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阴病常用方剂学习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厥阴病常用方剂学习总结
通常我们说,用经方治病或者调理亚健康体质,大约是照着这样的顺序:
0.外感表症(没有就忽略)
1.先治厥阴;2.再打瘀血;
3.治痰饮和水毒;
4.补阳(治水毒也可以同步)
注:
4-1.肾水不足的人、先补足肾水再补阳免得干烧;
4-2.水毒湿气卡关的人可同时去湿;
4-3.一般被认作阳虚、寒底体质的人要分辨清楚他是真的有寒(睡着了还会脚冷到把自己冻醒)还是自律神经紧张型(醒着手脚冰冷,睡着了会暖回来)的寒,自律神经型的是用龙牡剂/柴胡剂为主,不一定用姜桂附。
我以为这样说大家应该懂才对,但再想一想,才发觉关于先治厥阴的方法,还是得讲仔细一些才行。
因为三阴同病的情况下厥阴如果不调好,其他两个就调不好。
可能病人一补就上火、一清就虚死,甚至瘀血也不能治,今天用破瘀药化开了,下周马上又瘀回来。
因此,治厥阴病,在顺序上,必需放在第一顺位才行。
可是目前网上大多数讲伤寒论的名家们,在讲到厥阴病的时候要么是照本宣科的背书,要么就是见解都不相同。
郝万山老师曾经说过:在公认最权威的的第五版中医教材中,其他五经的病都有本症和变症的解释和举例,唯独到了厥阴篇,稀里糊涂一带而过。
他去质问教材的编辑人员,得到的回答是“大家意见都不统一,没法写”。
其实这也难怪,可能在二十年以前,真正见过厥阴病人的医生也不多,所以积累的临床医案也不够。
但是时代发展很快,过去五六十岁才得的病如今二十多岁就可以得了,这一切还得归功于科技的发展。
在这个大趋势下,厥阴病的患者也是非常普遍,并且这种体质(阴实化火)又是最容易养出癌症的。
若你的身体整个就是一个厥阴病的平
台,那么有经验的中医师,多半会想尽办法躲开你的挂号,或设法嘲讽、让你翻脸而弃他而去,因为不想在你身上花无用功。
所以你如果学不会自己搞,你找什么神医当靠山,也很可能靠山会趁半夜就愚公移山跑路了,你不靠自己是不行的。
在此前题之下,谈什么中医好、中医有效?医生只顾着处理病人翻脸都忙不过来了,哪里还会有以临床疗效为中医扬名立万、为中医发声的机会呢?
这年头厥阴病体质的人大多都因为不健康的作息规律和心智模式。
比如:白天宅在家里或者坐办公室,没有足够的运动量和阳光照射,此为伤阳。
晚上各种胡思乱想求而不得而熬夜,此为伤阴。
厥阴病的特征就是阴阳俱虚到一定程度导致了阴阳分裂。
厥阴风木的风这个字,曾经困扰了我很久,有说病毒的,有说外邪的,最后我明白了,风其实就是流动性。
人体和大自然一样,寒热之间的流动,湿燥之间的流动,都是靠风,所以厥阴风木之气的功能就是黏合阴阳的黏胶。
其实人体寒热的两极,就是心火和肾水,寒热的调剂都靠它们两个的协调,这个是身体最深层的调节原理,在外部表现上,皮肤是最大的散热器官,身体产生的多余的热主要从这里散发,然后排第二是肺,肺也是散热的主要方向,剩下的就是大小便膀胱大肠了,而身体的产热主要来自于肌肉的活动,包括消化器官的蠕动,然后是肝脏大脑这些耗能大户。
实际上任何位置一旦有寒热的不平衡,他们之间就会有热传导,就会有流通,就会有“风”产生。
那么厥阴病,其实就是这个流通性出了问题,症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寒热错杂。
