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型班主任的五项修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长型班主任的五项修炼
什么是成长型班主任?
在弄清楚这个概念之前,先来了解下什么是成长型思维:
上图为两种典型的思维模式。

当走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我们似乎更愿意接纳掌声,排斥意见,拒绝成长。

思维的固
化是一个人进步的最大障碍,而人的进步在于能够不断地学
习高出自己1%的地方,也就是寻找制高点。

未来需要培养成长型人才、终生学习的人才;成长型的
职业,需要成长型的思维。

老师这个职业亦是如此。

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问题、挫折、失败,我们都要内归因。

正如同
公式y=f(x),我们每个人都是x,f是自变量。

有了这样一
个思维基础,我们再来看看成长型班主任的五项修炼——
一、关系好了,说话才有用
案例:周五,教师例会。

本周“研究在线”的话题是:“综
合学科的课堂秩序不好,学生不听老师的话怎么办?”很明显,抛出话题的是综合组的老师,他们有自己的困惑和苦恼,期
望借助全校老师的智慧梳理出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和策略。

全校老师分组围坐,进行充分的交流、对话、碰撞、梳理,再由小组成员代表小组在全校发言,大家现场进行追问和补充。

这样一轮轮头脑风暴下来,基于这一个小问题的策略卡
也就出来了。

但是,经过梳理,发现大家给予的建议几乎都
聚焦在班级评价和班级奖励这个层面,如借助班级明星榜,如进行课前三分钟的组织教学,如每一课时的显性评价等等。

虽然这些小策略是老师们日常实践的智慧结晶,有一定的推
广价值,但是,基于此问题的研究,若只到这个层面就结束,
未免操之过急。

为什么学生不听我的话呢?这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一次听李希贵校长做报告,他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他说:“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

”这个观点很有价值,也很有
意思。

由此我想到了雅斯贝尔斯的那句名言:“教育,就是一
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
一个灵魂。

”雅氏的表达很诗意,其实质就是谈教育的一种关
系和影响。

顾明远先生说的则更为明确一些:“师生关系是一
股巨大的教育力量。

”可见,师生关系是何等重要!
那么,如何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NO.1 在空间中建关系
1.去掉讲台,构筑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
让教室里的讲台消失,意味着教师知识传授和高高在上权威的地位开始动摇。

没有了讲台,拆掉了讲桌,合并了课桌,教师只能站在学生中间,于是,平等的对话交流就成为教室里的一种常态。

物理空间上没有了讲台,其实时时处处都是讲台,“心在哪里,讲台就在哪里。


当老师融入教室,成为这里的一员时,就不再仅仅只是一位管理者和引领者,还是倾听者、参与者、组织者,更是学生的朋友和导师。

在这种关系中,人们的心态是开放无拘的,教室是轻松愉快的。

未来教室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会变得朴实且深刻起来。

2.大教室,重构学习空间
我们将教室重新布局,建成一个个120平方米的大教室。

在这个大空间里,我们根据需要划分为讨论区、自学区、阅读区、游戏区、自由活动区等。

不同的教室因教师的设计而风格各异。

课上,孩子们可以在自由活动区读书或交流;下课了,各个区域更是热闹非凡。

事实上,教师在教室的任一地方,都能看到学生,因为到处都是学生自由活动的区域。

教室到底有多大?在物理空间一定的情况下,它会因你的设计而不断放大,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者的思想空间有多大,教育的空间就有多大。

3.陪伴即教育,让交流无处不在
每间教室,都设有老师办公区,每位教师都在教室有办公桌,教师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室办公。

办公区摆放着老师的办公用具、个人物品、教学资料;旁边有学生的学习区,一般为圆桌,或长桌,每桌三四个人,各自学习,或者交流对话;有师生互动区,老师坐在椅子或沙发上,学生各种姿势坐在地毯上,听老师和同伴分享,师生互动交流随时进行;有教学指导区,老师请一个小组的学生,轮流到一张一边凹进的椭圆形桌边,面对面进行学习指导……
老师与学生,因为深情地陪伴、真诚地交流,心与心越靠越近,慢慢形成一个个温暖、美好的交集。

事实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需要花时间“泡”出来的。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认同和信服老师的结果,必然是事半功倍的。

