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动物习语英汉差异及翻译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动物习语英汉差异及翻译策略
习语是人类从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凝练出的智慧结晶,也是各种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无论在生产还是在生活中与动物的关系密切,大量与动物相关的习语融入到人类的语言中。

但由于各国的文化差异、居住环境的迥异导致了相同动物在不同的语言里却表示不同含义的文化现象,这就带来了跨文化交流的障碍。

对动物习语在英汉文化中所表现出的异同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例探讨了动物习语的一些翻译方法。

标签:
动物习语;英汉差异;翻译策略
G4
1前言
习语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凝练、积累的语言精华,它们将言简意赅的哲理富于短小精悍的句子里,并极富民族特色。

在英语里,习语有谚语、成语、俚语、俗语等,按其结构来分,有复句、单句、甚至仅仅为一个短语。

英语习语的翻译先要正确理解其含义,在此基础上,还得明白它们在意思、文化等方面与汉语的差异,在充分考虑了原文的文化特性之后方可着手翻译。

人类由于和动物联系紧密,在长期的观察、饲养、驯化,或食用,或生产劳役中,他们掌握了许多花鸟虫兽的习性,因此创造出诸多以动物为载体的习语。

但因各民族生活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不同文化环境下所创造出的习语表达的意思也必定有所差异。

2文化差异对习语中动物比喻形象的影响
这类从长期生产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习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称得上是文化的活化石。

大凡是历史悠久的语种,它们语言里都有丰富的习语,其中不乏与动物有关的众多习语。

各类动物习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反映了本民族的文化特征,英汉动物习语也不例外。

这两种语言以其悠久的历史创造出了极富文化底蕴的动物习语,也使得各自的语言表达形式愈发丰富多彩。

英汉习语在选用动物作喻体时有的动物相同意义相近,如“the fishes in trouble water”和“浑水摸鱼”意义就相似;有的动物相同而意义却不同,如“just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与“虎落平阳”;有的动物不同可意义相似,如“hold a wolf by the ears”与中文“骑虎难下”就属这类。

英汉习语中影响动物比喻形象的文化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点。

2.1文化环境对动物形象的影响
中国近五千年的农耕文化为汉语习语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牛作为农耕文
明的主要生产力在汉民族的生产、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以牛为喻体的习语也就比比皆是。

例如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为人民服务的公仆被称为“老黄牛”,对门外汉讲话或说话不看对象叫作“对牛弹琴”,父母疼爱自己的子女就是“老牛舐犊”,力量很大被形容为“九牛二虎”,数量悬殊那就是“九牛一毛”,效率低下被表述成“老牛破车”等,牛的习性在上述习语中被表现得入木三分。

相比之下,英国却是个岛国,英格兰民族的生活就与海洋及商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他们创造的习语就具有浓郁的海洋商业文化氛围。

例如“a dull fish”表示“枯燥无味的人”,“a cold fish”则是“冷冰冰的人”,“neither fish nor fowl”指“不伦不类”、“非驴非马”;“odd Ca queer fish”喻作“人”;“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喻为“奋力求生”;“to rest on one’s oars”比喻短暂休息;“be all at sea”表示“不知所措”等。

可是在英语中用“a drop in an ocean”和“one plain sailing”比喻数量极其悬殊和事业顺利时,与汉语的“沧海一粟”和“一帆风顺”则不谋而合。

2.2文化习俗对习语中动物形象的影响
习俗作为生活在同一地区的民族而言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不同社会、不同民族、甚至即使是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也会有不同的习俗,它们会影响到人们的世界观,当然也就包括对动物的看法及比喻习惯。

(1)生活习俗的影响。

在我国,传统上而言,日常生活中养狗就是为了看家护院。

狗在履行职责时无论是仗着人势的狂吠、受到威胁后的乱咬、还是其受到痛打时的哀号,其“言行”总让人冷眼视之、令人生厌。

结果,狗就被用来代指不好的事物,如: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痛打落水狗、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咬吕洞宾等。

而在英国,传统上不仅有看家犬,还有导盲犬、猎犬、牧羊犬、赛犬和种类繁多的宠物犬等,犬类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深受英国人的喜爱,因此,“dog”通常是褒义词。

例如“If you love me,please love my dog”表示“爱屋及乌”;“a lucky dog”指“幸运之人”;“a top dog”比作“地位显赫的人”;“sick as a dog”意指“人病得厉害,令人怜悯”;“ have not a dog’s chance”喻指“没有机会”或“绝不可能”;“every dog has his day”就是“人人皆有出头日”,等等。

