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四川省宜宾市白皎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四川省宜宾市白皎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先秦,形成于秦汉,发展于魏晋,成熟于唐宋,完备于明清,实行 2000 余年。

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从不独立逐步走向独立,这是监察权威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第一,中央监察机关与其他机关互不统属。

秦和西汉,御史府服从于相府而不独立。

东汉,御史府改为御史台并与行政系统相分离。

魏晋时期,御史台又脱离少府而自立,罢司隶校尉而将监察权向御史台集中。

隋废尚书省的监察职能,唐将隋的司隶台并入御史台,形成单一的御史系统。

元朝取消谏院,使监察组织更加一元化。

清朝实行科道合一,都察院成为完全独立的、唯一的中央监察机关。

第二,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相分离而直接从属于中央监察机关。

中国古代地方监察实行常设监察官和朝廷派遣巡察御史巡察相结合的体制。

巡察御史由朝廷直接任命派遣,与地方政府没有关联。

地方常设的监察机关(官员)则不同,它们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较为复杂,其独立性是经过长期发展才确立的。

自秦至隋,地方常设监察机关往往从属于地方政府。

唐宋开始在地方设立专门监察机关。

元朝的地方监察体制有了新发展:建立行御史台,实行大监察区建制,设二十二道肃政廉访司,分属行御史台,从而形成垂直监察体系,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政府没有统属关系。

明代将全国划分为十三道,由朝廷委派监察御史,各省又设按察司,“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是各省常设监察机关。

清承明制,监察体系基本循而不改。

第三,监察官员之专职化。

监察职能由监察官员专任,监察官员也不兼任其他职能,这是监察独立的内在要求。

自秦汉至唐宋,监察机关的独立和一元化尚在形成中,监察官也没有真正专职化。

元明清,随着中央和地方监察机关独立和一元化的完成,监察官员基本实现专职化。

尤其是明清时期,御史是官僚机构中一个特殊群体,负有专门职责,还有专用的“獬豸补服”。

第四,监察官员具有独立弹劾权。

监察官员虽然从属于相府或御史台(都察院),但其弹劾无需宰执或台主批准,御史以个人名义而不是组织名义提起弹劾。

这是为了不妨碍对宰执或台主的纠弹,同时使纠弹的主体十分明确,因而也是对监察官员的一种制约。


汉初年,刺史纠奏二千石长吏“不复委任三府”而直呈皇帝。

唐初,明确规定御史可以直接弹劾:“故事,台中无长官。

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得各自弹事,不相关白。

”清朝规定,科道官不必经过都察院而可以单独进呈,既能封劾,还能面劾。

中国古代施政者对国家治理中监察权的配置和运用有理性的认识和较合理的设计,它们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监察权运行的内在规律。

当然,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处于官僚政治的体系之中,特别是受到君主专制这一根本政治体制的制约,官官相察的实质是君察臣,其实施的成效与设计初衷必然相距甚远。

(摘编自艾永明《传统监察制度展现中国古人智慧》)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历史发展看,保障监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关键在于监察体制从不独立逐步走向独立的过程。

B. 保证监察机关的独立,须先让监察机关与其他机关互不统属,且将监察职能从其他机关分离出来。

C. 中国古代垂直监察体系是经过了长期发展才形成的,直到明清时期,垂直监察体系才真正确立。

D. 监察独立要求监察官员专职化,监察职能由监察官员专任,这样监察官员就能具有独立弹劾权。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监察机关和监察官员两个方面,梳理了中国古代监察体制逐步走向独立的发展过程。

B. 文章按朝代顺序分析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独立与一元化的发展及形成,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C. 文章第五段引用有关唐初规定的历史文献,证明了监察官员具有独立弹劾权,简约而有力。

D. 文章在详细分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演进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详细指出了这种制度自身的缺陷。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监察制度更加完备,因而其监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表现最为突出。

B. 监察机关监察权及监察官员弹劾权的独立,是有效监察百官、避免官员贪腐的前提之
一。

C. 如果监察官员没有独立弹劾权,就难以对宰执和台主进行监察,还可能导致他们胡乱纠弹
D. 中国古代施政者对监察权的配置和运用有其合理性,因而对不同的政治体制也有借鉴意义。

参考答案:
1. B
2. D
3. A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本题中,A项,“保障监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关键在于监察体制从不独立逐步走向独立的过程”错误,文章第一段说的是“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从不独立逐步走向独立,这是监察权威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从文中来看,保障的条件是独立,而非“从不独立逐步走向独立”。

