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绝句格律(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言绝句格律
七言绝句也称七绝,有四种常见格式。
1、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如:
(例)(标准格式)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平平仄仄仄平平
千里江陵一日还仄仄平平仄仄平
两岸猿声啼不住仄仄平平平仄仄
轻舟已过万重山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辞”字属平声,末字“间”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
一、二、四句押韵。
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如:
(例)(标准格式)
夜读范至能(陆游)
公卿有党排宗泽平平仄仄平平仄
帷幄无人用岳飞仄仄平平仄仄平
遗老不应知此恨仄仄平平平仄仄
亦逢汗节解沾衣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卿”字属平声,末字“仄”也是在古代是入声字,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
3、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如:
(例)(标准格式)
苏台揽古(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仄仄平平仄仄平
菱歌清唱不胜春平平仄仄仄平平
只今惟有西江月平平仄仄平平仄
曾照吴王宫里人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苑”字属仄声,末字“新”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
一、二、四句押韵。
4、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如:
(例)(标准格式)
绝句四首(其三)(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鹭上青天平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平平仄仄平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个”字属仄声,末字“柳”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
五言绝句格律
五言绝句也称五绝,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如:
(例)(标准格式)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
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平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晚”字属仄声,末字“适”也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
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如:
(例)(标准格式)
塞下曲(卢纶)
林暗草惊风仄仄仄平平
将军夜引弓平平仄仄平
平明寻白羽平平平仄仄
没在石棱中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暗”字属仄声,末字“风”是平声,是为“仄起平收”。
一、二、四句押韵。
3、平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如:
(例)(标准格式)
夜宿山寺(李白)
危楼高百尺平平平仄仄
手可摘星辰仄仄仄平平
不感高声语仄仄平平仄
恐惊天上人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楼”字属平声,末字“尺”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如:
(例)(标准格式)
听鼓(李商隐)
城头叠骨声平平仄仄平
城下暮江清仄仄仄平平
欲问渔阳掺仄仄平平仄
时无祢正平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头”字属平声,末字“声”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
一、二、四句押韵。
五言律诗格律
五言律诗也称五律,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如:
(例)(标准格式)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仄仄平平仄
无花只有寒平平仄仄平
笛中闻折柳平平平仄仄
春色未曾看仄仄仄平平
晓战随金鼓仄仄平平仄
