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备战初中地理陆地和海洋解答题压轴题提高专题练习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陆地和海洋选择题
1.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为一体,称为亚欧大陆,面积达5000多万平方千米。

据此并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位于亚、欧两洲分界线上的山脉和湖泊有()
A.乌拉尔山脉、红海
B.乌拉尔山脉、里海
C.阿尔卑斯山脉、黑海
D.大高加索山脉、地中海
(2)与亚洲相比,欧洲显著的地理特征是()
A.水系结构呈辐射状
B.温带海洋性气候典型
C.地势起伏大,高低悬殊
D.几乎全部为发展中国家
【答案】(1)B
(2)B
【解析】【分析】(1)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是亚洲、欧洲的分界线。

(2)亚洲中间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四周的海洋,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地势起伏大,除日本外,都是发展中国家;欧洲大部分是发达国家,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地势起伏小。

【点评】(1)亚洲位于北半球以及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部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相邻,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美洲相望。

(2)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度到60度之间的大陆西岸地区,由于常年受温和
的盛行西风的控制,形成了终年温和湿润的气候特征,降水在年内分配比较均匀,温差较小,冬不冷夏不热。

主要分布在西欧地区。

2.读2016年世界七级以上地震分布跟踪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中地震主要分布在亚洲、大洋洲
B. 图中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C. A地位于大洋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D. 澳大利亚大陆内部很少发生地震
【答案】 C
【解析】【分析】读图可知,图中地震主要分布在亚洲、大洋洲;图中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A地位于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澳大利亚大陆内部位于印度洋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很少发生地震。

故答案为:C。

【点评】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地壳不稳定。

大陆和大陆板块相撞,形成高耸的高山和高原;大陆和大洋板块相撞,在大陆边缘形成山脉,高原,岛弧,而海陆交界处形成海沟。

世界上两大著名火山地震带为: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由于处于板块交界处,地壳相当活跃。

3.读“某大洲沿赤道地形剖面图”(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地区位于()
A. 非洲
B. 北美洲
C. 南美洲
D. 亚洲(2)图示地区的地形()
A. 盆地为主,中间低、四周高
B. 山地为主,东部高、西部低
C. 高原为主,西高东低、呈阶梯状
D. 高原为主,东部高、西部低
【答案】(1)A
(2)D
【解析】【分析】(1)从图中可知,该区域赤道穿过,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乞力马扎罗山在这里区域,是非洲;A符合题意。

(2)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地面起伏不大,被称为“高原大陆”.平均海拔600米以上,地势东部高,西部低;D符合题意。

【点评】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六个大块和许多小块,面积较大的陆地叫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大陆和它附近的大于合成大洲。

全球共有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分别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非洲位于亚洲的西南面,东半球的西南部,地跨赤道南北。

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与欧洲相望,东北隅以狭长的红海与苏伊士运河紧邻亚洲。

4.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地球表面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B. 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C. 陆地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D. 东半球的海洋面积小于陆地面积
【答案】 A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七分海洋,三分陆地;北半球的陆地面积小于海洋面积;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东半球的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A符合题意。

【点评】地球表面是由陆地和海洋构成的,陆地占29%、海洋占71%,即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但南极周围却是南极大陆。

无论我们怎么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海洋彼此相连成一片,陆地则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部分。

5.读下列大洲轮廓图(如图),回答下题
图中四个大洲,表示南美洲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 C
【解析】【分析】解:依据大洲轮廓,读图分析可知,图中a为非洲,b为北美洲,c为南美洲,d为南极洲.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六个大块和许多小块,面积较大的陆地叫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称大洲.全球共有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分别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故答案为:C
【点评】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序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其中亚洲是跨纬度最广的大洲,南极洲是跨经度最多和纬度最高的大洲。

四大洋按面积大小排序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其中太平洋占世界大洋面积的一般左右,大西洋呈S形,北冰洋是跨经度最多和纬度最高的大洋。

