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无战事》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
1918 年 10 月,他阵亡了。

那一天,整个前线是如此沉寂而宁静,战报上仅仅用一句话来概括:西线无战事。

读完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我的内心充满了愤怒。

的确,西线最终成为了一片废墟,但战报上那简洁的几个字,却试图掩盖一战的不负责任。

《西线无战事》并未展现出一战战场的波澜壮阔,它以一名 19 岁的士兵保罗·博伊默尔以及他的几个战友在西线战壕中的生活和后方经历,揭示了战争的丑恶本质。

战争给那个时代的所有人带来了难以磨灭的痛苦,即使他们逃过了子弹,也“被毁灭了”。

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自传体小说,雷马克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下了西线这场绞肉机对人们造成的伤害。

这是雷马克在利用晚上的业余时间,仅用六个星期完成的作品,但这并未影响其艺术价值,它是雷马克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此外,雷马克还创作了许多关于一战的小说,如《三个战友》(1937 年)、《黑色方尖碑》(1956 年)、《上帝没有宠儿》(1961 年),这些小说同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雷马克的小说风格和创作走向在撰写《西线无战事》时就已基本形成。

从前,我一直认为战争造就了英雄,这些英雄心甘情愿、理所当然地捍卫着自己的祖国,他们安详地倒在断头台上。

特别是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我对他们的光辉形象更加崇拜。

然而,《西线无战事》却揭开了英雄头顶的光环,褪去了他们沾满污泥和血迹的军
装。

他们其实只是普通青年,和我们一样对未来充满憧憬,但战争却摧毁了这一切,他们成了战争的牺牲品,成为了一个悲哀时代的象征。

一战的前线,永远是一个动荡的世界,炮弹随时在身边爆炸;也是一个闪光的世界,流弹不时在空中炸裂。

死神时刻在狞笑着。

“有一个一等兵脑袋被打掉了,还跑了好几步,鲜血才像泉水一般从他的颈根里喷出来。

”“大地湿漉漉、油腻腻的,一大片都是黄澄澄的池塘,漂着一缕缕螺旋形的血水。

”“我们看见有人还活着,而他们的头盖骨已经被炸开;我们看见有的士兵在奔跑,而他们的两只脚已经被炸断了……我们还看见一些没有嘴、没有下巴、没有脸孔的人……”
这就是战场上的真实情景,比地狱更加残忍。

雷马克强忍着泪水,这些文字挑战了我们心理所能承受的极限,大量出现的毒气硝烟、断肢残骸、衣服上的脑浆以及树枝上挂着的肠脏,无不让我们的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

这就是前线,它并非如保罗·博伊默尔等青年最初在学校中所认为的,是一个为国家请命的地方。

他们在校长的大国沙文主义鼓动下投身战争,却对战争的残酷和实质一无所知。

许多青年正是怀着对祖国的满腔热情奔赴战场,最终却走向了死亡。

除了热情,他们一无所知。

他们只是青年,不是士兵,本应在学校中好好学习,却在还未绽放光芒时就被战争毁灭。

“他们对打仗一点儿也不懂,就一个劲儿往前冲,让自己被打死。

”杜甫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实战场是一个没有鸟和花的地方,只有坟墓、堆积的尸体和无尽的恐惧,而这些恐惧不仅仅来自地雷、毒气和坦克。

战士们亲手埋葬了战友,然后拿起钢枪继续去完成所谓的“伟大业绩”。

无数的坚强背后是一颗柔软的心,主人公保罗·博伊默尔在回家休假后,在母亲的关怀下,伪装的坚强瞬间崩溃,痛苦地说:“我根本就不应该回来休假。


因为死亡,所以残酷;但残酷的不仅仅是死亡。

他们在战壕中被逼得发疯,尤其是新兵,他们直接从新兵征募站被送到这极度混乱的环境中,面对整夜的轰炸,许多人都患上了幽闭恐惧症,口吐白沫;他们陷入了深深的绝望。

和平似乎遥不可及。

当有人听到炮火即将结束时,“一刹那间,他的眼睛变得清澈了。

随后,他又现出那双疯狗似的浑浊的眼睛。


战争究竟是为了什么?主人公不止一次地发出这样的疑问。

然而,除了呼啸的子弹、轰鸣的大炮和蔓延的毒气,以及战地医院和群葬墓,他没有得到其他答案。

这就是将他们置于死地的原因,他们是最无辜的人,他们的身体里流淌着民族之间仇恨的血液,这是国家灌输给他们的,而他们只是天真地、无辜地互相残杀。

书中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让发动战争的国家的部长和将军们亲自上战场一决胜负,谁赢了就宣布哪个国家获胜,这样就无需让那些不应该参战的人去送死。

