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报纸新闻标题的语言魅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报纸新闻标题的语言魅力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报纸新闻标题的吸引力已经成为评判新闻好坏的重要标尺。

新闻标题也是语言的艺术。

在修辞活动中,除了要讲究语言的选择和锤炼之外,还要特别讲究在同一修辞格中求贴切、求新意。

新闻标题还应具有冲击力,给读者以阳刚美和阴柔美的视觉快感和抑扬顿挫的语调美感。

三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完美地体现报纸新闻标题的魅力,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

标签:报纸新闻标题语言魅力
前人云:“石蕴玉而山辉,水含珠而川媚。

”新闻的标题可谓石中之玉,水面之珠,被称作新闻的“眼睛”。

“读书读皮,看报看题”一篇新闻报道最先映入读者眼帘的是标题。

标题是新闻内容的形象概括,倘使不能通过美的形式和内容先声夺人,吸引读者的“眼球”,即使文章内容再精彩,恐怕也会因为标题不“抓人”而失去读者。

相反,倘使文章标题承载着强烈的吸引力、丰富的感染力、鲜明的冲击力,就有可能吸引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让人获得心灵上的滋润,使人获得认知上的进步。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篇新闻能否取胜,标题是关键。

本文以《扬子晚报》等报纸的语料为例,主要探讨报纸新闻标题的吸引力、感染力、冲击力的实现途径和方法。

一、新闻标题的吸引力
新闻的吸引力不仅是新闻学界百谈不厌、历久弥新的话题,而且是新闻工作者不懈努力、孜孜以求的目标。

法国新闻理论家贝尔纳·瓦耶纳在《当代新闻学》中说:“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也可以说是一半搞新闻,一半搞诱惑。

新闻的好坏还得看他吸引力的大小。

”自新闻事业诞生以来,人们便把吸引力当作评判新闻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尺,而新闻标题又是增强新闻吸引力的第一要件。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什么样的标题才是真正富有吸引力的标题呢?我们考察了《扬子晚报》等报纸,结合中国百余年新闻标题的成功经验。

我们认为,新闻标题的吸引力来自四个方面。

1.能满足受众最迫切的信息需求
众所周知,新闻的本质功能是传播各类信息,受众阅读报刊、观看电视、收听广播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取和了解社会上发生的各种信息。

因此,新闻标题中的信息含量和质量便成了吸引力大小的关键因素。

这种凭“信息”吸引读者的标题,往往不以华丽的辞藻和巧妙的形式见长,而是用朴素平实的语言准确地传递新闻中最重要的信息。

请看下面四则标题:
(1)锄草种地也能治疗精神疾患(《扬子晚报》2007年1月4日A29版)
(2)徐州一路面结冰摔伤20人(《扬子晚报》2007年1月14日A9版)
(3)省政协九届五次会议昨开幕(《扬子晚报》2007年1月27日A1版)
(4)出境旅游春节涨价(《扬子晚报》2007年1月28日A8版)
这四则新闻标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直接反映出了新闻中最重要的人们最关心的信息。

不看文章,只看标题,也大体知道新闻事实的主要内容,标题对读者有很大的吸引力。

2.能满足受众求知欲望
传播新知、增人智慧、满足受众的求知欲望是新闻的重要功能之一。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碰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从报刊、电视媒介上寻找参谋或答案。

而媒体上的许多内容正是为读者解疑释惑而刊发的。

因此,这类稿件的标题制作,最需要直截了当地将问题摆在读者面前,以引起受众的高度关注。

如:
(5)高档富硒米9块钱一斤。

南京与日本合作生产,将主要出口日本。

(《扬子晚报》2007年4月12日A7版)
在市场上,一般大米每斤在2元以内,而这种优质富硒大米高达9元一斤,成为身价最高的大米。

它会被百姓接受吗?
(6)师范生免费,争取今秋起实行。

(《扬子晚报》2007年3月10日A2版)
本篇报道是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9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招待会时,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就财政工作等问题对中外记者提问的回答。

