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屠宰前静养对肉品品质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猪屠宰前静养对肉品品质的影响
严建刚
【期刊名称】《中国畜牧业》
【年(卷),期】2017(000)017
【总页数】1页(P59)
【作者】严建刚
【作者单位】江苏省农委兽医和畜禽屠宰管理局
【正文语种】中文
生猪经过运输、装卸、驱赶等过程抵达屠宰场后,还处于疲劳和恐惧状态,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影响屠宰后的胴体品质。

生猪宰前给予一段时间静养,供给清洁的饮水,能让生猪得到充分休息,恢复到正常放松状态,改善宰后的胴体品质。

同时,有利于发现病害猪,降低质量安全隐患。

生猪出栏前,养殖户往往售前喂食,如果运抵屠宰场后即到即宰,肠胃内容物量大,剖腹净膛时易污染产品,影响生猪产品品质。

宰前适时停食静养,可以减少肠道内容物含量,使内脏更加容易处理,减少内容物对内脏、胴体的污染。

长距离运输后,猪体容易出现脱水失重、糖原消耗过度、能量负平衡等应激反应,导致屠宰率降低,猪肉在外观、色泽、持水能力等方面出现缺陷,集中表现为色泽灰白、质地松软并且表面渗出液体的PSE肉明显增加。

应激反应还会引起生猪呼
吸加快,血液循环加速,肌肉毛细血管充血,立即屠宰后胴体放血不全。

适当的宰前静养,能够让生猪从应激状态下恢复至正常状态,降低肌肉中糖原的含量,防止宰后肌肉pH下降过低,减少PSE肉的发生率。

张春晖等试验发现,与即到即宰
的猪相比,宰前静养6~7小时屠宰率提高0.44~0.45个百分点,宰前静养10~12小时屠宰率提高0.61~0.84个百分点,宰后PSE肉的发生率从13%降低至
4.5%,且无重度PSE肉。

持水性、贮藏损失和蒸煮损失性能明显改善,分别提高2.31、低0.37和低0.78个百分点。

此外,静养期间,喂食一定量的营养液能够加快生猪机体电解质的平衡,加快猪应激恢复速度,减少组织脱水,增加肌肉的持水性能。

补充一定量的糖和复合氨基酸,还可防止产生肌肉干燥、质地粗硬、色泽深暗的DFD肉。

张春晖等试验报道,宰前静养12个小时且喂食静养剂(植物水解蛋白、白砂糖)的生猪,与宰前只供清水静养2小时的生猪对比,屠宰率提高1.85百分点,PSE肉发生率降低18.7百
分点,猪肉色泽明显改善,汁液流失减少1.13个百分点,贮藏损失率减少0.78个百分点。

进场查验时,生猪处于紧张状态,一些病猪没有出现临床症状。

适时静养后,健康的猪体力恢复,表现正常,而一些带病的猪常表现出独立一隅、卧姿异常,呼吸急促或躯体颤抖等异常情况。

检验人员进行静养巡查时,通过静态观察猪只精神状态、立卧姿势、呼吸状态,再将猪群轰起,观察其行动状态,可以及时发现疑似病猪,实施隔离和进一步观察,把病猪挡在屠宰线之外,降低肉品安全风险。

目前,一些不法分子宰前给猪注水或灌注其他物质,影响产品质量和安全。

通过
12小时左右的静养,体内非正常的水分可以充分排泄,使注水者“前功尽弃”。

对于可能被灌注其他物质的猪,在静养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检测、排筛,将其挡在屠宰线之外,消除其安全隐患。

但是,静养禁食时间过长,也会使猪体重量损失过大;生猪混圈可能打架,加剧皮肤损伤;长时间饥饿会使胃部黏膜溃疡;饥饿也会造成肌糖原的过度消耗,最终致使猪肉pH过高,产生DFD肉。

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猪屠宰企业落实
宰前静养制度的执行。

笔者调查发现,目前多数以销售热鲜肉为主的中小型屠宰企
业,生猪多为下午进厂,午夜开始屠宰;以生产冷鲜肉为主的大型屠宰厂,多数为下午屠宰。

生产过程中,屠宰企业为方便管理,普遍采取了生猪当天清圈的办法,静养时间不足,缺乏有效的巡查检验,甚至即到即宰,PSE肉比较严重,产品存在安全隐患。

为保证生猪宰前静养的实际效果,《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实施办法》明确规定生猪宰前停食静养不少于12小时,《生猪屠宰操作规程》(GB/ T17236-2008)规定生猪待宰前停食静养12~24小时,宰杀前3小时停止喂水。

因此,屠宰企业应从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的高度认识待宰静养制度,严格执行待宰静养规定。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驻场官方兽医,对没有达到12小时最低静养时间的生猪,一律不予出具准宰通知。

各级管理部门也应将此规定作为行业监督检查的重点内容,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待宰静养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