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愿归盘谷序》原文和翻译译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李愿归盘谷序》原文和翻译译文
《《送李愿归盘谷序》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送李愿归盘谷序》原文和翻译译文
《送李愿归盘谷序》原文和翻译
送李愿归盘谷序[唐]
韩愈
太行之阳有盘谷[1]。

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

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

”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2]。

”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3],进退百官[4],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5],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

喜有赏,怒有刑。

才畯满前[6],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

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7],秀外而惠中[8],飘轻裾[9],翳长袖[10],粉白黛绿者[11],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12],争妍而取怜[13]。

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

吾非恶此而逃之[14],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

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车服不维[15],刀锯不加[16],理乱不知17],黜陟不闻[18]。

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19],足将进而趑趄[20],口将言而嗫嚅[21],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22],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23],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维子之稼[24];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25],廓其有容(26];缭而曲[27],如往而复。

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

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28]!”
——选自《四部丛刊》本《昌黎先生集》
【注释】
[1]阳:山的南面叫阳。

盘谷:在今河南济源北二十里。

[2]盘旋:同盘桓,留连、逗留。

[3]庙朝:宗庙和朝廷。

古代有时在宗庙发号施令。

“庙朝”连称,指中央政权机构。

[4]进退:这里指任免升降。

[5]旗旄(máo矛):旗帜。

旄,旗竿上用旄牛尾装饰的旗帜。

[6]才畯:才能出众的人。

畯,同“俊”。

[7]便(pián骈)体:美好的体态。

[8]惠中:聪慧的资质。

惠,同“慧”。

[9]裾(jū居):衣服的前后襟。

[10]翳(yì义):遮蔽,掩映。

[11]黛:青黑色颜料。

古代女子用以画眉。

[12]负恃:依仗。

这里指自恃貌美。

[13]怜:爱。

[14]恶(wù雾):厌恶。

[15]车服:代指官职。

古代以官职的品级高下,确定所用车子和服饰。

[16]刀锯:指刑具。

[17]理:治。

唐代避高宗李治的名讳,以“理”代“治”。

[18]黜陟(chùzhì处至):指官吏的进退或升降。

[19]形势:地位和威势。

[20]趑趄(zījū资居):踌蹰不前。

[21]嗫嚅(nièrú涅如):欲言又止的样子。

[22]刑辟(pì譬):刑法。

[23]昌黎:韩氏的郡望。

唐代重世族,所以作者标郡望。

[24]稼(gǔ古):播种五谷,这里指种谷处。

[25]窈(yǎo咬):幽远。

[26]廓其有容:广阔而有所容。

其:犹“而”。

[27]缭(liáo辽):屈曲。

[28]徜徉(chángyáng常羊):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

【题解】
李愿是韩愈的好朋友,生平不详。

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冬,韩愈在长安等候调官,因仕途不顺,心情抑郁,故借李愿归隐盘谷事,吐露心中郁抑不平之情。

首段叙述盘谷环境之美及得名由来。

接着三段借李愿之口,运用两宾夹一主的手法,写了三种人:声威赫赫的显贵、高洁不污的隐士和趋炎附势的官迷,于映衬、对比中表达他对官场腐化的憎恶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古人在朋友临别时,常常赋诗为赠,“序”是阐述赠诗的缘由和意旨的。

本文末段“歌曰”以下就是赠诗。

歌辞极言隐居之乐,立意深刻而善藏不露,句式偶俪而富于变化,流畅生动,和谐可诵,有一唱三叹的情致。

相传苏轼最爱此文,评价很高。

译文:
太行山的南面有个盘谷。

盘谷中间,泉水甘甜,土地肥沃,草木繁茂,人烟稀少。

有人说:“因为这山谷环绕在两山之间,所以称作‘盘’。

”也有人说:“这个山谷,位置幽僻而地势阻塞,是隐者盘桓逗留的地方。

”我的朋友李愿就住在这里。

李愿说:“人们称为大丈夫的人,我是了解的。

他们把利益恩惠施给别人,名声显扬于当世,在朝廷上参与政事,任免百官,辅佐皇帝发号施令。

他们到了朝廷外面,便树起旗帜,陈设弓箭,武夫在前面呼喝,侍从塞满道路,负责供给的仆役各自拿着物品,在路的两边飞快奔跑。

他们高兴时就随意赏赐,发怒时就任情处罚。

他们跟前聚集着很多才能出众的人,论古说今,赞扬他们的美德,这些话叫人听在耳中而不感到厌烦。

那些眉毛弯弯,面颊丰腴,声音清脆,体态美好,外貌秀丽,资质聪慧,起舞时轻薄的衣襟飘然而动,长长的衣袖遮掩面容,白粉搽脸,青黛画眉的女子,在一排排后房中清闲地住着,自恃貌美,忌妒别的姬妾得到宠爱;争着比美,一心要获取主人的怜爱。