C项,“中国古代垂直监察体系是经过了长期发展才形成的,直到明清时期,垂直监察体系才真正确立”错误,第四段说“元朝的地方监察体制有了新发展……从而形成垂直监察体系……”,由此可知,元代已经形成,并非到“明清时才真正确立”。

D项,“……这样监察官员才具有独立弹劾权”错误,监察官员专任监察权是其具有独立弹劾权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

故选B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中,D项,“……进一步指出了这种制度自身的缺陷”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未曾指出监察制度自身的缺陷,而是这一制度运行的环境缺陷。

故选D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
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本题中,A项,“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监察制度更加完备,因而其监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表现最为突出”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一段说“……完备于明清,……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从不独立逐步走向独立,这是监察权威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障”,第六段说“当然,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处于官僚政治的体系之中,特别是受到君主专制这一根本政治体制的制约,官官相察的实质是君察臣,其实施的成效与设计初衷必然相距甚远”,由此可知,监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不仅取决于制度本身的完备,还依赖于官僚政治体系。

故选A 项。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

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

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
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2.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1~14题。

故乡草
刘翠婵
①这个时节,草是村庄最新鲜的主人,它惬意地盛开,有点乍乍乎乎。

各种各样的草竞相开放,比花儿还要热烈。

有的草小得只有米粒大,挤挤挨挨偎在一起,一个春天长下来,还是那么小,看着人心生疼。

有的草大大咧咧地长,一个晚上不见,就会蹿出老高。

后院一堵不大的矮墙上,就有十几种草在这里聚会。

②村子是离不开草的,人和牲畜都离不开。

如果没有稻草,就长不出稻谷,没有稻谷,一年的希望又在哪里?如果没有各种各样的草,牛吃什么羊吃什么猪又吃什么?鸡鸭鹅不怎么吃草,但有草的地方,就有它们肥沃的粮食,各色虫子、蚯蚓随时恭候着它们的到来。

③稻草香甜。

稻谷在草叶上扬花、抽穗,凝结一年的希望,从嫩绿到金黄,村人忧心忡忡地牵挂着。

当金黄来临,村庄就丰硕,香喷喷的气息萦绕在村头村尾,像村口溪流哗哗的碎语,止也止不住。

稻草在我心里是一种有温度的草,它恰到好处地温暖了我童年的许多个冬天。

那时夏天收割完,每家每户都会在稻草堆里挑出一些长得好的草杆,晒干后扎成草垫,待到冬天铺在席子下,就是暖了。

④盛开的草,漫山遍野站着,站成村庄一季一季的依靠。

很多不知名的草,长在村庄之上,墙头、瓦顶、乱石堆,无处不在且长势良好。

长在屋顶上的草带着一身的侠气,春归时醉享天涯春风,夏日里骄阳烈焰缠身,挺到秋来又要饱尝风霜雨雪,冬临就化作檐角的一撮泥土。

这样的草,孤独地长在高处的瓦上,是藏在村庄深处的魂魄。

死了一拨,瓦就黑上一层,村庄就在它们一次次死去活来中渐渐老去。

⑤一些废弃的墙头上,每年都有不同的草在长。

生在废墟上,便是野草了。

伫立风中,它们的命运并不会随村庄的命运起伏。

除了神,只有野草可以在废墟上歌唱。

⑥有了盛开的草,村子就像有了一件压箱子的衣料,大太阳底下一抖,就会抖出许多难言的气息。

⑦草的一生是一个四季轮回,村人的一生是六七十年或七八十年。

村庄的一生又是多长?我以为,所有的村庄都应该是长生不老的。

可是我看着它渐渐不在了,最初是人声在
这里低落下去,接着是牲畜开始稀疏,最后是草爬满了老屋的许多角落。

在屋里盛开的草,丧失了平原上的芬芳,因为此时的它已是荒草。

⑧村子里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在沉睡中死去,这对他来说是一种最得体最幸福的死法,不用劳烦子女们奔波,不用拖着疲弱之躯苦等油尽灯枯。

村庄又少了一个人,村上的草又多了一棵或一丛。

老人们总说自己的命和草一样贱,到头来只有草可以做最后的陪伴,在灵魂没入土地的时候,一生的凄苦都化作了来年坟上青葱的草叶。

⑨草是有来生的,无论死得多么难看,春风一点染,它就又是芳草了。

村庄和村庄上的人们没有来生,一旦离去,永不回头。

(选自《福建文学》2011年第1期,有删节)11. 文章第①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情景?(4分)
12.在作者笔下,稻草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说明。

(4分)
13.文章第⑤段写生长在废弃墙头上的野草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6分)
14.本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探究。

