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行唐牛饮山探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燕赵遗韵YANZHAO LIFE天地
从《汉书》到《说文解字》,从《大清一统志》到《畿辅通志》,所有古典文献中都能找到牛饮山的身影;从《中国历史地图集》到《土生说字》,不同的当代权威有着不同的解读。

——牛饮山究竟在何处?为什么众多文献都对它特别关注?
一、牛饮山源起
牛饮山,源出《汉书》⑴。

卷二十八地理志“常山郡”篇:“南行唐牛饮山白陆谷,滋水所出,东至新市入滹沱。

”其前半句,可译为“南行唐县境内牛饮山脚下的白陆谷是古滋水的发源地”,也可译为“南行唐县境内的牛饮山和白陆谷,是古滋水的源流分支”。

这里所说南行唐,系古县名称,为今行唐县之前身,其区域面积较今行唐县大一倍不止。

金代之前,阜平县中西部地区(原西五社范围)尽归南行唐所有。

对于《汉书》记述的解读,“可译为”是将牛饮山和白陆谷“绑”在了一起,属于“一体论”;“也可译为”是将牛饮山和白陆谷分作了两处,属于“两处说”。

在这里摆明这一点,是因为后世研究各有切入而又各有所盲:盯着白陆谷的,却迷茫了牛饮山;盯着牛饮山的,却迷茫了白陆谷。

《汉书》讲到的牛饮山,是作为古滋水源头标志出现的。

较《汉书》稍晚的《说文解字》⑵,在诠释“滋”字时讲到:“滋,一曰滋水,出牛饮山白陉谷东入呼沱”,同样是阐释“滋水”,后者写的是“白陉谷”。

《汉书地理志汇释》⑶“南行唐”条目下《补注》,王先谦认为,“王念孙云,作白陉,是也。

《尔雅》山绝陉。

考河北八陉,有白陉之目(见《元和志》引《述征记》,与此白陉谷义相近也。

若作白陆谷,则义无所取。

盖俗书陉字作坚,因与陆相似而误”。

此观点似是而非。

查《元和志》所引《述征记》:“其山首自河内,有八陉,井陉第五”云,可见《述征记》所言八陉,乃太行八陉非河北八陉也。

至于白陉,本太行八陉之第三陉,位于南太行山脉晋豫地界,早已不在河北范围,何况“南行唐”?以此疑之。

二、两大流派
关于牛饮山,学术领域存在两大流派,一为阜平西界说,二为箕山以西说。

先谈阜平西界说。

《查字典诗词网》古文典籍地理志第八中“白陆谷”条目注释:“白陆谷,‘陆’当作‘陉’,即白陉谷,在今阜平县西界太行山脉中。

”此说依据何在,不得而知,但可以看出它传承的是前面提到的白陉论。

按照这个指引,笔者查阅了阜平县志(含古本),寻访了阜平文化名流,未发现相关记载,
南行唐牛饮山探源■杨立中 刘云平
燕赵遗韵YANZHAO LIFE 天地
也无人知晓阜平境内有牛饮山、白陉谷。

无独有偶,翻阅中国社会科学院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⑷(以下简称《地图集》),在西汉冀州刺史部地图上描绘着滋水流向,源头指向阜平西界,还赫然标识着牛饮山、白陉谷字样。

《地图集》所有考据资料现存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未能一探究竟,但另外一份文献资料为此做了排除性反证。

史为乐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⑸(以下简称《大辞典》),与《地图集》齐名,其顾问乃《地图集》主编谭其骧。

