

1. 根据全文,对蟋蟀的生命历程的概括不当的一项是()
A. 第一阶段:卵孵化成若虫
B. 第二阶段:若虫直接脱皮变为成虫
C. 第三阶段:成虫“恋爱”、交尾
D. 第四阶段:交尾后雄蟋蟀死亡,雌蟋蟀产卵后死亡
2. 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蟋蟀的鸣声与鸟或蝉的鸣声有着本质的不同:蟋蟀的鸣声是由腹部的声带发出的,鸟或蝉的鸣声是由翅膀的鼓动发出的。

B. 雄性蟋蟀是用一前翅的状部和另一前翅的硬质部相互摩擦,并用前翅间的“发音镜”这一特殊的音色“机关”发出特殊声音。

C. 雌雄蟋蟀可以通过触角探知对方的存在,雄性蟋蟀可以通过鸣音向雌性蟋蟀反复哀诉,雌性蟋蟀则通过“脚耳”领会其意。

D. 文章采用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科学、形象地说明了蟋蟀的发音原理和发音样式,清晰地展现了蟋蟀的生命历程。

3. 请就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谈谈你的看法,并举例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官宴
青霉素
窗外大雨如注,袁子卿在书房里来回踱着脚步,不时看一眼窗外的黑夜,身影被烛光拉得长长短短。

一道闪电,雨夜被扯开一道缝隙,袁子卿就看到了远处的翼云阁,似乎还看到翼云阁飞檐下的风铃在雨中摇晃。

“河堤那边……没来人?”袁子卿看着窗外,问立在一边的夫人,同样的话他已问过多次。

夫人趋前半步,轻声回道“老爷宽心,师爷已带人去巡查,今夜没人来就是太平。


袁子卿没有接夫人的话,立在窗前喃喃自语:“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窗外只有远远近近的风声雨声。

蜡烛将燃尽时,窗外有了曙光,风雨已停。

夫人看了一眼伏案入睡的袁子卿,熄了蜡烛,轻推房门来到庭院。

满院充斥着雨后的清凉,石榴树上几只麻雀叽叽喳喳,树下有掉落的几枚青涩的小石榴,夫人弯腰拾起一枚,不觉叹了一口气。

“经不住风雨,自然成不了气候。

”袁子卿站在夫人身后说道。

夫人看了一眼袁子卿,说:“这场百年未遇的大雨,河堤竟也无恙,老爷两次清淤修堤已见成效,现在三年任期已满,可安心离去了。


“是啊,我们可以安心走了,只是走时我还要设一次官宴。

”袁子卿说。

夫人一脸疑惑,问:“还设官宴?你已经设过两次官宴了,第一次官宴用尽了头年的年俸,第二次官宴又让次年的年俸覆水东流,现在又要……”
袁子卿看着夫人,只笑,不语。

第一次在县衙里大摆酒宴,是袁子卿刚来邾城不久。

数排八仙桌摆满大堂,满桌子都是笑脸。

能被新任县太爷请来赴宴,邾城的士绅和各店铺的老板倍感荣幸,没有被请到的,托人送礼也想得到一张请柬。

邾城最好的厨师都请来了。

衙门口很多人围观,闻到香味儿也是福气。

酒过三巡,袁子卿起身向各位深施一礼:“感谢各位应邀,作为新任知县,我多次到河堤查看,薛河绕邾城而过,给邾城带来通达和繁荣,但每年的汛期就是悬在我们邾城人头上的一把剑,水流从上游夹杂着泥沙,绕城而过时泥沙淤积,不彻底清淤固堤,邾城人头上的这把剑迟早就会落下来!”
众人相互看一眼,又一起看县太爷。