6.2018年5月28日,主题为“加强防灾减灾合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日防灾减灾论坛在四川成都举行。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日本是地震频繁发生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其位于()
A. 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
B. 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
C.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D. 印度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
(2)此次论坛的地点成都的经纬度位置大致接近()
A. 31°S,104°E
B. 31°N,104°E
C. 31°S,104°W
D. 31°N,104°W 【答案】(1)A
(2)B
【解析】【分析】(1)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尤其是多火山、地震.火山、地震多发的原因是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

(2)纬度的划分是以赤道(0°纬线)为起始线,向北向南各分了90°,赤道以北是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是南纬,用字母S表示。

经度的划分是以本初子午线为界,向东向西各分了180°,向东的180°称东经,用符号“E”表示,向西的180°称西经,用符号“W”表示,经度的变化规律为: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成都的经纬度(31°N,104°E)。

故答案为:(1)A;(2)B;
【点评】(1)考查板块的运动,包括板块的挤压和分离,学生要注意哪些地方是挤压哪些地方是分离。

(2)考查经纬网定位,这种题的关键是确定东经和西经以及南北纬,有一定难度。

7.(昆明)如图有关大洲、大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太平洋位于北美洲东部
B. 欧洲大部分位于北寒带
C. 亚非分界为苏伊士运河
D. 南极洲是面积最大的洲
【答案】 C
【解析】【分析】读图可知:太平洋位于北美洲西部,A错误;欧洲大部分位于北温带,B 错误;苏伊士运河是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该运河沟通了红海和地中海,缩短了印度洋与大西洋之间的航程,C正确;亚洲是面积最大的洲,D错误。

故选:C
【点评】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全球共分为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七个大洲。

七大洲之间有的相连,有的被运河或海峡分割。

8.读图,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是由于()
A.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
B. 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
C. 印度洋板块与美洲板块发生张裂
D. 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
【答案】 A
【解析】【分析】解:由图可知,图中喜马拉雅山是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挤压碰撞处,山脉还在不断升高,该地区曾经是海洋,后来形成了山脉,这证实了海陆变迁的事实。

故答案为:A。

【点评】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地壳不稳定。

大陆和大陆板块相撞,形成高耸的高山和高原;大陆和大洋板块相撞,在大陆边缘形成山脉,高原,岛弧,而海陆交界处形成海沟。

9.属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海陆变迁是()
A. 喜马拉雅山脉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B. 我国东海海底发现了人类活动的遗迹
C. 香港填海造陆
D. 澳大利亚大堡礁的形成
【答案】 C
【解析】【分析】解: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气候、灾害和人类活动,如暴雨冲刷、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例如(香港)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选项ABD不属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海陆变迁。

故答案为:C
【点评】海陆变迁就是海洋变陆地,陆地变为海洋,即我们所说的沧海桑田。

海陆变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地壳的变动,如在喜马拉雅山脉发现了鱼类化石;二是海平面的升降,如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三是人类活动主要是填海造陆,如荷兰的填海造陆。

10. 2018年,全球共发生六级以上地震119次,最大地震是8月19日在斐济群岛地区发生的8.1级地震。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有关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震集中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
B. 现在科技水平下,地震已能够精准预测
C. 地震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灾害
D. 地震发生时,要迅速乘坐电梯逃生
(2)据图可知,斐济群岛所处大洲和濒临的大洋是()
A. 亚洲太平洋
B. 大洋洲印度洋
C. 亚洲印度洋
D. 大洋洲太平洋
【答案】(1)A
(2)D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的知识可知,地震集中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故A正确;现在科技水平虽然很高,但地震也不能够精准预测,只能是大概的预测,故B错;地震和火山是地球的(内力作用)引起的,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
与地壳的运动有关,故C错;地震时应不要惊慌,冷静面对更不能乘坐电梯逃生,故D 错;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2)读图可知,斐济群岛所处大洲是大洋洲,濒临的大洋是太平洋。