(2)信仰习俗的影响。

抓鼠是猫的天性,昼伏夜行,灭鼠保粮,深受汉民族的喜爱,因此猫在汉语里是正面形象,一提到猫就联想到温顺可爱,例如“馋猫儿”。

可是在西方人眼里,猫之形象却大为改变:撒旦(魔鬼的代名词)常化身为黑猫游荡,女巫出现时身边总有黑猫相伴,在古希腊神话中风暴女神兴风作浪时常化身为猫,而在古罗马神话里,猫成了自由的化身,常蜷伏在自由女神的脚下。

在英语里,“fraudy-cat”比喻为“胆小鬼”;“She is a cat”表示她是一个包藏祸心的女人;“Don’t be a cat”意为“别那么损人”;“But my hope coul d not be killed,it had more lives than one cat.”这句话意为“然而,这种希望是扼杀不了的,它比猫更有生命力”。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信仰习俗对习语的影响可见一斑。

(3)审美观与价值观的影响。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因此炎黄子孙从来都是以“龙的传人”自称。

在古代,龙不仅是帝王和黎民百姓顶礼膜拜的图腾,而且也是每一个华夏子孙的心理文化象征,如长辈对子孙寄予厚望叫“望子成龙”,奋发向上叫“龙马精神”,朝气蓬勃用“生龙活虎”,此外还有“真龙天子”、“龙凤呈祥”、“乘龙快婿”、“龙腾虎跃”、“东方巨龙”等。

在西方文化里,龙却被看成是邪恶的化身:在中世纪的欧洲,龙是异教徒、邪恶的象征;在基督教徒眼里,龙是与蛇、蜥蜴、撒旦、邪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罪恶的化身,在基督教《启示录》中,撒旦就被描述为“the great dragon”。

在英语中如果要表达“她是个十足的泼妇”,就用龙来比喻,说成She is an absolute dragon;如果要说“他妈妈把他管教得过于严厉”,就用Her mother is a real dragon,等等。

3英汉动物习语的比较
3.1形同意同
对某些动物的属性即使是不同的民族,人们也有共同的看法,这就使得这些动物在他们的习语中所含有的民族文化附加意义基本相同。

例如狐狸,在中国人眼里它们是一种狡猾、奸诈、生性多疑的动物,因此我们常将那些奸猾之徒比作狐狸。

而fox在英语里指的是a crafty sly or clever guy,如“Don not trust him,he is a sly old fox”,意即“那人是个老奸巨猾的狐狸,请不要相信他”,这与中文的说法完全相同。

绵羊在中国人眼里是驯服、憨厚、善良,或任人宰割的动物,因而有“可怜的小绵羊”、“替罪羊”之说,包含了中国人对羊的怜悯与同情。

而Sheep 在英语中同样指那些驯服、愚笨、腼腆之人,如follow sb. like sheep意为“盲从”;please 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意指“分清好坏”等。

此外,英汉语言中形同意同或意义相似的动物还有很多,如把公鸡都比喻为骄傲as proud as a cock、把鹿喻为温顺as timid and tame as a deer、把猴子作为淘气调皮的代名词as naughty as a monkey等。

3.2形意部分相同
(1)形不同意同。

英汉两个民族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导致了文化上的理解差异,他们在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义时往往会选用不同的动物来比喻。

例如“一箭双雕”,英语却用石头与鸟描述此意“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汉语说的“鸡皮疙瘩”,英文表述的却是鹅皮“gooseflesh”;“杀鸡取卵”,英语也是用鹅来代替“kill the goose that lay golden eggs”。

另外,两种语言中有牛和马的动物习语比较常见,但因为我们祖先用牛耕地,对牛有特殊的感情,而英国人的先祖“盎格鲁-萨克森”属于游牧民族,与马非常亲近。

因此,在表示同一意思时汉语习语中常常用“牛”来做比,而英语中往往用“马”来比喻。

比如汉语说“壮得像牛”,英文则说成是as strong as a horse;汉语说“吹牛”,英文却成了talk a horse。

在中国文化里,虎是兽中之王,于是汉语里有很多有关雄壮、威武、勇猛的词都是用虎来表达的,如虎威、虎将、虎子、猛虎下山等。

但在英国文化里,狮子取代了老虎的位置。

如汉语说的“拦路虎”,英文则为a lion in the way;汉语里的“猛如虎”,英语为as brave as a
lion。

(2)形同意不同。

英汉民族的不同文化环境导致了不同的逻辑思维方式,这使得两个民族的人们即使对同一动物却赋予了不同甚至是相反的内涵意义。

例如,英民族把狗视为人类的朋友,他们许多带狗的习语都具有褒义,除了上文列举的外,还有a lucky dog(幸运星)、a clever dog(聪明的宝贝)、a good dog deserves name(应得的名分)等。