这就是受到皇帝的知遇,掌握了很大权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啊!我并
非厌恶这些而躲开的,只是命中注定而不能侥幸得到啊!
“穷困家居,住在山野,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在繁茂的树下整日悠然静坐,在清澈的泉水里洗涤,保持自身的洁净。

从山上采来的果子,甜美可食;从水中钓来的鱼虾,鲜嫩可口。

日常作息没有定时,只要感到舒适就安于如此。

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背后不受诋毁;与其肉体享受安乐,不如心中没有忧虑。

既不受官职的约束,也不受刑罚的惩处;既不问天下的治乱,也不管官吏的升降。

这些都是遭遇不好、不行时不得志的人的所作所为,我就这样去做。

“侍候在达官贵人的门下,在通往地位权势的路上奔走,想要举脚进门却行止不定,想要开口说话却欲言无声。

处于污浊低下的地位而不知羞耻,触犯了刑法而受到诛杀。

希冀着获得非分名利的微弱机会,直到老死才罢休。

这样的人在为人方面究竟是好呢还是不好啊!”
昌黎韩愈听了李愿的话,称赞他讲得有气魄。

给他斟上酒,并为他作一首歌:“盘谷之中,是你的房屋。

盘谷的土地,可以播种五谷。

盘谷的泉水,可以用来洗涤,可以沿着它去散布。

盘谷地势险要,谁会来争夺你的住所?谷中幽远深邃,天地广阔足以容身;山谷回环曲折,象是走了过去,却又回到了原处。

啊!盘谷中的快乐啊,快乐无穷。

虎豹远离这儿啊,蛟龙逃避躲藏。

鬼神守卫保护啊,呵斥禁绝不祥。

有吃有喝啊长寿而健康,没有不满足的事啊,还有什么奢望?用油抹我的车轴啊,用粮草喂我的马,随着你到盘谷啊,终生在那里优游徜徉。


《送李愿归盘谷序》
2、韩愈《送权秀才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韩愈《送权秀才序》原文及翻译韩愈
原文:
伯乐之厩多良马,卞和之匮多美玉,卓尔瑰怪之士,宜乎游于大人君子之门□!相国陇西公既平汴州,天子命御史大夫吴县男为军司马,门下之士权生实从之来。

权生之貌,固若常人耳。

其文辞引物连类,穷情尽变,宫商相宣,金石谐和,寂寥乎短章,舂容乎大篇:如是者,阅之累日而无穷焉。

愈常观于皇都,每年贡士至千余人;或与之游,或得其文,若权生
者,百无一二焉。

如是而将进于明有司,重之以吴县之知,其果有成哉!于是咸赋诗以赠之。

译文:
伯乐的马厩里有很多良马,卞和的箱子里有很多美玉,与众不同、资质美好的士子,应该在德才兼备的人家里来往。

相国陇西公平定汴州之后,皇上任命御史大夫吴县男为军司马,吴县男门下士子权生跟着他一起来到京城。

权生的相貌,本来就像平常人罢了。

他的文章引类喻物,抒发性情,不拘一格,宫商音调相和谐,如金石相击,短章篇目稀少,长篇从容迂缓。

像这样的文章,读上数日,也觉得韵味无穷。

我经常在京城观察读书人,每年推荐的士子有一千多人。

有时我和他们来往,有时我阅读他们的文章,像权生这样的人,一百个当中也没有一两个啊。

这样的人推荐给明察的官员,按照吴县男对他的了解重用他,他最终必定有所成就。

于是我写诗作赋都赠送给他。

韩愈《送权秀才序》
3、韩愈《送孟东野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韩愈《送孟东野序》原文及翻译韩愈
原文: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

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

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

人之于言也亦然。

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

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

四时之相推敚,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其于人也亦然。

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

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于《韶》以鸣。

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

伊尹鸣殷,周公鸣周。

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

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

《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其弗信矣乎!其末也,庄周以
其荒唐之辞鸣。

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

臧孙辰、孟轲、荀卿,以道鸣者也。

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皆以其术鸣。

秦之兴,李斯鸣之。

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

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

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

将天丑其德莫之顾耶?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
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

