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蒲松龄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狼-蒲松龄》导学案
第一课时
导学目标:通过学习《狼/蒲松龄》,学生能够理解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修养。
一、课前导入
1. 让学生回顾一下蒲松龄是谁,他的《狼/蒲松龄》是怎样的作品?
2.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寓言的理解和意义,以及寓言在文学中的作用。
二、整体阅读
1. 让学生先独立阅读《狼/蒲松龄》,并在阅读过程中加入适当的标记和批注。
2. 学生交流彼此的阅读体会和感受,尝试探讨寓言故事中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3. 教师针对作品中的核心思想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背后的道理。
三、重点解读
1. 分析《狼/蒲松龄》中的主要角色和情节,探讨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2. 解读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内涵,引导学生发现其中隐藏的智慧和启示。
3. 引导学生探讨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些智慧。
四、拓展延伸
1. 让学生尝试写一篇读后感,总结自己对《狼/蒲松龄》的理解和体会。
2. 鼓励学生从其他经典寓言故事中挑选一则进行阅读,比较其与《狼/蒲松龄》之间的相似与差异。
3. 引导学生设计自己的寓言故事,体验创作的乐趣,并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作业布置
1. 综合课堂学习内容,布置相关阅读任务和学习笔记。
2.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寓言故事的读后感或感想,展示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3. 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并为下一节课做好预习和复习准备。
六、课堂反馈
1. 收集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表现和理解程度进行评价和反馈。
2. 引导学生针对学习中的问题和困惑进行讨论和解答,澄清疑惑,加深理解。
3. 对学生的表现和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励他们在文学学习中不断提高和进步。
通过本次学习,《狼/蒲松龄》导学案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寓言故事的文学价值和人文意义,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修养,同时也促进他们的品格和情操的培养。
希望学生可以通过本次学习,感受文学之美,体味智慧之道,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成为有道德情操、有文化底蕴的新时代人才。
第二课时
导学目标:
1. 了解《狼/蒲松龄》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 掌握小说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发展;
3.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4. 感悟小说中所反映的人性和社会问题。
导学内容:
1. 作者简介
蒲松龄,字序甫,号涧泉,生于明朝万历四十年。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学史家。
其代表作品有《聊斋志异》、《狼》等,被誉为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巨匠。
2. 作品背景
《狼》是蒲松龄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狼的传奇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深刻反映了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3. 主要内容
小说讲述了一个农民家庭因生活困难而杀死了狼,并将狼的皮毛卖给了皮匠。
皮匠在剥制狼皮时,狼的灵魂却重新附身于皮毛上,最终报复了杀害它的农民家庭。
4. 人物形象
主要人物有农民家庭、狼和皮匠。
农民代表了人类的自私和欺骗,狼代表了野性和复仇,皮匠则代表了利益的追求和无情的剥削。
5. 主题思想
小说通过狼的复仇故事,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对动物的残忍,呼吁人们应该尊重自然、爱护动物,反思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探讨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6. 思考与讨论
- 你认为狼为什么要复仇呢?
-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要表达什么样的观点?
- 你觉得人类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吗?
拓展阅读:
1. 读完《狼》后,你可以尝试阅读蒲松龄的其他作品,比如《聊斋志异》,感受他的文学魅力和思想深度。
2. 可以了解一些关于动物保护和环保的知识,加深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认识。
总结归纳:
通过本次导学,我们了解了《狼/蒲松龄》的作者及作品背景,掌握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发展,分析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感悟了小说中所反映的人性和社会问题。
希望同学们在阅读完整个小说后,能够更深入地思考和探讨其中的人性和社会议题,增长见识,提高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