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诗画中的商山四皓文化现象论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两代咏诵四皓风盛。拒不完全统计,传之于世的六百多篇四皓诗词中,唐代约130首,宋代约 160首。据不完全统计,包括明清在内的传世诗作两篇以上者有30多位诗人。在此,仅录传世5首以 上诗人名录:白居易29首,杜甫27首,王禹偁18首,许浑14首,陈思13首,李白12首,屈大均12首,刘 禹锡11首,王恽10首,骆宾王9首,王安石5首,钱起7首,李商隐6首,李德裕6首,刘克庄6首,方回 6首,杜牧5首,苏轼5首,陆游5首,胡祗遹5首,岳正5首,罗惇衍5首,汤贻汾5首[8]o
包括现代作品在内的商山四皓绘画装饰品数量,虽不及诗词歌赋数量多,但其影响力却不比诗词歌 赋小。“由唐始,关于商山四皓的画作及其收藏渐渐多了起来 ,从《宣和画谱》著录看,宣和内府收藏的
① 屈大宝《四皓墓园碑林园书法精品集》,内部资料,2003年版。 -104 -
有关商山四皓题材的画作近20幅。包括有李思训、王维、石洛、孙可元、祁序、支仲元、李公麟等人的画 作。流传至今的有宋人《商山四皓•会昌九老图》(辽宁博物馆收藏)、马远《商山四皓》(美国纽约大都 会藏)、戴进《商山四皓》(北京故宫博物院)、戴进《商山四皓并四聘图》五轴、吴伟《商山四皓》、萧晨《商 山应聘图》等。”[11]据画史著录,李公麟曾经绘制过《商山四皓、会昌九老》,但辽宁博物馆所藏《商山四 皓•会昌九老》图卷实为南宋时期的佚名之作,在有关商山四皓题材的卷轴画中属最早的纸本绘画 作品。
有儒、释、道多种内涵,属于超越历史事件本身的文史人物 、文化符号和文化现象,涵盖着顺应
时局的政治态度、进退有为的家国情怀、亦儒亦道的仁德典范等优秀文化传统。传承和弘扬优
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我们在民族文化自信建设中,应遵循历史框架,具有高
度的责任担当,以艺术想象和文学创作的方式凸显四皓文化精神,服务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
张良作为善谋天下的智者,他提名举荐此四人,使“商山四皓”未出场便先声夺人。以高祖见“四人 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2]。以人物描述为中心,用一千多字的精彩叙述,出场人
-102 -
物包括高祖、张良、吕后、戚夫人、吕泽、刘盈等;还有虽未出场,却与故事情节具有重要关联的黥布、叔孙 通、刘如意等,人物不可谓不多。跌宕起伏的叙事、错综复杂的情节,首尾照应,“易太子”与“不易太子” 的相反结果,文学手法高明,寓意极是深刻。
(一)诗词咏诵的商山四皓
三国曹植随父曹操西征潼关,途经商山,谒拜四皓先生墓冢时撰《商山四皓赞》曰:“嗟尔四皓,避秦
-103 -
隐形。刘项之争,养志弗营。不应朝聘,保节全贞。应命太子,汉嗣以宁。”[6]曹植在此肯定了四皓“汉 嗣以宁”的历史功绩和进退有度的操守,开创了咏诵商山四皓之先河。
东晋陶渊明在《赠羊长史诗》中曰:“路若经商山,为我少踌躇。多谢绮与甪(以绮里季、甪里先生两 人代指四皓),精爽今何如;紫芝谁复采,深谷久应芜。驷马无贳患,贫贱有交娱。清谣结心曲,人乖运 见疏;拥怀累代下,言尽意不舒。”史学家陈寅恪在他的《桃花源记旁证》称:“陶渊明作《桃花源记》的主 要依据,即来自《赠羊长史》诗中所言,由征西将佐所谈庶民百姓逃避秦国暴政的情形。故在《桃花源 记》起首言'嬴氏乱天地,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7],认为《桃花源记》的历史背景与 商山四皓相关。陶渊明与四皓虽然隔代五百年左右,但有精神上的共鸣:归隐田园,安妥人生。
