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人教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地球的公转及意义优编练习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人教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地球的公转及其意义优编练习含答案
专题:地球的公转及其意义
一、选择题
(一)我国部分城市住宅的日照间距
1、表中的四个城市所处纬度从低到高依次是()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③②
C. ②①③④
D. ②③④①
2、冬至日,四个城市中白昼最长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根据表中信息,在北京修建两栋20米高的住宅楼,其理论日照间距约为()
A. 23米
B. 28米
C. 37米
D. 40米
【答案】1---3、D.A.C
【解析】
1、北半球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达最小值,并且越向北值越小;我国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纬度越高,从表格中数据可知四个城市所处纬度从低到高依次是②③④①,选择D。
2、冬至日,在我国越向北白昼越短,结合上题中得出的纬度高低可知四个城市中白昼最短的是①,选择A。
3、北京冬至正午太阳高度是26°34′,相当于④位置,修建两栋20米高的住宅楼,其理论日照间距约为1.86*20=37.2,选择C。
(二)[2019·厦门模拟]
某同学对居住地每天的日出时间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持续观测与记录,绘成下图。
读图完成1--2题。
1、a~b期间,该地的昼夜长短及其变化趋势是()
A.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
B.昼长夜短,且昼渐短夜渐长
C.昼短夜长,且昼渐长夜渐短
D.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
2、该地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约为()
A.1小时40分钟B.2小时20分钟
C.3小时20分钟D.4小时40分钟
解析:第1题,a~b期间,该地昼短夜长,日出时间越来越早,昼长逐渐变长。
第2题,该地一年中日出最早和日出最晚时间约相差2小时20分钟,因此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约为4小时40分钟。
答案:1—2、C D
(三)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我国农牧业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如图为二十四节气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农事活动中的谚语与“惊蛰”这一节气相吻合的是()
A.春雷响,农夫闲转忙B.麦熟一晌,虎口夺粮
C.东风不倒,雨下不小D.有霜有霜,晚稻受伤
2.有关济南的描述,正确的是()
A.寒露较清明的夜更短
B.小寒较大寒日出时刻早
C.立春与立冬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D.夏半年与冬半年时间长度一样
解析:1、A 2.C
第1题,根据二十四节气可知,惊蛰是春分(3月21日)之前的一个节气,进入春季,春雷响,农夫闲转忙与之相符。
麦熟一晌反映的是夏季麦子成熟的季节。
东风不倒反映的是夏季多雨。
有霜有霜,晚稻受伤,反映的是秋季。
第2题,寒露在秋分之后,济南昼短夜长,清明在春分之后,济南昼长夜短。
小寒较大寒日出时刻晚。
立春与立冬刚好对称分布在冬至日的两侧,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相同,所以济南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由于近日点和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不同,夏半年和冬半年时间长度不一样。
(四)某纬度φ的正午太阳高度H=90°-|φ-δ|,其中δ为太阳直射点纬度,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
下图示意某地北京时间18时的太阳位置。
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经度为()
A.30°E
B.30°W
C.60°E
D.60°W
2.该地纬度可能为()
A.10°N
B.10°S
C.50°N
D.50°S
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北京时间为18时,而该地为12时,利用时差可算出该地的经度为30°E,A项正确。
第2题,题干并没有提到图示为具体哪一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因此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分别计算出夏至日和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即可。
夏半年太阳直射点纬度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
经计算,该地的纬度为21.5°~68.5°,只有C项和D项符合。
再依据图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确定该地位于北半球,只有C项符合。
(五)天津王先生的家是一个高层建筑的二楼,令他苦恼的是因为南楼遮挡,寒冬的正午直到1月16日阳光才能照射进阳台,朋友李先生家的顶楼阳台则没有这样的烦恼,但为了更好地采光晾晒衣服,李先生家的伸缩式晾衣架的高度在不同季节绳索距离楼顶的高度还是要调一调,据此完成第1--2题。