因为当人体虚弱到一定程度时,体内阴阳失衡,阳升而郁,阴沉而寒(像自然现象那样,没有了约束热自然的就向上走,寒向下沉),进一步加重热的地方会更热,寒的地方会更寒,从身体的整体来看,容易出现的是上热下寒或者外寒里热的格局,这个上热是郁热不是实热,下面的寒才是实打实真正的阴寒,而四肢厥逆其实是四肢寒,躯干热。
所以三阴同病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先治少阴呢,因为少阴的一头是心火,一头是肾水,在厥阴的格局下滋阴会导致肾水更寒,温阳会导致心火更旺,阴阳分裂的情况会更加严重,就使得少
阴的调整进行不下去了。
很多医生不知道厥阴病,用时方辩证,见到上焦有热,有痰湿就当成湿热来治,误人久已。
我觉得,如果是女生,应该会比男生更有病识感,因为生理期的状况,会提供很好的辨证佐证。
而男生的厥阴病,常常人就闷闷的,等到有什么状况时,已经是大肠癌了。
因为在厥阴病条目里,消渴,你不一定会有,气上撞心,不一定会有,心中疼热,也不一定会有,这个就像少阳病提纲说的一样,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是但见一证便是。
而临床最可能遇见的症状是饥而不欲食,胃感觉到饿,但是并不想吃饭,这是脾和胃阴阳分裂的表现。
所以厥阴病有时候不好辩证,看起来很像杂病,不过脉象上都偏细弱,总体偏虚,有时候个别地方会淤堵产生实邪,但这个实邪的反应不会特别激烈。
接下来,我就具体谈谈厥阴病几个常用的汤证,以及它们可使用的辨证点。
1.当归四逆汤加萸姜附。
其实整个厥阴的病,都是因为厥阴风木之气的流动性障碍导致的寒热分布异常,那么基本身体会形成这样的框架:上热下寒的,里热外寒的,里寒外热的,内外俱热的,整体都寒的等。
不过寒热湿燥这些都是表象,跟西医测量血压,心跳,血流,验尿验血是一个意思,我们要通过这些来推测观察不到的流通性问题。
当归四逆汤就属于整体都寒的这个方向,这个寒是来自于肝肾的寒,接着血寒了血管就会收缩,而毛细血管就会缩到连血红细胞都过不去了,那么在人体末梢,就会出现温度不够的症状,手指尖脚趾尖冰凉,代表体内有久寒,脉会几乎把不出来般地细弱。
这就是当归四逆汤加萸姜附证的主要辩证点,如果不是久寒可以把萸姜附改成参附。
其实所谓久寒,就是内部脏腑器官有些毛细血管要么不通畅,要么收缩的比较窄,太窄的这些,供血就不足,那么机体不能正常工作,能量不足,也就是一片寒相了,要疏通这些地方,那么药效必须走到这些地方才行。
吴茱萸的这种独特气味,辛辣味和花椒有点像,但是花椒的气味比较轻灵,吴茱萸就比较重浊,所以就容易往里走,就像辣椒会走到大肠一样,吴茱萸也
是往下往里走,走到胃,大肠,五脏这些地方,就会疏通这些组织的血管。
而生姜和干姜不同,干姜还是热小肠,温脾阳,而生姜更重要的作用是推动水往上往外走,这一点在真武汤中很明显,生姜的气是散的,这个水就会从小肠进入静脉,从静脉到动脉,然后到组织液,细胞,然后推动水从汗孔散发掉,当然不可能都散掉,但是有助于发汗。
总的来说,这个汤剂的可用辩证点如下:
①,日常生活中手脚特别容易冰冷的人,手指特别冷的状况?如果有手指特别冷,就用这个汤。
如果没有,而是整段手腕、小腿平均发冷的,就是以附子为主的少阴病四逆汤之类。
②,生理期痛的时候,或是阴道有感染的时候,手指有没有比手掌要冷上一些?而脉就特别偏细弱。
③,如果是感冒直中厥阴或传厥阴的状况,往往最明显的不舒服,是腹部单侧或两侧闷闷痛痛的,不是剧痛,但闷胀感整得你好烦好烦、心神不宁………因此,往往这时候,你就会专注在腹部的难受,而忘记去注意有没有手指冰冷、脉细欲绝的主证了。