NO.2 从沟通到连接
有一本书《连接:每个人都在沟通,但很少人在连接》,说的是怎样把沟通变成连接。

学校综合组有一个Y老师,个人比较喜欢玩魔方,经常在课间魔方不离手。

这个翻转的小物件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所以每每下课时段,都有孩子们里三层外三层围着Y老师,低年级的孩子踮着脚欣赏,高年级的孩子忍不住
要切磋一下,比试一下,一局下来,欢笑声就飘满了整个校园。

综合组还有一位L老师,她不是班主任,也不是副班,所以有专门的教师进餐餐位。

但是我们观察到:她每次吃饭,都是端着盘子挨着她任教的几个班级轮换吃饭,和孩子们有问有答,有说有笑。

和老师共进午餐,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

这种沟通很随意,学生能说真话。

但怎么把这种沟通变成连接呢?因为不可能每一天和每一个孩子一起共进午餐。

后来,这位老师想到把自己孩子看过的图书带到学校,鼓励孩子们可以随时来找她借阅。

这种随意、看似不经意的连接,让L老师这个综合学科的老师更加了解这个班级的学生,了解到这个年龄阶段孩子们的需求,从而在课堂教学上进行重新设计和实施。

还有综合组的w老师,把自己家里的金鱼缸放到孩子们的教室,一下课就有很多孩子们围过来一边欣赏一边交流。

后来,有一个孩子带了一只小乌龟放在了金鱼缸,这下子更热闹了,每次w老师上完课都被孩子们围得水泄不通,十万个关乎金鱼和乌龟的“为什么”一个接一个。

能跟学生打成一片的教师,能时时和孩子的心灵同频共振的老师,是很容易被学生所认同和信赖的。

学生把老师当
朋友了,有什么话愿意跟老师说了,有什么疑难愿意找老师解决了,教育取得实效也就有了可能。

因为,关系好了,说话才有用!
二、研究,让我们更会做老师
一线教师面临最多的就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个小问题,这些问题时时困扰着大家,影响工作状态,也影响心境和教育效果。

*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老师,他今天又没有完成作业!”“老师,他不认真听讲,还打扰我!”小组合作,xx 独自一旁若无其事……
*学生之间的矛盾令人头疼,如“老师,他打我!”“老师,他把我的铅笔弄断了”……
*家长不理解不支持,难于形成合力,如“总是用挑剔的眼光看教师”……
日常工作中老师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再具体不过”的现实问题,正是这些繁琐的“小事”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而时间和精力。

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因为这就是教育,就是教师应该给予孩子帮助和指导的。

案例:低年级的老师们发现,孩子们的座位容易变得凌乱,同时他们喜欢告状,喜欢打闹,这些情况的发生,其实都是因为孩子们缺少方法造成的,于是老师们为此开发了有
效的策略——方法墙,和孩子们一起梳理出整理课桌的方法,课间玩球的方法,控制告状的方法,与人相处的方法等等。

方法墙的效果可想而知。

这个策略很快被学校推广分享,当高年级的老师们在使用这个策略时,别有创意地将它变换成了“专利墙”,带领孩子们梳理生活和学习中各种有效的方法,冠上孩子的姓名,贴在墙上,作为他的专利,比如***微笑法,***作文三步法等等。

在此基础上,还有的老师把它变成了“留言墙”,不仅引导孩子们梳理出方法贴在墙上,同时也引导大家观看和留言,并互相交流更好的方法,使原本的方法墙由静态变成动态,从而更具活力。

这些策略,不是雕虫小技,是教师实践智慧的结晶。

策略蕴含和承载的是背后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

策略积累由少到多,教育观念随之逐渐转变,量变引起质变,从而实现理念与行动的有机结合。

教师发展没有捷径可以走,如果有,那就是教师做研究。

三、与问题和平相处
案例:每次参加一年级会议,最后大家都会七嘴八舌的聊起各自班级各种啼笑皆非、哭笑不得、欲罢不能的各种各样的情况:“每天奔波在处理各种打小报告、各种告状的路上”
“一上课就请假上厕所,下课提醒无数遍永远听不见”
“上课铃声响了主动屏蔽,总有一些人在后面拖拖拉拉回教室”
“使出浑身解数,总有人不看黑板不听你讲课”
“上厕所总是来去匆匆,不关门,不冲水,不洗手。