71.王先生家的阳台正午时分每年大约有多长时间没有阳光射入? ()
A.18天
B.36天
C.25天
D.50天
2.与上海的同等情况相比较,李先生家正午时悬挂晾衣架的绳索长度()
A.冬季长,夏季短
B.冬季长,夏季长
C.冬季短,夏季长
D.冬季短,夏季短
答案1.D 2.D
解析第1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南楼产生的影子越长,北楼被遮挡的时间越长。
由材料分析可知,王先生家在冬季的正午直到1月16日阳光才能照射进阳台,根据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可知,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之后逐渐变大,由此推算,1月16日距离12月22日相差24日,因此在12月22日之前的24天内,也没有阳光照到阳台,即一共48天左右,故答案选D项。
第2题,上海的纬度较天津的低,因此冬季和夏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影子较短,所以在晾晒衣物时,相同情况下上海晾衣杆的高度可以低一点,绳索则需要长一点,因此,天津李先生家正午时悬挂晾衣架的绳索长度较短,故答案选D项。
(六)(2019·武汉联考)
读部分月份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分布规律图,回答1~2题。
1.曲线e可能出现的月份是()
A.5月B.8月
C.11月D.12月
2.图中三条昼夜长短分布曲线都能够明确表达出的规律是()
A.冬至日,南极圈及其以南全为极昼
B.赤道昼夜等分只出现在春秋分日
C.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D.纬度数相同的南北半球两地,一地的昼长等于另一地的夜长
解析:第1题,由图中经纬度和昼夜分布状况可知,曲线e表示南半球昼长夜短,且南极地区出现极昼的最低纬度约为78°S(位于南极点和南极圈中间),因此可判断太阳直射点约位于12°S附近,时间大约为2月或11月。
第2题,据图可知,该图没有表达出冬至日南极圈及其以南全为极昼的规律;赤道地区全年昼夜等分;f曲线没有表达出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的规律;三条曲线均表达了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两地,其中一地的昼长等于另一地的夜长。
答案:1.C 2.D
二、非选择题
1、甲图是地球公转轨道上二分二至日位置示意图,乙图是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地球运动到甲图中A、B、C、D标注的位置时,我国的节气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球公转运动从A到C的天数是186天,从C到A的天数是179天,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3)甲图中地球公转运动从A到B期间,太阳直射点在乙图的移动过程是
________;此期间海口市(约20°N)白昼长短的变化是________。
(4)乙图中北半球白昼逐渐变短的时段是________。
解析:第(1)题,从甲图中地球公转方向和地轴的倾斜方向可知A、B、C、D分别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
第(2)题,从A到C的天数与从C到A 的天数不同与地球公转速度快慢有关。
第(3)题,甲图中从A到B即从3月21
日到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向北运动,即乙图中d,此期间海口市白昼变长。
第(4)题,北半球白昼逐渐变短的时段即从6月22日~12月22日,即乙图中ab段。
答案:(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2)地球公转从A到C经过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地球公转从C到A经过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
(3)d变长(4)ab段
2、读“二分二至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由A位置公转到B位置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方向为____ ,纬度变化的范围是___。
(2)①点与②点相比,自转线速度大的是______ 。
(3)地球由B位置公转到C位置的过程中,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特点是______ 。
(4)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由B位置出发再回到B所需要的时间是______,叫做一恒星年。
【答案】(1)向北移动 0°~23°26′N (2)①
(3)公转速度渐慢,经过远日点后逐渐变快(或快—慢—快)。
(4)365日6时9分10秒
【解析】
(1) 根据地轴倾斜方向,B处地轴北极靠近太阳,是夏至。
顺着公转方向,地球由A位置公转到B位置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方向为向北移动,纬度变化的范围是0°~23°26′N 。
(2)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结合纬度,①点与②点相比,①点纬度较低,自转线速度大的是①点。
(3)地球由B位置公转到C位置的过程中,是从夏至到秋分,地球方向先向远日点移动,再向近日点移动,公转速度的变化特点是公转速度渐慢,经过远日点后逐渐变快。
也可以说是快—慢—快。
(4)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由B位置出发再回到B所需要的时间是公转一周360°,用叶365日6时9分10秒叫做一恒星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