“商山四皓”是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的四个人物,即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 公,这四个人的出现,改变了高祖刘邦“废太子”的主意,稳定了汉初政局。其后,班固在其《汉书》中,对 “欲废太子”与“不易太子”事件多有叙述,赞赏此四人隐居商山、修养德名及“其风声足以激贪厉俗”的 历史功绩,将他们推崇至圣贤一辈。从文本来说,商山四皓的可考历史资料极简;从人物定位来说,商山 四皓只是讲述张良于汉有功的陪衬性人物。如此不见大传,却从未失传的四个文史人物形象却历久弥 新。究其原因,汉初“废嫡立庶”的历史事件固然重大,但与诗词歌赋、绘画装饰等文学艺术对其的附丽 与再塑造不无关系。
白居易诗赞四皓先生维护了嫡长子继承皇位的礼制 ,在汉惠帝登基之后还能自行隐退,认为历史上 的巢父与许由、吕尚和伊尹,皆不及商山四皓的操守,“四皓的行为与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 身'的人生态度是一致的”[9],表达了四皓审时度势、鄙弃功利,做到了舒卷自由。当时,白居易尚在翰 林学士任上,希望自己也能像四皓那样做到进退裕如、卷舒自如。显然,白居易以诗抒怀,代表着众多出 仕文人的想法:不争于世,功成身退。
2021 年 5 月 第37卷第3期
【文学艺术研究】
唐都学刊 Tangdu Journal
May. 2021 Vol. 37 No. 3
历代诗画中的商山四皓文化现象论析
王家民,孙浩章,王丰
(西安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西安710048)
摘要:商山四皓是在历代诗词歌赋、绘画装饰等艺术语言的塑造中构成的特质形象 ,具
需求。
关键词:历代诗画;商山四皓;文化现象;文史特征
中图分类1001 0300( 2021) 03 0102 06
收稿日期:2021 01 02 作者简介:王家民,男,陕西丹凤人,西安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理工大
学书画院院长,主要从事文化艺术史研究。
《史记•留侯世家》司马贞《索隐》载:“四人,四皓也。谓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按: 《陈留志》云:’园公姓庾,字宣明,居园中,因以为号。夏黄公姓崔名广,字少通,齐人,隐居夏里修道,故 号曰夏黄公。甪里先生,河内轵人,太伯之后,姓周名术,字元道,京师号曰霸上先生,一曰甪里先生。’ 却欠绮里季,皇甫谧《高士传》载’绮里季姓朱,名晖,字文季。‘廓与广同,姓黄,非崔,文义顺也;甪里既 称泰伯之后,必苏人,或寓居于轵也。”[1]至此,四人名、姓、字、号俱全,这在《史记》之人物身上并不多 见,当属个例。四人之“’四老’’四公’’四皓’’四贤’‘四先生’’紫芝叟’’紫芝仙’一系列称谓变化过 程,逐步被赋予了贤能、美行、仁德等道德表征并固化为特定的文化符号”[3]。无论史学界对四皓的真 伪、身份属性、行迹作为及隐居原因采取什么样的求证研究,也无论民间从祖籍查证、明世系、续宗谱等 方面做多少艰苦努力。最后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史记》中这些非同凡响的人物形象和文学风 采,已在读者心中生根。
李白出“仕”心不泯,但“仙”与“侠”又是他文学精神中的一体两面,所以他的诗歌中往往带有强烈 的浪漫幻想,这种幻想的指向更多的是一种建功立业的雄心和逍遥仙境的交融 。“苍苍云松,落落绮 皓。春风尔来为阿谁,蝴蝶忽然满芳草。秀眉霜雪颜桃花,骨青髓绿长美好。称是秦时避世人,劝酒相 欢不知老。各守麋鹿志,耻随龙虎争。欻起佐太子,汉王乃复惊。顾谓戚夫人,彼翁羽翼成。归来商山 下,泛若云无情。举觞酬巢由,洗耳何独清!浩歌望嵩岳,意气还相倾。”[10]从李白的这首《山人劝酒》 诗中,可以读出他咏史的浪漫洒脱。如今依然耸立在紫柏山张良庙前的“英雄神仙”碑刻,表征着诸多 文人“亦儒亦道,立地成仙”的精神追求。