宵眠抱玉鞍平平仄仄平
愿将腰下剑平平平仄仄
直为斩楼兰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月”字属仄声,末字“雪”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如:
(例)(标准格式)
观猎(王维)
风劲角弓鸣仄仄仄平平
将军猎渭城平平仄仄平
草枯鹰眼疾平平平仄仄
雪尽马蹄轻仄仄仄平平
忽过新丰市仄仄平平仄
还归细柳营平平仄仄平
回看射雕处平平平仄仄
千里暮云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劲”字属仄声,末字“鸣”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
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3、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如:
(例)(标准格式)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平平平仄仄
天气晚来秋仄仄仄平平
明月松间照仄仄平平仄
清泉石上流平平仄仄平
竹喧归浣女平平平仄仄
莲动下鱼舟仄仄仄平平
随意春芳歇仄仄平平仄
王孙自可留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山”字属平声,末字“后”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
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如:
(例)(标准格式)
晚晴(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平平仄仄平
春去夏犹清仄仄仄平平
天意怜幽草仄仄平平仄
人间重晚晴平平仄仄平
并添高阁迥平平平仄仄
微注小窗明仄仄仄平平
越鸟巢干后仄仄平平仄
归飞体更轻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居”字属平声,末字“城”也属平声,是为“平起平收”。
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七言律诗格律
七言律诗也称七律,也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如:
(例)(标准格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仄仄平平平仄仄
初闻涕泪满衣裳平平仄仄仄平平
却看妻子愁何在平平仄仄平平仄
漫卷诗书喜欲狂仄仄平平仄仄平
白日放歌须纵酒仄仄平平平仄仄
青山作伴好还乡平平仄仄仄平平
即从巴峡传巫峡平平仄仄平平仄
便下襄阳向洛阳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外”字属仄声,末字“北”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如:
(例)(标准格式)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仄仄平平仄仄平
锦官城外柏森森平平仄仄仄平平
映阶碧草自春色平平仄仄平平仄
隔叶黄鹂空好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顾频烦天下计仄仄平平平仄仄
两朝开济老臣心平平仄仄仄平平
出师未捷身先死平平仄仄平平仄
长使英雄泪满襟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相”字属仄声,末字“寻”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
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3、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如:
(例)(标准格式)
酬乐天扬州…(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平平仄仄平平仄
二十三年弃置身仄仄平平仄仄平
怀旧空吟闻笛赋仄仄平平平仄仄
到乡翻似烂柯人平平仄仄仄平平
沉舟侧畔千帆过平平仄仄平平仄
病树前头万木春仄仄平平仄仄平
今日听君歌一曲仄仄平平平仄仄
暂凭杯酒长精神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山”字属平声,末字“地”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
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如:
(例)(标准格式)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平平仄仄仄平平
凤去台空江自流仄仄平平仄仄平
吴宫花草埋幽径仄仄平平平仄仄
晋代衣冠成古丘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山半落青天外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水中分白鹭洲仄仄平平仄仄平