他表示教育是关系到一个民族素质最基础的事情,也是实现公平正义最基本的事情。

政府想恢复师范生免费的制度,今年先从中央直属的6所师范大学开始。

现在正在抓紧制定设计,希望在今年9月1日新学年开始实行这个政策。

(7)188种中成药均价降15%。

16日起执行最高限价,电子化监控将严防医院弃用降价药。

(《扬子晚报》2007年4月5日A6版)
本篇报道国家发改委通过几次分类别限价,目前市场上常用的绝大多数中成药价格已经基本到位。

对于药品“一降就死”的现象,国家发改委也拿出了相应的对策——电子化监控。

3.能引起受众感情共鸣
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真正撼人心魄、引人共鸣的标题是切合了新闻的真谛,凭着新闻本身的“真”和作者真实的“情”而让读者情动于衷、欲罢不能。

我们看看如下几则标题:
(8)天寒思乡回家忙年(《扬子晚报》2007年1月8日)
(9)玄武湖畔长竿抖嗡(《扬子晚报》2007年1月9日)
(10)三双儿女六个家可怜老母落街头(《扬子晚报》2006年2月26日)
(11)让爱的阳光融化冰雪(中国国际广播电台2000年9月15日)
以上几则标题之所以好,除了语言朴实通俗、俗中显雅之外,更重要的是贯注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喜怒哀乐,溢于言表。

抒情性标题,贵在爱憎分明,情真意切,分寸适度。

4.能满足受众好奇心
人们对大千世界中的新鲜事、稀奇事总是特别关注的,好奇之心人皆有之。

社会生活中的有些事情,也许与个人并无直接的利益关系,但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新鲜事物常常能吸引受众的眼球。

在设计标题时,抓住读者的好奇心理,可以制作出引人入胜的好标题。

例如:
(12)全家漂两年“烧”钱30万(2007年3月8日A9版《扬子晚报》)
(13)1厘米底泥——500年历史(2007年3月8日A9版《扬子晚报》)
(14)“卖身葬母”路人解囊,警察一到“尸体”起身(2007年1月15日A8版《扬子晚报》)
这三个例子,读者一看便会引发好奇心。

例(12)是讲述今年艺术考生背后的故事。

父母为了自己的孩子能考取艺术院校,不惜全家陪着“漂”了两年,花费近30万。

例(13)则是南京专家揭开湖泊底泥的“神秘世界”,1厘米底泥差不多对应了500多年的历史。

而例(14)报导了市民刘先生经过南京建康路附近时,发现路边一名男子跪地乞讨“卖身葬母”,便慷慨解囊,结果被骗,原来“尸体”是用钱雇来的。

二、新闻标题的感染力
新闻标题是语言的艺术。

在新闻事实和语言环境确定的情况下,不同的语言表达往往会有截然不同的阅读效果。

报刊上被人称赞的好标题,大多都在遣词造句和形式结构上别出心裁,给人以语言艺术的感染力。

这类标题最显著的特色在于充分发挥了汉语修辞的技巧和优势,满足了中国受众讲究文辞优美的传统心理,所谓“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正是历来行文的定律。

考察凭语言形式见长的标题,笔者认为,在修辞活动中,除了要讲究语言的选择和锤炼之外,还要特别讲究在同一修辞格中求贴切、求新意。

我们知道,比喻、比拟、对偶、双关、飞白、对比、反复、设问、拈连等修辞手法在标题制作中使用的频率是最高的。

好的标题应当根据时代的变迁和特定语境下表情达意的需要,不断创新求异。

1.形象具体的比喻
比喻是人们在描述或说明事物时,通过联想,用同它相似点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的一种辞格。

运用比喻是新闻标题形象化,字少意丰地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平淡为生动,化艰涩为浅显,能引起人们的联想,扩展信息的含量,增强标题的感染力、说服力。

如:
(15)政策性银行将“断奶”(《扬子晚报》2007年1月22日A25版)
这篇文章主要是说“以往主要依靠国家指定的重点项目作为主要业务,并享受国家财税政‘惠顾’的政策性银行,今后将开始与其他商业银行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展业务竞争。