二、诗画附丽的商山四皓形象
《史记》成书百年后,班固的《汉书》分两处记载有四皓。其一,《汉书•扬雄传》在论述“故为可为 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不可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⑷时用“四皓采荣于南山”证其“可为与不可为”之 说。其二,《汉书•王贡两龚鲍传》载:“汉兴有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此四人者,当秦之世,避 而入商雒深山,以待天下之定也。自高祖闻而召之,不至。其后吕后用留侯计,迎而致之。四人既至,从 太子见,高祖客而敬焉,太子得以为重,遂用自安。自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郑子真、严君平皆 未尝仕,然其风声足以激贪厉俗,近古之逸民也。若王吉、贡禹、两龚之属,皆以礼让进退云。”⑷此处肯 定了四皓“以礼让进退”行为。《后汉书•文苑列传》中崔琦的《四皓颂》曰:“昔商山四皓者,盖甪里先 生、绮里季、夏黄公、东园公是也。秦之博士,遭世暗昧,道灭德消,坑黜儒术,诗书是焚,于是四公退而作 歌:’漠漠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畏 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5]由此,便把《采芝歌》冠名于四皓,其实是列传人物崔琦的一片苦心。汉四 百年后,四皓再也无从考证,只能是以诗词歌赋为主、绘画装饰并行的文学附丽现象。
其三,功高盖主者“归隐山林”方为善终。张良作为“汉初三杰”之首,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 之外”的智计助高祖取天下劳苦功高,最终“从赤松子游”羽化成仙。张良举荐四人事件具有特定的暗 示和寓意,神秘的黄石公为张良巧授兵书,再是神秘的四皓助张良一臂之力,这些不同凡响的故事和人 物都为张良的求仙学道铺垫了基础、营造了氛围。张良与四皓走在一起的意义在于,仁德贤才人方能隐 逸,功高盖主者亦可善终。如此以张良为代表的群体行为的文学描写使人感叹:太史公妙笔生花 ,四皓 虽为前朝遗老已隐居山林,却能从张良扶汉室而青史留名。
一、商山四皓本事的文史特征
商山四皓,无论在史学、政治和社会学等专业学科领域有多少存疑和争论 ,但作为成功人物形象的 文学表达却是不争的事实,正如《史记•留侯世家》所载:“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竟 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1]。高祖刘邦换太子的主意本来已定,但见有四位前朝博士陪伴 在侧,知其羽翼已丰,遂不易太子。就此事说与爱妃戚夫人时竟唱楚歌,刘邦曰:“鸿鹄高飞,一绝千里。 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1]历史上的君王大多面临有“江山” 与“美人”的两难选择,刘邦的存废太子之难,本就是因爱妃戚夫人所引起,“不易太子”便使戚夫人欲立 赵王如意的愿望破灭。刘邦如此一曲楚歌,是说高祖没有实现爱妃夙愿的无奈?还是为坐实了接班人 而欢心?无论前面的“欲废太子”,还是后面的“不易太子”,都是高祖的旨意。他在此劝慰爱妃接受现 实,体现了刘邦作为政治家的成熟与聪明之处。