袁子卿举杯一饮而尽,又说:“清淤固堤需要银钱,朝廷拨发的款项有限,本县库府空虚,唯一的办法就是依靠各位。

”众人看着县太爷,又相互看着,这才知道县太爷设的官宴是不好吃的。

宴后,银钱陆续收到,修堤是为大家办好事,再说毕竟吃人家的嘴短。

河道清淤工程顺利完成。

袁子卿的第二次官宴是在上任一年之后。

当时,街头巷尾凭空生出很多传言,传言说县太爷假借工程,搜刮民财,中饱私囊,不少拿过钱的人就有当了冤大头的感觉。

后来,传言越传越盛,并且传得有鼻子有
眼的,不少士绅和店铺老板就联合起来告上府衙。

后经查实所集款项已全部用于清淤工程,县太爷自已还搭上了一年的俸银,袁子卿实为廉官楷模,知府命袁子卿将诬告者严加惩办。

告状的士绅和店铺老板们齐聚衙门大堂,叩头请罪。

袁子卿把他们一一都扶起来,宣布告状人一律宽恕,然后吩咐设宴。

数排八仙桌又摆满大堂,只是每张面孔都少了一分笑颜多了一分惶恐。

菜过五味,袁子卿起身向各位深施一礼:“河道清淤已经完成,固堤的银两尚有欠缺……”
宴后,银钱陆续收到,毕竟诬陷人气短,县太爷不给治罪已感激不尽,就破财免灾吧。

固堤工程又顺利完成。

至于诬陷县太爷贪污的传言是从哪儿来的,夫人问过多次,袁子卿一笑:“天机不可泄露!”
袁子卿的第三次官宴,设在城外官道边的半山亭。

袁子卿已接到转调的公文,此时,他和夫人静候在半山亭。

赴宴的人来了很多,不仅有所邀的邾城士绅和店铺老板,还有许多黎民百姓,人群围着袁子卿,要为他送行。

袁子卿拱手称谢:“本官三年任期已满,为答谢诸位协助,在此设宴,只是宴无酒肉,只有夫人用老家的茶叶沏的香茶,请诸位品尝!”
有人上前一步说道:“县台大人,您还欠我们邾城一笔账,请结完账再走。

”说话间,打开“账本”,却是两轴对联。

在场的人都围上观看,上写:官爷不廉,看我青山饮我水;草民无礼,拦君坐骑脱君靴。

早有人上前,把袁子卿的官靴脱了下来,之后,把一双草鞋给他换上。

袁子卿手捧联轴,两眼含泪……
官道曲折,脚穿草鞋的袁子卿,身影渐渐消失在官道的远处。

(原载于《小说月刊》2019年第6期)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众人相互看一眼,又一起看县太爷”两个“看”字写出众人先吃惊后又期待的心理。

B. “经不住风雨,自然成不了气候”一语双关,既是袁子卿对掉落的小石榴的感悟,更是对大堤可能经不住昨夜大雨的担忧。

C. 小说的情节张弛有度,语言质朴自然,长短句交错和省略号的运用,使小说语言节奏富于变化的同时,又言简意赅,引人联想。

D. 夫人是小说中不可缺少的次要人物,夫人的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并侧面烘托袁子卿这个人物形象,体现了作者的构思匠心。

5.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中的袁子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 小说结尾写到百姓送给袁子卿一副对联,这副对联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秋思
白先勇
华夫人将她那只左手伸了出去,觑起眼睛,自己观赏着,她左手的指甲已经修剔过了,尖尖的,晶莹闪亮,一把春葱似的雪白手指,玲珑地翘了起来,食指上套着一枚绿汪汪的翡翠环子。

“夫人,”女佣阿莲走进来报告道,“万大使夫人又打电话来催。

秦夫人、薛夫人都到了,请夫人马上到万公馆去。


“这几个麻将精!”华夫人摇头笑叹道,款款地立起身,“天天都来捉我,真教她们缠的受不了。


华夫人走到花园里,一阵凉风迎面吹过来,把她的大衣都撩开了。

她赶忙将大衣扣子扣上,一面戴上她那副珠灰的丝手套。

园子里一道夕阳,斜铺在草坪上,那些朝鲜草草尖子已经泛着点点的黄斑,通到大门的那条石径上,几片落叶,给风吹得簌簌地在打转子。

华夫人在石径上走了几步,突然一阵冷香,袭到了她面上来,她回头望去,看见墙东一角,那一片“一捧雪”开得翻腾了起来,她不由得停下脚步,若有所思的迟疑了片刻,终于回头踅了过去。