……
一年级老师的辛苦、忙碌、苦恼,只有一年级的老师最深有体会。

在孩子的成长期里,孩子的情商、智商错综发展,动力系统、制衡系统错位生成,稍不留意就会有一个个小问题出现,或是这样的小问题,或是那样的小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学校,犯错误的成本最低。

在这里犯过的错误,孩子将来到社会上能避免重蹈覆辙。

所以,学校,是允许孩子们犯错误的地方。

面对出现的各种各类的小问题,承认这些问题客观存在是让我们心平气和的基础。

有了容错的心态,容错机制如何产生和建立呢?理智的做法是应该对不同年龄、不同特点的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汇总。

于是,我们从三个方面梳理出了一年级孩子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规则意识弱:
随意下位
课堂随意插话
永远在找文具
课桌一团糟
一上课就请假上厕所
自动开启屏蔽上课铃声模式
做事拖拉,慢吞吞
下课处疯跑
……
注意力不集中:
永远不抬头看黑板和老师,需要提醒多次
手中永远有收不完的小道具,纸片、橡皮擦沫沫、捡来的树叶、卫生纸……
不经意间语文书上就被画的一团糟,似图画本
“修整”出各式各样的橡皮擦形状以及上面的“刻字”“黑洞”
“桌子底下极具吸引力”
……
书写习惯未养成:
不会写自己的名字
不认识生字,所以,抄写家庭作业困难
边写边擦、边写边玩、边写边张望
字超级大
“坚决”不写在横线和括号内
连线题永远是“波浪线”
一到写作业时间就找不到橡皮擦
黑粗黑粗的笔
刚教的笔顺,一写作业就“百花齐放”,有些字是“画”出来
匪夷所思的“边做题边漏题”
动不动就来一场“巨幕影片”
……
看,这就是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这就是6岁孩子上小学第一学期的样子。

允许这些问题在一定时间里出现,才是教育的开始。

当我们的运行机制允许学生犯错,并给老师们留足陪伴、引导、教育的时间与空间时,容错机制才可能形成。

有时,成长中的问题要等待花开,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存在相应的问题。

比如,一个班级总有几个孩子喜欢告状,其实他是因为遇到了困难,没有办法解决,所以来告状。

但是我们把他定位在“这个孩子喜欢告状”不合适,因为这是这个年龄当中必然出现的一种问题,等他过了几年之后,这些问题就自然解决了。

成长中的有些问题有阶段性,于是,我们也相应梳理出了一些小策略,用于解决当下的小问题:
1.不认识生字,所以,抄写家庭作业困难大。

----多种方式并驾齐驱
2.没有时间管理意识,个人事情处理拖拉。

-----家校合作培养好习惯
3.作业拖拉。

-----给出截止时间
4.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

----常规小儿歌;花样评价与反馈
5.学习动力差。

---多方刺激,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6.个
人生活能力如上厕所、坚持喝水,需要不断提醒和监督。

---班级设置“长官营”7.心智发育较弱,听不清、听不懂老师的话。

----分层教学8.书包、课桌凌乱,整理差,经常上课有人在找文具。

----收拾整理建规则
接下来,我们也会把每一个年级孩子的心理会出现的情况进行研究。

每一个学生背后的原因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只有找到背后真正的原因才能解决真实的问题。

一位成长型教师,树立正确的问题观,才能与问题和平相处:
1.正视问题:这个世界是由问题构成的,这些问题构成了挑战;
2.积极心态:所有的问题都是可以管理的;
3.和平相处: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解决;
4.追问自我:改变自我才能改变别人,最终解决问题。

四、把握学生成长规律与育人目标
是班主任的基本功
一至九年级是学生许多能力和品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学生未来的学习与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理解学生的发展规律,掌握学生在每个阶段发展的关键任务,充分利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育优势,探索学生各种能力的最佳发展期,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师生关
系中顺应学生能力发展水平,循序渐进,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开展不同的教育活动,通过有效的方式挖掘学生潜能。

以小学中年级为例,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勤奋感。

在这阶段:如果学生很勤奋,学生将获得社会和学习技能,从而感到自信;而如果不能掌握则会使学生感到自卑。

成功的体验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建立勤奋的特质,表现为乐于工作和有较好的适应性。