(6分)
参考答案:
11.运用了比喻(1分)、比拟(1)等修辞,运用了对比(1分)的手法,描绘了春天村庄里小草竞相生长的情景(1分)。

12. 稻草香甜(1分),带给村里人一年的希望(1分);稻草温暖(1分,或“有温度”),温暖作者童年许多个冬天(1分)。

13. 既写出了小村庄的破败(2分);又写出了村民的渺小卑微(2分),以及他们乐观面对命运的精神(2分)。

14. ①对故乡草的歌颂和赞美;②对简单而朴素、绵长而清贫的故乡生活的眷念;③对和故乡草一样质朴的父老乡亲的悲悯;④对正在消逝的村庄的慨叹。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给6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风中的母亲
苏北
①仲秋天气好,又难得有一块整时间,于是准备回老家陪父母住几天。

感觉中父母并没老去,其实他们已年迈。

这次母亲住院了,在电话中对我们说:“你们直接到中医院,接我回去,我想回家洗一洗。


②母亲总是用这种命令的口气同我们说话,让我们心中有小小的不快。

可是母命不能
违。

咋办呢?自己的母亲嘛!
③父亲低着头,默默地走在前面。

来到医院,母亲弯着腰,拄着一根棍子,以夸张的姿态挪到我们身边,像一位威严的首长,指挥我们收拾东西。

我们哪有说“不”的分,一切按照
母亲的要求去做就是了。

④父亲不声不响,他只拎着自己的塑料茶杯,在前先走了。

母亲并不说什么,弯下腰,一只手拎起两包东西,拿起棍子要走,我搀着母亲的另一只手,妻子跟在后面,要接婆婆的东西,婆婆一甩手,并不买账。

⑤回到家里,母亲就瘸着一条腿,拖过来拖过去——打水,捅开炉子,烧水,再打水——
她要在院子中洗头。

不一会儿,一大钢精锅的水就烧开了。

母亲搬了个凳子,在门口坐下。

之后就用棍子指挥,指来指去,叫我端水。

⑥我用一只大盆盛温水,端到院子中心,开始为母亲洗头。

⑦在秋风中,母亲的头发几乎掉光。

在头顶心,白发夹裹着部分黑发纠缠在一起,可仔
细用水冲洗后,那些黑发则稀疏得历历可数。

一个人,就这样老去。

母亲也不能例外。

记得小时候,母亲有时会对我们说:那时候,她还小,庄上人见到她,总会说:“胡家这二丫头!这
一头头发!发根都是红的!”
⑧可是这样的头发已让岁月从母亲头上捋去。

我也不能清楚,岁月是如何将一个人变
成了这样。

记得母亲五十多岁的时候,她上街买菜,别人好心地叫她老太太,她却恼火。

“她家一家子才是老太太呢!”母亲回到家里,摔下菜篮,还愤愤不平地说。

⑨可是之后不知道是哪一天,母亲再也不与人争辩了。

别人不管怎么叫,她已无意去反驳,或者说,她已完全认可了。

⑩我用毛巾将母亲的头发捋上去,母亲低着头,尽量贴近水盆。

温水一遍又一遍流过母亲的头皮。

母亲一声不吭,她支撑着,将头尽量低一些,好更接近水盆。

我还从没给母亲洗过头。

作为儿子,这也是第一次。

我这么深切地看清了母亲的头发。

成人之后,也从来没和母亲这么亲近过。

洗完头,母亲坐在门口太阳底下,用梳子轻轻地将头发梳开,她要让秋风和秋阳将稀
疏的头发晾干。

她穿着一件红外套,在那里慢条斯理地梳着,我忽发奇想,便回屋里取出相机。

跑到院子中心就对着母亲“咔嚓咔嚓”几下。

我的本意是抓拍神态更自然的形象。

可抓拍是需要机遇的,遇巧了才能在几十张里碰上一张满意的。

可是没有想到,母亲对这种无准备的照相不感兴趣。

她躲来躲去,用毛巾和梳子遮住脸,在那瞬间的变化中,母亲的形态
上像个刘姥姥,而神态上却像个少女——恍惚中有了过去岁月的影子。

我们忍不住大笑,母
亲自己也笑。

母亲一辈子勤劳,工作在一种艰苦的环境里。

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岁月里,母亲除了工作,必须对一个家庭负责。

我曾听一位作家说过,他的母亲是记者,在家里十分强势。

因为
他的爸爸实在是太无生活能力,一个家庭最终是会有一个人站出来负责的。

当一个女人在
生活中承担起主要责任,她要对全家几口或十几口人的柴米油盐负责,她便再没有闲情去温柔和撒娇了。

母亲的一辈子中,大概也就是这个角色。

可是现在母亲是彻底地老了,她虽然也会命令我们,可是一切最终是听我们的。

即如明天,我们要带她去看一位老中医。

即使没有效果,也要带母亲去。

聊胜于无,对母亲也是一个安慰。

9. 第段中,为什么说母亲“形态上像个刘姥姥”,“神态上却像个少女”?
10. 赏析第⑩段。

11. 文中关于父亲的内容能否删去?试简要分析。

12. 作者写本文的用意是什么?对本文你有哪些感悟?
参考答案:
9. ①母亲已显老态,躲闪的动作迟缓,神态滑稽有趣。

②母亲害羞的神情像个少女,勾起“我”记忆深处的母亲年轻时的模样或触发“我”对母
亲年轻时的记忆。

