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端午的鸭蛋》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端午的鸭蛋》说课稿《端午的鸭蛋》说课稿第一部分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端午的鸭蛋》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课文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涉及的文章生动丰富。
《端午的鸭蛋》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这篇文章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文章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灌注深情于文章,写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二)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是初二年级的学生,处在青春期的初二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社会生活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看法,并且有着表达个人观点的强烈欲望由于受到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他们关注的是时髦、偶像、网络游戏等话题,而对于传统文化,对周遭的一切人和事却漠然视之这种情况下老师对学生进行恰当适时的引导就显得尤为必要!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用“小叙事”,“小话语”道出了生活中美的真谛,正好能启发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去发现情趣,发现诗意(三)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课文的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如下:(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习俗(2)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3)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4)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第二部分教学策略(一)教法设计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反复读,感悟本文平淡自然的语言中所包含的丰富情感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针对学生特点,我将用饱含深情的语言、音乐、问题等充分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3、交流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二)学法指导1、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课文语言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3、讨论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第三部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xx端午(二)、初步感知说风俗1、介绍作家常识,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理清行文思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3、紧扣风俗提问:刚才同学们畅谈了自己家乡的端午风俗,你能从文中找出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作者写七种风俗时有无详略之分?(引出放黄烟子和吃十二红是作者家乡特有的风俗)以上题目设计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理清行文思路,领会文章主旨使学生初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的深刻感悟(三)、赏读文本品情趣1、在高邮,端午节时小孩儿喜欢放黄烟子,写一笔虎,我们班有位同学也坐不住了,下面我们就请他在黑板上为大家展示一笔虎接着进一步提问:你知道当地孩子除了放黄烟子,写一笔虎还兴干什么嘛?(引出挂鸭蛋络子习俗)2、玩鸭蛋络子有哪些过程呢?(挑装挂吃玩)在这个过程中你对哪一点最感兴趣?(学生通过交流探讨从具体句子中品味挑鸭蛋玩鸭蛋的情趣,从而体会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无限怀念之情)3、此时用幻灯片展示鲁迅、丰子恺忆儿时吃食的二段话,再次体会作家对童年生活的怀念4、如果说4、5两段写端午的鸭蛋表达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念,那么,2、3段写家乡的鸭蛋又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怀呢?请学生分组朗读学生回答后继续追问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学生从文中找出具体的句子品味情感,小组交流讨论完成,让学生从具体可感的语句品出汪老的爱乡,思乡之情,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5、这时老师适时的引导: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我们读出了汪老的一个心愿:让高邮的鸭蛋走出中国走向全世界同学们,你能用一句话替汪老宣传一下高邮的鸭蛋吗?(通过这一问题,使学生在写作训练中得到情感的升华)(本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得到了听、说、读、写的训练,又让学生在语言的品味中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从而突破了本文的教学重点完成了目标2)(四)拓展迁移诉真情课件展示:汪老晚年看电视片《梦故乡》不禁老泪纵横的一段文字这时同步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创设情景将学生带入乡情的浓烈氛围中这时老师适时引导:一说起故乡,汪曾祺就想到了家乡的鸭蛋想到了儿时的过往种种……那么,一说起故乡,你们就想到了家乡的什么物件,这样东西又勾起了你怎样的儿时情愫.......学生扩句;一说起故乡,我就想到了家乡的……(本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思乡情绪的感染下,从身边的平凡事物中发现情趣,发现美,并且用文字描绘出来,表达出来从而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即完成了目标4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第四部分板书设计端午的鸭蛋。
2024年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

2024年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端午的鸭蛋》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本课详细内容主要围绕端午节的习俗,通过对鸭蛋的描述,反映出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具体章节为第二十二课。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提高词汇积累。
2.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作者对端午节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情感表达。
难点: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端午节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间:5分钟2. 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老师进行讲解。
时间:10分钟3. 生字词学习:讲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
时间:5分钟4. 内容分析: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端午节的情感表达。
时间:10分钟5.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家乡的端午节习俗,进行互动交流。
时间:10分钟6. 例题讲解:讲解课后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时间:10分钟7. 随堂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进行随堂练习,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时间:10分钟时间:5分钟六、板书设计1. 课题:《端午的鸭蛋》2. 生字词3. 课文内容概括4. 作者情感表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写一篇关于家乡端午节习俗的短文。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经历,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作。
2. 课后习题:完成课后习题1、2、3。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端午的鸭蛋》一文,使学生了解到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7课《端午的鸭蛋》课件

