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句话有科学依据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句话有科学依据吗?
柴火煮饭 02-18 17:46
73赞

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作为一名医生,我的回答是如此。

而且我还经常对亲友、患者们说,那些免疫力低下、容易感冒、过敏的人群大都和吃穿太讲究有关。

呵呵,我能从他们的眼神、表情中看到他们对这句话是出自于一个皮肤科医生之口的诧异。

不是说病从口入吗?咋我这个医生这么不讲卫生啊!
我笑着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和“病从口入”是辩证的统一,两者不矛盾。

如果一个医生真正学懂了医学免疫学,就会知道这句老祖宗留下的俗话中包含的科学精神。

人的免疫力从哪里来?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提醒大家关注一下这样的一个生活常识:自然界的野生动物、野生的花花草草风吹雨打却生生不息,温室里的花朵、家养的观赏植物却经常莫名其妙的枯萎,农村的孩子经常在山野之间肆意疯跑,吃穿没有那么干净、讲究却不容易生病,城里的孩子越是娇生惯养、讲究卫生,越是稍有气候环境变化就要感冒发烧。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人的免疫力,并不是从营养中直接获得的,而是依靠人体内外的各种抗原刺激,激发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

这些抗原中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等)的组成成分和代谢物。

没有它们的刺激,人体就不能获得特异性的免疫力。

当极少量的细菌、病毒反复刺激机体后,这些免疫系统就会针对它们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当有大量的细菌、病毒侵入时,就可以迅速动员,做到针对性防御。

在这里,这些极少量的细菌、病毒相当于给人体起了打“疫苗”的作用。

如果人体的内外环境长期处于“干净”状态,一方面不能动员人体的正常防御系统,另一方面人体的防御系统长期处于
“休眠”状态也会造成免疫功能紊乱,导致不识别“侵入者”或者“敌我不分”,造成各种错误的免疫排斥、抑制、过敏等。

我们老祖宗的“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说法,它的核心就是饮食不要太讲究,这样反而能维护我们的健康。

这和我们现代免疫学理论是相通的,是可以科学解释的。

当然,不干不净,不是说腐败变质的食品也能吃,而是说日常的食品不必做到无菌的清洁程度,不要太刻意地去没完没了的清洗、消毒,有些人爱干净爱到了洁癖的程度,对食物清洁的要求到了苛求的地步,这样并不好。

当然,也不要走到另外一个极端,把“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当做不讲卫生的借口,刻意地去不干净,为了不干净而不干净,这也是不可取的。

35评论
童心138779091 8小时前
30赞

这是不争的事实,过去农村人在地里摘下西红柿,茄子,黄瓜,水果等,直接就吃,根本不洗,没见过谁因此得病。

换作城里人就不行了。

因为城里人太讲卫生,身体缺乏免疫力。

同样,流浪汉能吃垃圾筒里的烂食,喝脏水沟里的水,也不得病,他们的免疫力更强。

所以人不要太娇气,娇气了反而更容易患病。

10评论
欧德修 7小时前
2赞

这道题目让我想起一道题目,我们大学的时候,老师讲了他考研的流行病学的试卷,就一道题目,一位老大爷说:你们都说要讲卫生,讲卫生,可是我不讲卫生,也没有生病呀,请你用流行病学的观点反驳他。

这道题,一百分,当初老师出题目任性吧?,如果感兴趣的,也可以用流行病学的观点反驳他。

3评论
我家金毛叫多多 7小时前
6赞

小孩没养过,但养过狗,家里的大金毛从小就被我当土狗养,除了致命的那些东西外啥都吃,从小到大一次病没生过,长的还壮,大冬天的人自己溜冰玩掉湖里了,捞上来也没给它擦干,直接关房顶上一上午,到了中午放下来,也没感冒跟啥事没有似的,所以啊生活不能太讲究,来张掉湖里后的照片
评论
嵩林 6小时前
0赞

“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是很多人为自己不讲究个人卫生找的借口,更普遍的说法应该是“不干不净不得病”。

既然是借口,这种说法当然是错误的,“讲究卫生、预防疾病”才是人所皆知健康常识。

然而,近年来“不干不净不得病”这种说法又开始流传,并宣称获得被称之为“卫生假说”的科学理论的支持。

这是真的吗?
不干不净不得病?假!
这当然是假的。

历史上看,直到进入本世纪之前,人类健康和生命最大的威胁来自于以细菌、病毒和寄生虫为主的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其中,传染性强的烈性感染性疾病的流行往往造成大面积人口的减少,甚至在某个阶段某个地区造成灭绝性灾难,这些烈性传染病也常被称为瘟疫。