总为浮云能蔽日仄仄平平平仄仄
长安不见使人愁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凰”字属平声,末字“游”也属平声,是为“平起平收”。
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中国古代诗歌流派
1.原始歌谣:先民的歌谣发生于劳动的韵律,最初与原始的音乐、
舞蹈结合为一体,其内容大都是生产行为的反映和劳动过程的回忆。
如:康衢谣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特点是古简,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多,有的是后人伪作。
2.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大都是四言诗,隔句用韵。
也富于变化,杂用二言、三言、五言、七言乃至八言。
诗经熟练地运用赋、比、兴手法。
文字简练易明。
《雅》、《颂》略显呆滞空洞,《国风》显生动灵活。
如《小雅》伐木: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相彼鸟矣,犹求友声。
矧伊人矣,不求友声。
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如《周颂》有客:
有客有客,亦白其马。
有萋有且,敦琢其旅。
有客宿宿,有客信信。
言授之絷,以絷其马。
薄言追之,左右绥之。
既有淫威,降福孔夷。
如《郑风》清人:
清人在彭,驷介旁旁。
二予重英,河上乎翱翔。
清人在消,驷介鹿鹿。
二予重乔,河上乎逍遥。
清人在轴,驷介陶陶。
左施右抽,中军作好。
3.骚体诗,也叫作《楚辞》:《楚辞》,西汉末年,刘向把屈原、宋玉以及汉朝效仿屈原辞赋的作家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等人的作品,汇编而成。
骚体诗的最大特征是大量使用“兮”字,是屈原断承《诗经》的四言形式,并对楚国的民歌井行加工、改革,融合创造出了句式变化灵活、参差错落的新体诗歌形式。
同时打破了四言诗的“二字结构”,开始采用“三字结构”作为诗歌的基本单位。
用词华丽、对偶工巧、相象奇特。
如: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
4.古风:即古诗、古体诗,唐人将效法前代之诗而作之作品称为古风。
由《诗经》中的“国风”引申而来。
其平仄以避免入律为原则。
5.乐府:“乐府”本是汉代专门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汉人代把当时由乐府机关所编录和演奏的诗篇称为“歌诗”,魏晋六朝开始把它们单独归类,称之为“乐府”或“乐府诗”。
风格质朴自然,与“诗经”相比,艺术形式新鲜、叙事手法精彩、述情语句幽微。
如: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表达了女子对男子坚贞不渝的爱情,后世此题材尚无能过者。
6.古乐府:指汉、魏、晋、南北朝时代之乐府。
7.柏梁体:七言古诗,每句押韵。
据说汉武帝建筑柏梁台,与群臣联句赋诗,句句用韵,所以称之。
其实鲍照以前的七言诗(如曹丕的《燕歌行》)都是句句用韵的,古代并非另有一种隔句用韵的七言诗,到南北朝以后,七言诗变为隔句用韵了。
句句用韵的七言诗才变成了特殊的诗体。
如杜甫《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又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思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8.建安风骨: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应瑒、阮瑀、刘桢)并世而出,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
以五言诗为主,诗文以风骨遒劲而著称。
如:曹操之“步出夏门行。
观沧海”
9.玄言诗:东晋以孙绰、许询等人为代表的一批诗人,醉心于玄学,流恋于山水之美,再加上东晋之时玄释二道合流,给东晋诗人的思想和生活带来很大影响,玄诗由此大兴,当时被视为正宗,但却终因“理过其辞,淡乎寡味”,没有多少生命力。
如孙绰《答许询》
仰观大造,俯览时物。
机过患生,吉凶相拂。
智以利昏,识由情屈。
野有寒枯,朝有炎郁。
失则震惊,得必充诎。
已经完全失去文学趣味,并无真正的艺术价值。
但对后世的田园、山水、明理、诗有一定的影响。
本人有诗作《以理驭诗》或描此诗风:
发乎术道置于伦,古理今哲弄异嗔。
四水横击观浪落,三山起撬问石根。
解释秋风吹去意,勘知夏雨怎别春。
钟情世事循环迹,爱恨超然一口吞。
10.田园诗:东晋陶渊明集魏晋古朴诗之大成,描写田园生活的风光,以饮酒抚琴,读书赋诗,访问临农,闲话桑麻为情趣诗意,开创了描写田园生活的风气。
诗风“平淡自然”。
如陶渊明《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在下有一首〈农家下禾图〉也是此类:
欲掩柴扉人更出,歌敲一路几肩锄。
情扬惹得三禾笑,意落徒招杂草哭。
燕雀频弹拍马曲,夕阳更绘订收图。