香包除外形活泼多样之外,也
有趋吉避凶的含意。 这一天,家家 户户门口都挂艾草或蒲草,小孩子身 上挂着「艾虎」的香囊,男人喝雄黄 酒,传说有避邪、求吉祥的作用。 端午节包粽子、吃 鸭蛋洋溢着中国传统文 化的特色。
。
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 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
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 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 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 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 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 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 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 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 成后来的粽子样。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
1997),江苏高邮人, 作家。代表作有《受戒 》、《大淖记事》等小 说,《蒲桥集》等散文 集。他的行文如同随意 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写 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 活的妙处。文风闲适自 由,不做刻意的雕凿加 工,不刻意追求结构的 严谨,但在随意中体现 了整体的严谨与谐。
汪曾祺散文语言风格
例: 1、这是与众不同的鸭蛋,因为“高邮还
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 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2、这是远近闻名 的鸭蛋,因为‚我在苏南
、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 ,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 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 ,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 通过这些反映出作者满怀着自 豪和喜爱之情介绍高邮的鸭蛋。 • 作者用这些事实,通过平淡而 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 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源于作 者浓浓的思乡之情,源于那深 深的故乡情节。
课文小结
端 午 的 鸭 蛋
活情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 的感 怀: 端午的风俗 贴五毒.帖符.喝雄黄酒 想对 。故 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乡 的 名声( 问起籍贯 会肃然起敬 自 久远) 上海店里 会特别标明 豪 家乡的鸭蛋 双黄鸭蛋 会成批输出 、 质细而油多 引袁枚文 热 爱 特色 作证 之 蛋白而柔嫩 以北京鸭蛋相比 情 , 挂“鸭蛋 囊萤映雪的故事 对 端午的鸭蛋 络子” 童 敲破“空 年 联想 头吃 鸭蛋壳装萤 生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7.《 端午的鸭蛋》

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 观点是纪念屈原说。
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 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 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 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 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 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 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 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 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 样。
端 也有趋吉避凶的含意。 这一天, 家家户户门口都挂艾草或蒲草,午 小孩子身上挂着「艾虎」的香 风 囊,男人喝雄黄酒,传说有避 邪、求吉祥的作用。 俗
一代大师汪曾祺, •
汪曾祺为人为文, 向真向善,求平实, 方言俗语也入文。 不矫情。这个性情中 人,深深爱着生活, 平平淡淡显真味, 对生活有一种宁让 它 负我、我不负它的痴 迷.
幽默风趣抒性情。
北京有位作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 爱读汪曾祺到了这般情形:长官不待见 我 的时侯,读两页汪曾祺,便感到人家待见 不待见有屁用;辣妻欺我的时候,读两 页 汪曾祺,便心地释然,任性由她。”
课文小结
这篇民俗散文,以闲适自由,
平淡有味的语言介绍了家乡 高邮的端午风俗,表现了作 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和对故 乡的热爱之情。
请模仿作者的语言,从形、 色、香、味等方面描绘一下你吃 过的传统节日美食吧。60字左右。
选取你最喜欢的节日,写一条短信
元宵节:送你一碗汤圆,你将圆出一场事业的美梦,圆 出温暖如春的友情,圆得家人幸福的团聚,圆来今年 精彩的运程 端午节:满街都飘满了粽子的香味,你在远方可闻 到了家乡的粽子香,今天也买点粽子,一起过个快 乐的端午吧! 中秋节:清风带去我的祝福,明月捎走我的问候, 祝你中秋快乐!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 高兴的,好象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 的!
(口语化:短句、方言) 雅俗共赏 (文学性:文言、成语)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端午的鸭蛋》PPT课件