ABC不符合题意,D 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当地震发生时,要学会自救。

首先要迅速撤到空旷地;如果来不及离开房屋时,则要迅速进入到厕所、厨房或墙角位置,或马上找支撑物躲避,如桌子、床等,应两手抱头躲到墙角;如果被埋在废墟中不能自行脱险时,尽可能挪开脸、胸前的杂物,清除口鼻的灰土,保持呼吸通畅,保持体力,冷静等待救援。

切不可冒然行动,给自己或家人造成损失。

11.2019年3月10日,“雪龙” 号被地考察破冰船载着中国南被科考队员返回上海,完成第35次南极科考任务。

读南极地区围,完成下面小题。

(1)“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先后给罗斯海新站,长城站和中山站运送补给,依次经过的大洋是()
A.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B. 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
C. 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
D.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2)科考队员在南极地区拍摄的动物照片,最有可能是()
A. B. C. D.
【答案】(1)D
(2)C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先后给罗斯海新站、长城站和中山站运送补给,依次经过的大洋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故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
D。

(2)企鹅是一种不会飞的游禽,是南极洲的代表动物,被称为南极的主人。

企鹅长有很厚的皮下脂肪层和密实的羽绒,具备高强的御寒本领;故选:C。

【点评】(1)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南北美洲之间。

大西洋是第二大洋,位于欧洲、非洲与南、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

印度洋是第三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

北冰洋是世界最小最浅又最冷的大洋,大致以北极圈为中心,位于地球最北端,被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环抱着。

(2)南极大陆孤独地位于地球的最南端,95%以上的面积为厚度极高的冰雪所覆盖,素有“白色大陆”之称,它至今仍然没有常住居民。

南极地区气候特点是酷寒、大风和干燥,气候严寒的南极洲,植物难以生长,偶能见到一些苔藓、地衣等植物。

海岸和岛屿附近有鸟类和海兽,鸟类以企鹅为多。

12.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①表示的大洋是()
A. 太平洋
B. 大西洋
C. 印度洋
D. 北冰洋(2)图中②和③两个大洲的分界线是()
A. 巴拿马运河
B. 白令海峡
C. 苏伊土运河
D. 乌拉尔山(3)下列关于世界海陆分布和变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概略地说,地球表层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B. 从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更像一个“陆球”
C. 世界海陆均匀分布
D. 地球岩石圈由七大板块拼合而成,各板块处于静止状态
【答案】(1)A
(2)C
(3)A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可知,图中①表示的大洋是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
(2)读图分析可知,图中②为非洲,③为亚洲,两个大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土运河,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
(3)概略地说,地球表层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A正确;
从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更像一个“水球”,大部分被海洋所覆盖,B错误;
世界海陆分布不均,陆地集中于北半球、东半球,海洋集中于南半球、西半球,C错误;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各板块处于运动状态,D错误。

故答案为:(1)A;(2)C;(3)A;
【点评】(1)世界上的海洋和陆地面积比为7:3,大陆主要集中在东半球和北半球,无论怎样平均划分两个半球总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序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其中亚洲是跨纬度最广的大洲,南极洲是跨经度最多和纬度最高的大洲。

四大洋按面积大小排序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其中太平洋占世界大洋面积的一般左右,大西洋呈S形,北冰洋是跨经度最多和纬度最高的大洋。

(2)海陆变迁就是海洋变陆地,陆地变为海洋,即我们所说的沧海桑田。

海陆变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地壳的变动,如在喜马拉雅山脉发现了鱼类化石;二是海平面的升降,如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三是人类活动主要是填海造陆,如荷兰的填海造陆。

