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上)《钱学森》教案+实录+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十一册《钱学森》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介绍钱学森
师: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科学,你知道哪些古今中外著名的科学家?
生:张衡。

生:爱因斯坦。

生:牛顿。

师: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科学家——钱学森(板书课题)。

师:谁能用一句话来介绍你所知道的钱学森。

生:钱学森兢兢业业,精忠报国,为中国的导弹事业作出了贡献。

生:钱学森是中国导弹之父。

师:谁知道什么叫中国导弹之父?你们还知道哪些之父?生:中国第一个研制出导弹的人。

生: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生:世界童话之父是安徒生。

生:音乐之父是贝多芬。

生:世界炸药之父是诺贝尔。

二、检查预习,读出词语的味儿
大屏幕出示:
屈指一算魂牵梦绕卓越
广阔无垠运载火箭袒露
劈波斩浪水天一色眺望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然后老师请学生站起来读。

师:同学们,词语是有味儿的,要读出词语的味道来。

谁来出个点子,怎样读出词语的味儿来?
(生思考)
生:读词语的时候要想想它大概的意思。

师:这就是一个点子。

生:把词语放到句子当中去,就能读出味儿来。

师:真是金点子。

谁来把我们刚才读的词语选一些填进这段话中:
出示:
在的大海上,一般巨轮正驶往香港。

一位40来岁的中年人站
“啊!我就要回到的祖国了!”在甲板上,深情地着的远方:
师指名读,齐读。

【学词关键是为了会用,这里联系课文内容,将词语填进去,巧妙地检查了学生的掌握情况。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通过读课文,进一步去了解钱学森。

提示:
A、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B、选择你感兴趣的段落或认为写得好的段落多读几遍。

C、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

检查自学情况
A、随机检查课文中的生字。

重点指导:“富裕,赴”的读音和意思。

B、考察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了解。

三、精读课文,读出拳拳爱国心
师:读了几遍课文,你认为自己读得怎么样?我想抽一段话请你们读一读(了解学生读书情况。


出示:
“我是中国人。

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师指名读。

师:体会一下他此刻的心情。

他会以什么样的语气说这句话呢?(出示:他___地说:)生:他毅然决然地说。

生:他非常果断地说。

师:这段话钱学森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谁来读读相关语句,谈谈你的感受。

师引导: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

A钱学森在美国享受哪些优厚的待遇?
生:有很高的工资。

生:有很高的荣誉。

B有哪些富裕的生活条件?
生:穿西装,穿皮鞋,有轿车,有洋房。

C有哪些优越的工作条件?
生:有足够的实验资金。

生:有先进的实验设备。

生:有名师指导。

【这里教者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从几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师:有这么好的条件,钱学森却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引读:(他说:“我是中国人。

……”)如果当时他回到中国,会面临什么情况?
生:要设备没设备,要钱没钱。

生:他可能连肚子都填不饱。

生:因为条件有限,他可能举步维艰。

师:这样恶劣的条件,钱学森却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引导:(他说:“我是中国人。

……”)
师:钱学森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

“所做的一切”,他做了什么?
说话训练(出示):
A、当美国的早晨还笼罩在晨雾中时,钱学森已经在实验室查阅资料,进行科学研究了;
B、当人们已经甜甜地进入梦乡时,钱学森还在();
C、当()时,钱学森()。

生:当人们已经甜甜地进入梦乡时,钱学森还在灯光下钻研科学专著。

生:当人们在咖啡馆品尝美味咖啡时,钱学森依然没有迈出工作室一步。

过渡:钱学森付出无数心血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都是为了回到祖国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再来读读他说的话。

师:从他的语言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他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祖国。

生:为了祖国,他甘愿放弃一切。

师小结:我们的祖国虽然贫穷落后,但钱学森一心想回的是祖国。

(板书:回国)虽然远
隔万里,却心系祖国,心永远是中国心。

(板书:中国心)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心声。

(齐读:我是中国人。

……)
生齐读。

师:今天我们再来看钱学森说的第二段话。

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生:钱学森要回国,一些中国留学生认为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恐怕很困难,劝钱学森不要回国。

