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专题复习精品系列名师课件83:《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 识
线索和规兴律国
与
能
认知能力
力
如:隐性技能——观察识读图表、收集
能力
整理并获取史实信息的技能等;
历史技能 显性技能——编制图表、访谈调查、情
景表演等
二、目标的定位 新课程的目标更为明确和具体,内容上有新的突破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转变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强调学 生的自主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护好优秀文化遗产。
四、过程与方法
1、教学程序:
新课程倡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 方法,强调新型的学习方式——即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四、过程与方法
1、教学程序: 传统的教学程序 A 组织上课 B 检查复习 C 讲授新知识 D 巩固与小结 E 布置作业
教改中较流行的教学程序 A 创设情境,引起注意和兴趣 (或告知目标) B 提供指导,呈现有组织的信息 C 给活动和方法,探究新知识 D 变式练习,知识化为技能,提 供反馈与纠正 E 技能在新情境中的应用
2010历史高考专题复习 精品系列课件
83《现代中国的文 化与科技》
一、专题的认识
1、专题内容
该学习专题主要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科 学技术与文化教育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并讨论 有关的经验教训。
将本专题的学习放在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和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这一时代背景中去考察。
2、专题基本思路
科学技术的进步离不开思想文化的更 新和教育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也 有力推动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进步。
文整化事业
理顺专题内容的阶段特征。
教合育事业
科技发展
三、内容的处理
1、重点与难点
2、整合与拓展
知识内容整Βιβλιοθήκη 文学和影视作品、图片和照片
合 教学资源 图书馆资源
网络资源
社区和家庭资源
三、内容的处理 新课程的模块专题是依据时代性和
1、重点与难点 基础性原则上的精选内容;教材结
2、整合与拓展 论性表述多;历史人物脸谱化、历
破了原有的时代顺序和知识结构,使 学生在学习中会经常出现知识的漏洞,
2、整合与拓展 从而造成学习的障碍。
细化
拓 补充 展
要在纵向作适当补充,更要在横向展 开历史的内容,使不同模块内容之间 能有机联系,使之“形散而神不散”, 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历史概貌。
如:在建国初和改革开放后的文艺作品之间补充
“样板戏”的知识内容。在讲述50-60年代科技成 就时,联系20世纪中期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 联系国内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史实。
代表学校发展的不同时期的三张图片 学生活动:根据图片反映的内容,划出教育发展表格
(1)结合图片,概括出教育事业在不同阶段的成就和特征。
(2)结合图片,分析教育发展的原因和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3)结合图片,通过介绍学校知名校友(科技人才)的事迹, 让学生体会科教兴国的内涵。树立勤奋学习的理想。
如:第一课可通过截取《英雄儿女》等影视作品片段 进行有机插播,培养学生爱国之情。可精选《红岩》、 《创业史》等片段,引导学生概括和体验作品的内涵, 激发学生学英雄、学劳模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第二课可让学生通过对自己家庭或对周遍老年、中 年、青年三个年龄段人员的调查访谈,了解20世纪60 年代以来人们的受教育经历及其对教育问题的看法, 从而增强感悟。
第三课可组织学生进行角色互换的历史情景表演, 学生模拟钱学森在回国途中发表《告海外学子书》并 交流,模拟杨利伟在太空宣读《美丽的地球、美丽的 祖国》或发表感想。
显性技能:如第一课〈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让学生 参观萧山历史档案馆,并进行访谈调查。如第二课〈人 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让学生编制教育发展的图示表格。 如第三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让学生课前分组 收集著名科学家的先进事迹,课堂中作交流介绍。 隐性技能:如整合书本第二课中三副图片,设置识图题
三副图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分析成因?
并谈谈自己的人生感悟。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如:让学生通过对自己家庭或对老年、
中年、青年三个年龄段人员的调查访 谈,了解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的受 教育经历及其对教育问题的看法。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学程序 创设情景 呈现信息
给活动和指 导
活动和变式 练习
方法 历史问题的现实引入
展示图片,指导学生根据图片列出教 育发展表格 组图展示,指导学生识读图片并归纳 知识,学生讨论和发言
四、过程与方法
1、教学程序:
如教:师组无织论学采生用自何主种阅教读学几方部法不,同其时主期 具 家要趣有人在,代探于促表讨激进性一发学的下学生文对生学学作的习作品学方品的习 式,感与 的并受探 转与和究 变同认的 。学识兴或。
如:学生分组收集有关科学家的主要 2、教学方法: 事迹,在班上作分组的介绍和讨论,
材料展示,指导学生解读并解题
预期目标 指引注意,激发兴趣
学生建构知识结构
培养学生的识图和获取史 实信息能力
分析教育发展与政治和经 济发展的关系,理解科教 兴国的意义, 树立勤奋学习的理想
技能在新情 景的应用
探究:让学生通过对学校退休、在校 中年、青年三个年龄段教师的调查访 谈,了解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的受 教育经历及其对教育问题的看法。
策略:学生情感价值观的目标的达成,关键在于促 进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和交流。
专题式内容设置能更突出地体现历史
三、内容的发处展过理程中规律性和线索性。
专题教学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有一定的 1、重点与难点(教矛学盾指。导意见)
2、内整容合与拓展建国初
文革期间 改革开放以来
知识成内就容 特分征阶段成去就整合特内征容,按成时就 间顺特序征
教学中应注意理顺思想文化和教育发 展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理顺文化科技 发展与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关系。
二、目标的定位
新课程的目标更为明确和具体,内容上有新的突破
史实
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是历史教学中
知识 概念 形成认知结构的中心环节。
内容
如:“双百”方针、“双为”方向、科教
知 识
线索和规兴律国
与 策略:1、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其各种本质特征—把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增 强对教育发展的认识,激 发立志努力学习,报效国 家的理想
(师)设问:我们学校是何时建校的?
(生):1954年。
(师):对,同学们,回忆学过的知识,可知道 1954年发生在我国政治领域里的一件大事?
(生):54宪法。
(师):对,1954年我国通过并实施了第一部宪法, 宪法明确规定了新中国教育的法则和方针。我国的 教育事业便迅速发展起来了。——人民教育事业的 发展
细化
史事件结论化、历史方法程式化、
拓
历史情感边缘化。
展 如:历史人物。历史人物的一举一动,所作所 为会对历史造成或正面或反面的影响,让学生 以这些不争的史实为镜鉴,能逐渐认识到——
我应该如何学习,应该如何生存,应该如何做 人。(钱学森、杨利伟)
三、内容的处理 模块专题教学跨度大、延续性强,打
1、重点与难点
三、内容的处理
新课程增加了与学生社会生活和现实 1、重点与难点 经验联系的内容。致力于培养学生用
2、整合与拓展 历史的眼光去审视人与人、人与自然、
细化
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能力。
拓 补充
如:文革期间发生的“破四旧”事件
展
与现实我们大力提倡中华传统文化进
关注现实 行联系,反思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进而联系生活,谈谈如何才能有效保
能 力
握其整体和内在的联系(如: “双百”方针)
2、概念的转移:上层概念—下层概念
3、概念体系的形成:相关、相对、并列、从属概念
二、目标的定位
新课程的目标更为明确和具体,内容上有新的突破
史实
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是历史教学中
知识 概念 形成认知结构的中心环节。
内容
如:“双百”方针、“双为”方向、科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