13.某天,东东和珠珠用下面的地图相互抽考了一些问题,请你也参与进来,回答下面小题。

(1)东东问珠珠:“图中出现了哪些大洲?”珠珠的正确回答应该是()
A. 亚洲、非洲、欧洲
B. 亚洲、非洲、大洋洲
C. 亚洲、欧洲、大洋洲
D. 亚洲、北美洲、欧洲
(2)珠珠问东东:“此图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东东应该回答()
A. 图示区域内的气候类型分布情况
B. 图示区域内的海陆分布及板块运动情况
C. 图示区域内的人口分布情况
D. 世界交通分布情况
【答案】(1)A
(2)B
【解析】【分析】(1)依据位置,读图分析可知,图中出现的大洲有亚洲、非洲、欧洲,故选A。

(2)读图可得,此图表达的主题是图示区域内的海陆分布及板块运动情况,图中所示地中海位于板块的碰撞挤压处,红海位于板块的张裂拉伸处,故选B。

【点评】(1)亚洲主要在北半球和东半球,是面积最大的大洲;欧洲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非洲位于南北半球和东半球;大洋洲主要在东半球和南半球,是面积最小的大洲;北美洲主要在西半球和北半球;南美洲位于南半球和西半球;南极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半
球,是跨经度最广、纬度最高的大洲。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地壳的生长边界海岭和转换断层,以及地壳的消亡边界海沟和造山带、地缝合线等一些构造带,分割成许多构造单元,这些构造单元叫做板块。

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

14.世界上众多高大山脉多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

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形成的山脉是()
A. 喜马拉雅山脉
B. 阿尔卑斯山脉
C. 落基山脉
D. 安第斯山脉
【答案】 A
【解析】【分析】解: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由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形成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时由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落基山和安第斯山是由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故根据题意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地壳不稳定。

大陆和大陆板块相撞,形成高耸的高山和高原;大陆和大洋板块相撞,在大陆边缘形成山脉,高原,岛弧,而海陆交界处形成海沟。

15.2018年2月,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在难言岛奠基。

读中国南极科考站分布图。

完成下列各题。

(1)罗斯海新站濒临( )
A. 太平洋
B. 大西洋
C. 印度洋
D. 北冰洋(2)南极科考站建设一般选择在1-2月份进行,因为期间()
A. 食物充足
B. 水源丰富
C. 对环境破坏小
D. 气温高、白昼长
(3)人类对极地进行科学考察,目的是()
A. 便于开采地下矿产
B. 捕获更多的极地动物
C. 更好地保护地球环境
D. 为向南极大陆移民做准备
【答案】(1)A
(2)D
(3)C
【解析】【分析】(1)南极洲周围相临的海洋有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

读图可知,罗斯海站濒临的大洋是太平洋。

故选A。

(2)南极洲位于南半球,大部分位于南寒带,1-2月是南极洲的极昼时期,同时是南极地区的暖季,对开展工作是最有利的时间。

故选D。

(3)南极地区是自然资源的大仓库,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地上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海域及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

极地地区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天然实验室,所以人类对极地进行科学考察,目的是更好地保护地球环境。

故选C。

【点评】(1)南极大陆附近有三大洋,从南极半岛向东(顺时针方向)依次是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

离南极大陆最近的大洲为南美洲,向东依次为非洲、大洋洲。

(2)我国去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时间,最好为南半球的夏季,我国的冬季。

11月至次年3月,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昼大于夜并且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有利于考察。

这个时候也是南半球的夏季,气温相对于冬季较高,此时也是南极科考队最繁忙的时期。

(3)地球的南北两极,是全球变化的驱动器、全球气候变化的冷源,尤其是南极,是地球上至今未被开发、未被污染的洁净大陆,那里蕴藏着无数的科学之谜和信息。

在全球变化、特别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南北极地区是科学研究和实验的圣地,是与全球环境变化、经济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和命运休戚相关的最后疆土。