师:你对这些中国留学生怎么看?
生:那些留学生目光短浅。

生:他们安于享乐。

师:刚才同学们对这些中国留学生说了许多看法,我们应该相信:祖国虽然贫穷,但只要中华儿女们共同努力,我们的祖国一定会从贫穷走向富裕。

师:钱学森既答复了留学生们的劝说,又表白了自己的心迹。

想一想,假如你是钱学森,说这番话时应是怎样的心情?
生:很激动。

生:非常果断。

生:态度很坚决。

师:有一首歌唱出了钱学森的心声,也唱出了我们所有中国人的心声。

(音乐响起《我的中国心》)
师:听着这熟悉的旋律,你仿佛看到钱学森在干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钱学森为了回国彻夜难眠的情景。

生:我仿佛看到钱学森为了多学本领而十分努力地工作。

师:俗话说,言为心声,透过钱学森的话,你看出了钱学森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他非常爱国,不嫌国家穷。

生:他对我们的国家很有信心。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

钱学森日夜思念祖国,但是他的回国路却充满了艰辛,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三、布置作业
出示:
1、抄写本课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寻找爱国人士的资料,说说他们的故事,积累一些爱国名言。

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十一册《钱学森》
教学过程: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虽然钱学森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但钱学森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虽远隔万里,却心系祖国。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心声。

出示:
“我是中国人。

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

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出示钱学森所说的两句话,既是对钱学森爱国精神的回顾,同时也为引出本节课学习他的回国之路充满艰辛,一举两得。


过渡:可是,钱学森的回国路充满了艰辛。

正当他要回国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阻挠。

什么阻挠?
生:美国政府不允许钱学森回国。

师:美国政府为什么不允许钱学森回国呢?
生:因为钱学森掌握了非常尖端的科学知识。

生:因为钱学森是一个很重要的人才,美国政府怕钱学森回到中国,为中国作贡献,对付美国。

师:请同学们读读这样一段话(出示美国一位海军高级将领说的话):
“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决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指名一学生读。

师:“决不能”什么意思?
生:一定不能。

生:坚决不能。

师:怎么读好这句话?自己读读。

生读。

师:能不能再坚决些?
(生酝酿一下再读)
师:我听出了“坚决不能”的味道。

生齐读。

师:你们知道一个师有多少人?
生:5000至几万人不等。

(生惊讶)
师:你怎么知道?
生:我的学习资料上有。

师:预习得好。

部队师的编制有两种,甲种师10000人,乙种师5000人。

钱学森一个人抵得上多少人?
生:50000人。

师:至少也有25000人。

这说明什么?
生:钱学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生:钱学森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师:因此,美国政府怎么也不让钱学森回国。

让我们再来读读海军高级将领的话。

生:(齐读)“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决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美国将领所说的话是理解钱学森回国所受阻挠的关键所在。

这里设计的理解“决不能”,了解五个师有多少人,美国政府想留钱学森会怎样留等环节,有助于学生把这句话理解透彻,了解钱学森的价值。


师:美国政府要想访设法留住钱学森,让他继续为美国服务。

美国政府怎么留?
生:没收他的资料。

生:给他高官厚禄。

生:不让他上飞机,上轮船。

生:把他关进牢房里。

师:是啊,威逼利诱、百般阻挠。

美国政府为了摧毁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以莫须有的罪名将钱学森关进牢里。

白天不停地审问他,晚上用强光刺他的眼睛,不让他睡觉。

可是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

读第6小节。

生:齐读第6节。

师:5年的漫长岁月对于一心要回国的钱学森是怎样的5年啊?五年的时间有多长?你们现在是五年级,五年后你们高二就读完了。

再算一下,一年是365天,5年是1825天;一天24小时,5年是43800个小时。

这么漫长的等待,对一心回国的钱学森来说真是怎样?用一个词形容一下。

生:度日如年。

生:望眼欲穿。

生:一日三秋。

师:还可以说什么?
(生沉默)
师:还可以说寝食——
生齐:寝食难安。

【对于归心似箭的钱学森而言,一日三秋也不为过,时间的换算,让学生体味五年实在是漫长。


师:在中国政府的强烈要求下,美国政府被迫同意钱学森回国。

钱学森终于可以回国了,他激动万分!
师:钱学森在回途中会想什么?
出示:“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呀!”
齐读。