明清时期,诗词唱和之声不减,又增添了民间立碑、修庙、撰拟方志、民俗表演等咏诵四皓功德的多 种形式。近现代吟诵商山四皓文风益盛,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彦《风过》诗曰:“风吹千古山不动,云裹 四皓名未蒙。物换人易水流转,天地犹走白头翁。”曾为陕西省人大副主任的陈再生《咏商山四皓》诗 赞:“避秦隐商山,安刘出岭南。事成功不居,浩气贯长天。”①这些诗词歌赋的附丽现象,为商山四皓文 化增添的风采,盛传两千多年而不衰。
其一,“嫡庶争位”与“宫斗”的规律使然。高祖“欲废太子”及“不易太子”都是宫斗的具体反映。 当不易太子后,高祖说给戚夫人的“吕后真而主矣”,是无奈心情的表现,也为其后更残酷的宫斗埋下了 伏笔。
其二,“人事更迭”与汉初政局的稳定。高祖刘邦打下的江山,由谁来继承,前朝的周礼秦制怎么继 承,都是摆在“布衣”皇上面前的难题,也是对新生政权的考验。四皓出山,面临九江王黥布谋反,高祖 欲让年仅十六岁的刘盈带兵征战。“四人相谓曰:’凡来者,将以存太子。太子将兵,事危矣。’”[1]四人 阻止太子征战黥布,保护太子是前提,若太子征战有失,何来其后之事?四人此举是替张良、萧何等力保 宗法制度不乱的群体代言。无奈之下,刘邦便挂帅领兵征讨黥布,也恰是这次征战,刘邦中箭、不治身 亡。当此之时,太子既定,继位有人,汉室自是不乱。随之,张良学辟谷,道以轻身,死后葬黄石。大汉四 百年国祚,实乃张良之功也。《史记•留侯世家》在此历史转折关头,以巧奇的故事情节赞颂张良之功。
(二)绘画添彩的商山四皓
古今文史,诗画结伴。绘画作为空间表现的视觉艺术,是需要依附在某种平面载体上而传世的,除 了绢和纸之外,再就是刻木、雕石等建筑构件或器物装饰。商山四皓作为历史悠久的绘画题材,被视觉 的具象艺术所附丽,其盛况绝不亚于诗文o
史存最早的四皓绘画,是现藏于朝鲜博物馆的汉代彩箧漆画,题款为《南山四皓》,这件珍贵的藏品 是日本人在朝鲜的考古中发现的。我国境内发现最早的四皓绘画,既有现藏于武昌市博物馆的东晋延 平太子“四皓漆器托盘”(1997年南昌东晋墓葬出土),也有现藏于河南省博物馆的南朝“四皓画像砖” (1958年出土于河南邓州),题款是《南山四皓》。可见,这些绘画装饰品的命题,显然是受到汉代扬雄 那首《四皓采荣于南山》诗作的影响。
包括现代作品在内的商山四皓绘画装饰品数量,虽不及诗词歌赋数量多,但其影响力却不比诗词歌 赋小。“由唐始,关于商山四皓的画作及其收藏渐渐多了起来 ,从《宣和画谱》著录看,宣和内府收藏的
① 屈大宝《四皓墓园碑林园书法精品集》,内部资料,2003年版。 -104 -
有关商山四皓题材的画作近20幅。包括有李思训、王维、石洛、孙可元、祁序、支仲元、李公麟等人的画 作。流传至今的有宋人《商山四皓•会昌九老图》(辽宁博物馆收藏)、马远《商山四皓》(美国纽约大都 会藏)、戴进《商山四皓》(北京故宫博物院)、戴进《商山四皓并四聘图》五轴、吴伟《商山四皓》、萧晨《商 山应聘图》等。”[11]据画史著录,李公麟曾经绘制过《商山四皓、会昌九老》,但辽宁博物馆所藏《商山四 皓•会昌九老》图卷实为南宋时期的佚名之作,在有关商山四皓题材的卷轴画中属最早的纸本绘画 作品。
有儒、释、道多种内涵,属于超越历史事件本身的文史人物 、文化符号和文化现象,涵盖着顺应
时局的政治态度、进退有为的家国情怀、亦儒亦道的仁德典范等优秀文化传统。传承和弘扬优
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我们在民族文化自信建设中,应遵循历史框架,具有高
度的责任担当,以艺术想象和文学创作的方式凸显四皓文化精神,服务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