我突然想起孟子是如何与公输盘“演示”战争的,只需双方说出各自的战略,比较一下即可分出高下,根本无需流血。

他们在见到敌人时,往往还未来得及反应就将其击毙,随后又产生了深深的愧疚和同情。

保罗·博伊默尔谈到,他从未料到自己杀死的是一个真实的人,在他的意念中,这仅仅是一个概念,他所有的怨恨和憎恶都指向那个逻辑上的抽象概念。

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啊!我们在结束对方生命时,竟然不知道他和我们一样是有血有肉的,有着自己的家庭和亲人,有着自己的事业和渴望。

作为德国士兵,他们抓到了许多俄国战犯,保罗·博伊默尔也对他们深表同情,他们“就像一只只病鹳鸟,又像一只只很大的飞禽。

他们走近铁丝栅,把脸贴在上面,
用手指勾住网眼。

”他们的眼中是否能看到更远的世界?他们是否渴望生活在一个没有榴弹、没有铁链的世界里,在宽阔的大街上自由行走,微笑着走进一家家证券公司和大企业,哪怕是在街头补鞋,或者在印刷厂当排版工人,也比在战场上悲惨地死去要好千百倍,至少他们可以自由地呼吸属于自己的空气。

战争摧毁了那个时代许多人的身体,但毁灭的不仅仅是身体。

战争结束后,他们还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吗?他们的心中充满了绝望。

他们的躯体虽然活着,但灵魂却已永远埋葬在一战的战壕中。

他们能否重建自己的家园?那些尚未准备好就成为杀手的善良年轻人,无法忘却战争的创伤,但战争却抛弃了他们。

成长起来的一切都与他们格格不入,他们是多余的人,岁月最终将毁灭他们的躯体。

有时候,我会思考和平的意义。

雷马克在揭示战争的残酷的同时,字里行间也透露出对和平的向往。

除了战争的惨状,在《西线无战事》中,我们还能看到繁花盛开的草地、翩翩起舞的蝴蝶和轻柔的风,这些美好的景象大多出现在主人公的回忆和梦境中,它们寄托着作者的希望和对和平的热爱。

想象一下,当他们再次站在白杨树下,聆听簌簌的落叶声时,战争已经烟消云散。

然而,这分明是一种反衬的手法,他们充满了绝望,所有的挣扎都是徒劳的。

有评论家评价说,雷马克虽然对战争进行了思考,探讨了工人被迫参军、资本家在后方大发横财的现象,但并未进一步探索改变这种不合理现实的途径,因此他塑造的人物只是牺牲品,而不是反抗者或战斗者,具有明显的政治局限性。

我对此并不完全认同。

我认为,并非所有优秀的作品都必须与阶级斗争相关。

作品最重要的是反映生活
和人性。

或许“人性”这个词过于宽泛,但《西线无战事》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战争时期人们的心态。

的确,战士们是迷茫和不知所措的,我们不应该将他们塑造为斗争者或振臂高呼的英雄。

理论通常是战后的理论家们在舒适的办公桌上通过研究历史资料得出的。

在前线,生存本身就已成为奢望,他们就是普通人,看不到前途,找不到出路,只能听天由命。

雷马克笔下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虽然他们不知道如何进行阶级斗争,但他们是真实可信的。

《西线无战事》通过普通战士的思考,触动了我们的神经。

回顾遥远的过去,我们在书本和电影中无法完全感受到的真实,在今天依然存在。

为什么民族之间有时会争斗得你死我活?这其中涉及到许多复杂的关系,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甚至不是一两个世纪就能解决的。

我们虽然身处相对和平的国度,但仍然每天在报纸上看到恐怖和他人的流血。

往远处看,“9·11”事件中倒塌的双子楼;往近处看,伊拉克战争中中枪的儿童,以及前不久东帝汶总统遇刺。

世界就像一个定时炸弹,我们周围潜伏着危险。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的国家,因此有资格谈论理想和未来,憧憬在炮火中不可能存在的幸福。

和平,就像橄榄枝前那摇曳的绿,给我们带来希望,帮助我们战胜恐惧和黑暗,引领我们憧憬自由的未来。

让我们珍惜自己的生命,咀嚼《西线无战事》带来的淡淡的绝望和思考,去完成那一代人未竟的事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