师:从这句话中你们读懂了什么?
生:钱学森十分爱国。

生:从“魂牵梦绕”一词,我体会到钱学森十分思念自己的祖国。

师:谁来说说“魂牵梦绕”的意思。

生:(看书读)“魂牵梦绕”形容思念很深的心情、情绪。

师: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生:就是总想着。

师:能结合自己平时的体会,具体说说钱学森是如何“魂牵梦绕”地思念祖国的吗?生:他因为思念祖国,可能饭也吃不下,吃得也不香。

生:他还会睡不好觉。

生:可能睡着了也会在梦中回到故乡。

师:说得真好,钱学森就是这样“魂牵梦绕”地思念祖国和亲人。

从这句中还读懂了什么?生:钱学森希望自己是站在火箭的舱壁上,可以看出他想回到祖国的心情十分急切。

师:所以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读!
生: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
出示:
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呀!
我是中国人。

我现在所作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我们日夜盼望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

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师:虽然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可是他说——读!
生:我是中国人。

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师:当他袒露心迹,有留学生劝他不要回国时,他诚恳而又坚决地说——
生: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

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师:正因为如此,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
生: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师: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课文第一段应该放在哪里?
生:应该放在第6节后面。

师:那为什么要放在开头呢?
生:突出钱学森回国来之不易。

师:这种写法叫倒叙。

把后面的内容提到前面来写,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同学们在作文中也可以学习这种写法。

师:钱学森回国后——读最后一段课文。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美国的海军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抵得上5个师,这远远低估了钱学森。

有一位美国作家这样评论钱学森。

出示:
钱学森在科学上的价值,岂止只抵5个师的兵力。

他替中国研制的导弹,不但完全平衡了中国与美国之间战略武力的差距,也使中国对苏联的威胁产生抗衡。

同时,在美苏两大军事强权之间,中国以导弹实力加上10亿人口,与美苏形成鼎足而立的局面,简直是以一人之力换一国之力。

指名一学生读这段话。

师:哪句话是对钱学森的极高评价?
生:以一人之力换一国之力。

师:事实上,钱学森回国后,得到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一个月之后,成立了我国的第一个导弹技术研究院。

钱学森就是这个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

他带领一批科技人员奋力拼搏,1960年9月10日,在中国的国土上,用国产燃料成功发射了第一枚P—2导弹,从而揭开了中国导弹试验史上的第一页。

1970年,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
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东方红卫星……1991年10月16日,在钱老即将年满80岁的前夕,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

正如那位美国作家所说,钱学森在科学上的价值,岂止只抵5个师的兵力。

【资料的补充扩充了学生的知识,让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


师:钱学森炽热的爱国心感动着我们;钱学森为国作出的巨大贡献激励着我们。

钱学森是当之无愧的感动中国人物,是一位伟人。

请拿起你的笔,满含深情地赞扬一下你眼中的钱学森。

(音乐响起)
师:让我们一起聆听。

生:他,放弃了优厚的待遇;他,毅然回到了祖国;他,取得了累累硕果。

他是谁?他就是一心报国的钱学森。

(掌声)
师:用上了排比,真不错。

生:当他踏上祖国的土地时,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

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留学生,宁愿放弃优厚的待遇,也要回到魂牵梦绕的祖国。

他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

让我们记住他——钱学森,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师:很感人。

生:钱学森爷爷,您一心回国,回国后为我国作出了卓越贡献,您是我们的偶像,您是我们心中永远不灭的灯。

师:用上了“您”,倍感亲切。

师:2007年,钱学森爷爷被当选为感动中国杰出人物,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辞是:
出示: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齐读。