而汉语恰恰相反,凡是与狗有关的字眼都是贬义甚至是粗口,如“走狗”、“狗腿子”、“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

狗在这两种语言中的相反待遇是文化差异的表现,古今中外,养狗的初衷就是看家护院,于狗而言,要发挥这个作用无非是又吠又咬,而中国人注重人情交往,因为狗妨碍了人际交往,所以它们就不受国人欢迎;西方人大多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尤其是私密性,加之“丁克”家庭视狗为己出,在西方文化里,狗受宠爱也就不足为奇。

同样,“龙”在中西不同的文化氛围里的不同遭遇也是非常自然的。

4翻译策略
动物习语是人类经过千锤百炼出来的固定短句或短语,它们大都形象鲜明、言简意赅,而且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加之语义已经和文化内涵不可分割,因此一个动物习语的整体含义往往不能从字面来揣测。

在对动物习语进行翻译的时候,除了要忠于原文外,还要保持动物习语的比喻形象、修辞效果、民族或地方特色等特点。

4.1直译法
英汉习语在形同意同时我们尽量采取直译,这既能再现原文的意义和比喻形象,又能保留其独特的手法以及它们所体现的异域文化。

直译法作为动物习语翻译的一种重要方法,并非是简单的字对字或词对词的翻译,而是通过合理的联想把习语蕴含的寓意表达出来。

Eugene A Nina主张“功能对等”与“动态对等”,尽管文化背景不同,但人类却有诸多共性,这决定了在英汉两种语言有着相近的意境,尤其是来自于生产实践中生活感受与人生经验的习语,因此,同一形象在语言不同的读者心目中能够引起相似甚至相同的联想,那些能引起同样感受的动物习语中都可采用直译法。

例如汉译英:过街老鼠,人人喊打(A crossing rat is chased by all)、胆小如鼠(As cowardly as a rat)、浑水摸鱼(Fishes in the troubled water)、狡猾的狐狸(A sly fox)等。

再如英译汉:A lion at home,a rat abroad.(在家似虎,在外似鼠);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独木不成林);A living dog is better than a dead lion.(好死不如歹活),等等。

4.2归化法
英语习语里有些意同形不同的动物形象不符合汉语习惯,直译的话会出错,意译又会失去文采,这时归化法可使译文地道生动,读者也能理解。

例如英译汉:Just like a rat in a hole瓮中捉鳖;Hold a wolf by the ears骑虎难下;Cast pearls before a swine对牛弹琴;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ion in the way拦路虎;A black sheep害群之马。

再如汉译英:挂羊头,卖狗肉(Cry up wines but
sell vinegars);鹬蚌相争,渔翁得利(Two quarrel while the third profits from it);龙生龙,凤生凤(Eagles do not breed doves);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Time proves all);虎落平阳被犬欺(Hares may pull a dead lion by the beard)等。

4.3释义法
当直译或归化法都不能准确地表达形同意不同的习语时,可牺牲原语习语中的形象,只留其意。

如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Care killed a cat忧虑伤身;A big fish in a small pond鹤立鸡群;We need not take the bear by the tooth.我们不要做无谓冒的牺牲。

汉语习语往往出自典故或寓言,翻译时就得放弃历史背景,译出含意即可。

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A gain may come from a loss;望子成龙expect one’s kid to become a perfect person,等。

5结束语
由地理环境、生存环境、历史背景、风俗习惯、文化意识的不同导致了英汉动物习语的差异,翻译时必须充分考虑原语与目的语的文化内涵,并采取适当的策略,力争最大限度地传达出原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译出符合目的语读者文化要求的习语。

参考文献
[1]陈安定.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8.
[2]郭着章,李庆生.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3]胡灿辉.从文化内涵看英汉动物习语的喻体与翻译[J].科技学院学报,
2006,(4).
[4]华先发,邵毅.新编大学英语英译汉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1).
[5]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6]张诗忠.英语谚语概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