张良作为善谋天下的智者,他提名举荐此四人,使“商山四皓”未出场便先声夺人。以高祖见“四人 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2]。以人物描述为中心,用一千多字的精彩叙述,出场人
-102 -
物包括高祖、张良、吕后、戚夫人、吕泽、刘盈等;还有虽未出场,却与故事情节具有重要关联的黥布、叔孙 通、刘如意等,人物不可谓不多。跌宕起伏的叙事、错综复杂的情节,首尾照应,“易太子”与“不易太子” 的相反结果,文学手法高明,寓意极是深刻。
(一)诗词咏诵的商山四皓
三国曹植随父曹操西征潼关,途经商山,谒拜四皓先生墓冢时撰《商山四皓赞》曰:“嗟尔四皓,避秦
-103 -
隐形。刘项之争,养志弗营。不应朝聘,保节全贞。应命太子,汉嗣以宁。”[6]曹植在此肯定了四皓“汉 嗣以宁”的历史功绩和进退有度的操守,开创了咏诵商山四皓之先河。
东晋陶渊明在《赠羊长史诗》中曰:“路若经商山,为我少踌躇。多谢绮与甪(以绮里季、甪里先生两 人代指四皓),精爽今何如;紫芝谁复采,深谷久应芜。驷马无贳患,贫贱有交娱。清谣结心曲,人乖运 见疏;拥怀累代下,言尽意不舒。”史学家陈寅恪在他的《桃花源记旁证》称:“陶渊明作《桃花源记》的主 要依据,即来自《赠羊长史》诗中所言,由征西将佐所谈庶民百姓逃避秦国暴政的情形。故在《桃花源 记》起首言'嬴氏乱天地,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7],认为《桃花源记》的历史背景与 商山四皓相关。陶渊明与四皓虽然隔代五百年左右,但有精神上的共鸣:归隐田园,安妥人生。
“商山四皓”是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的四个人物,即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 公,这四个人的出现,改变了高祖刘邦“废太子”的主意,稳定了汉初政局。其后,班固在其《汉书》中,对 “欲废太子”与“不易太子”事件多有叙述,赞赏此四人隐居商山、修养德名及“其风声足以激贪厉俗”的 历史功绩,将他们推崇至圣贤一辈。从文本来说,商山四皓的可考历史资料极简;从人物定位来说,商山 四皓只是讲述张良于汉有功的陪衬性人物。如此不见大传,却从未失传的四个文史人物形象却历久弥 新。究其原因,汉初“废嫡立庶”的历史事件固然重大,但与诗词歌赋、绘画装饰等文学艺术对其的附丽 与再塑造不无关系。
白居易诗赞四皓先生维护了嫡长子继承皇位的礼制 ,在汉惠帝登基之后还能自行隐退,认为历史上 的巢父与许由、吕尚和伊尹,皆不及商山四皓的操守,“四皓的行为与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 身'的人生态度是一致的”[9],表达了四皓审时度势、鄙弃功利,做到了舒卷自由。当时,白居易尚在翰 林学士任上,希望自己也能像四皓那样做到进退裕如、卷舒自如。显然,白居易以诗抒怀,代表着众多出 仕文人的想法:不争于世,功成身退。
2021 年 5 月 第37卷第3期
【文学艺术研究】
唐都学刊 Tangdu Journal
May. 2021 Vol. 37 No. 3
历代诗画中的商山四皓文化现象论析
王家民,孙浩章,王丰
(西安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西安710048)
摘要:商山四皓是在历代诗词歌赋、绘画装饰等艺术语言的塑造中构成的特质形象 ,具
需求。
关键词:历代诗画;商山四皓;文化现象;文史特征
中图分类1001 0300( 2021) 03 0102 06
收稿日期:2021 01 02 作者简介:王家民,男,陕西丹凤人,西安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理工大
学书画院院长,主要从事文化艺术史研究。