师:今年的10月31日早晨,钱学森爷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是,我们会永远记住这个令人动容,永世流芳的名字,让我们深情地呼唤——钱学森;我们永远会记住这个掷地有声的名字,让我们响亮地呼唤——钱学森。

师:课后大家可以从网上搜集有关钱学森的资料,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伟人。

下课!
教学反思:
引领学生真切体验
——《钱学森》教学反思我所教授的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第19课《钱学森》,文章生动地记叙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历尽艰辛才回到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以及发射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赞扬了他时刻不忘祖国的高尚情怀。

课文通过语言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强烈的爱国情怀,是本篇的重要写作特色。

在第一课时上,我把对钱学森两段话的朗读品析作为重点来教学。

孩子的生活中缺少这样的体验,我就设计有关练习引领孩子去体验,让他们真情流露。

如在教第一段话时,我这样引导他们:
1.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

A钱学森在美国享受哪些优厚的待遇?(有很高的工资,有很高的荣誉……)
有哪些富裕的生活条件?(穿西装,穿皮鞋,有轿车,有洋房……)
B有哪些优越的工作条件?(有足够的实验资金,有先进的实验设备,有名师指导……)
2.钱学森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

“所做的一切”,他做了什么?
(出示):A、当美国的早晨还笼罩在晨雾中时,钱学森已经在实验室查阅资料,进行科学研究了;
B、当人们已经甜甜地进入梦乡时,钱学森还在();
C、当()时,钱学森()。

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充分体会到,钱学森付出无数心血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都是为了回到祖国能为人民多做点事,这样学生才有了真真切切的体验、感悟。

教学反思:
让人物形象丰满起来
——《钱学森》教学反思
《钱学森》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作出了卓越贡献,赞扬了他时刻不忘祖国的高尚情怀。

《钱学森》一文是一首净化学生灵魂的赞美诗,是一曲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的交响乐。

为了帮助学生在脑中形成钱学森“丰满的人物形象”,除了第一课时周老师抓住文中语言这一方法,我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还注意从以下两方面加以注意:
一、抓住关键词语,引导想象
钱学森虽历经那么漫长的等待和折磨,却始终不改回国效力之志,对自己的祖国“魂牵梦绕”,抓住“魂牵梦绕”这个词,我要求学生能结合自己平时的体会,具体说说钱学森是如何“魂牵梦绕”地思念祖国的,学生有的说他因为思念祖国,可能饭也吃不下,吃得也不香,还会睡不好觉;有的说他可能睡着了也会在梦中回到故乡……在他们的讨论交流中,一个无比思念祖国的爱国者形象逐渐丰满起来。

二、补充相关材料,丰满形象
这课备课过程中,通过钱学森回国前后资料的搜集,发现很多资料都能充分说明钱学森是一位非常爱国的了不起的人物。

所以我想如果能适时的补充一些课外材料,或者是指导学生阅读,这样孩子才不会仅仅声嘶力竭的呼喊,才能够超越时代去体会放弃一切的艰难,体会一个人灵魂深处的情感。

所以我补充了一些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人物。

如钱学森在异国他乡知道母亲生病后,写下了这样一首诗:“窗外细雨飞,老妇命垂危。

夫君煎药苦,盼子子不归。

”我在课前就让学生阅读,体会钱学森母子情深。

再如补充一位美国作家对钱学森的评论:“钱学森在科学上的价值,岂止只抵5个师的兵力。

他替中国研制的导弹,不但完全平衡了中国与美国之间战略武力的差距,也使中国对苏联的威胁产生抗衡。

同时,在美苏两大军事强权之间,中国以导弹实力加上10亿人口,与美苏形成鼎足而立的局面,简直是以一人之力换一国之力。

”这段评论的出示,让学生对钱学森的科学价值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总之,为了让课文形象丰满起来,我们可以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关键词等,也可以通过适当补充课外的相关资料,会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