因此,很多慢性的盆腔卵巢疾患、甚至是急性初起的阑尾炎,如果有手指冰冷、脉细欲绝的这个主证,要先用当归四逆加味汤治这个,先把能量的身体经脉接顺了,有形的肉体才有好转的机会。
否则有些人肓肠炎用够了抗生素,结果还是爆成腹膜炎死了;有些人妇科感染用尽了各种昂贵自费抗生素,还是完全无一丝丝好转………关键都在于这个没有先治好厥阴能量这件事。
④,肌肉特别扎实死硬,简称肉肥:
因为能量不足,而代偿性地多长的胸肌、膀子肉,就像一块块盔甲那样硬梆梆挂在身上(但有的人会误以为是他练健身特别有成效,肌肉好会长。
但这种人,感冒几乎都是直中少阴,扁桃体先痛起来;以此为分辨点),如果是整个体态上的肉肥,就不定会有手指冰冷、脉细欲绝的主证可抓了;但,肌肉大得丑,肉眼是可以看得出来的。
长期少量服用这个汤(但要忌绝生冷和冰饮料),肌肉会变小块、变柔软,形状线条也会变美。
而基于同一种原理而发生的子宫肌瘤,就通常同时会有手指冰冷、脉细欲绝的主证可抓。
这种肌瘤,你只用化瘀的桂枝茯茯丸什么的,就打不动它;所以我才常说要“先治厥阴,才能再治瘀血”。
而这种当归四逆加味汤治疗肌瘤的过程,它是先会变得更大,然后才会变软而散去,很多人过程中看到一治反而尺寸变大了,会吓到停药,以为医坏了;但你如果摸得出它有变软,就不是医坏。
也可以同时搭配桂枝茯苓丸,如果是附件有囊泡,搭配专门抽痰的指迷茯苓丸。
⑤.其实临床时,比较有经验的老手,只看一眼,就会知道要开当归四逆加味汤了!因为这种体质的人,讲玄一点是面带青气;讲白一点就是,时不时就会露出一种“我怎么可能会有错”的超自信的煞气加霸气的表情,居高临下地瞪你一眼。
2.乌梅丸:厥阴病的提纲代表方。
它属于阴阳分裂不在单条的经络,而是上下表里脱开型的(上热下寒)。
乌梅丸的脉微其实很好把,就是很难摸到脉,不仅仅是手腕,其他动脉血管流经的地方也是偏弱的无力的,厥阴和少阴有问题,就会出现脉细脉微,血管内血液不充盈而且心脏的搏动变弱。
在脉微的前提下还会有烦躁,原因一个是我们所说的心火,一个情况就是胃热。
其实上热下寒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六腑偏热,五脏偏寒。
乌梅丸症在现代人中很常见,一个是情志导致的,抑郁焦虑问题引起的,一个是从脾胃病传过来的,就是原先是泻心汤的症,胃热而脾寒,脾胃不协调,再进一步就是胆胃都热,肝脾都寒,再进一步就是心胆胃热,肝脾肾寒,通常头面部觉得热,有上火的热像,比如慢性咽炎,溃疡,眼干等等,但是不能吃冷的,不消化,而且容易拉肚子,喜欢吃热的,稍微吃不对,或者吹着点风就拉稀,肠易激综合征有部分就是厥阴病。
关于乌梅的敛阳入阴的功能,就是说我们身体下腹腔的能量是不足的,而上腹和胸腔部分能量又过多,单纯的把多余的砍掉,再花力气把不足的补起来是一种能量上的浪费,所以采取把上面的能量拉入到下面的方式,是非常经济的,也符合人体寒热的流动性。
同理,乌
梅白糖汤也是体现这一功能的方剂,就乌梅和白糖两味药,夏天可以作为解暑的饮品,而温病发热的时候,它也能把外边的热拉回到体内,重新调整内外的热平衡后,发热也就停止了。
使用乌梅丸辩证时可注意这几点:
①,饥而不欲食,这是所谓「胃热脾寒一消化道的蠕动的是偏急偏快的,所以会有胃酸分泌的那种饿感,但因为消化吸收能力几乎都停工没开机,所以食物一到嘴边,就又一肚子的不畅快,有点吃不下去。
古时候闹蛔虫的小朋友常是挂这个证,所以乌梅丸多半被当成打虫药;但今天这样体质的大人还不少,不需要有寄生虫。
②,上痛颠顶、下痛阴部。
乌梅丸的阴阳分裂,常常主证点在百会和会阴,当然,同时上下两处一起痛的人倒是不那么多,但非感染发炎、却时而阴部抽痛的(不分男女),常常是需要用这个方子调理体质。
