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生物农药发展的机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860
市场纵横
双减背景下生物农药发展的机遇
在“第十三届作物保护国际论坛(泰禾论坛)”上,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副所长邱德文分析了双减背景下生物农药的机遇与挑战。

生物农药的发展是时代的需求 党的十八大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位一体的发展新理念,这对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革命性意义。

当前国内化学农药虽在农业生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

发展生物农药是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环境安全的需要,是解决农产品农药残留污染严重超标问题,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土壤,提高肥料利用率,延缓抗药性的重要措施。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党和国家在绿色发展方面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实行化学农药零增长,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目标,在此背景下,发展生物农药是环境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我国生物农药的现状 在这种形势下,生物防治有了新的发展机遇,包括微生物农药、利用病毒治虫、昆虫天敌、植物源农药等几个方面。

我国生物农药的研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拥有众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是微生物农药BT、阿维
菌素、井冈霉素生产与应用及出口大国,其中应用最广泛的微生物农药是苏云金杆菌,已发现140多种晶体毒素,全球每年市场销售48亿美元。

应用最广泛的虫生真菌为绿僵菌、白僵菌。

BT 年产
值约3.5亿元,年出口1.5亿元左右,阿维菌素年产值15亿元,年出口约7亿元。

利用病毒治虫也是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生物农药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可用来防治农业和林业的病虫害。

昆虫病毒杀虫剂有核型多角体杆状病毒和颗粒病毒,主要防治鳞翅目、双翅目、膜翅目和鞘翅目害虫。

昆虫病毒作为杀虫剂只感染宿主昆虫,可在害虫群中流行传播且在自然界中长期流行传播控制害虫种群数量,不污染环境,对天敌和哺乳动物安全,更重要的是对人畜安全,无残留,具有专一性、流行性、持续性、安全性、局限性等特点,是真正的绿色农药。

除微生物农药以外,昆虫天敌的推广面积也在迅速扩大,包括赤眼蜂、捕食螨、平腹小蜂、瓢虫、草蛉等。

捕食螨可以防治红蜘蛛,烟蚜茧蜂可以防控烟蚜,赤眼蜂可以防治玉米螟。

我国害虫天敌的生产与利用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赤眼蜂的人工繁殖与应用全球面积较大,年繁蜂
量100亿左右,应用2,000万亩以上。

农用抗生素是目前使用面积较大,防效较为
显著的一类生物制剂,种类包括井冈霉素、多效霉素、阿维菌素、岭南霉素等。

农用抗生素由于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而不污染环境,其对人畜安全,选择性高,故很有发展前途。

植物是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天然宝库,其产生
《农化市场十日讯》编辑部整理
22/860
市场纵横
的次生代谢产物超过40万种,其中大多数化学物质如萜烯类、生物碱、类黄酮、酚类、氨基酸和多糖等均具有杀虫和杀菌活性。

主要植物源农药有蛇床子、苦参碱和印楝素等。

生物农药发展趋势分析 生物农药行业的发展围绕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等重大需求,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科研单位瞄准生物农药领域中世界发展前沿的科学技术,继续加强对生物农药新品种、新类型和新靶标的研发,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和具有重大研究应用潜力的新产品和新技术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

RNA 干扰技术是目前国际前沿技术,现在还没有广泛应用,国外主要有孟山都农化公司、德国哥廷根大学等科研单位,国内主要有上海生命科学院、中山大学和南京农大等科研单位。

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处于相同的阶段,预计此干扰技术将于2020年推出可商业化的产品,促进我国有关研究的发展。

我国主要针对水稻、蔬菜、果树、草地等植物的重要病虫(包括褐飞虱、灰飞虱、小菜蛾、飞蝗、桔小实蝇、核盘菌等),明确这些靶标基因在昆虫体内RNA 的作用机制,研发其技术和产品。

土壤健康修复技术是通过微生物修复技术与产品创制,着力改善我国农作物土壤结构,发展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与产品体系及应用技术。

据了解,目前全世界作物损失的三分之一由土壤病虫害引起,仅线虫病造成的危害损失每年高达1,250亿美元。

土壤病虫害化学防治往往缺少有效的解决办法,成为世界各国农业生产最头疼的难题,休耕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之一。

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以及土壤有机
质匮乏,导致大量功能微生物难以生存,而植物病原微生物以取食植物为生,大量繁殖,土壤微生物生存失去平衡,植物很难健康生长,甚至无法生存。