”标题形象地将此比喻成“断奶”的孩子,题意想象奇特。

(16)“天外来客”砸穿美居民(《扬子晚报》2007年1月6日A14版)
本篇报道了一枚奇怪的“石头”穿过居民的屋顶砸到地砖上,然后又反弹进了墙壁里。

疑是陨石或太空垃圾。

标题巧用“天外来客”形象作比,显得生动。

(17)土地增值税清算明确地产股齐喊“毛毛雨”(《扬子晚报》2007年1月19日A28版)
本篇报道了以万科为代表的一批房地产公司昨日集体发布公告,称由于在房地产实现销售的同时预交了土地增值税,该政策对各公司的影响较小。

对于这种微小的影响,作者用“毛毛雨”进行形象地比喻,显得贴切。

以上几则标题都用了比喻的手法,这样的标题恰到好处地表明了新闻的内容,让人读起来饶有兴味。

2.工整对称的对偶
对偶是用两个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意义密切相连的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种辞格。

对偶是汉语独有的一种辞格,在新闻标题制作中运用这种辞格,可以使新闻标题形式整齐匀称,声韵和谐,能增强语言的整齐美和音乐美;在表意上,能把意思表现得凝练、集中,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如:
(18)王朔道歉杨澜谅解(《扬子晚报》2007年3月12日A18版)
(19)赏樱花浪漫品扶桑风情(《扬子晚报》2007年3月12日A39版)
(20)五十年风雨辉煌十万株桃李芬芳(《光明日报》2001年5月21日)
在新闻标题中运用对偶辞格,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汉语对偶句的特点,做到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大体一致,音节和谐自然;另一方面,还应注意形式和内容
的统一,服从表达的需要,决不免勉强拼凑,以免不伦不类。

3.含蓄意会的双关
双关是指利用语音的相同相近或语义的多指性特点,有意使一个语句兼有两种意思,造成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达效果。

在新闻标题制作时,使用双关辞格,可以使语言表达含蓄曲折,发人深思,可以使语言幽默诙谐,妙趣横生,针砭时弊深中肯綮,起到引发受众思考,阐明褒贬态度的作用。

(21)各地露地冬菜遭遇“严冬”(《扬子晚报》2006年12月14 日)
冬菜丰收了,但产区鲜有客商,时值冬季, 萧条的市场也酷似节令上的严冬。

(22)挂起来的“日子”难过(《粤港信息日报》1999年11月6 日)
挂起来的“日子”既指挂历业务,又暗示这些正规厂家在非法印刷品的挤兑下双脚无法踏在实处的尴尬处境。

4.将错就错的“飞白”
飞白,是故意把一个常用的词语用错,或把一句极普通的话说错,将错就错达到某种特殊修辞目的辞格。

适当地运用飞白辞格不仅可以使语言新鲜活泼,饶有风趣,而且还能拓宽意境。

如:
(23)元旦南京天气晴朗“冻”人(《扬子晚报》2006年1月1日)
10余天湿冷天气后,南京出现久违的晴朗,但风和日丽之时气温却降至入冬以来的最低值,晴朗的天气自然只会“冻人”了。

(24)浙江重“典”治庸官(《中国青年报》2004年12月12日)
这是一则报道浙江在全省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的消息,浙江出台一系列规范机关工作行为的制度,意在用法规——“典”,问责庸官,这在国内还是第一次,自然是重“典”了。

(25)万“码”奔腾谁主沉浮(《光明日报》2001年5月23日)
汉字输入方式,已经申报专利的有3000多种,全国乃至世界正申报专利或处于研发阶段的更是成千上万,“万马奔腾”在此成“万码奔腾”,形象地表现了如今汉字输入方式各显风采的局面。