《大辞典》成书较《地图集》晚了20年,修订过程中曾复印、参考了《地图集》全部考据资料,但最终未采纳《地图集》关于牛饮山、白陉谷条目。

由此看出,《大辞典》对阜平西界说未予认可。

于阜平西界说而言,白陉谷之论有待坐实,由白陉谷引带而出牛饮山的“一体论”思维更需画个问号。

毕竟“一体论”之外还有“两处说”,即便白陉谷在阜平西界,牛饮山也未必就在阜平西界。

再说箕山以西说。

箕山以西说的代表性文献是《畿辅通志》和《大清一统志》,这两部清代省级和国家级方志,口径出奇地一致。

其中,《大清一统志》⑹讲得最为明白,“箕山,在行唐县西北五十里,以峰形若箕而名,其西为牛饮山。

《汉志》南行唐县有牛饮山,即此。

”此说以箕山为观照,直接从牛饮山切入。

康熙十九年《行唐新志》列出了白陆谷和牛饮山条目。

其中,“牛饮山”条目注释为“巢父饮牛处”(白陆谷条目无解)。

康熙本县志虽未表明“箕山以西”,但直接说到了“巢父饮牛”,与箕山文化浑然一体,算得箕山以西派激进分子。

为此,曾遭人诟病,甚至被认为是附会之词。

近年来出版的一部颇具影响的字学巨著叫《土生说字》⑺。

作者李土生在书中阐释牛饮山,非常笃定地指出,“《说文》(即《说文解字》)所说牛饮山位于石家庄行唐县,其地盛产野生蚕茧,历史上亦由此相关的记载。

《宋史》载:‘元符七年,藁城县野蚕成茧;八月,行唐县野蚕成茧;九月,深泽县野蚕成茧,织紝城万匹’”。

《土生说字》的加入,无疑壮大了箕山以西说阵容。

那么,箕山以西说又有哪些合理内核呢?
三、箕山以西考
考箕山以西,有许多看点可圈可点:
(一)巢父饮牛处与《山海经》⑻记录高度吻合
清代学者王先谦在《汉书地理志汇释》“南行唐”条目补注中,引用了《山海经》记录“高是之山,滋水出焉”,而后紧跟了一句“盖异名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牛饮山和高是山是同一座山,只不过名称不同罢了。

这种揣测有无道理呢?我们试着将“高是之山”换作“高士之山”(视“是”为“士”之错讹),再与前文牛饮山即“巢父饮牛处”的注释两相对照,理解起来便容易多了。

“巢父饮牛处”与“高士隐居之山”高度统一,谁还能怀疑“巢父饮牛处”为附会之词呢?退一步讲,行唐人自己附会也罢,《大清一统志》和《土生说字》不至于一起跟着附会吧!
(二)牛王寨即是《汉志》记载中的牛饮山
说到牛饮山,不光外地人少有知晓,就连多数行唐人也觉得迷茫:现实生活中的哪座山峰才是牛饮山呢?
乾隆年间行唐知县吴高增曾写下《牛饮山》诗一首。

诗曰:“山中野老息孱颜,高隐何曾特买山。

日落登巢清蝶梦,云深放牧到沙湾。

勋华直等浮名淡,耕凿都将世虑删。

争得上流清净地,粼粼白石水潺湲”(见乾隆三十七年《行唐县志》)。

当年的吴高增一定是游览并亲眼目睹了牛饮山景象的。

从乾隆三十七年迄今,不过二百多年,期间,行唐并无造山运动发生,曾经的牛饮山绝不会凭空消失。

翻检行唐县志,旧志中有牛饮山而无牛王寨,新志中有牛王寨而无牛饮山。

山非一日形成,牛饮山不会无端消失,牛王寨更不会突兀生成!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今日的牛王寨便是过去的牛饮山。