她踱到那畦“一捧雪”眼前,俯下身,深深吸了一口气。

①那几十株齐腰的白菊花,一团团,一簇簇,都吐出拳头大的水晶球子来了,白茸茸的一片,真好像刚落下来的雪花一般,华夫人又凑近一朵大白菊,嗅了一下。

人家都说这就是台湾最上品的白菊花了,在新公园的花展还得过特别奖呢,只是太娇弱了些,去年种下去,差不多都枯死了,她叫花匠敷了一个春天的鸡毛灰,才活过来,倒没料到,一下子,竟开得这般繁盛起来了。

怪道上次万吕如珠来的时候,这些“一捧雪”刚打苞,她已经抱怨她:华夫人,你这些菊花真的那么尊贵吗?也舍不得送我们两枝插插盆。

华夫人掐下一枝并蒂的菊花,一对花苞子颤袅袅的迎风抖着,可是她知道万吕如珠最是个好虚面子,嘴上不饶人的女人,花苞子选小些给她,恐怕都要遭她哂笑一番呢。

华夫人跨进了那片花丛中,巡视了一番,她看到中央有一两棵花朵特别繁盛,她走向前去,用手把一些枝叶拨开,在那一片繁花覆盖着的下面,她赫然看见,②原来许多花苞子,已经腐烂死去,有的枯黑,上面发了白霉,吊在枝丫上,像是一只只烂馒头,有的刚委顿下来,花瓣都生了黄锈一般,一些烂苞子上,斑斑点点,爬满了菊虎,在啃啮着花心,黄浊的浆汁,不断的从花心流淌出来。

一阵风掠过,华夫人嗅到菊花的冷香中夹着一股刺鼻的花草腐烂后的腥臭,她心中微微一震,她仿佛记得,那几天,他房中也一径透着这股奇怪的腥香,她守在他床边,看着医生用条橡皮管子,插在他喉头上那个肿得发亮,乌黑的癌疽里,昼夜不停地在抽着脓水,他床头的几案上,那只白瓷胆瓶里,正插着三枝碗大一般的白菊花,那是她亲自到园里去采来插瓶的。

园里那百多株“一捧雪”都是栖霞山移来的名种,那年秋天,人都这样说,日本鬼子打跑了,阳澄湖的螃蟹也肥了,南京城的菊花也开得分外茂盛起来。

他带着他的军队,开进南京城的当天,街上那些老头子老太婆们又哭又笑,都
在揩眼泪,一个城的爆竹声,把人的耳朵都震聋了。

她也笑得弯下了身去,对他说道:“欢迎将军,班师回朝——”他挽着她,他的披风吹得飘了起来,他的指挥刀,挂在他腰际,铮铮锵锵,闪亮的,一双带白铜刺的马靴踏得混响,挽着她,一同走进了园子里,他擎着一杯烧酒,敬到她唇边,满面笑容地低声唤道:“芸香——”③满园子里那百多株盛开的“一捧雪”,都在他身后招翻得像一顷白浪奔腾的雪海一般。

那年秋天,人人都说:连菊花也开得分外茂盛起来——“夫人,车子已经开出来了。


华夫人抬起头来,她看见老花匠黄有信正站在石径上,白眉白鬓,抖瑟的佝着背,手里执着一柄扫落叶的竹扫帚。

华夫人迟疑了一下,又随手掐下一枝菊花,才从花丛里跨了出来,往大门走去,一束白簇簇的“一捧雪”拥在她胸前。

“黄有信——”华夫人走了几步,又停了下来。

“是,夫人。

”黄有信停下扫帚应道。

“你去把那些菊花修剪一下,有好些已经残掉了。


(有删改)
7.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一开始描写华夫人在家里修剔指甲的过程,表现了一个富家太太悠闲懒散而又郁闷无聊的生活状态。