近现代以来,医学迅速发展,显微镜的发明和应用,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消毒方法的建立,公共卫生理论和设施的发展完善,以及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抗病毒药以及预防接种的普及,使得感染性疾病已经不再是人类健康最主要的威胁,而是代之以心血管病、癌症、糖尿病等慢性非感染性疾病。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感染性疾病会销声匿迹。

恰恰相反,它们从未停止过侵袭,甚至随时会发起猛烈进攻。

几十年来艾滋病一直挥之不去,古老的结核病近年来又有死灰复燃迹象,今年非洲地区爆发的埃博拉疫情震撼世界。

就国内而言,近年来,从“非典”、“甲流”到“禽流感”,一次次冲击着人们的心脏。

在刚刚过去的10月份,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屠呦呦
和其他两位科学家,以褒奖他们发明的治疗寄生虫新疗法。

近日,广东地铁检出所谓“超级细菌”(实际上是一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尚不能称为超级细菌)说明危害性感染威胁就在我们身边。

就在10月30日,世卫组织宣布全球约三分之二的50岁以下人口感染引起口周和生殖器疱疹的I型和II型人乳头状瘤病毒。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感染率普遍超过75%,非洲地区更是超过80%,而公共卫生发达的欧美地区普遍在40~50%之间。

日常人们最常患的感冒和感染性腹泻也同样是感染病原微生物的结果。

9月份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2013”为我们提供目前全球范围内人类健康威胁的概貌。

研究发现,与1990年比较,虽然不安全用水、卫生设施不足和不使用肥皂洗手等因素造成的疾病负担有所下降,但是仍高居所有危险因素的前十位,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仍位居三甲。

可见,感染性疾病仍然是我们健康的重大威胁。

我们知道,防治感染性疾病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切断感染途径。

对于大多数人类感染性疾病而言,讲究个人卫生是切断感染途径的最有效方法。

因此,所谓不干不净不得病的说法是十分错误的。

那么,有人宣称的“不干不净不得病”的科学依据,即所谓“卫生假说”又是怎么回事呢?
“卫生假说”
近几十年来,在西方国家过敏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显著升高。

比如,1964年~1990年间苏格兰和澳大利亚儿童哮喘患病率分别增加56%和59%;1980年~2003年间美国儿童哮喘患病率增加了
38%。

其他常见的自身免疫疾病,像炎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罗恩氏病、1型糖尿病和多发性硬化症等也显著增加。

这些都属于免疫介导的疾病,免疫失调的原因不外乎遗传和环境因素。

遗传基础短期内不可能发生重大变化,因此人们将研究重点放在了环境因素上。

英国流行病学家斯特拉坎通过对超过17000名出生于1958年儿童23年的队列研究,观察到家庭中兄弟姐妹数量与花粉症和湿疹的发病率呈负相关关系,尤其是家中有哥哥姐姐的儿童更容易获得保护。

他得出结论认为,生命早期一定“暴露窗口”年龄接触到由其他成员带来的微生物的感染有助于过敏性疾病的预防。

他的这项研究发表在1989年的《英国医学杂志》上,并提出他著名的“卫生假说”(“HygieneHypothesis”,HH)。

该理论认为,工业化国家公共卫生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减少了生命早期婴幼儿和儿童暴露于某些感染性微生物和寄生虫的机会,而这些微生物和寄生虫可以通过分泌某些物质作用于人体免疫系统形成人体对它们的免疫耐受,与人体实现“和谐共处、共生共存”。

生命早期缺乏或减少这些微生物和寄生虫的感染,将导致免疫耐受建立的缺陷,从而增加发展过敏性和自体免疫疾病的机会。

斯特拉坎的卫生假说引发人们广泛的研究兴趣。

随后广泛的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研究证据为这种假说提供了支持,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人们发现,早在1968年,格林伍德就观察到尼日利亚人中自身免疫性疾病非常罕见,并认为多种寄生虫感染有助于免疫调节抑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展。

在非洲、南美洲和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发现,寄生虫感染,特别是肠道蠕虫的感染与过敏性疾病患病率成反比关系。