炊烟自是招魂手,切近村头腹劲咕。
哈哈,就是没人家的好!
11.太康诗风:西晋诗坛以陆机、潘岳等人为代表的诗风。
被后人合称为“陆海潘江”,其诗作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彩华丽,诗风繁缛。
12.山水诗:南朝谢灵运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特的审美对象。
所谓“性情渐隐,声色大开”,对后以后盛唐诗风的形成有较大启迪。
到了南齐,曾任宣城太守的谢朓继承和发展了山水诗,技巧更加趋于成熟,与谢灵运一起并称“大小谢”,而在行文上更加讲究词句的锤炼和用字的工巧。
李白《宣州谢朓送李校书叔云》有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青发”就是自比谢朓的才华。
如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昏日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霖。
如在下诗〈流连〉写山水:
流云推落日,坐叟驾鱼杆。
一桶斜击水,双人正看山。
诗胸拍尽闷,意气指长天。
有句方勾勒,炊成未肯还。
13.歌行体:南朝诗人鲍照在出色地创造乐府诗的同时,还模拟和学习乐府,不仅得其风骨,还自创格调,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
其特点是:不入韵,一般也不沿袭乐府古题,且以七言诗与兼有七言之杂言体为主,篇幅不限可长可短,将七言逐句押韵变为隔句押韵,同时还可以自由换韵。
如鲍照《拟行路难》(其三)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成,吞声踯躅不敢言。
如在下诗《朋友行》
马渴穷途思饮长江水,人逢难处怕无可信朋。
晴明树下常荫好,雷电空中有乱风。
暖室席间多醉客,寒门座上不从容。
秦琼当锏识雄信,孙膑肢残恨始成。
小旋风,又跟踪,淋漓水,泼无功。
得势枝头蜂窝众,黄莺更有鼓舌能。
过季田园栽君子,不足兰绿也无红。
单只猛虎能拦路,十个黑罴五对熊。
为有清屋劳劲帚,浮尘尽扫去附庸。
准备蹇途高义友,小人休列此当中。
14.梁宫体:齐梁文学在兴盛的背后,由于在帝王宫掖和其周围小圈子里,面对灯红酒绿、荒诞腐朽的宫庭生活,传统诗歌及汉魏风骨终于不敌摇曳的情思与新被发现的声律的诱惑,逐渐走上了一条宣扬色情、表现庸俗的道路。
15.永明体:以讲究声律和对偶为特征的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年间而得名。
主要指五言,要求格律对偶,代表作家历来认为是沈约、谢朓、王融三人。
沈约主倡“永明声律论”诗作避免“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旨在探讨语音之声韵变化,然因讲求太过,转成束缚,连提出者沈约本人亦不能全部遵守。
故自唐以来诗人大都采取择善而从的态度,不尽用其说。
“永明体”声律几乎合于后来的律诗,只是未能粘着。
如沈约之和刘中书仙诗二首(其二):
殊庭不可及,风熛多异色。
霞衣不待缝,云锦不须织。
16.七言诗:全篇由七字或七字句为主构成。
源于古代民谣,先秦时,除《诗经》、《楚辞》已有七言句外,荀子《成相篇》亦为模仿民谣而成以七言为主之七言体韵文。
西汉成帝时之《上郡歌》已是一首完整之七言歌谣。
至东汉,七言、杂言民谣更多。
据现存史料,第一首完整七言诗当推
东汉张衡《四愁诗》,其所作《思玄赋》末之系辞亦为完整的七言。
魏曹丕《燕歌行》则更为完整,更富艺术特性。
鲍照于此贡献尤巨(见“歌行体部分”)。
清施补华在《山见佣说诗》中称“然开合变化,波澜壮阔,必至盛唐而后大昌”。
李白、杜甫、岑参、韩愈与白居易等人,均对此体之成熟与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
七言诗分为七古、七律与七绝三类。
其作不胜枚举。
17.一头两脚体:指一篇诗分为三段,首段领起,是为“头”。
下二段申言之,而句数相同,是为“两脚”。
如杜甫《兵车行》即属此体。
仇兆鳌《杜甫详注》卷二:“此章是一头二脚体,下面两扇各有起结,各换四韵,各十四句,条理秩然,而善于曲折变化,故从来读者不觉耳”。
又如杜甫《梦李白二首》,二诗均可依梦前、梦中、梦后分段,各为四、六、六句,亦属此体。
18.一至七言诗(宝塔诗):指一首诗从一言起至七言止。
又因其每句字数依次递增,形成宝塔,故又名“宝塔诗”。
如唐张南史《雪》:“雪。
雪。
花片,玉屑。
结阴风,凝暮节。
高岭虚晶,平原广阔。
初从云外飘,还向空中噎。
千门万户皆静,兽炭皮裘自热。
此时双舞洛阳人,谁悟郢中歌断绝。
”。
后字数有延至九字,宋以来更延至十字。
在下诗作《矢》
矢,矢。
离弦,疾驰。
渐而缓,凭余势。
蚁惊穷远,地谑咫尺。
得意穿风劲,落辔厌尘迟。
过花影树稍纵,一梦觉来即逝。
只矢行踪君更晓,明灭人生共谁知。
19.三五七言诗:指一篇中三、五、七言依次排序,各两句,共六句。
此一诗体起于李白,有诗“秋风清,秋风清。
落叶聚还散,寒鸭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
后刘长卿、冠准、赵秉文等人有作,然终因体近小词,非诗中正体,故作者甚少。
20.三韵律:每首6句,隔句押韵,共有3个韵,故名。
分五言、七言二种,属律诗之一种。