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

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

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耶?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耶?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

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译文:
一般说来各种事物处在不平静的时候就会发出声音。

草木本来没有声音,风摇动它就发出声响;水本来没有声音,风震荡它就发出声响。

水浪腾涌或是有东西在阻遏水势,水流湍急或是有东西阻塞了水道,水花沸腾或是有火在烧煮它。

金属石器本来没有声音,有人敲击它就发出声响。

人的语言也同样如此。

往往到了不得不说的时候才发言,人们唱歌是为了寄托情思,人们哭泣是因为有所怀恋,凡是从口中发出而成为声音的,大概都有其不能平静的原因吧!音乐,是人们心中郁闷而抒发出来的心声,人们选择最适合发音的东西来奏乐: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这八种乐器,是各类物质中发音最好的。

上天对于一年四季也是这样,选择最善于发声的事物借它来发声。

因此春天让百鸟啁啾,夏天让雷霆轰鸣,秋天让虫声唧唧,冬天让寒风呼啸。

一年四季互相推移变化,也一定有其不能平静的原因吧!
对于人来说也是这样。

人类声音的精华是语言,文辞对于语言来说,又是它的精华,所以尤其要选择善于表达的人,依靠他们来表达意见。

在唐尧、虞舜时,咎陶、禹是最善于表达的,因而借助他俩来表达。

夔不能
用文辞来表达,他就借演奏《韶》乐来表达。

夏朝的时候,太康的五个弟弟用他们的歌声来表达。

殷朝善于表达的是伊尹,周朝善于表达的是周公。

凡是记载在《诗经》《尚书》等儒家六种经典上的诗文,都是表达得很高明的。

周朝衰落时,孔子和他的弟子表达看法,他们的声音洪大而传播遥远。

《论语》上说:“上天将使孔子成为宣扬教化的人。

”这难道不是真的吗!周朝末年,庄周用他那荒诞不经的文辞来表达。

楚国是大国,它灭亡时候的情景靠着屈原的创作来表达。

臧孙辰、孟轲、荀卿等人用他们的学说来表达。

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这些人,都通过各自的主张来表达。

秦朝的兴起,李斯是表达者。

在汉朝,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是其中最善于表达的人。

此后的魏、晋,能表达的人比不上古代,可是也并未绝迹。

就其比较好的人来说,他们作品的声音清轻而虚浮,节奏短促而急迫,辞藻艳丽而伤感,志趣颓废而放旷,他们的文辞,杂乱而没有章法。

这大概是上天厌弃这个时代的丑德败行而不愿照顾他们吧?为什么不让那些善于表达的人出来表达呢?
唐朝建立以后,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都凭他们的出众才华来表达心声。

其后还活着的人当中,孟郊开始用他的诗歌来表达感情,这些作品超过了魏、晋,有些经过不懈的努力已达到了上古诗作的水平。

其他作品也都接近了汉朝的水准。

同我交往的人中间,李翱、张籍大概是最引人注目的。

他们三位的文辞表达确实是很好的,但不知道上天将应和他们的声音,使他们的作品表达国家的强盛呢,还是将让他们贫穷饥饿,愁肠百结,使他们的作品表达自身的不幸遭遇呢?他们三位的命运,就掌握在上天的手里了。

身居高位有什么可喜的,身沉下僚有什么可悲的!东野将到江南地区去就任县尉,心里好像有想不开的地方,所以我讲这番命由天定的话来解开他心中的疙瘩。

韩愈《送孟东野序》
4、《送从弟谋归江陵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送从弟谋归江陵序》原文及翻译柳宗元
原文:
吾与谋,由高祖王父而异。