观箕山以西,近有毗山,次有牛王寨,远及文山。

毗山近而清志已现,可以排除在外;文山太远,与箕山文化不搭,可以不予。

三者去其二,箕山以西,舍牛王寨其谁?作为河流发源地,牛饮山断不会太小;作为巢父饮牛处,牛饮山又不至于过分险峻。

牛王寨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正与牛饮山人文背景相契合。

访牛王寨一带,民间有牛王寨也叫牛饮山之说,前城
燕赵遗韵YANZHAO LIFE天地
建局局长赵同法老人印证了此说。

凡此种种,足以证明今牛王寨便是古代的牛饮山,不过后来名字改变罢了。

(三)滋水的前世今生及遗址密码
滋水在古代主要有两个指向:一是山西灵丘滋水,源于恒山;二是河北行唐滋水,源于牛饮山。

今磁河(前身称滋河,1981年地名普查时改称磁河)乃山西水与河北水之融合,与古滋水相关,但源流变迁,今昔异也。

古滋水由藁城南汇入滹沱河,属于滹沱河流域。

自明代起汇入潴龙河,由滹沱河支流变身潴龙河支流,从子牙河归属转身大清河归属,此为古滋水的一大变迁。

研究牛饮山,须考察古滋水;考察古滋水,须着眼行唐境内。

今行唐境内有上滋洋、下滋洋、董磁沟、吴磁沟、陈磁沟、刘磁沟等村名,皆与古滋水相关。

《行唐县地名志》引《正定府志》“县西北40里城寨社有滋阳村,以在滋水之北而名。

后因居甘泉上游,故称上滋洋至今”。

不难看出,这些村落名称中,隐藏着古滋水遗址密码,是我们研究古滋水的重要考量。

从上述遗址村落分布看,曾经的古滋水与甘泉河相近,与郜河渊源相切,与甘泉河源头的牛王寨相呼应。

此外,还有两个与箕山文化相关的地名。

一个是归于沉寂的“犊乾城”(今行唐城之前身);一个是仍在沿用的村落名称许由村。

在神话剧本《中秋红》中,巢父曾经做过地方官,任行唐邑长,后来归隐山林。

为了纪念这位淡泊名利的邑长,后人将巢父曾经任职的邑治起名“犊牵城”(后沿音易字,将“犊牵城”写做“犊乾城”)。

直到成为县治之后,“犊乾(牵)城”被行唐城取代,从此沉归历史。

许由村因许由居住而名,沿用至今。

(四)牛饮山在乾隆皇帝心中的分量
乾隆皇帝一生六次巡礼五台山,其中五次经过行唐,每次都游历箕山(牛饮山)且有诗作留下。

乾隆十一年(1746)九月一巡五台山,初十启程,二十七日折返。

返程途中游历行唐箕山,耳闻目睹“苍烟淡霭古溪头,父老犹然说饮牛”景象,感慨“桑田海水几回更,此地千秋识遯亨”(见《御制诗初集》卷三十六《箕山四首》),表达了他对巢父许由在这一带隐居的深信不疑。

乾隆二十六年(1761)二月三巡五台山,返程途中游历行唐箕山,赋《箕山咏古》诗(略)。

乾隆四十六年(1781)二月四巡五台山,往途游历行唐箕山,赋《箕山》诗,诗曰“颍水之滨忽见由,闻言更恐污其牛;求名既已薄武仲,巢父名何共许由!”(见《御制诗四集》卷七十九)
乾隆五十一年(1786)二月五巡五台山,十八日启程,三月初八折返。

返程途中游历行唐,赋《箕山》诗,诗曰:“峰峙行唐形箕似,更云牛饮在其西;传讹漫谓遵涂说,汉志由来久著题;燕豫隔将数百里,是谁缩地作斯言?许巢原是逃名者,万古留名乐岂存!”(见《御制诗五集》卷二十二)
乾隆五十七年(1792)三月六巡五台山,二十八日折返。

返程途中游历行唐,赋《箕山》诗,诗曰“箕山形肖斯尤可,班志何增牛饮名”(见《御制诗五集》卷七十二),等等。

一次次游历,一篇篇诗作,充分反映了行唐牛饮山在乾隆皇帝心中的分量。

四、牛饮山文化与牛王寨开发
牛饮山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牛饮山文化昭示着桑蚕之源。

据《土生说字》阐释,“在野生蚕茧的丰收之时,在没有专人照管下,所产之丝自是随水而走,顺流而下了。

故发源于牛饮山白陆谷向东流入滹沱河的水以“水”“兹”相合之“滋”作为名称,想是由此原因罢了”。

在此基础上作者还进一步指出:行唐与藁城、深泽共处一个区域,称得上是蚕丝生产地。

历史上,滹沱河流域是中国最早的桑蚕发祥地,而发源于牛饮山的古滋水在明代之前是归属滹沱河流域的。

如果从“一带一路”的人文源头考察,历史上的牛饮山无疑与丝绸之路有着根性渊源。

牛王寨开发,应该从这里着眼,着力打造中国桑蚕文化之源的金字招牌;
二是牛饮山文化寄寓着隐逸之源。

据相关文献资料,全国与许由相关的遗迹遗址达130余处,涉及9省29县,其中,以河南登封和河北行唐最具代表性。

前者在开发和宣传上领先一步,影响显著;(下转50页)
业务交流BUSINESS COMMUNICATION 天地
数据操作权限,包含:添加、修改、删除、分配任务、建库、标引、分类、检查、文献检索、下载、在线浏览、打印、文件拷贝等权限。