《史记•留侯世家》司马贞《索隐》载:“四人,四皓也。谓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按: 《陈留志》云:’园公姓庾,字宣明,居园中,因以为号。夏黄公姓崔名广,字少通,齐人,隐居夏里修道,故 号曰夏黄公。甪里先生,河内轵人,太伯之后,姓周名术,字元道,京师号曰霸上先生,一曰甪里先生。’ 却欠绮里季,皇甫谧《高士传》载’绮里季姓朱,名晖,字文季。‘廓与广同,姓黄,非崔,文义顺也;甪里既 称泰伯之后,必苏人,或寓居于轵也。”[1]至此,四人名、姓、字、号俱全,这在《史记》之人物身上并不多 见,当属个例。四人之“’四老’’四公’’四皓’’四贤’‘四先生’’紫芝叟’’紫芝仙’一系列称谓变化过 程,逐步被赋予了贤能、美行、仁德等道德表征并固化为特定的文化符号”[3]。无论史学界对四皓的真 伪、身份属性、行迹作为及隐居原因采取什么样的求证研究,也无论民间从祖籍查证、明世系、续宗谱等 方面做多少艰苦努力。最后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史记》中这些非同凡响的人物形象和文学风 采,已在读者心中生根。
李白出“仕”心不泯,但“仙”与“侠”又是他文学精神中的一体两面,所以他的诗歌中往往带有强烈 的浪漫幻想,这种幻想的指向更多的是一种建功立业的雄心和逍遥仙境的交融 。“苍苍云松,落落绮 皓。春风尔来为阿谁,蝴蝶忽然满芳草。秀眉霜雪颜桃花,骨青髓绿长美好。称是秦时避世人,劝酒相 欢不知老。各守麋鹿志,耻随龙虎争。欻起佐太子,汉王乃复惊。顾谓戚夫人,彼翁羽翼成。归来商山 下,泛若云无情。举觞酬巢由,洗耳何独清!浩歌望嵩岳,意气还相倾。”[10]从李白的这首《山人劝酒》 诗中,可以读出他咏史的浪漫洒脱。如今依然耸立在紫柏山张良庙前的“英雄神仙”碑刻,表征着诸多 文人“亦儒亦道,立地成仙”的精神追求。
二、诗画附丽的商山四皓形象
《史记》成书百年后,班固的《汉书》分两处记载有四皓。其一,《汉书•扬雄传》在论述“故为可为 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不可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⑷时用“四皓采荣于南山”证其“可为与不可为”之 说。其二,《汉书•王贡两龚鲍传》载:“汉兴有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此四人者,当秦之世,避 而入商雒深山,以待天下之定也。自高祖闻而召之,不至。其后吕后用留侯计,迎而致之。四人既至,从 太子见,高祖客而敬焉,太子得以为重,遂用自安。自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郑子真、严君平皆 未尝仕,然其风声足以激贪厉俗,近古之逸民也。若王吉、贡禹、两龚之属,皆以礼让进退云。”⑷此处肯 定了四皓“以礼让进退”行为。《后汉书•文苑列传》中崔琦的《四皓颂》曰:“昔商山四皓者,盖甪里先 生、绮里季、夏黄公、东园公是也。秦之博士,遭世暗昧,道灭德消,坑黜儒术,诗书是焚,于是四公退而作 歌:’漠漠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畏 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5]由此,便把《采芝歌》冠名于四皓,其实是列传人物崔琦的一片苦心。汉四 百年后,四皓再也无从考证,只能是以诗词歌赋为主、绘画装饰并行的文学附丽现象。
其三,功高盖主者“归隐山林”方为善终。张良作为“汉初三杰”之首,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 之外”的智计助高祖取天下劳苦功高,最终“从赤松子游”羽化成仙。张良举荐四人事件具有特定的暗 示和寓意,神秘的黄石公为张良巧授兵书,再是神秘的四皓助张良一臂之力,这些不同凡响的故事和人 物都为张良的求仙学道铺垫了基础、营造了氛围。张良与四皓走在一起的意义在于,仁德贤才人方能隐 逸,功高盖主者亦可善终。如此以张良为代表的群体行为的文学描写使人感叹:太史公妙笔生花 ,四皓 虽为前朝遗老已隐居山林,却能从张良扶汉室而青史留名。
