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钠及其化合物》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知道Na 及其氧化物的性质。
⑵能利用Na 及其氧化物分别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计算。
⑶能规范解答以Na 及其氧化物为载体的实验探究、框图推断题。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探究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师生研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
钠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
钠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四、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
通过课前学案指导等过程,诱导学生思考、推理、探究。
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测评练习巩固所
学知识。
五、教学准备
1、学生研究学案、多媒体辅助教学。
2、课件准备:教师制作课件、多媒体教学平台。
六:教学过程
1.学生完成基础过关部分
钠是一种光亮的银白色金属(说明有金属光泽)。
质地柔软,可以用刀切割(说明硬度小)。
熔点较低(97.81℃,鲁科版第9 页),沸点为882.9℃。
钠虽为金属,密度(0.97g/cm3,鲁科版第9 页),却比水小。
当然身为金属,钠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和导电性。
金属钠露置在空气中的一系列变化:
先变暗;生成的是(写化学式,下同),再变白;生成的是。
然后表面逐渐潮湿并形成溶液,这是NaOH 潮解的缘故。
(此时溶液中
在默默地进行着:CO2 + 2NaOH = Na2CO3 + H2O)这一反应。
再后来又结块;生成的是,最后变成粉末;这种现象在化学上称为风化,写出风化过程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2.师生探讨提高部分
01.钠与足量的O2 反应,无论反应生成的是Na2O2 还是Na2O,只要参与反应的Na 的质量相等,则反应中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一定(填“前者多”或“相等”或“后者多”,下同)。
得到的Na2O2
固体的质量与Na2O 固体的质量一定是。
02.一定条件下,取钠与氧气反应后的生成物7.8g 溶于水。
若所得溶液恰好能被100mL 浓度为1.00mol/L 的稀H2SO4 中和,则该生成物的成分是( )
A.Na2O
B.Na2O2
C.Na2O 和Na2O2
D.都正确
03.(2016 上海虹口高三一模题)如图,倒置的坩埚盖子上放入硫粉,在硫粉中央放一小块钠,用胶头滴管向金属钠滴加一滴水,立即
倒扣上大烧杯,发现坩埚盖子内,
火星四溅,烧杯内出现大量白烟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是钠与硫反应的催化剂
B.酚酞的水溶液变红色
C.钠与硫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D.滤纸逐渐变黑
03.将23g 金属钠投入到足量的水中得到溶液①,将24g 镁投入到
与水等质量且足量的稀硫酸中得溶液②。
若不考虑H2 逸出时所带有的水及水的挥发,则①和②的质量关系为( ) A.
①= ② B. ①>② C. ①<② D. 无法确定
04.如图,在烧杯中盛有100mL 蒸馏水,水中悬浮着一个表面光滑、耐碱、耐热的小球(此球稳定悬浮在水的中央)。
将10g 金属钠分多次投入到水中,最后使烧杯内的液体恢复到原来蒸馏水的温度。
回答下列问题
⑴10 g 钠要分多次投入的主要原因是:
答:。
⑵将10g 钠全部投入完毕所需要的次数可能是。
A. 5 次
B. 10 次
C. 大于10 次
⑶实验结束后,从烧杯内小球的位置观察到的现象是。
3.通过完成并分析测评练习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七、板书设计
钠及其化合物
4Na + O2 =
2Na2O
Na + O2 ===== Na2O2
S 2Na + Cl2 ===== 2NaCl
研磨2
八、课后作业
无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