③,刮除已入膏肓之病。
「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也是乌梅的的主证,一股烫烫的感觉好像心口这里打翻一碗热汤一样。
不过今日临床,见得就少一些。
倪海厦先生曾经提出,舌根一小块黄苔怎都
去不掉,可能是心包周围黏住一层热痰刮不
掉,而这样的人,可能会同时糖尿病、心脏
病、高血压都有。
而陈潮祖教授的医案也曾
经有一则,说是牛皮癣患者,他用乌梅丸的
汤剂刮除了深入皮下的湿气,才治好的。
厥阴区块,算是疾病可以藏匿的最里面一层,所以这个战场,用张仲景的方子对着症状比较容易开药,也很考验人诊病的功力。
④,一条肝经力道不足。
乌梅,是最直补厥阴风木之气的药了。
肝经的力道不够,有下面几个指征:
A 肝脏排毒功能不够。
有的人,他身上总是长好多疱疱什么的,看起来颇不干净,但是,又不是青春痘那种旺盛发炎抢着冒头的那种,
而是不上不下不进不退的暗疮型。
这种情况,要排毒快些,一次性的委中放血,还相当立竿见影。
但要能不再又累积毒素,就还是要长期用乌梅丸,把肝经修补好。
有人在这药起效时,会排出黑色的大便。
不过要区别一下:如果是脸上痘痘冒得好旺盛,明显是上火,再加上膝盖摸起来却冰冷,那就是阳不入阴的肾气丸证了。
B 胃下垂加「侧腹痛。
一般杂病的胃下
垂,多半是组织积蓄了痰饮而胃过重,这种
的,胃部会有点凸凸的,用的是枳壳加苍术
(枳术汤)、或者再加黄芪的组合。
但要用乌梅丸这种的,是「肝主筋的筋无力,吊不住这个胃,所以胃并不肥大,但下垂时有扯到筋的上腹两侧疼痛感。
C 非寒非热的阴道感染、下腹腔免疫力低
落。
如果是热证,那是用白头翁汤。
女科的话,那种发炎的烧灼热痛感蛮明显的,用了这个汤,那股热气会被推上来到期门穴的位置散掉;如果是男科,急性的阿米巴痢疾和细菌性痢疾,通常肛门和直肠都会肿肿塞塞的,所以会有里急后重(拉完了还觉得是不是没拉干净)的感觉。
如果是寒证的,就是当归四逆加味汤了。
而乌梅丸的这个属于寒热错杂,如果是阴道感染,有时是不怎么彻痛,但那痛每「抽一下时,你都觉得酸得纠心,烦得不得了;或者烦的比痛的时候居多。
而如果是男科,那就是长期的大便不成形,
黏黏的,偏臭,微微有一点烫屁股,这种肠道长期免疫低落,不良菌落总在繁殖不休的
状态,拖得久了,常常就变大肠癌了。
对了,乌梅丸空腹吃会有一点刮胃,比较适合的,是饭前吃,一吃药就吃饭去压它;有饭压的情况,梧桐子大的小丸,吃超过十颗也不会难受。
3.肾气丸:阳气不入于三阴经(里热外寒),从这样的角度看待
肾气丸的疾病框架,的确可以归类于厥阴病的范畴。
这个框架和上热下寒的乌梅丸症有点接近,但是又有点些微的不同。
乌梅丸是热像比较明显,而肾气丸的热像不明显,偏向于内部的炎症,或虚性的头面部的慢性炎症。
这个方子治牙髓炎,效果很好,牙髓炎就是那种热闷在里面出不来了,能发出来的一般是阳症。
上文提到温病的乌梅白糖汤,它的里寒外热属于症状比较剧烈的情况,也属于阳症,差不多是太阳热阳明寒这么个意思。
而到了厥阴病的阴症,就变成了少阴心的热,和少阴肾的寒,形成了这么一个里寒外热,说是热,其实是虚热,比如糖尿病,上消渴而下尿崩,这也是阳气都浮上去烧上半身,而下半身能量都空掉了的状态。
因为肾水的不足,导致心火偏旺,而肾阳不足肾气会衰减,肾阴不足肾气也会衰减,这取决于最弱的那一环,而到了厥阴病肯定就是肾阴阳两虚了,可即使在两虚的情况下,仍然有阴虚多一点和阳虚多一点的差别。