数据库存储的密级管理,分为公开、内部、秘密、机密和绝密五个等级,可以根据自己需要设置。

对本系统的使用操作用户进行管理,使得应用系统拥有合理、高效而灵活的统一用户管理安全机制,不同身份的用户拥有不同的操作权限,管理者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用户动态添加权限。

通过多层次的权限验证机制,确保没有相应权限的用户无法修改或访问相关的信息,充分保障关键数据的安全。

(2)信息资源门户
通过该系统的各个工具将数据资源按照一定的规则建立,并经过系统发布后台设置权限将数据统一发布后,可通过建立一个综合应用类门户,将各种应用系统、数据资源和网络资源集成到监测院地质档案信息管理平台上,实现单点登陆、内容聚合和个性化定制等。

被授权账户可以通过单一的入口安全的访问信息资源全部和部分内容。

门户系统的搭建,将所需要的各类数据资源目录按照设定好的分类体系进行有条理的展示和导航,从而达到一站式导航的共享应用目标。

(见图3管理平台检索标准门户图)
三、功能缺陷及拓展方向
1.功能缺陷
(1)地质档案信息管理平台还未实现原始地质档案上传文件自动分类板块功能。

(2)还未实现与全国地质资料归档汇交信息系统DE-Maker2018软件对接功能。

2.拓展方向
地质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目的就是实现地质档案多模式管理、汇交、利用与服务,实现与全国各省地质档案馆、地质档案室互联互通、信息集成、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完成地质档案工作向以数据为主的服务模式全面转型,为社会提供系列化、标准化的地质档案数据信息产品。

为此,需要对“地质档案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继续进行拓展与研究,完成与监测院现有地质档案信息目录系统对接,与全国地质资料归档汇交信息系统DE-Maker2018对接,形成对地质资料数据进行在线电子文档制作,自动接收、查验、入库管理、涉密清理、集成整合等处理模式,达到可以进行汇交地质资料的数字资源唯一标识符申请及著录、汇交等业务的在线办理和指导工作,形成支持原始地质档案分类和地质成果分类的标准化、规模化、可共享的地质资料档案数字资源信息,形成一个分散为集中的地质档案全国信息管理系统大数据中心,进一步提高地质档案的科学管理与社会化服务水平。

(作者单位:河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
(上接61页)而后者则以其文化元素的丰富性、地区特征的契合性、远古生活的适宜性、人文精神的独特性而独占鳌头。

牛饮山的存在,无疑给行唐箕山文化增添了浓墨亮彩的一笔。

从箕山颍水到牛饮山滋水,从许由让国到巢父辞官,从颍水洗耳到饮犊上流,牛王寨开发,应该将箕山文化作为整体观照,着力打造华夏让贤之地、中国隐逸之源的金字招牌;
三是牛饮山文化烙印着儒将之根。

春秋时期,此地为晋所属,山脚下是晋文公麾下三军元帅郤縠故里,山上有后人为怀念郤縠而修建的衣冠冢。

早在南朝时期,刘勰就曾给予郤縠高度评价。

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均有称颂郤縠诗篇,其中尤以唐人推崇备至。

刘禹锡诗曰“自从郤縠为元帅,大将归来尽把书”(出自《令狐相公见示河中杨少尹赠答,兼命继之》)。

韩愈盛赞“为文无出相如右,谋帅难居郤縠先”(见《酬别留后侍郎》),由此奠定了郤縠作为中国儒将始祖的文化地位。

牛王寨开发,应着力打造中国儒将始祖故里的金字招牌。

有了牛饮山文化支撑,牛王寨开发一定会走得更远。

注:本文系2018年度石家庄社科专家培养项目——课题编号:2018zjpy38
(作者单位:中共行唐县委党史研究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