相反,抗寄生虫治疗可以导致过敏性疾病的增加。

研究还发现家养宠物对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发生也有保护作用。

最近的一项包括36份研究的荟萃分析报道,接触宠物,特别是狗,降低婴儿或儿童特应性皮炎的发生风险。

今年1月份发表的一项由斯特拉坎领衔的、涉及52个国家超过50
万儿童的广泛的国际研究进一步证实,花粉症或湿疹风险与兄弟姐妹总数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而且这种关联是在较富裕的国家更明显。

为卫生假说提供更为坚实的证据支持、
不仅限于过敏性疾病,研究也发现,生命早期感染微生物和寄生虫有助于减少诸如炎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罗恩氏病、1型糖尿病和多发性硬化症等慢性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

但是,一些反向证据为“卫生假说”出了难题。

并不是生命早期的所有感染都可以对过敏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保护。

相反,现代大多数儿童期最常见的感染如麻疹、腮腺炎和水痘等不但没有产生保护作用,甚至经常触发它们。

比如,大量研究证据证明,婴幼儿期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增加儿童哮喘的风险。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老朋友假说”
2003年,格雷厄姆鲁克提出了“老朋友假说”(“old friends hypothesis” )为儿童期微生物暴露和炎症性疾病发生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一个更合理的解释。

这种假说认为,在大约10000年前进入新石器时期之前,人类以小群落狩猎、采摘和捡拾为生,接触大量野生动物、植物和腐肉,因此早期人类肠道含有大量寄生虫、病毒、细菌及其他各种微生物株群。

这些微生物的存在不是为了杀死宿主,而是为自己找一个生存栖息地。

长期的博弈在人类与这些微生物间建立起了共栖共生的关系。

这些微生物为了防止宿主对自己痛下杀手,在数以千年的漫长过程中通过释放一些物质来抑制人体的免疫反应形成对于自己的免疫豁免和耐受。

进入新石器时代,社会群体扩大形成永久性的社区,人类转向农耕和驯养家畜为主的生产方式。

这时,人类更多地接触到牲畜粪便,其中含有的微生物通过饮用水广泛传播,导致肠道主要微生物大规模的变化,从而完成“第1次流行病学转变”。

可以相信在此期间,象霍乱、鼠疫、斑疹伤寒等传染病首先开发并迅速蔓延。

“第2次流行病学转变”发生在19世纪发达国家工业革命开始,经济生活的巨大变化,城市化的迅速普及,动物主要被置于城市外畜
养,饮用水等卫生设施的发展和个人卫生改善,肠道微生物做出顺应性变化。

尤其是肠道蠕虫被迅速消灭,与人类携手共度数千年的这些“老朋友”被清除,他们对于人体免疫系统的抑制也就减弱或者消失,从而放肆了人体免疫系统,造成了过敏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开发和蔓延。

不像那些与人类和平共同进化的“老朋友”,新石器时代以后新入侵的微生物,它们具有杀死宿主的企图和能力,因而诱发强烈的免疫反应产生,因此与“老朋友”相反,这些“新敌人”不但不会抑制免疫反应形成免疫耐受,反而会诱发强烈的免疫反应,诱发过敏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比如儿童期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往往增加儿童哮喘的风险。

免疫耐受机制
这种免疫耐受的建立涉及多种途径和复杂的机制。

这里仅就研究相对深入的肠道寄生虫对于宿主的免疫反应的调节图示如下(高度专业的内容,读者可以跳过):
有细心的读者或许会发出疑问:免疫反应的最终是由具有抗原性的免疫原触发,这种免疫耐受针对的仅仅是寄生虫或者其他感染微生物的抗原成分,与其他过敏或自身免疫反应又有什么必然联系呢?
最后一块拼图
10月29日发表在《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为这种理论完成了最后的拼图。

英国的研究人员利用计算机程
序对数据库中检索出的已知介导过敏反应的IgE抗体相对应的2712种蛋白质抗原,与来自31种寄生虫的超过7万种蛋白质进行了比较。

发现2445种寄生虫的蛋白质在氨基酸序列和3D结构与已知能导致过敏的蛋白质非常相似。

例如来自曼氏血吸虫(Schistosoma mansoni)的一种蛋白的部分结构就与能导致过敏的桦树花粉中的一种蛋白高度相似。

研究人员还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两种蛋白之间的确存在交叉免疫反应。

既然来自植物或其他来源的蛋白质与寄生虫来源蛋白质之间存在交叉免疫反应,那么人类对于长期进化过程中共生共栖的“老朋友”形成的免疫耐受同样适用于具有相同抗原性的其他蛋白质。