这种勤奋感的形成,对其成年进入社会后的工作和生活影响很大。

个体将来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和习惯,都可源于本阶段形成的勤奋感。

若这一危机未解决好,往往是其以后产生学业颓废、敷衍等问题的重要原因。

那么如何根据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培养学生的勤奋感呢?
一般来说,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1)设置合理的目标,让学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体会勤奋的价值。

目标对于一项任务的完成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对于写周记的任务,要说明内容要求、字数要求、评判写得好不好的依据。

(2)鼓励勤奋而非聪明。

教师对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的勤奋给予鼓励,对学生勤奋感的培养很重要。

需要注意的
是,教师在鼓励和表扬学生时,应鼓励学生努力的过程而非结果。

鼓励勤奋而非聪明或能力强。

(3)教给学生合理归因。

小学中年级对于原因的解释能力仍不完善,教师应培养学生形成内部、可控的归因风格。

如成绩不理想,跟学生谈谈“我知道你考试成绩不理想很伤心。

我也知道你努力。

努力总是会有收获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努力的方向对不对。

我们一起分析卷子看哪些是因粗心而丢分的,哪些是因为确实不知道怎么做而丢分的,好不好?”
(4)通过家校合作,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勤奋感。

教师要跟家长的沟通,鼓励家长不“包办替代”,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例如,让学生帮做家务、收拾自己的房间。

需要注意的是,要鼓励家长多给学生尝试的机会,如果学生两次没有做好,要肯定学生的努力,教给学生怎么能做得更好,这正是培养学生的好机会。

在学生发展过程中有一些关键节点需要关注,抓住这些关键节点,制定合理的、科学的育人策略,就能事半功倍,取得好的育人效果;而一旦错过这些关键期再想培养会非常困难,甚至难以弥补。

五、重新定义人生,让谦逊成为一种能力
不一样的人生是什么呢?
终身学习、终身成长,始终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心态,始
终是一个在成长的状态。

那么我们就不会再把人生分成两段,一段是学习一段是工作,我们就不会把人生分成另外两段,工作和退休。

所以,终身学习不是学习更多的知识,而是看
到世界的多个侧面不同的思维方式。

作为班主任,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儿童视角从哪儿来?
案例:当一位老师在研究特殊学生时,她无意中在学校书柜里翻阅到李跃儿老师的一本书,其中《丢失的鞋子》给
了她很大的触动。

文中写道:“孩子对于世界的探索就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

像锡坤这样的小小探索家、像池亦阳这样飞
扬跋扈的小小领导者都在我们的视线中,只是,我们于他们,貌似于民主的管理后,又给予了这些孩子、这类孩子怎样的
帮助呢?带动孩子——接近孩子——了解孩子——知道他们内心的想法才是我们作为老师应该做的。

”看到这里,这位老师发出感叹:如果早一点读到这篇文章,对于伟,三年前她
的做法可能会有所不同。

后来,她又阅读了大量与儿童心理研究相关的书籍,如《读懂孩子》《为什么孩子这么难教》《谁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你其实不懂的儿童心理学》《谁
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我们要彼此听话》《走在孩子后面》等等。

阅读,逐渐成为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从三年
前的从不借阅,很少阅读,到现在积极借阅,主动购买;从
之前的觉得没有时间看书到现在书不离手。

之后,她撰写了
很多读后感,如《心灵果冻》《哄孩子也要专业》《如是我读》《“看见”中看见》《今天,你揣糖了吗?》《做新生家长,我准备好了吗》……
在创新学校,由校长出资和推荐阅读书目和书籍的“校长书柜”,将老师们带入专业阅读的门内。

我们将阅读书目分类,形成系列推荐给教师,教师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选择性地展开阅读,指导自己的实践。

阅读,帮助老师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宽阔。

综上所述,什么是成长型班主任,答案应该是多元的:
遇到任何问题,挫折、失败,要善于内归因;
善于寻找内归因,不断改变自己,才能更好地发展自我;
倡导以解决问题为主线的学习,以此破解工作和生活难题;
基于细节的发现,基于问题的反思,基于反思的行动,基于行动的改变,基于育人为共同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