B. 女佣阿莲报告万大使夫人相邀打麻将的事情,在情节上起到了伏笔的作用,为下文剪花时发现凋残腐败的菊花做铺垫。

C. 小说中的老花匠白眉白鬓,与雪白的菊花相互映衬,既写出自然界秋天的凄美景象,更暗示了人生秋天的悲凉。

D. 小说描写将军的形象,虽寥寥数笔,却非常生动,这主要得益于对肖像、神态、语言、景物等多种描写手法的综合运用。

8. 华夫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 小说画线处三次细致地描写了菊花,每次的景象都不相同。

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探究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

太祖拔滁州,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

太祖尝与语,奇之。

时获盗百余,当弃市,普疑有无辜者,启太祖讯鞫之,获全活者众。

太祖领同州节度,辟为推官。

及受禅,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

五年春,加右仆射、昭文馆大学士。

俄丁内艰,诏起复视事。

遂劝帝遣使分诣诸道,征丁壮籍名送京师,以备守卫;诸州置通判,使主钱谷。

由是兵甲精锐,府为充实。

普为政颇
专,廷臣多忌之。

时官禁私贩秦、陇大木,普尝遣亲吏诣市屋材,联巨筏至京师治第,吏因之窃货大木,冒称普市货鬻都下。

权三司使赵玭廉得之以闻。

太祖大怒,促令追班,将下制逐普,赖王溥奏解之。

开宝八年,出为武胜军节度、检校太尉兼侍中。

帝作诗以饯之,普奉而泣曰:“下赐臣诗,当刻石,与臣朽骨同葬泉下。

”帝为之动容。

翌日,谓宰相曰:“普有功国家朕昔与游今齿发衰矣不容烦以枢务择善地处之因诗什以导意普感激泣下朕亦为之堕泪”时枢密副使赵昌言与胡旦等厚善。

会旦令翟马周上封事,排毁时政,普深嫉之,奏流马周,黜昌言等。

郑州团练使侯莫陈利用骄肆僭侈,大为不法,普廉得之,尽以条奏,利用坐流商州,普固请诛之。

淳化三年春,以老衰久病,令留守通判刘昌言奉表求致政,中使驰传抚问,三上表乞骸骨。

拜太师,封魏国公,给宰相奉料,令养疾,俟损日(注)赴阙,仍遣其弟赍诏书赐之。

七月卒,年七十一。

(节选自《宋史·赵普传》)(注)损日:病情减轻的时候。

损,疾损,病情减轻。

10.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启太祖讯鞫之鞫:审问。

B. 冒称普市货鬻都下鬻:卖,出售。

C. 权三司使赵玭廉得之以闻廉:察考,访查。

D. 利用坐流商州坐:因为。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普有功国家/朕昔与游/今齿发衰矣/不容烦以枢务/择善地处之/因诗什以导意/普感激泣下/朕亦为之堕泪/
B. 普有功国家/朕昔与游/今齿发衰矣/不容烦/以枢务择善地处之/因诗什以导/意普感激泣下/朕亦为之堕泪/
C. 普有功国家/朕昔与游/今齿发衰矣/不容烦以枢务/择善地处之/因诗什以导/意普感激泣下/朕亦为之堕泪/
D. 普有功国家/朕昔与游/今齿发衰矣/不容烦/以枢务择善地处之/因诗什以导意/普感激泣下/朕亦为之堕泪/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受禅是我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也指王朝更迭时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B. 丁内艰是我国古代的丧制名,也称丁母忧。

凡儿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均称丁内艰。

C. 致政指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即辞官退休,类似名称还有致事、致仕、乞骸骨等。

D. 太师,与太傅、太尉合称“三师”或“三公”,是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并无实职。

13.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普颇受重用。

宋太祖攻克滁州时,赵普被保奏为军事判官;太祖兼任同州节度使,他被征召为推官;后又被太祖授予右谏议大夫等职务。

B. 赵普精于吏治。

他在右仆射、昭文馆大学士任上时,曾劝谏宋太祖派遣使者到各路征调丁壮守卫京城,
并在各州设置通判主管钱粮,收效显著。

C. 赵普因事遭斥。

官府禁止私贩秦陇两地木材,普却派亲信购买木材运到京城盖房,并趁机贩卖木材,皇帝听后大怒,赵普险遭贬黜。

D. 赵普嫉恶刚直。

胡旦让翟马周上密奏诽谤时政,赵普上奏流放翟马周,贬黜赵昌言等;赵普将侯莫陈利用的违法活动逐条上奏,使他获罪。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本中的重要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给宰相奉料,令养疾,俟损日赴阙,仍遣其弟赍诏书赐之。