中医的理论有个基础就是阴阳互根,物质和能量构成差别不能太大,能量如果多了,那么就开始烧灼物质,而可烧灼的物质变少后,转化的能量也在变少,但是只要在烧灼,那么依然是阳盛阴虚这么一个状态,至于为什么会产生烧灼,有一个原因就是器官所存在的环境过热,这个过热有可能是能量过多导致的(阳亢),散热不畅导致的(湿热),或者机能不足过劳导致的(虚热),总之这个地方产生了热像,需要我们做出调整,如果是过度的,那么我们抑制,如果是不足的,那么我们补充,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
所以,肾气丸这个证是虚症,需要我们来补,既要补阴也要补阳,但是需要注意他们的比例。
先说肾阴虚方向:肾有热,心也有热,这种偏向于上下都热,也会导致流动性障碍,原先上部的热是需要到下部的,但是因为下部已经够热了,上下温差不足,他们的传导就出问题,本来该下来的,下不来了,这个就成了风的反面,暑,温差不够不流动了,就像夏天,我们人体要往外散发热量,但是外部环境也热啊,这个热就很容易散不出去,迫不得已使用出汗的方式来散热。
这时候使用肾气丸的时候我们就需要调整,比如地黄要用生地,或者加用玄参来清上热,加车前子来利尿,和出汗散热是一个道理,如果下
面热的太严重就需要加知母黄柏,这是知柏地黄丸的用法。
再说偏向于肾阳虚的,这就类似于寒格,下部太冷,阴阳互根里物质的成分多而能量的部分少,下部的机能取决于水桶最短的那一块,有多少能量也就只能燃烧多少物质,转化生成的能量就是不足的,勉强能维持自身的器官存活,那么肾水上输于心的肾功能就不足,心火就会干烧。
其实前面肾阴虚的情况,心火也是干烧的,身体细胞需要的物质供给也是不足,所以即使是肾阴虚方向,附子和桂枝是一定不能少的。
不能因为有热就去掉他们,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吃六味地黄或者知柏地黄丸效果没有肾气丸好,因为上部的这种热,导致的问题通常是慢性炎症,比如慢性咽炎,这个上面的热,一直用清热药却一直都有热,关键不在上面,而在下面的能量不足,其实也就是输送到细胞的水谷精微不够,补这个下焦的能量,肾气丸关键的两个药就是附子和桂枝,在阳虚的时候桂枝可以换肉桂,但附子桂枝也不要随便加量,原方比例很好,本身肾的形体从卦象里就是水包火,这个火就不大,这样才是平衡态,如果剂量加过头了,症状还会加重,很可能从肾阳虚转到肾阴虚去了。
至于肾气丸的辨证重点,张仲景用的是以下五点:
①。
脚麻,脚无力。
少腹不仁。
关于少腹不仁,用腹诊法比较容易分辨:
首先请这个人平躺你一只手,平安在他肚脐以上的腹部,另一只手按在他的小腹,两只手同时缓缓往下按。
你会明显的感觉出他小腹的腹肌抵抗力是不如上腹的,这代表他的能量是浮在上面的。
②.消渴,饮多尿多。
这个症状,以病机而言,阳气虚到不入三阴经便会浮在三阳。
三阳的阳气太多了,胃热,就会消渴,而三英中的肾阳虚了,人就会尿频,甚至尿崩。
③.短气有痰饮。
感觉这个人总是有些吸痰,时不时咳嗽两声,并且肺活量好像不够,总是吸不到足够的氧气,一运动起来就会喘。
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对此病给出了两个方子,苓桂术甘汤和肾
气丸。
苓桂术甘汤是从脾和膀胱两路使力排水,而肾气丸则是直接补强肾脏的功能,温阳化水。
④.虚劳腰痛。
或许你可以这样想,人在压力中拼命的时候,其实也就是中医俗语所说的相火妄动,本来藏在肾中的君火都被抽出去转化为相火了,而要把这些相火收回去重新还原成君火的办法,有谁又胜得过肾气丸呢?