谋少吾二岁,往时在长安,居相迩也。

与谋皆甚少,独见谋在众少言,好经书,心异之。

其后吾为京兆从事,谋来举进士,复相得,益知谋盛为文辞,通外家书。

一再不胜,惧禄养之缓,弃去,为广州从事。

复佐邕州,连得荐举至御史,后以智免,归家江陵。

有宅一区,环之以桑,有僮指三百,有田五百亩,树之谷,艺之麻,养有牲,出有车,无求于人。

日率诸弟具滑甘丰柔,视寒暖之宜,其隙则读书,讲古人所谓求其道之至者以相励也。

过永州,为吾留信次,具道其所为者。

凡士人居家孝悌恭俭,为吏祗肃。

出则信,入则厚。

足其家,不以非道;进其身,不以苟得。

时退则退,尊老无井臼之劳。

和安而益寿兄弟相友不谋食而食给不谋道而道显则谋之去进士为从事于远始也吾疑焉今也吾是焉。

别九岁而会于此,视其貌益伟,问其业益习,叩其志益坚。

於!吾宗不振久矣。

识者曰:今之世稍有人焉。

若谋之出处,庸非所谓人欤?或问管仲,孔子曰:“人也。

”谋虽不识于管仲,其为道无悖,亦可以有是名焉。

吾不智,触罪摈越、楚间六年,筑室茨草,为圃乎湘之西,穿池可以渔,种黍可以酒,甘终为永州民,又恨徒费禄食而无所答,下愧农夫,上惭王官。

追计往时咎过,日夜反覆,无一食而安于口平于心。

若是者,岂不以少好名誉,嗜味得毒,而至于是耶!用是愈贤谋之去进士为从事以足其家,终始孝悌,今虽欲羡之,岂复可得?谋在南方有令名,其所为日闻于人,吾恐谋不幸又为吾之所悔者,将已之而不能得,可若何?然谋以信厚少言,蓄其志以周于事,虽履吾迹,将不至乎吾之祸,则谋何悔之有?苟能是,虽至于大富贵,又何栗耶?振吾宗者,其惟望乎尔!
译文:
我和柳谋,(长辈)从曾祖的父亲(那代起)而不同。

柳谋比我小两岁,往日在长安,住得相距不远。

我和柳谋都很年轻,唯独看见柳谋在众人中很少说话,喜好经书,心中觉得他与众不同。

这以后我担任京兆从事,柳谋来参加进士考试,又与他相见,更加知道柳谋广泛地写文章,(经常)向(京城)外通家书。

一再不能考中,担心俸禄供养的迟缓,
放弃(考进士)离开(长安),担任广州从事。

又在邕州做辅佐官员,接连获得举荐做到御史,后来凭借智慧免职,回去安家在江陵。

大凡读书人,居住在家里孝顺长辈、敬爱兄长、恭敬、节俭,担任官吏恭谨而严肃。

出外就守信用,回家就宽厚。

使他的家富足,不凭借不合正道的手段;使自己得到提拔,不凭借苟且的手段得到。

时势要退就退,尊敬老人,(使他们)没有汲水舂米的劳苦。

和睦安详增延寿命,兄弟相互友好。

不谋求粮食而粮食充足,不设法寻求道义而道义彰显。

那么柳谋不考进士到远方担任从事,开始我对此感到疑惑,现在我认为这样做是对的。

分别九年在此相会,看他的相貌更伟岸,问他的学业更熟悉,询问他的志向更坚定。

唉!我的家族不振兴已经很久了。

有见识的人说:如今的世上稍稍有(所谓的)“人”了。

像柳谋的出仕和隐退,哪里不是所谓的“人”呢?有人问到管仲,孔子说:“(他是)‘人’。

”柳谋虽然不被管仲所知,(但是)他为道没有谬误,也可以有这种名声。

抑或又听说圣人之道,学习它一定要学成,柳谋的学业(本来已经)很好了,而(现在)又增长了学问;志向已经很专一了,而又像不足的样子。

孔子之门,不称道管仲、晏子,那么柳谋的为人,难道可以衡量吗?
我不聪明,犯罪被抛弃在越地、楚地间六年,用杂草盖房子,在湘水西面种菜,挖掘池塘可以养鱼,种植黍子可以酿酒,甘于一直做永州的百姓,又遗憾白白地花费俸禄却没有什么报答的,对下愧对农夫,对上愧对朝廷官员。

盘算思索往日的过错,日日夜夜再三考虑,没有一样吃的东西是安于口平于心的。

像这样的情况,难道不是因为年轻时喜好名誉,(就像)嗜好厚重的味道(反而)受到毒害,而至于这样吗?因此更加觉得柳谋不考进士担任从事来使他的家富足、自始至终孝顺长辈、敬重兄长是贤能的,现在虽然想要羡慕他,难道再能够做得像他这样?柳谋在南方有美好的名声,他的作为一天天地为人所知,我担心柳谋不幸又做出我的后悔的事情,想要中止它而不能够办到,怎么办?然而柳谋凭借着诚实敦厚说话不多,怀着他的志向来周密地做事,虽然踏着我的足迹,将不会犯下我的罪过,那么柳谋有什么好后悔的呢?如果能够这样,即使至于大富大贵,又害怕什么呢?振兴我们的宗
族的人,大概只能指望你了!
《送从弟谋归江陵序》
5、《送姚姬传南归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送姚姬传南归序》原文及翻译刘大櫆
送姚姬传南归序
(清)刘大櫆
原文:
古之贤人,其所以得之于天者独全,故生而向学。