解决土壤的根本途径是增加土壤功能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通过添加土壤有机质来维持
庞大的功能微生物群体,抑制病原微生物的发生和发展,保障和促进植物健康生长。

昆虫信息素和昆虫性诱剂技术近年来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新技术与新产品不断涌现,昆虫信息素和昆虫性诱剂已经系列化和技术实用化,在生产实践中已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植物免疫诱导和激发子研究是近年绿色生态农药研究中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除了各种类型的蛋白激发子被发现外,激发子作用的分子靶标、分子机制研究亦不断深入,并主要集中在激发子受体、诱导免疫反应的信号通路,有关技术的突破将促进植物免疫诱抗剂的快速发展。

我国生物农药的机遇与挑战
由以上技术可见,我国生物农药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并且逐渐发展壮大。

我国生物农药迎来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

农用抗生素在生物源农药产品数量中所占比例最高,达69.66%,其中阿维菌素占到72.7%,而抗生素有效成分只占生物农药总有效成分的14.4%,农用抗菌素生产厂家数量仍占绝对优势,其数量占总生物农药厂家的54.6%。

植物源农药发展较快,研发的有效成分种类已占到生物源农药总数的30%,生产厂家已占到14.4%。

在产品数量上,苦参碱、印楝素、鱼藤酮、除虫菊酯等仍是植物源农药的主干力量;微生物农药的登记种类基本上变化不大,BT、枯草芽孢
杆菌还是主导产品;植物疫苗登记种类呈现上涨
22/860
市场纵横
之势,产品种类和数量均有明显提升;有效成分占生物农药有效成分总数的9%,生产厂家占总生产厂家的5%;除天敌昆虫外,每类生物源农药均有3~5个主打产品,其产品数量和产量均占到该类生物源农药的90%以上。

整体来看,我国生物源农药在整个农药产业中的比重很低,2012中国的生物源农药年产量约为29万吨,约占农药总产量355万吨的8%,可以看出,生物源农药的单剂产品所占市场份额较低。

生物源农药的产业发展趋势 未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内外大环境的变化,生物源农药的消费群体也将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生物源农药的产业发展也将大有改变。

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主要趋势:
1.认识超前,积极性、主动性大为提高 近年来,通过政府、科研人员、企业的共同努力,在各个层面上对生物源农药的认识已有大幅度提高。

我们已经有了足够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不少企业界精英独具慧眼,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这一主战场,使我国该领域的面貌焕然一新。

2.主动联合,初步形成群体优势
该领域的各界人士以多种形式(包括私下、面上、个人、单位,形成组合)建立团队,已初步形成了协同发展的趋势。

特别是 “生物农药与生物防治产业技术战略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该领域已正式有了自己的组织,联盟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自己的群体优势。

3.注重产品质量,初步形成品牌效应 近几年来,由于市场的需求,特别是有机生产(主要是公司行为)市场的要求,大多数企业都已充分认识到产品质量的重要性。

货真价实的生物源农药品种基本上可以满足有机、绿色生产的要求。

有关企业在产品质量方面下狠手,保证了使用单位的产品质量,基本形成了农药—农产品的品牌对口。

值得一提的是,业内人士基本上都认识到该类产品已由原来的劣势转为优势。

4.逐步由单纯的买农药走向系统方案 由于生物源农药的主要目标市场不同于常规
药,所以在市场交易流通中也应有其特色。

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保证所使用的农产品化学农药低或零残留。

但是如果仅仅少数品种是不可能达到这一目的的,所以就不能仅针对某一作物、某一有害生物来形成市场交易。

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就是针对某一作物上可能发生的病、虫、草害而制定出系统的防治方案,以“植物保健与和谐植保”的理论来综合治理,从而达到治标又治本的目的。

5.新的研究领域、新型产品不断涌现,农药的用途研究向多元化发展
这一点主要表现在目前人们对农药的具体要
求和施药目的的评判标准上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我们用药的目的是要保产量、保质量,而不是大量地杀伤有害生物的有机体。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以“高杀死”为目的的植保活动,导致的是有害生物的种类、种群迅猛增多。

“人”“虫”大战何时休,我们不得不去考虑这一现实问题。

采用一些“软”农药(蛋白、糖、生物药肥、植物源农药等多元化),就可以初步解决这一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