10. ①运用细节描写(答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也对),②细致描绘为母亲洗头时的情景,③表现母亲对儿子有了依恋与顺从,也表达“我”对母亲的爱。

11. 不能删去。

①写出了父亲的沉默,衬托出母亲的强势及为家庭负责任的形象。

②为下
文对“母亲”展开议论做铺垫。

12. ①表达对母亲的关爱,对父母亲情的反思。

②希望读者能反思孝道,善待父母,感恩父母。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感悟:父母在我们心目中曾经无比强大,但他们必将老去,需要我们照顾;关爱父母,从今天(点滴)做起;当前“空巢老人”日益增多,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其他涉及“父母”“老人”的感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段中,为什么说母亲‘形态上像个刘姥姥’,‘神态上却
像个少女’”,这是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要解读重要语句丰富的含义,首先要
分析句中的关键词语,如“形态上”“刘姥姥”“神态上”“少女”等词语。

关键词语的含义理解了,整个句子的丰富含义也就能明确。

首先到第十二段中圈出题干中的引文,然
后结合前后的语境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她躲来躲去,用毛巾和梳子遮住脸,在那瞬间的变化中”“恍惚中有了过去岁月的影子”,这是母亲对子女“抓拍”时的表现,“形态”指母亲的体态,“刘姥姥”是说母亲已显老态,躲闪的动作迟缓,神态滑稽有趣,“神态”,是指母亲的神情,“少女”是说母亲害羞的神情像个少女,这勾起了“我”记忆深处的母亲年轻时的模样,触发了“我”对母亲年轻时的记忆。

10.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赏析第⑩段”,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句子技巧和含义的能力。

首先应明确所涉及句子的表达方式,然后再分析句子所写的对象,最后从不同的角度赏析。

“我用毛巾将母亲的头发捋上去,母亲低着头,尽量贴近水盆。

温水一遍又一遍流过母亲的头皮。

母亲一声不吭,她支撑着,将头尽量低一些,好更接近水盆”,这几句是描写的对象是人,一个是“我”,一个是“母亲”,主要是写“我”给母亲洗头,“捋”“低着头”等都是动作描写,也是细节描写,从“我”的动作中,我们能感受到儿子对母亲的爱,而从母亲的动作中,我们可以看出母亲对儿子的依恋与顺从,“尽量贴近水盆”“将头尽量低一些,好更接近水盆”,对儿子的顺从展露无遗。

点睛:鉴赏语言是高考常考题型之一。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鉴赏对象的表达方式,如属于景物描写,一般从修辞、动静、虚实、空间、感官等角度入手,如属于人物描写,一般从修辞、动作、细节等角度入手;然后明确句子陈述的对象,分析效果的时候,要注意景物的特点、人物的情感(心理、品质等)。

比如本题,所给的句子是人物描写,主要对人物的动作和神态进行描写,作者抓住“洗头”这一画面,很好地展示了母子之间的情感。

从这个角度分析即可。

答题的时候要注意,应先明确描写的方式,然后从体现人物特点和表现人物情感两个方面分析效果。

1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中关于父亲的内容能否删去?试简要分析”,这是考查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以及主旨等角度分析。

首先明确文本中“父亲”的形象特点,“父亲不声不响,他只拎着自己的塑料茶杯,在前先走了……父亲低着头,默默地走在前面”,从这些内容里可以看出,父亲在生活中是沉默的;先看这样的父亲对母亲形象的作用,从文中来看,母亲“总是用这种命令的口气同我们说话……像一位威严的首长,指挥我们收拾东西”,可见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她是强势的,而父亲的沉默就对母亲的这一特点起到了衬托作用;再看这一内容在情节结构方面的作用,这一内容为下文对“母亲”展开议论做铺垫,如下文说“当一个女人在生活中承担起主要责任,她要对全家几口或十几口人的柴米油盐负责,她便再没有闲情去温柔和撒娇了”,而这样的父亲也就为下文作者的议论做了铺垫。

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明确态度,即“删除”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