一、商山四皓本事的文史特征
商山四皓,无论在史学、政治和社会学等专业学科领域有多少存疑和争论 ,但作为成功人物形象的 文学表达却是不争的事实,正如《史记•留侯世家》所载:“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竟 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1]。高祖刘邦换太子的主意本来已定,但见有四位前朝博士陪伴 在侧,知其羽翼已丰,遂不易太子。就此事说与爱妃戚夫人时竟唱楚歌,刘邦曰:“鸿鹄高飞,一绝千里。 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1]历史上的君王大多面临有“江山” 与“美人”的两难选择,刘邦的存废太子之难,本就是因爱妃戚夫人所引起,“不易太子”便使戚夫人欲立 赵王如意的愿望破灭。刘邦如此一曲楚歌,是说高祖没有实现爱妃夙愿的无奈?还是为坐实了接班人 而欢心?无论前面的“欲废太子”,还是后面的“不易太子”,都是高祖的旨意。他在此劝慰爱妃接受现 实,体现了刘邦作为政治家的成熟与聪明之处。
明清时期,诗词唱和之声不减,又增添了民间立碑、修庙、撰拟方志、民俗表演等咏诵四皓功德的多 种形式。近现代吟诵商山四皓文风益盛,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彦《风过》诗曰:“风吹千古山不动,云裹 四皓名未蒙。物换人易水流转,天地犹走白头翁。”曾为陕西省人大副主任的陈再生《咏商山四皓》诗 赞:“避秦隐商山,安刘出岭南。事成功不居,浩气贯长天。”①这些诗词歌赋的附丽现象,为商山四皓文 化增添的风采,盛传两千多年而不衰。
其一,“嫡庶争位”与“宫斗”的规律使然。高祖“欲废太子”及“不易太子”都是宫斗的具体反映。 当不易太子后,高祖说给戚夫人的“吕后真而主矣”,是无奈心情的表现,也为其后更残酷的宫斗埋下了 伏笔。
其二,“人事更迭”与汉初政局的稳定。高祖刘邦打下的江山,由谁来继承,前朝的周礼秦制怎么继 承,都是摆在“布衣”皇上面前的难题,也是对新生政权的考验。四皓出山,面临九江王黥布谋反,高祖 欲让年仅十六岁的刘盈带兵征战。“四人相谓曰:’凡来者,将以存太子。太子将兵,事危矣。’”[1]四人 阻止太子征战黥布,保护太子是前提,若太子征战有失,何来其后之事?四人此举是替张良、萧何等力保 宗法制度不乱的群体代言。无奈之下,刘邦便挂帅领兵征讨黥布,也恰是这次征战,刘邦中箭、不治身 亡。当此之时,太子既定,继位有人,汉室自是不乱。随之,张良学辟谷,道以轻身,死后葬黄石。大汉四 百年国祚,实乃张良之功也。《史记•留侯世家》在此历史转折关头,以巧奇的故事情节赞颂张良之功。
(二)绘画添彩的商山四皓
古今文史,诗画结伴。绘画作为空间表现的视觉艺术,是需要依附在某种平面载体上而传世的,除 了绢和纸之外,再就是刻木、雕石等建筑构件或器物装饰。商山四皓作为历史悠久的绘画题材,被视觉 的具象艺术所附丽,其盛况绝不亚于诗文o
史存最早的四皓绘画,是现藏于朝鲜博物馆的汉代彩箧漆画,题款为《南山四皓》,这件珍贵的藏品 是日本人在朝鲜的考古中发现的。我国境内发现最早的四皓绘画,既有现藏于武昌市博物馆的东晋延 平太子“四皓漆器托盘”(1997年南昌东晋墓葬出土),也有现藏于河南省博物馆的南朝“四皓画像砖” (1958年出土于河南邓州),题款是《南山四皓》。可见,这些绘画装饰品的命题,显然是受到汉代扬雄 那首《四皓采荣于南山》诗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