(2)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苏武传》)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炉中煤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一九二○年一二月间作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炉中煤”的口吻向“心爱的人儿”倾诉衷肠,抒发了对祖国强烈的热爱之情,表达了甘愿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B. 诗歌把祖国比喻成“年青的女郎”,把诗人自己比喻成为年青女郎燃烧的“炉中煤”,通过“炉中煤”对年青女郎倾诉衷情,表达出诗人对祖国的眷念之情。

C.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独特想象,以煤自况,表明诗人虽然地位和人格卑贱,但愿意积极进取、以身许国,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自我觉醒。

D.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和“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等诗句,很生动地刻画出了“炉中煤”的忠贞形象,贴切地表达出诗人眷念祖国的真挚、热烈的思想感情。

16. 试分析“炉中煤”这一意象的意蕴。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乐曲旋律由轻柔变为激越的过渡,但曲断情连,饱含幽愁。

(2)荀子在《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设喻,引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论断。

(2)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记叙兼描述的手法,内容直承“蜀相”诗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下面是从一封信中摘取的一段话,其中有3处措辞不得体。

表述得体的一句是
您的信已收到,寄来的特产我就笑纳了。

看到这些家乡特产,我又忆及您对我一贯的关心和爱护,真是不胜感激。

至于您托我为令堂在本地查找心脏病特效药一事,我定会鼎力相助,请您放心。

此外,过几日,我将托人惠赠给您一件礼物,相信您会喜欢。

A. 笑纳
B. 令堂
C. 鼎力相助
D. 惠赠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疫情期间,扬州一包姓老太太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痊愈出院。

为了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她想送一面锦旗。

以下选项中不适合作为锦旗内容的是()
A. 悬壶济世医苍生,妙手回春解疾痛。

B. 争似莲花峰下客,栽成红杏上青天。

C. 妙灸神针医百病,德艺双馨传四方。

D. 今日杏坛风似鲁,向来铁砚志如桑。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作文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奋力追赶的时期。

每一个人都身处一个竞争激烈、信息爆炸、物质激增的时代,如果不忙着追求,可能就意味着机会的丧失、财富的流失、美好生活的缺失。

“忙”往往不可避免,但“忙”很容易陷入“盲”,一个人“盲”肯定会更“忙”,“忙”中生乱,乱中变“盲”。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与体验?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全文,对蟋蟀的生命历程的概括不当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B项,若虫直接脱皮变为成虫,错误。

根据原文“自若虫变为成虫,其间经过数次的脱皮,身体的各部逐渐完成”这句话可知若虫并不是直接脱皮变为成虫的,而是需要经过数次的脱皮。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A项,表述不当,原文第②段说的是鸟的鸣声是“由声带发出的”,蝉的鸣声是“由腹部之声带发出”,第③段说蟋蟀的鸣声是“由翅的鼓动发生”。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语言的鉴赏能力。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解答此类试题时,要注意它的文体特征,把握其语言的特征:既有科普文章科学严谨的特点,又有实用类文本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本文语言生动,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地说明对象的特征。

例如“它们的鸣,和南欧人在恋人窗外所奏的夜曲同是哀切的恋歌”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它们的鸣比作南欧人在恋人窗外所奏的夜曲。

生动地说明了雄蟋蟀发音器官发达、发音富有技巧、所发的声音对雌蟋蟀具有诱惑力。

再如,第⑥段“这时的鸣声……直至雌的自愿接受为止”这几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这时的鸣声比作是如泣如诉的低音。

还运用了拟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