二、极地地区选择题
16.2018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罗斯海新站正式选址奠基。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罗斯海新站选址奠基时,可能遇到的困难是()
A. 酷寒、烈风
B. 缺少淡水资源
C. 此时处于极夜
D. 正值雨季,多暴雪
(2)下列关于我国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都有极昼极夜现象
B. 罗斯海新站所处纬度最低
C. 最靠近南极点的是昆仑站
D. 罗斯海新站位于中山站的东北方
【答案】(1)A
(2)C
【解析】【分析】南极地区是世界上气温最低的地区,这里的气候特征是酷寒、烈风、干燥,是冰雪高原和白色沙漠。

(1)罗斯海新站选址奠基时,可能遇到的困难是酷寒、烈风;此时是南极地区的暖季,处于极昼期,淡水资源极为丰富,南极地区降水少,没有雨季,故选A。

(2)关于我国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叙述,除长城站外,都有极昼极夜现象;长城站所处纬度最低;最靠近南极点的是纬度最高的昆仑站;罗斯海新站位于中山站的东南方,故选C。

故答案为:(1)A;(2)C;
【点评】(1)考查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关键在是学生要主要区分南极和北极的区别,并且要知道根本原因是什么。

(2)考查南极科考站的相关情况,南极科考站较多,位置各不相同,建站时间不同,记忆难度较大,平时要多注意区分。

17.极地地区作为科考宝地,受到人类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2018年1月,我国宣布愿依托北极航道的开发利用,与各方共建“冰上丝绸之路”;2018年2月,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在南极洲罗斯海难言岛上正式选址莫基。

读“我国北极通道路线图”(左图)和“南极洲图”(右图),完成下列各题。

(1)关于我国北极通道路线(大连—鹿特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路线的行进方向总体上是先向北,再向西,最后向南
B. 该路线沿途经过了太平洋、北冰洋和大西洋
C. 该路线穿过了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D. 该路线因为路程短,可以全年通航
(2)有关极地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气温低、降水多、风速大
B. 与南极地区相比,北极地区自然资源并不丰富,只有相对原始的自然环境
C. 两极的科学考察都选择在2月份,因为此时冰面坚固,利于通行
D. 图示科考站中只有长城站无极昼极夜现象
【答案】(1)D
(2)D
【解析】【分析】南北两极地区是世界上纬度最高、气温最低的地区,其中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

(1)关于我国北极通道路线(大连—鹿特丹)的说法,该路线的行进方向总体上是先向北,再向西,最后向南,故该项说法不符合题意;该路线沿途先后经过了太平洋、北冰洋和大西洋,故该项说法不符合题意;该路线穿过了亚洲和北美洲、太平洋与北冰洋的分界线—白令海峡,故该项说法不符合题意;该路线因为经过北极地区,冬季气候寒冷,有大面积的结冰,不能通航,故该项说法符合题意。

(2)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气温低、降水少、风速大,故A错误;两极地区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故B错误;南极的科学考察选择在2月份,因为此时是南极的暖季,适合考察,故C错误;图示科考站中只有长城站在南极圈以外,无极昼极夜现象,故D正确。

故答案为:(1)D;(2)D。

【点评】(1)该小题考查北极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包括方向判读、大洋位置及大洲分界线等内容,有较大难度,需要学生综合掌握所学内容。

(2)该小题考查两极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对比分析,有难度,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点解答问题。

18.南极地区是研究地球环境的“天然实验室”,结合南极地区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矿产资源不丰富
B. 我国的长城站有极昼极夜现象
C. 7月到9月为该地区暖季
D. 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荒漠”
【答案】 D
【解析】【分析】南极洲上已发现220多种矿物,除煤储藏丰富外,面向印度洋的查尔斯王子山脉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铁矿床,大陆架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故A不符合题意;长城站位于南极圈以外,没有极昼极夜现象,故B不合题意;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南半球7—9月为南半球的冬季,故C不合题意;南极大陆95%以上的面积为厚度极高的冰雪所覆盖,素有“白色大陆”之称。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极地考查一认识了解为主,不会特别深入,学生只要注意一些简单知识的记忆即可。

19.(江西)我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泰山站的房屋采用圆环形外表、蛛形结构和高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