字词积累
腌鸭蛋 yān 门楣 méi 籍贯 jí 粽子 zòng 门槛 kǎn 车胤 yìn 避邪 xié 蝎子 xiē
苋菜 xiàn 肃然起敬 sù
囊萤映雪 náng
城隍庙 huáng
整体感知
你觉得这篇课文写了哪几 方面内容?分别用小标题概括。 方面内容?分别用小标题概括。
结构 道习俗( ) 道习俗(1) 说鸭蛋(2-3) 说鸭蛋( ) 品端午鸭蛋( ) 品端午鸭蛋(4-6)
形象地写出了吃鸭蛋的动感和快感。 形象地写出了吃鸭蛋的动感和快感。
4、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 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 为别处所不及。 为别处所不及。
作者运用了古汉语,使文章显得典雅,同时作者写出了了 作者运用了古汉语,使文章显得典雅, 高邮咸鸭蛋与众不同的特点,让人一读,就忍不住想飞到 高邮咸鸭蛋与众不同的特点,让人一读, 高邮去品尝这人间美味。 高邮去品尝这人间美味。
作者运用了古汉语,使文章显得典雅,同时作者写出了了 作者运用了古汉语,使文章显得典雅, 高邮咸鸭蛋与众不同的特点,让人一读,就忍不住想飞到 高邮咸鸭蛋与众不同的特点,让人一读, 高邮去品尝这人间美味。 高邮去品尝这人间美味。
例
句
3、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 、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 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 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 红油就冒出 来了。 作者写了鸭蛋的吃法,尤其是一个“ 来了。”作者写了鸭蛋的吃法,尤其是一个“吱”字,
学习目标和重点、 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
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 追求。 能力目标:朗读课文精彩语句,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 能力目标 足的语言特色,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激起 情感目标 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珍惜热爱传统文 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学重点: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 学重点 求。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 教学难点 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7课《端午的鸭蛋》课件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
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 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 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
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
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 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 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 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 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答有关与无关都行,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参考答案:
答:有关。作者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 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荧,很自然,很随意, 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
1.阅读第一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
结 构 提 2.阅读第二~三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示
3.阅读第四~六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首
阅读第一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
1、本段都写了哪些习俗?
答:写了“系百索子”、“作香角子”、“贴五毒、贴 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七种习 俗。
2、所介绍的风俗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 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认识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 从唐代以来规定的重要节日。 又称端午节。古人把五月也 称作“午月”,五日又常写 作“午日”,“端”又是 “初”的意思,所以五月初 五就叫“端午”;还有叫 “重午”,或者是“端阳” 节的。
端午的意义: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 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 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 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 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 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 屈原 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佩香囊:端午
节小孩佩香囊,不 但有避邪驱瘟之意, 而且有襟头点缀之 风。香囊内有朱砂、 雄黄、香药,外包 以丝布,清香四溢, 再以五色丝线弦扣 成索,作各种不同 形状,结成一串, 形形色色,玲珑夺 目。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7课《端午的鸭蛋》课件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7课《端午的鸭蛋》课件
一、课前导入
1.观察图片: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吃粽子。
2.问学生们: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学生可以围绕传统风俗、节气、食品文化等方面进行回答,教师可以提供相关背景知识。
二、课文探究
1. 初读课文
1.声情并茂地朗读全文。
2.让学生自读,找出生词、熟悉课文。
2. 文本解读
1.教师逐段解释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情感内涵和主旨。
3.可以进行一些补充知识,如端午节由来、赛龙舟等。
3. 课文练习
1.完成课本上的课文练习,以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4. 创意活动
1.学生小组阅读消夏的《粽子怎么煮》,比较两篇课文的异同点,探究端午节的民俗文化。
2.学生小组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端午节各种物品,如五彩丝线、香囊等,了解端午节风俗习惯,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三、常规学习
1.教师布置相关的语文作业,如默写、课外阅读、作文等。
2.常规作业完成后,教师可以进行小结,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四、课后拓展
1.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出自己过端午节的情景。
2.学生可以参考其他来源的素材,如传统非遗文化、历史知识等,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个人立场。
以上是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端午节的节俗风情。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端午的鸭蛋》课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端午的鸭蛋》课文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
系百索子。
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
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
做香角子。
丝线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
贴五毒。
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坎上。
贴符。
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
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
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
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
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
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
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
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
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
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
”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
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
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
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
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有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024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

2024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端午的鸭蛋》。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分析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掌握课文生字词,学习课文描写手法;了解端午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2. 掌握课文生字词,学习并运用课文描写手法进行写作。
3. 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培养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理解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生字词,学习课文描写手法;了解端午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原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端午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端午节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4.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讲解并举例说明。
5. 描写手法学习:分析课文中鸭蛋的描写,学习并运用到写作中。
6. 端午节文化讲解:讲解端午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7. 随堂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描写鸭蛋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端午的鸭蛋》2. 内容:a. 课文内容: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传统文化热爱。
b. 生字词:列举生字词,解释含义。
c. 描写手法:鸭蛋描写方法。
d. 端午节文化:习俗、文化内涵。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端午鸭蛋”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关于端午节的诗词、文章,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教案: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的第14课《端午的鸭蛋》。
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了解端午节的习俗,特别是鸭蛋在端午节中的特殊地位,以及作者对这种习俗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 能够概括和描述文章中描述的端午节的习俗。
3. 能够理解和感受作者对端午节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描述端午节的习俗。
难点: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吗?端午节有哪些习俗?”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引出本课的主题。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读课文《端午的鸭蛋》,边读边思考,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3. 内容理解: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概括和描述文章中描述的端午节的习俗,特别是鸭蛋在端午节中的特殊地位。
4. 词语理解:通过提问和解释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5. 情感体会:通过提问和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作者对端午节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端午的鸭蛋习俗:1. 吃鸭蛋2. 挂鸭蛋情感:1. 喜爱2. 怀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端午节的习俗和你的感受的文章。
2. 作业答案: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吃鸭蛋和挂鸭蛋。
吃鸭蛋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鸭蛋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还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每当端午节来临,我们家都会准备一些鸭蛋,全家人一起享用。
我喜欢把鸭蛋壳涂上彩绘,让它们变得五颜六色,非常漂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
⏹江苏高邮人。
早年毕业
⏹于西南联大。
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教学目的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
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门楣(méi)
苋菜(xiàn)
籍贯(jí)
硝药(xião)
腌腊(yãn)
络子(lào)
大襟(jin)
车胤(yìn)
解释下列词语。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
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写,十分富有
地方特色,同
时表现了作者
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
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
双黄鸭蛋。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
写孩子们如何吃和
玩端午的鸭蛋。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学习课文
明确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学习课文
明确: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小结:
文章介绍高邮鸭蛋,写得有声有色,跌宕起伏,对家乡的自豪之情溢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