21.小律诗:白居易《江上吟元白绝句》有“大江浑处月明时,一夜吟君小律诗”之句,可见所指即今体绝句。
惟因其由五言四句或七言四句构成为近体诗中体制最小者,故名。
22.五言诗:全篇由五字句构成,起于汉代民谣。
从现存史料看,最早文人五言诗当首推东汉班固《咏史》,唯属初起,质木无文。
东汉末年出现无名氏《古诗十九首》,标志文人五言诗创作完全成熟。
魏晋以后,历六朝而至唐,更有长足发展,乃至成为古代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五言诗分为五古、五律、五绝三种。
其作不胜枚举。
五古如在下诗作《只取芙蓉》
帚起红尘动,烟迷地上花。
青莲堪洗目,有泪不须擦。
水落高净叶,风消直碧葩。
身薄铺芳远,颜轻偏爱她。
23.长调、短调:指七言诗与五言诗。
24.六言诗:全篇由六字句组成。
相传始于西汉谷永或认为东方朔已有六言,不传。
今所见之六言诗以汉末孔融所作为最早。
如在下诗《有怕晴明》
水镜连环岛屿,可猎瞒天暗许。
谁家几叶横舟,正愁一湖烟雨。
料来今无惊鸭,更有飞禽惬侣。
惟恐晴空梦断,匿却清喉无曲。
25.四言诗:全篇由每句四字组成或以四字为主。
为古代诗歌中最早之诗体。
初见于上古歌谣及《周易》韵语。
而集中保存在我国最早之诗歌总集《诗经》中。
西汉民谣多为五言,文士作四言诗则较多,其中以韦孟《讽谏诗》最为著称。
然因文繁意少,变化不多,故东汉以后,为五言所迅速替代。
虽有曹氏、嵇康、陶潜等不断作创,但终是大势已去。
如在下诗作《清明断想》
树立高根,水复有源。
清流古久,尤自涓涓。
清明岁遇,膝坟而谈。
厚土埋名,惟姓尤传。
平林脉脉,或偶枝残。
末水杳杳,或将竭干。
女不延祖,无后何寒。
去忧可悯,只痛昨肝。
来泪谁落,不洗今颜。
无期六道,此生当全。
形能消损,神化无完。
吊哉先逝,珍兮百年。
或荫有余,不饮后泉。
26.竹枝词:唐代乐府曲名,亦称竹、竹枝子。
本为巴渝一带民歌。
崔令钦《教坊记.曲名》中已载有“竹枝子”,则在唐玄宗时已采入朝坊。
中唐诗人顾祝亦有《竹枝词》之作,刘禹锡、白居易均有作。
其后作者甚多,大都用以描写人情风土、富有民歌色彩。
唐代时《竹枝词》歌词不甚拘泥平仄。
可歌唱,后用为词牌。
如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组诗中之:梅子金黄杏子肥,杏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27.杂体诗:指从字形、句法排列、声律或押韵等方面别出心裁之一类作品。
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归纳为:拗体、蜂腹体、断弦体、隔句体、偷春体、首尾吟体、盘中体、回文体、仄句体、叠字、体句用字体、藁砧体、两头纤纤体、五仄体、四声体、又声叠韵体、问答体等皆诗之变体。
其他如藏头诗、智体等,亦属此体。
28.杂言体:古体诗之一种。
篇幅长短不限,句子长短亦无一定标准,短则一字,长则十数字。
主要以三、四、五、七字相间杂为主。
句式变换与用韵甚至自由,或可夹用些散文句式,乃一种较自由之体。
如在下诗作〈恨慢光阴脚〉
一任光阴携去冷,无非草木贩新活。
挂碍未耕处地,今与昨,无差别。
欲与君绝,未料从此与君约。
梦里身翻来去夜,一抹朝阳信息多。
而今恨却,逝水流时慢慢喝。
早有些许心语急切,怎耐得,向晚说。
29.杨柳枝:唐代乐府曲名,亦称杨柳枝。
中唐以后〈杨柳枝〉或称〈杨柳词〉或仍称《折杨柳》,然已为新曲,且以七言绝句为形式,由内容多咏柳枝,或用以美少女。
中唐以后,曲子词兴,《杨柳枝》遂沿用为词牌。
如在下诗作《柳》类此。
千丝万象最温柔,惯与春风暗道羞.
为掩情人贴耳笑,娇躯强自硬出头.
30.新乐府:由中唐白居易提出并积极创作而确立之一种诗体。
因其用新题写时事,不依谱,不入乐,体制上与古乐府不同,故称。
又称乐府新题,与乐府古题相对。
新乐府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之传统及杜甫以乐府诗体写时事,“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创作方法,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为务,创作不少优秀之作,具有颇高之认识价值,然因“系于意不系于文”,但有时不免经质直切,影响情韵之美。
31.上官体:贞观诗坛后期的上官仪,代表宫廷诗人创作的最高水平,既重视诗的形式技巧,又追求声辞之美的诗歌,虽在题材上还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但在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则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
32.大历诗风:大历至贞元年间,由于政局的影响,诗人的心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的诗歌不再有李白那种非凡的自信和磅礴气势,也没有杜甫那种反映战乱社会现实的激愤和深广情怀,大量的作品都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漠心境和追求清雅高逸的落寞情调。
盛唐雄浑的风骨在此时转变为淡泊的情致。
如司空曙《江村即事》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