相反,没有建立起这种免疫耐受的人就容易对这些抗原产生过敏反应。

综上所述,虽然说某些过敏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与“过分”干净相关。

但是,不讲究个人卫生的“不干不净“却会招致更多、更严重、可以产生更大危害,甚至是致命性感染性疾病。

因此,“不干不净不得病”的说法是对“卫生假说”的歪曲,是错误的。

(作者:挣脱枷锁的囚徒医学硕士)
评论
灰太狼44967765 4小时前
0赞

这与“以毒攻毒”,甚至于锻炼身体异曲同功吧?无非都是加强身体的免疫力。

但是否科学,则见仁见智了。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说的是我们现代所谓科学,尤其是生命/医学科学,对人体的了解还是非常有限的,更近于盲人摸象。

更高一级的科学形态肯定存在,比方说建立在对人体系统运行认知上的“科学”。

因此,不干不净,对人体系统的某个局部可能带来伤害,但对于整体系统则可能是有益的。

但基于认知的局限,并没有多少所谓现代科学的实证意义,也因此可以说没有“科技”依据吧。

评论
糊涂-先生 8小时前
7赞

当然有科学依据了。

1,人的身体对病毒是有相当耐受性的,偶尔吃不干不净的东西,不会导致生病,反而会增加身体免疫力;
2,人们不能保证每次吃进去的东西都是干净的,为了避免少生病,偶尔适当吃一些不干不净的东西就非常必须了。

3,不干不净的东西,自然烈度上不能过了,剂量上也不能多了,频率上也要适中,要因人而异又要因时而异,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1评论
和风细语言 9小时前
8赞

人如果生病,与其自身免疫力、个人的饮食卫生和平常的身体锻练等多方面有相当大的联系的!
再谈到“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个话题,任何的食物、特别是生冷食品,你不注意饮食卫生,病从口入也不是没有可能,虽然你眼睛看不到污染病菌,但显微镜下细小的病菌病毒看到更可怕,如果人的抵抗免疫下低下,吃了不干不净的食物,疾病自然不可避免的发生。

所以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评论
民科尖兵 4小时前
0赞

这句话有很大的局限性,我对其研究的水平居世界前列,不绕弯,直接说。

世间万物,其发展不外乎时间(过程)、速度(烈度)、功率(质变临界点)。

时间越长、速度越快,做的功越多,但这是二者在超过质变临界点才会发生的事。

你追汽车,用的时间再长,跑得再快,也追不上,因为达不到质变临界点。

宇宙兴衰、人的寿命、电池寿命……各式各样的事物,概莫能外。

先以“不干不净,吃了没病”为例。

首先要搞清的是质变临界点,什么样的损伤才算永久性、功能性的损伤。

你把致病菌吞下,致病菌被唾液溶解了,被胃酸腐蚀了,被肠壁挡住了,被巨噬细胞吃掉了,不但没有造成伤害,还刺激和加强了身体机能,这就是损伤没有达到致病临界点,就不会引起疾病。

当致病菌增多了,加强了,中和了唾液,对胃酸耐受了,突破了肠壁,繁殖力超过了巨噬细胞的限度,人体出现炎症,造成器官的不可逆损伤、后遗症。

出现这种状况,“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就不成立了。

我们再探讨如何给电池充电。

一般而言,电量在80%左右是电池最健康的状态,过满损害电池元件寿命,过少则降低贮电能力。

要掌握最佳充电方式,就要了解电池对电量的耐受能力,尽量多充电又不损害电池。

大体可以这样做:平时及时充电,尽量充至80%~90%(标值虚的充到100%),这样延长使用寿命;定期每月一次彻底充放电,即连续充电24小时,用电至0%并保持5小时左右,这样维持电量上限。

如此既保证电池高性能,又给予其充分的恢复时间。

以上只是信手拈来两例。

所谓一张一驰,文武之道,了解这种原理,对于我们洞察事件进程,正确把握处理问题的分寸,是极有帮助的。

评论
小欣欣喜 3小时前
1赞

“不干不净,吃了没病”,从字面上说肯定是不对的。

但我们生话在这个世界里细菌病毒无时无刻地客观存在,是人去适应这个世界还是刻意去营造一个无菌小环境,生命是在不断和自然界抗争中进步,短时间的刻意回避只能减弱你免疫力,过度用药也会抑制自然产生的防疫功能,所以我不能简单地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人讲究卫生是必须的,但不要过份地追求无菌状态和过度医疗。

评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