⑤.妇人不得尿。
意思就是尿道发炎堵住了,如果要说古方,消炎又通尿的,是《金匱要略》的蒲灰散──菖蒲烧灰加滑石粉──又通尿又消炎。
但是,很奇怪的是,女人尿不出來的時候,吃肾气丸非常有效。
不过,男人年紀大愈來愈尿不出來的,以肾气丸保养也是可以的。
最后再说一下,肾气丸补不进去上火的问题,主要是因为现在的肾气丸里面的熟地炮制工序不够,按理说是要九蒸九晒才可以。
而九蒸九晒的熟地很难买到,价格也很贵。
生地的滋腻问题不大,但是生地有个问题是偏寒,遇到脾胃偏寒的人,会导致胃口变差,原方丸剂的服用方法是用黄酒服药,煮汤剂也可以加酒,或者生地放入高度白酒中浸泡,根据身体情况的不同选择使用。
4.麻黄升麻汤:里热外寒,或者上半身热下半身寒。
说到上热下寒,很多人都在该用麻黄升麻汤的时候、却用了乌梅丸或者肾气丸,结果,治疗效果就不理想。
麻黄升麻汤的作用,有点像是奶茶店或是酒
保用的揺揺杯,把油水分离的阴和阳重
新摇匀。
伤寒论的原文是人体出现了寒格,实际上就是寒热之间的交换出了问题,本身身体的热需要到体表做热交换,热水变冷水,回流然后再次加热,循环往复,和暖气的原理差不多,现在热水根本就到不了散热区间,那么冷水也就不可能回流回来,寒热的格拒就是如此形成的。
这个药同样是寒热同用,麻黄升麻桂枝,在往外疏通,为什么不用附子了呢,就是因为寒进来的比较深,用附子就会导致闷烧,这个烧通常不烧上面,而烧下面,烧肾脏,出现肾炎,严重的出
现尿毒症,这也是为什么使用知母的原因,知母是寒凉的,滋润的,滋肾阴,在白虎汤的解释中,石膏清肺胃的热,知母就是滋润清凉脾肾的,从根子上减少热的来源,即使火不足,也要平衡掉多余的热,那么在这里就是解决肾火干烧的问题,至于白术这个脾的药,就是说知母无法解决水里的可燃物,也就是糖蛋白脂肪,那么白术的主动运输效果,补的是太阴脾,因为症状是表寒里热,所以方子没有酸性药,主要是辛味,内里有郁热,但是又不能用大力来疏通,因为这个火还小,不仅如此,还得想办法清热,先内外沟通了,达成一个比较弱的平衡,才能慢慢的用四逆汤之类的附子剂来补充,来温阳,进入调节少阴的环节。
麻黄升麻汤证可能会有胸部热烘烘,连到喉咙中间细细一条的那种微微灼痛(有时会热咳)的感觉,那和乌梅丸的热气撞胸是不一样的。
而足冷足麻无力,肾气丸是腿偏内侧无力、膝盖摸起来冷;而麻黄升麻汤就是整个下半身发冷,有时会脚麻木,通常会拉稀、或有消化不干净的完谷不化。
比如说同样是糖尿病的患者好了,消渴+尿崩这是挂肾气丸证;但是胸热咽干(严重时痰中带血丝)+两足冷麻(严重时一直拉稀),就是挂麻黄升麻汤证了;当然,有些患者,本就是脚踏两条船,两个汤证都有沾到的。
那就都吃,一个吃上午、一个吃晚上也就行了。
不过,虽然麻黄升麻汤是仲景极端少有的
小剂量方剂,但是很多合乎这个主证的人,底子到底还是太虚了,用了还是觉得不舒服。
其实一盘棋下到这个汤证,已是残局,盘上没剩几子了,这是这个汤剂临床上难用的地方。
这种时候,麻黄升麻汤就比较适合后退一步,先用少阴的补阳结合滋阴之法,比如:水泻不止(或颧骨泛粉红)用白通汤。
严重的里寒外热症,就是通脉四逆汤,这是危重症了,阳虚浮越,肾火将息的时候,这里附子是生用。
李可的破格救心汤炮附子用到200克,大约也就抵得上这一枚生的,这一枚用的大的,大约是30克,就是做强心针的效果,但是又考虑需要顾护到人体比较虚弱,所以用了人参,这是疾病发展到很危险的情况。
手脚冰冷用四逆汤,手脚发重用真武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