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15-2016年度小麦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2015-2016年度小麦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方案
一、试验目的
鉴定小麦参试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品质和安全性等,为品种审定及其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试验设置
2015-2016年度省小麦品种试验,设半冬性品种组和春性品种组两个大组,其中,半冬性品种区域试验4个组,生产试验4个组;春性品种区域试验2个组,生产试验3个组。

2015-2016年度区域试验采取双对照作为过渡,即半冬性品种组设皖麦52和济麦22两个对照,春性品种组设扬麦158和扬麦20两个对照。

待更换对照获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批准后,2015-2016年度新参加区域试验品种用新的对照品种为对照,在此之前参加区域试验的品种还继续用原对照品种为对照。

2015-2016年度生产试验使用原对照,即半冬性品种组对照品种为皖麦52,春性品种组对照品种为扬麦158。

(一)区域试验:
1、半冬性品种区试4个组,分别为A组、B组、C组和D组。

参试品种45个(不含对照)。

丰麦1号因种子数量不足,申请延缓一年试验。

2、春性品种区试2个组,分别为E组和F组。

参试品种25个(不含对照)。

国红6号因种子数量不足,申请延缓一年试验。

A组编号为A01-A12,B组编号为B01-B12,
C组编号为C01-C10,D组编号为D01-D11;
E组编号为E01-E12,F组编号为F01-F13。

(二)生产试验:
1、半冬性品种生试4个组,分别为一组、二组、三组和四组,参试品种16个(不含对照)。

2、春性品种生试3个组,分别为五组、六组和七组,参试品种9个(其中2个品种为直接参加生试的糯小麦品种)(不含对照)。

一组编号为101-104,二组编号为201-204,
三组编号为301-304,四组编号为401-404;
五组编号为501-503,六组编号为601-603,
七组编号为701-703。

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各组对照品种均不编号。

参试品种和承试单位见附表一、二。

三、试验方法
(一)试验设计:(TMJ-I区域面积测量仪)
1、区域试验。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每个重复的品种均需随机排列,不得按品种编号顺序排列),3次重复,小区净面积13.34平方米(0.02亩),全区收获。

试验区四周设保护行。

2、生产试验。

采用随机排列,不设重复,小区净面积333.3平方米(0.5亩),全区收获。

试验区四周设保护行。

(二)试验地要求:(TJSD-750-IV土壤紧实度仪)
试验地不受其它物体影响,土壤肥力中上等,地势平坦,肥力均匀,前茬一致,排灌方便,交通便利,具有代表性。

(三)种植管理:
1、适期播种。

以各试点当地同类型品种最佳播期播种。

半冬性品种试验组,一般于10月上中旬播种;春性品种试验组,一般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

同组各品种应在同一天内播完。

2、合理密度。

开沟条播,严格掌握播量,提高播种质量,确保基本苗。

半冬性品种试验组要求亩基本苗14万左右,春性品种试验组要求亩基本苗16万左右,试点品种间极差不超过2万,否则不予汇总。

同一试点同一组别各品种密度应基本一致。

3、科学施肥。

以当地中上等生产水平进行合理施肥。

正常年份半冬性品种试验产量水平在每亩400公斤以上,春性品种试验产量水平在每亩300公斤以上。

4、病虫草害防治。

(TPCB-II-CX可视化病虫测报灯)区域试验治虫不防病,生产试验需及时防治病虫,可采用人工除草和化学除草相结合的办法防除杂草,使用除草剂不得产生药害。

5、一致性要求。

各项管理措施应保持一致,同一项措施要同一天内完成。

四、调查记载
按照《小麦品种试验调查记载项目和标准》进行调查和记载,将观察记载和考种结果记入《记载本》。

五、品质检测
区域试验每组确定3个试点为送样单位,每试点每品种抽取样品1公斤,于2016年6月30日前邮寄到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黑龙江省农科院谷物品质研究中心)。

六、抗性鉴定
(一)鉴定项目:
白粉病、赤霉病和纹枯病。

(二)鉴定单位:
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抗病性研究与鉴定中心。

(三)供种单位及供种量:
安徽省种子管理总站,100克/品种。

(四)结果报送:
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抗病性研究与鉴定中心将鉴定结果于2016年6月30日前报送给省种子管理总站品种管理二室。

七、送样一致性鉴定
对进入生产试验的品种,进行三年试验送样(两年区试和一年生试)一致性鉴定。

2015年秋参加生产试验的小麦品种三年试验送样一致性鉴定仍采用田间种植鉴定方法,由省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安排种植并组织专业委员会专家
鉴定。

自2016年秋开始,初步安排采用DNA分子检测方法进行鉴定。

今年如有供种单位自愿选择DNA分子检测方法,可在2015年10底前向省品审办提出书面申请,省品审办将选择有资质单位承担鉴定任务,并以DNA分子检测结果作为判定三年送样是否一致的依据。

八、试验开放试点
为增强品种试验的透明度,提高试验的公正性,决定从今年秋种起开展试验开放试点工作。

即从现有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试点中各选取一个试点,在省小麦专业委员会考察试验时解码,品种实名对外开放,届时欢迎品种参试单位派员到试验点观摩试验。

开放点产量将由省种子管理总站、小麦专业委员会专家和品种参试单位代表参与监督实收,开放点试验结果纳入试验汇总。

九、试验总结
请各试验承试单位,于2015年12月31日前将试验落实情况、苗期小结,于2016年6月20日前将小区产量表、《试验记载本》,分别寄(发)到省种子管理总站及宿州市农科院(半冬性组)和省农科院作物所(春性组)。

十、其他事项
半冬性品种试验组,由宿州市农科院朱卫生、张玉坤负责。

春性品种试验组,由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张平志、甘斌杰负责。

试验负责人主要负责本组试验的记载本的制定、发放,核查试验的执行情况、检查品质送样的抽取邮寄、汇总以及与本组试验相关事宜。

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建设实施方案
为了加强农作物新品种的试验工作,提高区试质量,为品种审定提供科学依据。

进一步强化农作物新品种试验、展示推广体系建设,加大主推品种的展示和宣传,加快新品种更新换代速度,优化种植结构,保障粮食安全,全面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试验站功能:
1、新品种试验。

开展新品种引进,承担国家和省级各类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预备试验、引种试验等试验任务,为新品种审定提供真实客观的数据资料。

2、主推品种筛选。

征集近年内我省审定通过或国家审定通过在我省各地有适宜推广区域的各类农作物品种进行对比试验,筛选最适合当地种植的主推品种。

3、主推品种展示。

开展主推品种与主推技术的组装、展示,同时抓好各作物品种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二、技术要求:
1、国家和省级农作物品种试验,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级农作物品种试验方案要求执行。

2、主推品种筛选根据当地生态条件和种植的主要作物,确定进行筛选的作物和品种。

作物一般不少于3种,参加主推品种筛选试验的品种必须是通过审定的品种,品种数量一般不少于30个(包括对照品种),每个品种面积为100-300平方米。

3、主推品种展示,各综合试验站要确定2-3种主要作物建立主推品种展示田,每种作物展示品种1-2个,每品种展示面积10-50亩。

4、综合试验站的试验田、展示田要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便于品种观摩考察,要制作固定的标志牌,全生育期放置。

每个品种都要有明显的标识牌。

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建设项目
区试站建设详细的仪器设备配置清单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