其它一些辞格在新闻标题中也有使用,如排比、层递、设句、反语等等,由于篇幅有限,这里不再一一叙述。

当然,标题要做到表情达意具体、准确、生动、简洁,常常还需要几种不同的修辞方式综合使用。

总之,标题的形式是千变万化
的,语言和各种辞格方法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对于新闻标题制作艺术的探索也将是永无止境的。

三、新闻标题的冲击力
新闻标题应具有冲击力,给读者以阳刚美和阴柔美的视觉快感和抑扬顿挫的语调美感。

标题精悍、凝炼、含蓄是受人们阅读、记忆规律支配的。

根据心理学的实验,九字以下的句子最容易被接受和记忆。

新闻标题的成功“点睛”,应是炯炯有神、眉目传情。

这里的“情”,是指作者、编辑与读者的沟通。

1.制造“轰动效应”,言人所未言,让人震惊,引人注意。

如:
(26)志愿者阳光照进深山(《扬子晚报》2007年1月25日B8版)
(27)内地股民突破8000万(《扬子晚报》2007年1月25日A25版)
(28)没心跳?原来心脏在右胸(《扬子晚报》2007年1月26日A9版)
(29)落单新娘“嫁”给狗(《扬子晚报》2007年1月26日A13版)
“阳光”“8000万”“没心跳”“人嫁狗”这些足以使我们的心灵受到冲击。

“阳光照进深山”带来光明与希望。

我国13亿人口,而股民已有8000万,占总人口的6.2%。

例(28)报导了我省首例心脏错位畸形患者被成功救治的事情。

例(29)报导了一对新人请200人办豪华婚礼,新郎却临阵逃跑,无奈之下出此下策。

这些新闻标题,出人意料又精彩动人,使广大受众过目难忘,极大地增强了信息传播的感染力。

2.以感人的新闻事实,塑造标题的视觉艺术形象。

如:
(30)7200万元公款和一个女出纳的爱情
(31)医生私取上千名死童器官
(32)黑心评委是盗版市场的“供货商”(以上皆选自人民网2004.08.10)
无论是一个女出纳为了爱情挪用公款,还是医生不道德的行为,以及盗版市场的猖獗,这三条标题不仅在主题的开掘上很有深度,而且抓住了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最感人的新闻事实塑造标题的视觉艺术形象,形成了强烈的第一视觉冲击波,使标题富于强烈的刺激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多媒体走向融合,新闻标题日益倾向于通俗化、大众化,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和冲击力。

而提高和增强新闻标题的冲击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就必须遵循有中生新、新中出奇的基本原则。

然而我们在不断追求报纸新闻标题的语言魅力的同时,也应看到它存在的问题:为了迎合读者,抢抓
所谓的市场“卖点”新闻,往往忘却媒体社会责任,淡化媒体属性,因而偏离正确的舆论导向,刻意追求一种“出挑”。

例如:
(33)热辣李玟引爆性感“炸弹”(《扬子晚报》2006年3月26日B1版)
该新闻用“自曝失恋、地下情”“歌曲百无禁忌”“衣服越穿越少”“主打歌内地遭禁”等小标题加以渲染,并配发李玟衣着暴露的图片。

(34)维多利亚裸照遇一片责难(《扬子晚报》2006年3月26日B4版)
该文配发了维多利亚的裸照,格调低俗。

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和中国报刊协会国内工作部共同组织的全国晚报(部分)品质检查中,按版面差错率来排名,《扬子晚报》位居后列,每版差错率为5.89%。

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必须增强品质意识,提高文字水平。

作为读者,则需要细心地看报读报,及时发现问题,反映问题,解决问题。

我们只有更好地完善和发展报纸新闻的标题艺术,增强新闻标题的语言魅力,才能使之为新闻报道添色增辉。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参考文献:
[1]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M].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1981.
[2]李良荣.新闻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3]田望生.看题看报——新闻标题的制作技巧[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
[4]威廉·梅茨.怎样写新闻――从导语到结尾[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
[5]徐新平.怎样的新闻标题最富吸引力[Z].人民网,2004.
[6]郑兴东.新闻冲击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班吉庆,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歆,扬州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