不待壮而其道已成。

既老而后从事,则虽其极日夜之勤劬,亦将徒劳而鲜获。

姚君姬传,甫弱冠而堂已无所不窥,余甚畏之。

姬传,余友季和之子,其世父则南青也。

忆少时与南青游,南青年才二十,姬传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礼余至其家则太夫人必命酒饮至夜分乃罢。

其后余漂流在外,倏忽三十年,归与姬传相见,则姬传之齿,已过其尊府与余游之岁矣。

明年,余以经学应举,复至京师。

无何,则闻姬传已举于乡而来,犹未娶也。

读其所为诗赋古文,殆欲压余辈而上之,姬传之显名当世,固可前知。

独余之穷如曩时,而学殖将落,对姬传不能不慨然而叹也。

昔王丈成公童子时,其父携至京师,诸贵人见之,谓宜以第一流自待。

文成问何为第一流,诸贵人皆曰:“射策甲科,为显官。

”文成莞尔而笑,“恐第一流当为圣贤。

”诸贵人乃皆大惭。

今天既赋姬传以不世之才,而姬传又深有志于古人之不朽,其射策甲科为显官,不足为姬传道;即其区区以文章名于后世,亦非余之所望于姬传。

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以尧舜为不足为,谓之悖天,有能为尧舜之资而自谓不能,谓之漫天。

若夫拥旄仗钺,立功青海万里之外,此英雄豪杰之所为,而余以为抑其次也。

姬传试于礼部,不售而归,遂书之以为姬传赠。

【注】①姚姬传:姚鼐,字姬传。

姚鼐与方苞、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

②王文成:王守仁,明代思想家,死后谥号文成。

译文
古代的圣贤之人,他们也许是能够得到上天照顾的原因吧,所以
(他们)一生下来就爱学习,不到成年就学有所成了。

如果等到老了再去学习,那么,即使他夜以继日地用尽所有的精力去勤奋学习,也将是徒劳而无所获的。

姚鼐字姬传,刚到二十来岁就已经无所不学了,我非常敬服他。

姚鼐是我朋友季和的儿子,他的伯父就是(著名的)南青先生,回忆(我)年轻时与南青交往,(那时)南青才二十岁,姚鼐的父亲还没有长大成人,还未娶妻,姚鼐的祖母仁义恭敬很有礼节。

我(每次)到姚家去,他的祖母都一定要摆酒设宴,一直饮到半夜才散席。

此后,我一直在外漂泊,转眼间三十年(过去了),(再)回乡见到姚鼐时,这时姚鼐的年龄已经超过他父亲与我交往时的岁数了。

第二年,我因为被举荐参加博学鸿辞科考试,再次来到京师。

不久,就听说姚鼐乡试中举也来到了京城,还没有娶妻成家。

我读他所写的诗文辞赋,几乎有赶上和超过我们这辈人的势头。

姚鼐能够闻名于当世,这是本来就事先预料到的。

只有我还像以前一样穷困无知,而学问的积累增长也将衰落。

我不能不对姚鼐感慨赞叹啊。

从前王守仁小时,他父亲带他来到京城,京城的(许多)贵人见了他,都说他应该是第一流的,王守仁问什么是第一流,诸贵人说:“考中进士,做大官。

”文成微微的笑着说:“恐怕第一流的应该是圣贤之人。

”诸位贵人都非常惭愧。

现在既然上天赋予姚鼐世以稀世的才华,并且姚鼐也有志于古人的立德、立功、立言的做法,那考中进士做大官,不是姚鼐所追求的。

如果他只是凭文章出众而名传后世,也不是我对姚鼐的期望。

孟子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

”认为不值得去做尧舜,那是违背天理,有能成为尧舜的天资却说做不到,那是不尊重天理。

像那举着大旗,手持武器,统领士兵,在遥远的边疆立下战功,这是英雄豪杰们所做的,而我认为还是其次的。

姚鼐参加了礼部组织的考试,没有考中要回乡,于是我就写了这篇序把它作为礼物赠送给他
6、《送童子鸣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送童子鸣序》原文及翻译归有光
原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